普通同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天然产物化学(第2版)

普通同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天然产物化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湘,汪秋安 著
图书标签:
  • 天然产物化学
  • 有机化学
  • 同等教育
  • 教材
  • 化学
  • 高等教育
  • 十一五规划
  • 第二版
  • 药物化学
  • 生物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70081
版次:2
商品编码:102804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同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天然产物是指从动物、植物、海洋生物及微生物中分离出来的生物二次代谢产物,自从发现来自天然界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后,已经开发出许多具有治疗和保健作用的药物。有的天然产物能作为先导化合物,通过适当的结构改造,成为新一代药物。一些天然产物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可作为农药、食品添加剂、日化原料和其他精细化工产品等。
天然产物化学是以各类生物为研究对象,以有机化学为基础,以化学和物理方法为手段,研究生物二次代谢产物(如生物碱、黄酮类、萜类和挥发油、强心苷、甾体类、皂苷、醌类、香豆素、木脂素、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动植物激素、海洋天然有机物等)的提取、分离、结构、功能、生物合成、化学合成和用途的一门科学,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对整个有机化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可导致从分子水平认识并揭示生命的奥秘,同时也为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和有机合成提供日益深化的研究内容。
天然产物化学是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和药学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天然有机化合物主要类型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精制、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初步掌握天然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的谱学方法,了解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生物转化的一般方法,熟悉具有代表性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内容1
1.2 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1
1.3 天然产物化学与药物开发3
1.4 天然产物化学发展动向5
习题9

第2章 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10
2.1 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预试验与提取10
2.2 色谱分离分析方法26
2.3 结晶和重结晶32
2.4 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34
习题43

第3章 糖和糖苷45
3.1 单糖的立体化学45
3.2 糖苷的分类47
3.3 糖苷的性质49
3.4 糖苷的提取与分离51
3.5 糖苷的结构测定52
习题56

第4章 生物碱58
4.1 概述58
4.2 生物碱的分类59
4.3 生物碱的性质61
4.4 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62
4.5 生物碱的鉴定和结构测定64
4.6 有代表性的生物碱65
习题70

第5章 黄酮类化合物71
5.1 概述71
5.2 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74
5.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76
5.4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析78
5.5 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81
习题84

第6章 萜类化合物85
6.1 概述85
6.2 萜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85
6.3 萜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87
6.4 单萜化合物89
6.5 倍半萜、二萜和二倍半萜化合物94
6.6 三萜化合物97
6.7 四萜化合物101
习题105

第7章 甾体类化合物106
7.1 概述106
7.2 甾体化合物的性质107
7.3 甾醇、甾体激素和胆汁酸112
7.4 甾体皂苷118
7.5 强心苷122
习题125

第8章 醌类化合物126
8.1 概述126
8.2 醌类化合物的性质129
8.3 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130
8.4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131
8.5 代表性含醌类天然产物134
习题136

第9章 香豆素和木脂素138
9.1 香豆素138
9.2 木脂素145
习题149

第10章 其他类型天然产物151
10.1 有机酸151
10.2 鞣质154
10.3 氨基酸、蛋白质和酶157
10.4 植物激素、昆虫信息素和农用天然产物159
10.5 海洋天然产物163
习题166

第11章 生物转化在天然产物研究中的应用167
11.1 概述167
11.2 生物转化应用于甾体药物合成168
11.3 生物催化不对称合成173
习题179

第12章 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180
12.1 托品酮的合成183
12.2 喜树碱的合成184
12.3 利血平的合成186
12.4 维生素A1的合成187
12.5 石竹烯的合成188
12.6 紫杉醇的合成190
习题193
附录195
各章习题参考答案195
天然产物化学基础测试题(一)201
参考答案203
天然产物化学基础测试题(二)205
参考答案207
天然产物化学基础测试题(三)210
参考答案212
参考文献215

精彩书摘

(2)天然产物的基因工程合成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分析、基因克隆和基因表达的方法和技术已经建立。近年来,天然产物在生物体内形成过程中,各步骤催化酶(功能大分子)的分离,功能鉴定以及酶编码基因的克隆、测序和表达等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微生物体内聚酮类抗生素化合物和动物体内与多种疾病相关的甾体类化合物(胆固醇、甾体激素、胆酸、维生素Ds等)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显著。微生物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在掌握微生物中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基础上,通过对微生物体内控制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酶基因进行的克隆和表达;同时,通过改变聚酮类化合物合成酶的基因编码和再表达,合成了一系列“非天然的天然产物”,为快速筛选非耐药和抗药性新型聚酮类抗生素奠定了基础。同时,对紫杉醇生物合成过程中相关的基因和酶也有了一定认识。动物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对乙酰辅酶A-异戊烯焦膦酸酯-角鲨烯环氧化物-羊毛甾醇-胆固醇-甾体激素,这一生物合成链不同环节的多种催化酶和相关基因已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完成了大部分酶的分离、功能研究和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在阐明甾体化合物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和功能的同时,也为与其相关的人类疾病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有关真菌、霉菌、昆虫和海洋生物中,与酶和基因相关的甾体和三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和结构转化研究已有了一定的积累。通过生物工程的方法进行天然的生物转化、调控及其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为天然产物化学的生物研究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天然产物基因工程合成途径如下。
底物A-体B-C-D-靶分子T
底物A在生物合成酶的作用下经过中间体B、C、D等合成出靶分子T,其程序如下:
①首先要分离纯化出活性酶;
②建立检测该活性酶的方法;
③决定该酶的氨基酸序列;
④由此得到的氨基酸序列信息用来设计并合成出相应的寡核苷酸;
⑤该寡核苷酸用作探针来筛选cDNA库,鉴定出该酶的cDNA克隆并决定其核酸序列;
⑥将cDNA克隆与质粒DNA组合杂交,然后转移到其他微生物(如酵母、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产生大量的活性酶。
以上技术可以解决复杂天然产物的合成,现今引人注目的抗癌药物紫杉醇和喜树碱都可以用此法合成出来,此法不仅可行,而且作为一个新的方向弥补了现行合成化学的不足。
(3)微生物发酵和酶法生产天然产物
微生物及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功能、底物特异性和反应特异性。近十多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及酶催化反应越来越多地被有机化学家作为一种手段用于有机合成,特别是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进行光活性化合物(包括天然产物)的合成,目前,超过2000种以上的酶已被人们认识,其中约200多种在市场上有出售,尤以脂肪酶和蛋白酶在合成上常用。
从葡萄糖经酵母发酵与化学转化制备D(-)麻黄碱是酶法与化学法结合的第一个成功例子,利用生物酶催化反应进行活性天然产物结构选择性修饰、改造、转化、全合成,以及有机化合物合成的研究已有很多成功的实例,尤其在核酸、核苷酸和碳水化合物的酶催化领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

前言/序言

天然产物是指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分离出来的生物二次代谢产物,自从发现来自天然界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后,已经开发出许多具有治疗和保健作用的药物。有的天然产物能作为先导化合物,通过适当的结构改造,成为新一代药物。一些天然产物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可作为食品添加剂、日化原料和其他精细化工产品等。
天然产物化学是以各类生物为研究对象,以有机化学为基础,以化学和物理方法为手段,研究生物二次代谢产物(生物碱、醌类和蒽衍生物、黄酮、萜类和挥发油、强心苷、甾体、皂苷、香豆素、木脂素、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动植物激素、海洋天然有机物等)的提取、分离、结构、功能、生物合成,化学合成和用途的一门科学,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对整个有机化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和有机合成提供日益深化的研究内容。
天然产物化学是化学、化工、生物技术、食品工程和药学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天然有机化合物主要类型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精制、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初步掌握天然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的波谱学方法,了解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生物转化的一般方法,熟悉具有代表性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全书共分12章,其中:第1章、第2章、第3章、第8章、第10章和第12章由汪秋安编写;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第9章和第11章由刘湘编写。书后附有习题和测试题。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到取材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要避免篇幅上过于冗长,为此作了大量的选编工作,通过参考国内外最新的教材及有关文献资料,尽可能将一些新的内容和例子写入书中。因为天然产物化学是一门集基础与应用于一体的课程,在使学生既获得足够的基本知识,又能不断获得扩展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方面,我们还缺少更多的经验,再加上编者水平有限,欠缺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指正。
《植物生理学导论》(第3版) 内容提要: 本书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学、农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一本重要的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机制及其环境响应,内容涵盖了从分子、细胞到个体和群体的多个层次。第三版在继承前两版优良学术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近十年来植物生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教学改革需求,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和更新。 第一部分:植物生命的基础与环境 第一章:植物生命体的独特性与研究方法 本章首先界定了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物学地位,强调其自养性、固定性和独特的生命周期。随后,详细介绍了现代植物生理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主要技术手段,包括同位素示踪技术、膜片钳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高通量组学数据在生理学解析中的整合,以及植物表型组学(Phenomics)的兴起与重要性。 第二章:水在植物体内的行为与功能 水是生命之源,本章深入探讨了水分子在植物体内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核心作用。详细阐述了水势(Water Potential)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在植物体内水分传递过程中的驱动力。重点解析了根系吸水机制(主动与被动)、木质部导水过程(内聚力-张力理论的现代诠释)以及气孔控制下的蒸腾作用及其对碳水化合物分配的影响。此外,对干旱胁迫下的水分调节策略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第三章:矿质营养——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本章系统梳理了必需矿质元素(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种类、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的症状及毒害机制。深入剖析了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过程,包括主动转运体(如离子通道、载体、ATP酶)的分子机制。特别新增了关于植物如何应对土壤中养分异质性分布的适应策略,以及氮、磷、钾等关键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同化、运输与再分配过程的精细调控网络。 第二部分:物质的合成与转化 第四章:光合作用——能量转换的奇迹(上):光反应 本章聚焦于植物捕获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的初始阶段。详细描述了光合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的分子结构与天线复合体的组装。重点解析了光系统I(PSI)和光系统II(PSII)的结构与电子传递链,包括水的氧化(水裂解复合体)、质子梯度建立以及ATP的合成(光合磷酸化)。新增了关于藻类和蓝细菌光合系统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光合作用——能量转换的奇迹(下):碳固定与调控 本章阐述了光能驱动下的二氧化碳同化过程。详细讲解了C3、C4和景天酸代谢(CAM)三种碳固定途径的生化细节、酶学特性及各自的环境适应性优势。深入探讨了RuBisCO酶的催化机制及其光呼吸的生理意义。最后,系统介绍了影响光合效率的环境因子(光强、温度、CO2浓度)和内部调控机制,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的调控。 第六章:植物的呼吸作用与能量代谢 呼吸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能量供应的核心过程。本章从糖酵解开始,详细描述了三羧酸循环(TCA Cycle)在线粒体中的完整过程。重点讲解了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链、末端氧化酶的复杂性以及ATP的合成。此外,还涉及非光合组织(如根系)的呼吸调节、呼吸速率的测量方法,以及在缺氧(淹水)条件下产生的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的生理后果。 第七章: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 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适应环境、抵御胁迫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关键。本章将次生代谢产物系统地划分为萜类、酚类和含氮化合物(如生物碱)三大类。详细介绍了合成这些化合物的关键代谢途径(如莽草酸途径、甲羟戊酸途径)。重点分析了这些物质在植物防御(抗虫、抗病)和信号传导中的生物学功能,并简要介绍了其在医药和工业中的应用潜力。 第三部分:生长、发育与环境响应 第八章:植物的生长与形态建成 本章关注植物体的宏观生长规律与内部机制。阐述了分生组织的活性与周期,细胞生长(体积增大、细胞壁重塑)的分子基础。详细讨论了不同器官(根、茎、叶)的形态建成(Morphogenesis)过程,包括维管束的分化与形成层活动。引入了发育遗传学(如ABC模型)对花器官形成的解释。 第九章:植物激素(Phytohormones) 植物激素是调节生长发育和环境响应的核心化学信号。本章对生长素(Auxin)、赤霉素(Gibberellins)、细胞分裂素(Cytokinins)、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和乙烯(Ethylene)的发现史、生化合成、信号转导途径及生理效应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析。特别新增了对油菜素类固醇(Brassinosteroids)和独活醇(Strigolactones)等新型激素的调控网络介绍。 第十章:植物的感光性与光周期调控 光不仅是能量来源,更是重要的环境信号。本章探讨了植物如何感知和响应不同波长的光。详细阐述了光敏色素(Phytochrome)、隐花色素(Cryptochrome)和光敏黄素蛋白(Phototropin)的光敏特性及其信号转导通路。重点分析了光周期现象(如开花诱导)的分子机制,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第十一章:植物的胁迫生理学 本章聚焦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Abiotic Stresses)的适应性反应。细致分析了干旱、高盐、极端温度(高/低温)和重金属胁迫对植物生理过程的损害机制。重点阐述了植物在胁迫下如何调动防御系统,包括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活性氧(ROS)的清除机制、胁迫信号转导网络(如钙信号、MAPK级联)的激活,以及相关耐逆基因的表达调控。 第十二章:植物的生物学互作 本章从生态生理学的角度,探讨植物与其生存环境中的其他生物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内容涵盖了根际微生物(如固氮菌、丛枝菌根)对养分获取的促进作用、植物间化感作用(Allelopathy)的化学物质基础,以及植物对植食性动物和病原体的防御反应(如系统获得性抗性SAR)。 附录与特色: 本书包含丰富的实验方法指南,涵盖了从经典的化学定性分析到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生理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大量精心绘制的图表和流程图,帮助读者清晰理解复杂的生化代谢路径和信号网络。每章末尾均设有“思考与讨论”及“延伸阅读”,旨在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本书的语言力求精确、生动,兼顾科学的严谨性与教学的可读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太厚了,厚到我每次翻开它都感觉要做好一场持久战的准备。扉页上那密密麻麻的章节列表,简直像是一张需要仔细勘测的地图,让我对即将踏入的天然产物化学世界充满了敬畏。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把前几章大概浏览了一遍,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结构式,都像是在眼前铺展开来的一幅复杂的画卷。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复杂的化学名词,比如“生物合成途径”、“次级代谢产物”,还有那些我从未听过的化合物名称,比如“萜类”、“生物碱”,它们像一个个陌生的符号,需要我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读。书中的插图和表格倒是帮了不少忙,它们用更直观的方式展现了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但即便如此,要将这些零散的信息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我来说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清晰的学习指导,或者一些更简化的入门解释,让我这个初学者能够更快地进入状态,而不是被海量的信息淹没。不过,我也知道,天然产物化学本身就是一门深奥的学科,或许厚重本身就是它的魅力所在,等待着有心人去深入探索。

评分

我最近开始接触这本书,主要是被它“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头衔所吸引,想着这肯定是一本内容扎实、权威性很高的书。拿到手后,确实感觉它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印刷清晰,让人忍不住想翻阅。我最看重的是书中对基础概念的解释是否到位,以及知识点的逻辑性是否清晰。从我目前翻阅的章节来看,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还算不错,它会从基本的化学原理讲起,然后逐渐深入到天然产物的结构、分离、鉴定等环节。尤其是那些关于色谱分离技术和波谱解析方法的介绍,对我来说非常实用,也很有启发性。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某个化合物时,会同时给出它的来源、生理活性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对天然产物化学的应用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不过,有时候我也会觉得,某些部分的讲解过于精炼,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透彻。另外,如果能在书中加入更多的案例分析,或者一些与实际应用相关的案例,那就更好了,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来自大自然的奇妙分子很感兴趣,所以当看到这本书时,就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我翻阅了几章,发现书中对天然产物的分类和结构特点描述得非常详细,对于我理解这些化合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很有帮助。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药用天然产物”的部分很感兴趣,它介绍了许多具有治疗作用的天然化合物,以及它们的作用机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探讨这些化合物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或者介绍一些成功的药物开发案例。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的章节感到好奇,它解释了植物是如何制造出这些复杂的有机分子的,这对我来说是一项全新的知识领域。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更多关于生物合成途径的详细图示,以及与基因工程相关的研究进展,这样我才能更好地理解天然产物的生命奥秘。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是有些许忐忑的。因为“天然产物化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点神秘感,再加上“第2版”,我预感它会包含非常深入和专业的内容。我一直对自然界中那些神奇的物质充满好奇,比如那些植物中能够治病的成分,或者能够赋予花朵独特香气的分子。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比较简洁,但书本的厚度却让人不容忽视。我尝试着从目录入手,看到了“分离纯化技术”、“结构鉴定方法”、“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等章节,这些都正是我想要了解的。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提供了很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图,这对我理解它们的分子结构非常有帮助,但有时那些复杂的环状结构和立体化学构型,还是需要我花费不少时间去仔细辨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更详细地介绍一些经典天然产物的发现故事,或者一些重要的天然产物在药物研发中的成功案例,这样不仅能增加阅读的趣味性,也能让我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断断续续地在看。作为一个对天然产物化学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我首先关注的是书的易读性。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比较严谨,学术性较强,对于像我这样想从零开始了解的读者来说,需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去消化。我个人比较喜欢它对一些基本概念的阐释,比如“分类”和“命名”的规则,这为理解后续内容打下了基础。书中穿插的一些图表,对于理解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非常有帮助,我经常会反复对照着看。然而,有时候我也会觉得,某些章节的论述略显跳跃,或者对某些重要知识点的讲解不够充分,这使得我需要借助其他资料来辅助学习。我特别希望这本书在后续的章节中,能够提供一些更具体的实验操作指导,或者一些与现代研究方法相关的介绍,比如如何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来发现新的天然产物,或者如何运用生物信息学工具来预测化合物的活性。

评分

还不错的一本书,我还没有在那么读,上课学习需要。

评分

天然产物化学q是以各类生物为研y究对象E,以有机化I学为基础,以化学和物理方法为手Y段,研究生d物二次代谢产

评分

挺好,还没看,但质量包装不错的

评分

一个字,快

评分

标准教材书,内容详实博大,但是有些偏难。再加上我是初学者,这个显然对我来说难度高了

评分

忽然发现这方面的知识其实了解不多,所以买一本来补补

评分

一个字,快

评分

天然产物化学q是以各类生物为研y究对象E,以有机化I学为基础,以化学和物理方法为手Y段,研究生d物二次代谢产

评分

挺好,还没看,但质量包装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