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植物细胞组织培养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植物细胞组织培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庆昌,吴国良 编
图书标签:
  •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
  • 植物生物技术
  • 生物技术
  • 细胞生物学
  • 植物学
  • 教材
  • 21世纪课程
  • 高等教育
  • 生物科学
  • 实验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665292
版次:1
商品编码:103476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4
字数:3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04—13项目研究成果。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既是植物遗传工程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之一,也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高新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植物生产类、草业科学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生态类、生物科学类等各专业本科生的重要课程。开设《植物细胞组织培养》课程,是当今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今后实际工作的迫切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了不少有关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对推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研究与应用起了极大的作用。但是,这些著作中,能真正作为本科生教材而进行使用的书籍却很少。因此,我们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教材。
本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技术、研究方法等,较全面地反映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信息量大,概念准确,图文并茂,技术方法详细具体,实用性较强。

目录

1 绪论1.1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一般概念1.2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发展简史1.2.1 探索阶段1.2.2 奠基阶段1.2.3 迅速发展阶段1.3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在农业中的作用1.3.1 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1.3.2 在植物脱毒和离体快繁上的应用1.3.3 在次生代射产物生产上的应用1.3.4 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和交换上的应用1.3.5 在遗传、生理、生化、病理等研究上的应用2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基本技术2.1 基本设备2.1.1 无菌室、超净工作台2.1.2 用具2.1.3 小型器具2.1.4 仪器2.1.5 培养室2.2 培养基2.2.1 培养基的主要成分2.2.2 培养基的制备2.3 外植体2.3.1 外植体的种类2.3.2 外植体的消毒2.3.3 外植体的培养2.4 培养条件2.4.1 温度2.4.2 光照2.4.3 通气2.4.4 湿度2.5 继代培养2.5.1 继代培养2.5.2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2.5.3 玻璃化3 植物组织器官培养3.1 器官形成3.1.1 概念3.1.2 愈伤组织诱导3.1.3 器官分化3.1.4 外植体的器官发生途径3.1.5 影响器官分化的因素3.1.6 试管苗的驯化3.2 体细胞胚胎发生3.2.1 概念与特点3.2.2 体细胞胚发生的途径及类型3.2.3 体细胞胚发生的机制3.2.4 影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因素3.3 胚培养3.3.1 胚培养的意义3.3.2 离体胚培养的发育方式3.3.3 胚培养方法3.4 胚乳培养3.4.1 胚乳培养的意义3.4.2 胚乳培养的方法3.5 离体授粉3.5.1 离体授粉的概念3.5.2 离体授粉的方法3.5.3 影响离体授粉的因素3.6 人工种子3.6.1 人工种子的概念3.6.2 人工种子的意义3.6.3 人工种子的制作程序3.6.4 人工种子的应用前景4 茎尖分生组织培养4.1 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目的和应用4.1.1 形态建成研究4.1.2 无病株的生产4.1.3 营养繁殖4.1.4 育种中的应用4.2 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方法4.2.1 材料的准备4.2.2 材料的消毒4.2.3 组织片的分离4.2.4 培养基4.2.5 培养条件4.3 脱毒苗的培育和病毒检测4.3.1 脱毒苗的培育4.3.2 病毒检测4.4 几种主要植物的脱毒苗生产技术4.4.1 马铃薯4.4.2 甘薯4.4.3 甘蔗4.4.4 苹果4.4.5 草莓4.4.6 柑橘4.4.7 香蕉5 单倍体细胞培养5.1 单倍体的起源和遗传行为5.1.1 单倍体的起源5.1.2 单倍体的减数分裂行为5.2 单倍体的应用价值5.2.1 在植物育种中使后代迅速纯合5.2.2 提高选择效率5.2.3 排除杂种优势对后代选择的干扰5.2.4 遗传研究的良好实验材料体系5.2.5 突变体的筛选5.2.6 消除致死基因5.2.7 选育新型自交系5.2.8 遗传转化的受体材料5.3 离体培养条件下的小孢子发育5.3.1 小孢子的正常发育5.3.2 离体培养条件下的小孢子发育5.4 花药培养5.4.1 花药培养操作技术5.4.2 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5.4.3 逆境处理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诱导作用5.4.4 单倍体植株的加倍处理5.4.5 孤雄生殖诱导的分子机理5.5 花粉(小孢子)培养5.5.1 花粉培养与花药培养的比较5.5.2 分离花粉的方法5.5.3 花粉(小孢子)培养方法5.6 禾本科植物花药培养中的白化苗现象5.7 从雌配子体诱导单倍体植株5.8 单倍体细胞培养与植物育种6 细胞培养6.1 单细胞的分离6.1.1 由植物器官分离单细胞6.1.2 由愈伤组织分离单细胞6.2 单细胞培养6.2.1 单细胞培养方法6.2.2 影响单细胞培养的因素6.3 细胞悬浮培养6.3.1 培养方法6.3.2 培养基……7 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8 体细胞杂交9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10 植物离体系列技术11 种质离体保存12 植物遗传转化附表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 绪论
1.1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一般概念
所谓植物细胞组织培养(plant cell and tiSSue culture),是指在离体(in vitro)条件下利用人工培养基(medium)对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等进行培养,使其长成完整的植株。根据所培养的植物材料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细胞组织培养分为器官培养(organ culture)(胚、花药、子房、根、茎、叶等器官)、茎尖分生组织培养(shoot tip culture,shoot apex culture,apical meristem culture)、愈伤组织培养(callus culture)、细胞培养(cell culture)、原生质体培养(protoplast culture)等类型。其中愈伤组织培养是一种最常见的培养类型,因为除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和少数器官培养外,其他培养类型都要经历愈伤组织阶段才能产生再生植株。
所谓愈伤组织(calluS),原本是指植物在受伤后于其伤口表面形成的一团薄壁细胞。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则指在人工培养基上由外植体(explant)形成的一团无序生长的薄壁细胞。在细胞组织培养中,一个成熟细胞或分化细胞转变成为分生状态的过程,即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叫做脱分化(dedifferentiation)。将一外植体培养在培养基上,诱导其形成愈伤组织,我们说发生了脱分化。
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中,由活体(in vivo)植物体上提取下来的,接种在培养基上的无菌细胞、组织、器官等均称为外植体。外植体通常是由多个细胞组成的,并且组成它的细胞常常包括不同的类型,因此由一个外植体形成的愈伤组织也常是异质性的,不同的细胞可能具有不同的形成完整植株的能力,即不同的再分化能力或再生能力。

前言/序言

  本教材是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04—13项目研究成果。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既是植物遗传工程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之一,也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高新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植物生产类、草业科学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生态类、生物科学类等各专业本科生的重要课程。开设《植物细胞组织培养》课程,是当今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今后实际工作的迫切需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了不少有关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对推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研究与应用起了极大的作用。但是,这些著作中,能真正作为本科生教材而进行使用的书籍却很少。因此,我们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教材。本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技术、研究方法等,较全面地反映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信息量大,概念准确,图文并茂,技术方法详细具体,实用性较强。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书名:《寰宇史诗:技术革命与人类文明的未来图景》 作者: 亚瑟·范德堡 装帧: 精装,典藏版 页数: 780页 定价: 198.00 元 --- 导言:时代的十字路口 我们正置身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节点。技术进步的速度已经超越了社会伦理和治理结构的适应能力。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技术的深入剖析,而是提供一个宏大的、跨学科的视角,审视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进入数字纪元后,技术变革如何重塑人类文明的基石——从经济形态、地缘政治格局到个体的心灵结构。 《寰宇史诗》聚焦于“技术革命”这一核心驱动力,探讨其双重性:它既是解放人类潜能的强大引擎,也是带来系统性风险的潜在源头。我们试图超越日常的新闻碎片化叙事,构建一个能够容纳复杂性、辨析因果链条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机器的幽灵与经济的重构(约250页)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信息技术、自动化和人工智能(AI)对全球经济结构带来的颠覆性冲击。 第一章:从流水线到算法:生产范式的迁移 本章追溯了自福特主义以来大规模生产的逻辑,并详细阐述了工业4.0如何通过物联网(IoT)和大数据分析,彻底改变价值创造的过程。我们着重分析了“无形资产”——数据和算法——如何取代传统资本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并讨论了这种转变对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冲击。 第二章:零工经济与未来劳动力市场 零工经济(Gig Economy)的兴起被视为技术渗透到劳动关系最前沿的体现。本章批判性地考察了平台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分析了其如何通过算法管理提高效率,同时也加剧了劳动力的碎片化、不确定性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性挑战。我们引入了“技能极化”的概念,论证技术如何拉大了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 第三章:数字货币、区块链与主权的消解 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演进,特别是加密货币和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对传统货币主权和跨境资本流动构成了结构性挑战。本章详细解读了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潜力,并探讨了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在维护国家金融控制与拥抱技术创新之间的博弈。我们认为,技术正在重塑“信任”的载体,从国家机构转向去中心化协议。 第二部分:权力的变迁与全球治理的张力(约280页) 技术的力量必然投射到地缘政治和国家权力领域。本部分侧重于分析新技术如何重塑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的权力平衡。 第四章:信息茧房与民主的衰退 社交媒体和推荐算法的普及,催生了“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本章从认知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剖析了这些技术如何加剧社会极化、削弱公共理性讨论的基础,并直接影响了选举结果和政治动员的模式。我们探讨了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的产业化及其对社会信任的系统性侵蚀。 第五章:主权边界的消融:网络空间与国家安全 网络空间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战场。本章系统梳理了国家支持的网络间谍活动、关键基础设施的脆弱性以及网络威慑理论的演变。我们强调,在高度互联的数字世界中,传统的主权边界变得模糊,国家安全的概念必须扩展到数据流动的安全和技术依赖的风险管控层面。 第六章:技术民族主义与全球供应链重组 面对关键技术的竞争,各国日益倾向于“技术民族主义”的政策取向。本章分析了半导体、人工智能芯片和量子计算等战略技术领域的竞争格局,探讨了供应链的“去风险化”(De-risk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趋势如何重塑全球贸易和地缘政治联盟。 第三部分:人类心智的延伸与伦理的边界(约250页) 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外部环境,也在深刻地重塑我们对“人”自身的定义。 第七章:增强现实与现实的叠加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正在模糊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的界限。本章探讨了沉浸式技术对人类感知、社交互动以及商业模式的长期影响。我们关注“元宇宙”概念背后的技术驱动力,以及这种叠加现实可能带来的认知负荷和身份认同危机。 第八章:生命科学的前沿与“设计人类”的悖论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的成熟,为人类干预生物自身的进化提供了工具。本章深入探讨了生物技术革命所引发的深刻伦理困境:从“治疗性使用”到“增强性使用”的滑坡风险,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生物不平等——即“被设计者”与“自然人”之间的鸿沟。 第九章:算法伦理与责任的归属 当决策权越来越多地委托给复杂的、不透明的AI系统时,责任如何界定?本章聚焦于算法的“黑箱问题”,讨论了偏见(Bias)的内嵌与放大效应。我们主张建立更具韧性和可解释性的技术治理框架,确保技术发展与人类的根本价值保持一致。 结语:构建韧性的未来 《寰宇史诗》的结论是审慎而积极的。技术进步本身是中性的,但其应用方向和治理方式决定了人类的未来是走向繁荣还是混乱。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技术乐观主义或技术悲观主义,通过跨学科对话、审慎的政策制定以及对伦理边界的持续反思,将技术革命引导至服务于更广泛、更公平的人类福祉的轨道上来。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蓝图,帮助政策制定者、学者和普通公民更好地理解我们正在航行的时代风暴,并共同塑造一个具有韧性的未来。 --- (全书后附有详尽的参考文献和索引,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伦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与最新研究成果。)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类专业教材都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内容会像枯燥的字典一样晦涩难懂。但是,这本书的绪论部分处理得相当巧妙。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让人头晕的专业术语,而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描绘了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农业和医药领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种“先画大饼再切蛋糕”的叙事策略非常高明,一下子就把我的兴趣点调动起来了。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初学者对话,语言流畅自然,充满了启发性,而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的带领下,开始探索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这种互动感和引导性,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它让我对后续章节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想立刻知道那些理论是如何具体落实到实践中的。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内容更新上的前瞻性。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科学领域,一本“老”的教材很快就会落伍。翻阅这本书时,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没有沉溺于过去的经典实验方法,而是紧密地追踪了近年来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和伦理讨论热点。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很多都引用了近五年的研究成果,这对我这样一个追求知识前沿的人来说,简直太重要了。它不仅仅是在传授“应该做什么”,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未来可以做什么”。这种与时俱进的姿态,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教学参考书,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让人感觉自己掌握的知识是鲜活且具有生命力的。

评分

哇,这本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简洁又不失专业感,那种深邃的绿色调让人立刻联想到生机勃勃的实验室景象。拿到手上,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光滑,阅读体验感直线飙升。我特地翻阅了几页,字体排版清晰易读,行距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感到特别的疲劳。而且,这本书的开本适中,方便携带,无论是放在书包里还是放在办公桌上,都显得非常得体。看得出来,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这种对书籍本身的尊重,也间接提升了我们作为读者阅读时的期待值。希望接下来的内容也能像这外在包装一样,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光是这份对阅读媒介本身的用心,就已经让我对它有了个非常好的第一印象,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发现它的逻辑链条构建得极为严谨。每一章的起始都会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清单,这对于我们自主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因为能让我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点是什么。更绝的是,知识的递进关系处理得张弛有度,前一个章节的知识点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后一个章节深入探究的基础,过渡得天衣无缝,根本不会出现那种“知识断层”的尴尬。比如,当你还在回味某个基础概念时,下一页已经开始展示该概念在复杂体系中的应用模型了。这种精心设计的学习路径,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概念时的认知负荷。我敢肯定,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个人研习,这种结构化的内容组织方式,都会让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评分

全书的配图质量和信息密度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平衡点。很多生物学教材的插图要么过于写意,看不清细节,要么就是堆砌了太多的文字注释,让人眼花缭乱。然而,这本书的图文结合堪称艺术品。那些流程图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每一个酶促反应的细节、细胞结构的层次感,都通过精美的三维渲染图展现得淋漓尽致。更难得的是,作者懂得留白——那些关键图示旁边留下了足够的空白区域,这让我可以很方便地在旁边手写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大大增强了笔记的私密性和有效性。这套书的设计者显然深刻理解,高质量的可视化信息才是高效吸收复杂知识的催化剂,而非累赘。

评分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评分

黄帝说:五脏与四时变化相应,它们还分别与其他事物相归属吗

评分

黄帝说:五脏与四时变化相应,它们还分别与其他事物相归属吗

评分

【原文】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评分

【原文】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评分

为什么要知道阴阳中又各有阴阳的道理呢?这是因为只有据此来诊断四时疾病的阴阳属性,才能进行治疗,比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要依据疾病各自所在部位的阴阳属性来选择相应的针刺疗法和砭石疗法。

评分

黄帝说:五脏与四时变化相应,它们还分别与其他事物相归属吗

评分

【原文】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痹厥。故冬不按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评分

【译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