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柏拉图的“克里特远征”:《法篇》与希腊帝国问题

海国图志·柏拉图的“克里特远征”:《法篇》与希腊帝国问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恒 著
图书标签:
  • 柏拉图
  • 克里特岛
  • 古希腊
  • 政治哲学
  • 帝国主义
  • 历史研究
  • 《法篇》
  • 战争史
  • 古典文献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77591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2142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2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帝国政治是西方政治哲学的最高主题。本书以柏拉图的《法篇》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柏拉图对希腊帝国问题的理解及其限度所在。全书从柏拉图文本和希腊史两个方面出发,深入地研究了柏拉图对话的写作方式以及雅典和斯巴达帝国兴衰的历史经验,以此为基础对《法篇》展开了细致的分析,反驳了那种认为柏拉图忽视了希腊世界从城邦向帝国转变的趋势的传统见解,揭示了《法篇》对希腊帝国问题的独特贡献。

作者简介

  王恒,男,1978年生,法学博士,现为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希腊和近代政治法律思想的研究,著有《希腊四论》(合著),在《二十一世纪》、《政法论坛》、《法制与社会发展》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凡例 导言 第一章 柏拉图与《法篇》 一、柏拉图与他的时代 二、柏拉图与他的对话 三、柏拉图与《法篇》 第二章 雅典和斯巴达的历史反思 一、雅典帝国的兴起对雅典政体的影响 二、党争与雅典帝国的衰落 三、斯巴达政体与斯巴达帝国 四、柏拉图的“亲斯巴达”倾向? 第三章 复古与革命:柏拉图的“马格尼西亚”与雅典“先祖政制” 一、地理对于立法的限制 二、立法者与法律序言 三、公民与土地 四、政制 五、教育、公民宗教与城邦的守护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夕的希腊世界地图 附录二:希腊大事记 附录三:柏拉图《美涅克塞努》释义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柏拉图与《法篇》   一、柏拉图与他的时代   据说,海德格尔在讲授亚里士多德时说道:亚里士多德诞生、工作而后死去。[1]然后就抛开了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和时代,直奔讲授的主题一形而上学。或许在海德格尔看来,亚里士多德的生平确实没有什么值得讲述的,他的思想就是他的全部。对于哲学家而言,思想即存在。然而,让海德格尔没有想到的是,还没有等到他逝世,人们对他思想的研究已经无法与他的经历割裂开来。他与纳粹短暂而暖昧   的合作,如同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的老师一样,既是我们理解其思想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事件,同时,也向我们提供了一条进入其隐秘的问题意识的有效线索。   柏拉图不仅仅县洒里士多德的老师,更是其后遭到人们嘲笑的哲学家在攻治方面“失足”的肇始者和典范。实际上,不少学者在评论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时,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在叙拉古的柏拉图。   这样的类比并非完全正确,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涉及了问题的核心。不管我们怎样评价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合作,必须承认的一点是,海德格尔的行动并非简单地源于一种对迫害的恐惧或单纯的投机行为,而是建立在他对时代困境的深刻洞察之上,这一洞察既决定了其思想的前提和基础,也决定了其行动的理由。尽管这一行动以失败而告终,但却反映了海德格尔对克服危机的出路的探寻。   柏拉图也同样如此,叙拉古之行并非其生命中一段可有可无的“插曲”,而是深沉地弹奏着他内心对时代最深切的理解和关怀,是我们理解其思想的最重要的背景。   

前言/序言


《海国图志·柏拉图的“克里特远征”:《法篇》与希腊帝国问题》—— 洞悉文明裂痕中的理性回响 这是一部探索古希腊思想深处,聚焦于柏拉图晚期哲学著作《法篇》中“克里特远征”这一核心叙事,并由此延伸至更广阔的“希腊帝国问题”的学术著作。它并非简单复述某个古老的神话或历史事件,而是以一种极为精细和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剖析柏拉图的思想体系如何回应其时代最根本的挑战,以及这些回应如何塑造了西方文明早期对政治、法律、社会秩序乃至人类文明走向的理解。 本书的核心议题围绕柏拉图在《法篇》中构建的理想城邦展开,而“克里特远征”正是这个理想蓝图诞生的契机。作者并未将此解读为一次简单的军事行动,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思想实验的起点——一个由神明(或具有神圣使命的立法者)引领,旨在建立一个真正公平、稳定、符合“正义”原则的城邦的宏大构想。通过对“克里特远征”故事的层层剥解,本书深入探究了柏拉图对于如何从混乱中塑造秩序、如何通过理性设计来抵御人性弱点的深层思考。 《法篇》之所以成为本书的中心,是因为它被视为柏拉图思想成熟的标志,尤其是在他后期对现实世界政治实践的审慎反思。与早期《理想国》中描绘的更具乌托邦色彩的哲人王统治不同,《法篇》显得更为务实,它直面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妥协,试图在现实的可能性范围内,勾勒出一种可行的、能够长久维持的政治和法律框架。本书正是从这个“务实”的转向出发,分析柏拉图如何通过严密的法律体系、精巧的社会分工、以及对公民德性培养的重视,来试图构建一个“第二好的”城邦。 “克里特远征”的叙事,其象征意义远超其字面含义。它代表着一种从外部介入、自上而下重塑社会结构的努力,是理性与传统、神意与世俗、理想与现实之间博弈的生动体现。本书将仔细考察柏拉图在这一叙事中,是如何巧妙地处理信仰与理性、神圣命令与人类立法之间的张力。他是否认为,真正的法律秩序必须根植于某种超越性的启示?而当这种启示模糊不清时,人类理性又该如何承担起塑造文明的重任?这些都是“克里特远征”这一象征性叙事所抛出的核心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将“克里特远征”的分析,引向了“希腊帝国问题”这一更为宏大的历史与思想议题。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希腊帝国”并非指某个单一、统一的政治实体,而是指希腊文明在扩张过程中,其思想、文化、政治模式向外传播所形成的一种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在亚历山大东征之后,希腊的城邦理念、哲学思想、艺术风格以及政治制度,都在地中海世界乃至更广阔的地区留下了印记。 本书的“希腊帝国问题”探讨,正是要审视柏拉图的“克里特远征”这一模型,是否以及如何能够成为理解希腊文明扩张与影响力的一个思想参照。柏拉图所设想的理想城邦,其内在的秩序逻辑和治理原则,能否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结构的环境下得以移植和适应?当希腊的理念与异域的现实相遇时,会发生怎样的碰撞与融合?“希腊帝国”的形成,是希腊文明的优越性得以彰显,还是其内在矛盾暴露无遗的证明? 作者并非简单地将柏拉图的思想嫁接到历史的发生器上,而是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挖掘柏拉图关于“共同体”、“公民身份”、“教育”、“法律的起源与目的”等一系列概念,如何在“克里特远征”的语境下被重新定义和激活。这些概念,在柏拉图的构想中,构成了其“希腊帝国”愿景的内在逻辑。也就是说,希腊文明的传播,不仅仅是军事的征服或贸易的往来,更是一种思想和制度模式的输出。而柏拉图的“克里特远征”正是对这种理想输出模式的一种哲学尝试。 本书将重点关注《法篇》中关于立法者角色、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公民的社会义务以及不同政体类型的辨析。这些内容,与“希腊帝国问题”的探讨息息相关。例如,柏拉图对不同政体的批判,是如何在面对希腊城邦政治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时,提供一种价值判断的依据?他对于“混合政体”的关注,是否预示着一种对多元文化融合的可能性的思考? 同时,本书也将对柏拉图思想的局限性进行审慎的评估。他是否过分强调了理性的规划,而忽视了历史的偶然性、文化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复杂多变?“克里特远征”式的自上而下的重建,在面对真实的“帝国”格局时,是否会显得过于理想化,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思想上的傲慢? 通过对《法篇》中“克里特远征”的深度剖析,本书试图为我们理解希腊文明的扩张及其内在逻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它挑战了将“希腊帝国”简单理解为历史事件的平面化叙事,而是深入到思想的根源,探究希腊文明的“帝国性”是如何在其哲学理念中得到构思和论证的。本书的目的在于,揭示柏拉图在面对文明的裂痕与挑战时,如何运用理性的力量,试图为人类社会构建一种 enduring 的秩序,以及这种尝试对于理解西方文明的起源、演进乃至当代社会所具有的深刻启示。 本书的写作风格将力求严谨而不失生动,避免学究气的堆砌,注重逻辑的清晰和论证的有力。读者将跟随作者的引导,一同走进柏拉图思想的幽深殿堂,在“克里特远征”这一看似古老的叙事中,发现关于文明、秩序、理性与人性的永恒追问。它将引导读者思考,在一个日益多元和复杂的全球化时代,“希腊帝国问题”的余音,以及柏拉图的理性回响,是否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我乍一看就被吸引住了——《海国图志·柏拉图的“克里特远征”:《法篇》与希腊帝国问题》。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探索和想象的空间,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文明深处的门。单是“海国图志”这几个字,就勾起了我对那些失落的、充满神话色彩的岛屿文明的种种猜测。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仅仅是古人奇妙的想象?它们有着怎样的地理特征,文明形态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总觉得,在遥远的海洋深处,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这本书的书名似乎给了我窥探这些秘密的钥匙。

评分

紧接着的“《法篇》与希腊帝国问题”更是将我的思绪引向了更宏大的叙事。柏拉图的《法篇》我有所耳闻,它被认为是柏拉图晚年最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之一,探讨了理想国家的治理模式。而“希腊帝国问题”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命题。在那个时代,希腊城邦林立,彼此之间既有合作也有冲突,而“帝国”这个词,在希腊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法篇》中的思想,能否为我们理解当时希腊世界的政治格局提供新的视角?这本书是否会从“克里特远征”这一独特的切入点,来审视和解构我们对希腊帝国形成的认知?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揭示出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脉络,以及柏拉图思想对于理解宏观政治问题的深刻洞见。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海国图志·柏拉图的“克里特远征”:《法篇》与希腊帝国问题》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不是一本单纯的历史著作,也不是一本枯燥的哲学论文,而似乎是一种融合了探险、哲学思辨与历史解读的全新尝试。它让我联想到那些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真相,那些关于文明兴衰、政治理想的深刻探讨。我迫切地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对这些问题的独特解答,能够发现一些前所未闻的史实,能够领略到柏拉图思想的无穷魅力,并借此机会重新审视那些关于希腊帝国的重要议题。

评分

当目光落在“柏拉图的‘克里特远征’”时,我的好奇心更是被点燃了。柏拉图,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进程。然而,我从未听说过他有过“克里特远征”的记载。这究竟是历史的疏漏,还是柏拉图思想中隐藏的一段不为人知的经历?“远征”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冒险和探索的意味,难道柏拉图也曾像古代的英雄一样,踏上过神秘的克里特岛,在那里发现了什么惊人的秘密,又或是在那里展开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哲学思辨?这种跨越了哲学与历史的联想,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本书将如何解读这一段“柏拉图的远征”。

评分

读完书名,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壮丽的画面。或许,书中会描绘出一幅细致入微的“海国图志”,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地中海世界那些传说中的岛屿和文明的细节。我仿佛能闻到海水的咸味,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看到古老的港口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而当书中深入到“柏拉图的‘克里特远征’”时,我希望能跟随柏拉图的脚步,感受他在那片古老土地上所经历的一切。他是在追寻失落的智慧,还是在寻找某种政治模式的启示?这种将哲学家的思想与历史事件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在书中体验一场智识与想象的双重旅行。

评分

在麦夫鲁特还是一个生活在安纳托利亚中部穷山村少年的时候,他就不住地幻想自己未来的生活会是怎样。

评分

东西很实用,物流很给力很快

评分

《元朝秘史》原名《蒙古秘史》,是我国蒙古族最早的一部历史和文学著作,记载蒙古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的历史。该书成书于十三世纪中叶,撰者不详,原著已佚,现仅存明初的汉字音译本。清代学者李文田撰《元秘史注》十五卷,是《元朝秘史》最早的译注本,对书中所述地理、年代、人名、史实等均详加考证。李文田之后,高宝铨又撰《元秘史李注补正》十五卷和《元秘史补正续编》一卷,以正李注讹误。除为《元朝秘史》作注外,清代学者还进行了很多考证工作,施世杰的《元秘史山川地名考》就是其中的代表性著作。我社现将《元朝秘史》及以上四种研究著作影印出版,以为元朝和蒙古史研究提供参考。 《元朝秘史》原名《蒙古秘史》,是我国蒙古族最早的一部历史和文学著作,记载蒙古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的历史。该书成书于十三世纪中叶,撰者不详,原著已佚,现仅存明初的汉字音译本。清代学者李文田撰《元秘史注》十五卷,是《元朝秘史》最早的译注本,对书中所述地理、年代、人名、史实等均详加考证。李文田之后,高宝铨又撰《元秘史李注补正》十五卷和《元秘史补正续编》一卷,以正李注讹误。除为《元朝秘史》作注外,清代学者还进行了很多考证工作,施世杰的《元秘史山川地名考》就是其中的代表性著作。我社现将《元朝秘史》及以上四种研究著作影印出版,以为元朝和蒙古史研究提供参考。 《元朝秘史》原名《蒙古秘史》,是我国蒙古族最早的一部历史和文学著作,记载蒙古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的历史。该书成书于十三世纪中叶,撰者不详,原著已佚,现仅存明初的汉字音译本。清代学者李文田撰《元秘史注》十五卷,是《元朝秘史》最早的译注本,对书中所述地理、年代、人名、史实等均详加考证。李文田之后,高宝铨又撰《元秘史李注补正》十五卷和《元秘史补正续编》一卷,以正李注讹误。除为《元朝秘史》作注外,清代学者还进行了很多考证工作,施世杰的《元秘史山川地名考》就是其中的代表性著作。我社现将《元朝秘史》及以上四种研究著作影印出版,以为元朝和蒙古史研究提供参考。 《元朝秘史》原名《蒙古秘史》,是我国蒙古族最早的一部历史和文学著作,记载蒙古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的历史。该书成书于十三世纪中叶,撰者不详,原著已佚,现仅存明初的汉字音译本。清代学者李文田撰《元秘史注》十五卷,是《元朝秘史》最早的译注本,对书中所述地理、年代、人名、史实等均详加考证。李文田之后,高宝铨又撰《元秘史李注补正》十五卷和《元秘史补正续编》一卷,以正李注讹误。除为《元朝秘史》作注外,清代学者还进行了很多考证工作,施世杰的《元秘史山川地名考》就是其中的代表性著作。我社现将《元朝秘史》及以上四种研究著作影印出版,以为元朝和蒙古史研究提供参考。 《元朝秘史》原名《蒙古秘史》,是我国蒙古族最早的一部历史和文学著作,记载蒙古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的历史。该书成书于十三世纪中叶,撰者不详,原著已佚,现仅存明初的汉字音译本。清代学者李文田撰《元秘史注》十五卷,是《元朝秘史》最早的译注本,对书中所述地理、年代、人名、史实等均详加考证。李文田之后,高宝铨又撰《元秘史李注补正》十五卷和《元秘史补正续编》一卷,以正李注讹误。除为《元朝秘史》作注外,清代学者还进行了很多考证工作,施世杰的《元秘史山川地名考》就是其中的代表性著作。我社现将《元朝秘史》及以上四种研究著作影印出版,以为元朝和蒙古史研究提供参考。 《元朝秘史》原名《蒙古秘史》,是我国蒙古族最早的一部历史和文学著作,记载蒙古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的历史。该书成书于十三世纪中叶,撰者不详,原著已佚,现仅存明初的汉字音译本。清代学者李文田撰《元秘史注》十五卷,是《元朝秘史》最早的译注本,对书中所述地理、年代、人名、史实等均详加考证。李文田之后,高宝铨又撰《元秘史李注补正》十五卷和《元秘史补正续编》一卷,以正李注讹误。除为《元朝秘史》作注外,清代学者还进行了很多考证工作,施世杰的《元秘史山川地名考》就是其中的代表性著作。我社现将《元朝秘史》及以上四种研究著作影印出版,以为元朝和蒙古史研究提供参考。 《元朝秘史》原名《蒙古秘史》,是我国蒙古族最早的一部历史和文学著作,记载蒙古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的历史。该书成书于十三世纪中叶,撰者不详,原著已佚,现仅存明初的汉字音译本。清代学者李文田撰《元秘史注》十五卷,是《元朝秘史》最早的译注本,对书中所述地理、年代、人名、史实等均详加考证。李文田之后,高宝铨又撰《元秘史李注补正》十五卷和《元秘史补正续编》一卷,以正李注讹误。除为《元朝秘史》作注外,清代学者还进行了很多考证工作,施世杰的《元秘史山川地名考》就是其中的代表性著作。我社现将《元朝秘史》及以上四种研究著作影印出版,以为元朝和蒙古史研究提供参考。

评分

书不错,还是很好啊,价格实惠~~

评分

物流太慢了!

评分

还可以,便宜,实惠,物流也比较快。

评分

很不错的解读,开阔了理解古典的视角

评分

“海国图志”丛书的根本信念乃是对波利比乌斯的追随,正是波利比乌斯把政治历史恰如其分地称为统治一个国家的正当准备,称为最优秀的教师,这教师通过唤醒人类沉重的记忆来警戒当代,让当代学会承受福祸的交替。因此,“幸福”将遭到本丛书的抛弃,“荣誉”将重新夺回历史庙堂中无尚尊荣的惟一继承权。在本丛书中,“荣誉”将不再是叔本华或者边沁眼中的“我们自私自利的最美味的食物”,而将成为对所有时代中伟大事物的共同和恒久的信仰,正是这一点、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真正构成了对于无常灾难和世事交替的抗议。

评分

道德最重要达到自律的终点,作者从哲学史的角度阐述了自律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对于真正掌握西方文化传统中自律的深刻蕴含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华文化作为道德为标杆的传统, 希望能够有学者发心对自律的思想发展史做一全面深刻的总结。对个人来说,阅读也实际上也是生命陈长的过程。一个人阅读什么书,也就预示着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外在的角度来说,阅读本身实际上是一个人对外在世界探索的方法,通过阅读可以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和知识,从而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社会万象。从内在的角度来说,阅读实际上就是对自身生命潜质的开发,当我们发现书中作者的某个思想触动我们的灵魂,就有可能发现我们生命地脉里蕴藏的宝藏,生命的激情与潜能也由此而被激发,因为阅读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生命与生命、心灵与心灵之间相互感通的过程。阅读的德性也决定了个体写作的德性,政治哲学家列奥•斯特劳斯指出,阅读习惯造就写作习惯,“一般来说,人们怎样阅读就怎样写作。通常,细心的作者也是细心的读者,反之亦然。除非自己亲自小心地阅读,一个人不可能知道何为小心地阅读。阅读先于写作;在写作之前,我们已经阅读;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写作。一个人通过认真阅读好书——最用心地阅读那些被最用心地写出来的书——来学习认真写作。” 许纪霖先生在其《寻找意义》这本专著里面就指出了自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随之而来的种种灾难与冲击,以及建国之后的泛政治化,最近又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结果现代人是没有精神家园的,或者说在精神上是没有根底的。并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快,文化也逐渐变得市场化,现代人实际上是没有足够的心境和环境去追求精神上的成长。陈贇在其老师也写过《现时代的精神生活》中,指出现时代的精神生活困境是明显存在的。虽然说生活条件比以前强多了,但是人的精神生活反而跌落尘埃。 真正对精神有价值的阅读是比较费力地。真正值得读的书,通常都是读堵起来比较吃力的书,那些读来非常轻松的书,实际上很有可能不值得读。因为对我们有益的书往往是能够给我们增加新的体悟的书,往往有我们尚不具备的某种特质刺激我们,试图契入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的内在蕴藏。这就需要我们试图改变自己原来的存在状态,而这种改变本身如同在我们的身体里嵌入新的东西,我们要在我们的灵魂中篆刻上新的图案,这种重新雕刻的过程是既漫长又有些痛苦的,因为心灵的东西是更加抽象的,需要反复的熏陶才能够占据我们的灵魂,改变扫除与之不符合的旧的习性。 此外,就是我们要获得这种东西,往往必须寻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而为了灵性成长,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阅读经典。美国哲人阿兰•布鲁姆在《莎士比亚的政治》中指出,现在很多学生是非利士人,在圣经中非利士人多次被以色列人攻破,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指外强中干的意思。实际上,他的老师列奥•施特劳斯在《自然权利与历史》这部名著中也明确说到,现代人具有越来越多关于关于“鸡零狗碎”的知识,而对于真正启迪心灵、教化人性的高贵资源视而不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