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读本:中国古代生物学

中国读本:中国古代生物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子春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生物学
  • 中国读本
  • 古代科学
  • 生物学史
  • 科学史
  • 中国科学
  • 传统文化
  • 博物学
  • 历史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542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32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8
字数: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采集植物和渔猎野生的动物,是远古时候祖先们获取食物最重要的方式。他们辨认和品尝各种野生动、植物,并从中获得了种种经验和知识。尽管当时还没有出现文字,这种经验和知识,已经通过口头相传或简单的图画而得到流传和积累。

作者简介

汪子春(1936~ ),1961年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人类学专业毕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生物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著作有: 《中国古代生物学》、《鲁迅和自然科学》、《鸡谱校释》等。发表论文60多篇。

目录

第一章 生物学知识的渊源和发展
第二章 古代早期生物学知识
一 甲骨文中的动植物知识
二 《诗经》、《夏小正》中的动植物知识
第三章 动植物分类学成就
一 动物、植物两词的出现
二 《尔雅》和古代的动植物分类系统
三 对《尔雅》动植物的注释研究
四 陆机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五 药用动植物研究的发展
六 植物学专著《南方草木状》
七 谱录的出现
八 郑樵论动植物志的编写
第四章 生态学成就
一 对动植物地理分布的研究
二 地形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和植物的垂直分布
三 植物间的相互关系
四 动物间的相互关系
五 动物体应月盈亏现象的探索
六 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七 对毁林恶果的认识
八 生物资源保护思想
九 对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和循环的认识
第五章 对菌类的认识和利用
一 对大型真菌的认识
二 对微生物活动的认识和利用
三 关于病原微生物
四 人痘接种术的发明
第六章 昆虫的研究和利用
一 益虫的利用
二 害虫的防治研究
三 对昆虫习性的研究
第七章 关于人体形态构造和机能的研究
一 人体解剖和人体测量
二 宋代的人体解剖图
三 王清任与《医林改错》
四 关于人体生理节律的认识
五 关于胚胎和生长发育的研究
第八章 对亲代与子代关系的探索
一 生物遗传概念和气种说
二 对生物遗传变异的认识
三 对生物遗传变异的利用
四 动物杂交的利用
五 优生探索
第九章 明清时期动植物分类研究的发展
一 朱楠《救荒本草》
二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三 水产动物志《闽中海错疏》
四 谱录的新发展
五 吴其浚与《植物名实图考》

精彩书摘

《神农本草经》问世以后,广泛流传。但是随时代的发展,对药用动植物研究的深入,新药种类逐渐增多,原来药物药效也有变化。例如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25——88)简牍中,所记近百种药用动植物中,就有20种不见于《神农本草经》;南北朝时,陶弘景(452——36)订正《神农本草经》时,加入自己写的《名医别录》中的365种药物,合编成《神农本草经集注》,一共记载药用动植物730种,不仅增加了种类,而且对动植物形态鉴别也更细致。例如说术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作桠(yu),根甜少膏;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多膏。区分得很清楚。还指出药用植物产地和采收时间对疗效有密切关系,例如说麻黄在秋季采取功效最胜,说明植物的生理与地域气候相关。更重要的是:在分类上,《神农本草经集注》按药物本身功能分类,把三品改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七类。例如对药用植物按形态或应用部分区分为草、木、果、菜、米食五类,这是动植物分类的重大发展。《神农本草经集注.序例》中还按药物在药效的共同点上归类,列出80多种“诸病通用药”,便于实用。这些新的分类及编排方法,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例如唐代《新修本草》(659)、宋代《重修经史证类本草》(约1086——1093)、明代《本草品汇精要》(1505),都沿用这种分类方法,长达千年之久。直到《本草纲目》,方产生重大变化。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关于《中国古代生物学读本》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吸引对该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 《中国古代生物学读本》 一部深入探索中华文明生命图景的学术通识之作 导言:超越时空的生命之思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其对自然世界的观察与认知,构成了人类生命科学史上独特而宝贵的篇章。我们通常将现代生物学视为近世的产物,然而,在李时珍、张仲景、沈括乃至更早的先哲们所处的时代,中国古代的先民们早已在农耕、医药、哲学与日常生活中,构建起一套系统而精妙的生命认知体系。 《中国古代生物学读本》并非仅仅是古籍的汇编或零散知识点的罗列,而是一次深入的学术考察与知识重构,旨在系统梳理和阐释中国古代在动植物分类、生命起源、生态观念、生物资源利用以及医学实践中所蕴含的生物学思想。本书以严谨的史学视角和现代科学的参照系,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探究古代中国人如何认识生命、驾驭生命、并构建其独特的生命哲学。 第一编:物候与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中国古代的生物学思想,根植于对“天人合一”哲学的深刻体悟。本篇聚焦于古代的物候学与生态学观念的萌芽与发展。 1. 农耕文明中的物候周期: 考察自《礼记·月令》至宋代《月令广义》等经典中对四季更替、气候变化与动植物生命周期的精确记录。这些记录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指南,更体现了古代对生命节律的敏锐洞察力。我们将探讨古代如何通过观察星象、风向、水文等宏观指标,预测微观的生物活动规律。 2. 古代生态理念的构建: 分析“生生之谓易”、“道法自然”等核心观念如何指导古代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重点剖析古代对物种间相互依存、资源平衡的初步认识,以及对过度索取可能带来的生态后果的警示,这些思想构成了早期生态伦理学的雏形。 第二编:药用与分类:古代的生命图谱绘制 古代生物学最显著的成就,体现在对动植物资源进行广泛的采集、辨识与功能性分类上。本篇将深入挖掘古代分类学的逻辑基础与实践成果。 1. 药物本草的科学脉络: 以《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为核心载体,解析古代分类的内在逻辑。不同于现代的林奈式分类,古代本草学更侧重于“性味归经”的功能性分类。我们将探讨如何从这些记载中,还原出古代对特定生物形态、生境及药理作用的准确描述,例如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有效成分)的经验性认识。 2. 动物学观察与记录: 梳理古代典籍中对动物形态、习性、分布的详尽描述,从《尔雅》、《山海经》的早期尝试,到历代方志中的物种记录。重点研究古代如何区分相似物种,以及在饲养、狩猎实践中积累的动物行为学知识。 3. 矿物、微生物与非传统生物的认知: 扩展生物学的范畴,探讨古代对真菌、藻类(如海带、地衣)以及矿物药材的生命属性判断,揭示其对生命物质构成认识的广度。 第三编:生命过程的理论探索与医学图景 古代对生命“动”与“静”、“生”与“死”的理解,深刻地影响了其生命科学的理论构建。 1. 古代生命哲学的核心概念: 详细阐述“气”、“精”、“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以及“阴阳五行”理论如何被应用于解释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与衰亡。这不是简单的玄学,而是基于长期观察所得出的生命动力学模型。 2. 仿生学与工程技术的交汇: 考察古代在模仿生物结构和功能方面取得的成就,例如水利工程中的仿生设计,或在农业工具、纺织技术中对自然材料特性的应用。 3. 医学实践中的生物学应用: 深入探讨中医理论体系如何将对人体内部生物过程(如消化、循环、免疫的古代表述)与外部的动植物资源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诊断与治疗策略。这部分内容将着重分析古代对病理过程的“生物学”解释,而非纯粹的经验积累。 结语:对现代科学的反思与启示 《中国古代生物学读本》最终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审视传统知识体系的价值与局限。通过对古代生物学思想的深入剖析,读者不仅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能从中汲取对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跨学科研究的现代启示。本书是对一个伟大文明生命智慧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科学探索的遥远回响。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真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读物!作为一个对自然史和古籍比较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将两者有机结合的书籍。《中国古代生物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个愿望。它并非简单地堆砌古籍中的记载,而是通过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将零散的生物信息串联成一个清晰而引人入胜的叙事。书中对一些古代文献中晦涩难懂的生物描述进行了细致的解读,甚至还原了当时人们可能使用的测量和描述方式,这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与古人一起探索自然。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古代植物的详细介绍,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的各种角色,从药用、食用到祭祀,无不体现了古人对植物的深刻认识和巧妙运用。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生物学的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明与自然之间深厚而悠久的情感联系。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遗产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与自然相关的知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填补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知识空白。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一些古代发现的生物,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生物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用途以及人们对它们的认知。比如,关于古代的农业实践,书中详细阐述了那些被古人驯化和利用的作物和牲畜,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古代天文、历法与动植物之间关系的探讨感到惊叹,古人竟然能将天象变化与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巧妙地联系起来,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他们的洞察力。书中的插图也十分精美,那些根据古籍记载复原的生物形象,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艺术的美感,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代生物的风貌。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更是在感受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我十分惊喜。我原本以为它只是会介绍一些常见的古代动植物,但没想到它触及了如此广泛的领域。从地质变迁导致的物种消亡,到古代人们对未知生物的想象与记录,这本书几乎面面俱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古代环境变迁对生物分布影响的分析所吸引,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生物,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承载着一段漫长的历史。书中对一些珍稀或已灭绝物种的详细描述,以及对古人记录这些生物方式的考究,都让我对古人的科学精神和研究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这本书还提到了古代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对生物的独特认知,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生物多样性历史的认知。它不只是关于“是什么”,更是关于“为什么”和“如何”。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起这本书,是抱着一种“随便看看”的心态,毕竟“古代生物学”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些枯燥。但读了没几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它完全颠覆了我对古代生物研究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像现代生物学那样侧重于分类和进化,而是着重于古代中国人如何理解、利用和描绘自然界中的生物。我发现,书中关于神话传说中生物的解读尤为精彩,作者通过考证古代文献,揭示了那些奇幻生物背后可能蕴含的真实动植物原型,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人们心中象征的意义。这让我对那些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有了全新的认识。另外,书中对于古代医学、农业、甚至艺术中出现的生物的分析,也提供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生物学是如何渗透到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的。总而言之,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以及自然世界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能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知识和启迪。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个对自然界一直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系统知识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很想了解中国这片土地上曾经孕育了多少奇妙的生命。翻开《中国古代生物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些早已消失的巨兽在古老的大地上漫步,听到了那些早已被遗忘的鸟儿在林间歌唱。作者对每一个物种的描述都细致入微,从它们的外形特征到生活习性,再到与古人的互动,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关于古代医书和典籍中记载的动植物的部分,那些文字仿佛带着药草的清香和动物的野性,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观察力感到由衷的钦佩。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生动的传说和故事,让原本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妙趣横生。我甚至开始想象,在那个没有显微镜和现代科学的时代,古人是如何凭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构建出这样一套庞大的生物知识体系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生物学的书,更是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窗口,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激发了我对未来探索生物奥秘的无限热情。

评分

哎,我直接当成古代植物了。。。

评分

四 动物间的相互关系 三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四 八 第七q章 一 《尔雅》t和古代的动植物分类系统 对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和循环的认识 五 ……A 二C D人痘接种术的发明 第九章 三 七 三 动物杂交的利用 陆机的《L毛诗草木鸟兽虫鱼N疏》 对菌类的认识和利用 生物遗传概念和气种说 第三章 四 对昆虫U习性的研究 二 W对《尔雅》动植物Y的注释研究 对菌类的认识和利用 第八章 古代g早e期生g物学知识 动物间的相互关系

评分

好,送得快

评分

看了简介买的,还没来得及看,在京东买的书太多了。

评分

好,送得快

评分

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西方很权威的中国哲学史。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其实,说实话,这本书我也是刚买回来,也就是说我买的是本新书,或者说得更直白些,这本书事实上我还没有认真读,也只是粗略的翻了一下。从目录来看,这本书的选题还是很好的,还是很成功的,换句话说这本书的选题质量不是很坏,不是很失败。一个好的选题就保证了书的大半质量。这本书资料详实,论证扎实,考据精密,且符合学术史的主流趋势,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读来可以让人受教很多。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的选题非常地吸引我,因为我最近确实也在关注类似的选题,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获得启发,并找到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说要自动屏蔽额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现在书的品相和内容我都已经评论完了,接下来我们评价什么呢?评论一下它的包装好吗?好的。这本书的包装还是很好的,它是用那一种很好的膜给包起来了,这个做法宝真的是非常的好和明智。它有效地组织了书不受尘土、细菌特别是水的侵扰,特别是水,被谁淋湿了,即使弄干也会发皱,这多不好啊!现在好了,自从有了这层膜啊,就不会发生这种悲剧的情况了。所以说包装还是很多的。 至此,品相、内容、包装这三项我都已经评论好了,接下来我们评论什么呢?要不评论一下运输?算了还是评论一下价格吧!这本书的价格还是很便宜的,如果要是在一般的实体书店里买,可定不会打折,也就是全价卖出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享受不到优惠的意思,多不值啊。但是在京东就不同了,什么不同呢?就是可以打折了,也就是说不必花高价以全价购买了。这还是非常优惠的,这本书在京东买要比在其它实体店买便宜十多块呢。 好的,现在价格也说完了,我们还是再来聊聊它的运输吧,我大概是昨天晚上订的,刚一下订单,我就发现它顺利地在5号库,给出库了,然后是拣货,拣货之后打包啊,分拣啊,今天早上就送到学校的营业厅,中午就到学校了,就收到书了,真心很快。 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

介于专业书和闲书之间。

评分

同事买的 还没看 京东出图书了 真好

评分

四 动物间的相互关系 三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四 八 第七q章 一 《尔雅》t和古代的动植物分类系统 对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和循环的认识 五 ……A 二C D人痘接种术的发明 第九章 三 七 三 动物杂交的利用 陆机的《L毛诗草木鸟兽虫鱼N疏》 对菌类的认识和利用 生物遗传概念和气种说 第三章 四 对昆虫U习性的研究 二 W对《尔雅》动植物Y的注释研究 对菌类的认识和利用 第八章 古代g早e期生g物学知识 动物间的相互关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