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全集(第1卷)

竺可桢全集(第1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竺可桢 著
图书标签:
  • 竺可桢
  • 地理学
  • 历史地理学
  • 近代史
  • 中国近代史
  • 学术著作
  • 地理研究
  • 历史研究
  • 科学史
  • 人文地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34065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529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4-07-01
页数:60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竺可桢全集 第1卷》收录竺可桢1916—1928年的文章、讲演词、工作报告、会议提案、书信等68篇,另有专著3种。这些文稿比较集中地发表在《科学》《东方杂志》《史地学报》等刊物上。
1910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批留美“庚款生”,1913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气象学。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在留美期间,竺可桢成为中国科学社的首批社员,并开始参与《科学》杂志的编辑工作,撰写过大量通俗科学文章。在中国科学社后来每年一次的年会上,也多有演讲和论文发表。
回国后的竺可桢,先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任教,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恰逢该校转制。自1921年起,他在东南大学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头一个地学系,在这里为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地理学通论》和《气象学》两种讲义,成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教育的奠基性教材。
1925年1月,东南大学发生“易长风潮”,竺可桢于本年夏离校,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史地部部长,潜心著述,接连发表了《论江浙两省人口之密度》《北宋沈括对于地学之贡献与纪述》《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等重要文章。1926年到南开大学任地理学教授,于此就地取材,成文《直隶地理的环境和水灾》。同年作为中国科学社的代表入组中国代表团,赴日本东京参加了第三届泛太平洋学术会议。
1927年夏,竺可桢回到南京,就任第四中山大学(易名于东南大学,后又改称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同年秋,在中国科学社第十二次年会上被选为理事长。
自1927年11月起,竺可桢参与中央研究院筹备工作,1928年2月成立气象研究所,任所长。而真正反映他履新赴任的文字则始于1929年。
入编于本卷的《地理学通论》和《气象学》两书具有特殊历史价值,其中的旧译名于今多已弃用,编者对有关译名作了今译对照,以利读者查考。
1979年出版的《竺可桢文集》和原竺可桢研究会收集的文献为本卷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础。本卷文稿的普查和整理校订工作主要由李玉海承担,大部分文章请陈学溶先生校审。交出版社之前的校审定稿工作由樊洪业负责。
《竺可桢全集 第1卷》循“存真”宗旨,力求保存竺可桢文稿历史原貌,有关编订规则之大要,详见《编例》。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年生,浙江上虞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3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8年获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著有《中国气象概论》、《物候学》、《气象与农业相互关系》等。1974年2月7日逝世。
竺可桢留学回国后,在东南大学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地理系。1927年筹建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在全国布设了四十几个观测台站进行地面和高空观测,开始天气预报工作。
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他倡导“求是”校训,实行民主办学,提倡学术自由,使浙大在教育质量、学术研究和学校规模上都有长足的发展,崛起为中国著名大学之一,英国科学家赞誉为“东方剑桥”。
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领导并指导了我国自然区划综合考察、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地学规划制定、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工作。在物候学研究中有创造性的贡献。发表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论文,阐明了我国优厚的气候资源和开发利用的正确途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他还是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觉先行者。

目录

路甬祥序5
张劲夫序7
叶笃正序11
施雅风序15
孙鸿烈序19
前言21
编例27
第1卷说明29
1916年
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1
朝鲜古代之测雨器9
地理与文化之关系11
五岳23
钱塘江怒潮24
古谚今日观27
1917年
微苏维火山之历史30
孛赖施奈豆《中国植物学》短评36
中外茶业略史39
四川自流井盐矿42
卫生与习尚45
中国人之体格47
论早婚及姻属嫁娶之害50
中国人之体格再论52
食素与食荤之利害论54
1918年
学生之卫生60
摩利逊博士(Dr. G. E. Morrison)之藏书楼63
1919年
空中航行之历史65
中国科学社的事业78
阴历阳历优劣异同论79
1920年
气象学发达之历史82
论夏季拨早钟点之利弊84
二童争日解89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92
地理学通论97
气象学257
1921年
欧洲之现势与将来之危机330
我国地学家之责任338
论我国应多设气象台342
本月江浙滨海之两台风346
彗星350
欧洲战后之新形势352
1922年
本校急应在北极阁上建筑观象台意见书356
南京之气候358
地理对于人生之影响369
本年一月至三月南京气象报告378
欧战后世界各国新形势386
改良阳历之商榷388
气象与农业之关系398
说飓风401
致郭秉文函〔资遣留学生专习地学〕408
地理教学法之商榷409
改良地理教授法416
调查蒙藏地理417
拟请教育部或中华教育改进社管理青岛观象台并加以扩充案418
普通中学校应特设混合地理一门419
1923年
青岛接收之情形420
气象学425
介绍《美国之地理学》456
1924年
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457
1925年
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466
庚子赔款与教育文化事业487
日中黑子与世界之气候490
中国历史上之旱灾494
致胡适函〔通知当选司选委员会委员长〕499
1926年
何谓地理学500
论江浙两省人口之密度503
风暴成因之新学说520
致胡适函〔争取英庚款〕528
致蒋维乔函〔应重视地学系〕529
北宋沈括对于地学之贡献与纪述530
论祈雨禁屠与旱灾539
介绍白眉初先生著《地理哲学》551
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552
1927年
泛太平洋学术会议之过去与将来561
取消学术上的不平等569
日本气象学发达之概况572
直隶地理的环境和水灾580
1928年
中央大学地学系之前途588
南京之气候591
致中央研究院函〔请准予发给参加太平洋科学会议旅费〕608

前言/序言


历史的足音:近代中国科学先驱的探索与思想 图书名称:近代中国科学史论纲 图书简介: 《近代中国科学史论纲》是一部深刻剖析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科学思想、机构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学技术在近代转型过程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超越简单的技术引介,深入挖掘中国在面对西方科技浪潮时的内在反应、适应机制与独特路径,勾勒出一部充满张力与复杂性的科学现代化图景。 本书的叙事核心,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科学家的个人传记,而是着眼于宏观历史背景下,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的兴起与制度化进程。全书结构清晰,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展现了近代中国科学的曲折发展历程。 第一部分:冲击与觉醒——传统科学的边界与近代思潮的涌入(约350字)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清末传统儒家知识体系对自然科学的兼容性与局限性。作者通过对晚清官方文献、士绅阶层的笔记和早期翻译作品的细致梳理,揭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如何扭曲了对科学的理解。这里的“科学”,常常被简化为器物层面的技术应用,而科学精神和研究方法的引入则步履维艰。 重点分析了早期传教士带来的几何学、物理学知识,以及随后的军事、航海技术引进,如何触发了中国知识界对自身知识体系的深刻反思。本章特别关注了严复、林语堂等思想家在翻译西方科学著作时所做的阐释工作,这些工作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思想观念的初步碰撞与本土化尝试。通过对早期科学期刊如《格致汇编》的文本分析,本书探讨了科学知识如何从官方机构的边缘地带,逐渐渗透到民间知识精英的视野之中。这一阶段的科学实践,充满了被动接受和零散尝试的特点,为后续的制度化变革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制度的创建与人才的熔炉——现代科学教育体系的奠基(约400字) 近代科学的真正崛起,依赖于教育体系的重塑。《近代中国科学史论纲》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洋务运动后期到民国初年,一系列现代学堂和研究机构的建立。本书详细考察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等新式学府在设立理、工、农、医等科系时所面临的师资、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困境。 本章着重比较了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的模式:由政府主导的军事技术学堂,由教会创办的注重通识教育的学院,以及由实业家资助的地方性大学。书中对“庚款留美”及其他公派留学生群体进行了深入的人物群像描绘,分析了这些早期留洋学者回国后,在高等教育和国家科研机构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新式学术共同体的组织者。通过对比早年建立的翻译研究所和后来的中央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职能定位,本书揭示了中国科学界在追求独立自主研究能力过程中,所做的体制性努力与内部张力。 第三部分:学科的生长与学术共同体的形成——独立研究的艰难起步(约400字) 科学的成熟,标志着具有自我规范和持续性的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数个关键科学学科如何在新的研究环境下实现本土化和专业化。本书选择了数学(如熊全谋的工作)、化学(如侯德榜的工业应用研究)和生物学(如中国本土植物学家的野外考察)作为案例,展示了学科内部的发展路径。 作者强调了学术期刊在连接分散学者、确立研究规范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早期学术刊物中的论文格式、同行评审机制的萌芽,本书描绘了中国学者如何努力融入国际科学界的标准。此外,本书也细致考察了自然科学研究如何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条件相互作用。例如,在资源匮乏的年代,科学家如何在有限的经费和不稳定的局势下,坚持基础研究,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与实业界的合作,寻求生存空间。本章特别关注了地方性科学社团的活力,它们如何弥补了中央研究机构的不足,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毛细血管。 第四部分:科学与社会责任——知识分子的担当与现代性思考(约350字)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视角从机构和学科转向了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政治的关系。近代中国的科学家并非“象牙塔”中的人,他们的研究往往承载着强烈的救亡图存的使命感。本章探讨了知识分子群体对科学普及、国民教育的投入,以及他们对科学在社会改造中作用的深刻反思。 重点分析了“科学化”思潮如何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卫生观念的改变到农业技术的推广,都打上了科学的烙印。书中也辨析了科学理性与传统人文精神之间的对话与冲突。面对科学发展带来的环境、伦理等新问题,当时的知识精英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立场。通过对“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梳理,本书展现了近代中国知识界在确立现代价值体系过程中,对科学的定位、期望与审视,最终构成了近代中国科学发展的独特精神底色。 《近代中国科学史论纲》通过扎实的文献考据和细致的脉络梳理,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全面、立体、富有洞察力的近代中国科学现代化画卷。它揭示了科学并非简单地“移植”过来,而是在一个古老而复杂的文明土壤上,历经挣扎、孕育和生长的艰难历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我原本以为,一本全集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枯燥的论证。然而,《竺可桢全集(第1卷)》却以其生动活泼的文笔,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的阅读感受。我尤其喜欢其中那些充满个人色彩的叙述,仿佛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分享他的人生故事与学术心得。他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他对于日常生活细节的观察,对于人物情感的捕捉,都显得那么真实而动人。例如,他对同事、学生之间交往的记述,充满了温情与幽默;他对家乡风物的怀念,则流露出浓浓的乡愁。这种叙事风格,让我感觉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之间产生了一种亲近感,拉近了时空的距离。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是在感受一种真挚的情感,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学术的执着。这种阅读体验,让我深刻体会到,伟大的成就,往往离不开一颗热爱生活、热爱真理的心。

评分

翻开《竺可桢全集(第1卷)》,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知识的宝库,里面装满了先贤的智慧与洞见。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社会变迁的敏锐观察和深刻反思。竺可桢先生身处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他的目光并未局限于书斋,而是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他在记录个人经历的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社会面临的挑战。我特别注意到他对教育、学术和社会发展的思考,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他对于人才培养、学术自由的呼吁,对于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作用的强调,都让我深受启发。在阅读这些文字时,我常常会与当下的社会现实进行对比,思考着历史的脉络如何延续,又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汲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科学家的回忆录,更是一面映照时代变迁的镜子,让我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评分

《竺可桢全集(第1卷)》带给我的是一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思想启迪。我一直以来都对哲学与人文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中,我惊喜地发现,科学与人文并非割裂,而是在竺可桢先生的笔下融为一体。他对于自然现象的探究,常常伴随着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他对于历史的回顾,也常常融入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洞察。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面对困境与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的态度。这是一种超越知识层面的精神力量,它来自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来自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品味其中的一些句子,咀嚼其中的深意。这些文字如同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灵,也激发着我不断地去思考、去探索。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更在于如何用知识去理解世界,如何用理性去面对生活,如何用担当去贡献社会。

评分

《竺可桢全集(第1卷)》的阅读,让我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个人的成就,更在于他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多大的贡献。竺可桢先生的一生,正是这样一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的典范。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他对中国这片土地深沉的爱,看到了他对国家发展进步的殷切期望。他不仅致力于科学研究,更是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和学术建设中,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才倾注了心血。我尤其欣赏他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胸怀。他关注国家的气象事业,关注地理资源的开发,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些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读着他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激励着我思考,我作为一个普通人,也能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做些什么。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科学家的传记,更是一份关于如何做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人的生动教材。

评分

《竺可桢全集(第1卷)》的阅读体验,宛如推开了一扇通往二十世纪中国科学与思想史的厚重之门。从泛黄的纸页间,我得以窥见一位学人如何在时代洪流中锚定航向,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邃的人文关怀,丈量中国的山川河流,探寻气候变迁的奥秘。初读时,最吸引我的便是那些描绘自然景象的细腻笔触,无论是对杭州西湖四季景色的细致描摹,还是对各地风土人情的生动记录,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对土地深沉的眷恋。这些文字并非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饱含情感的观察与思考。尤其是在阅读有关气象研究的部分,我深深为竺可桢先生那种不畏艰辛、亲赴实地的科研精神所折服。他不仅关注宏观的规律,更注重微观的细节,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具体的地理环境相结合,使得枯燥的数据也焕发出生命力。阅读的过程,仿佛也跟着他一起,在风雨中穿行,在日晒下跋涉,去感受大自然的每一次呼吸。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也让我重新思考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那份不可分割的联系。

评分

商品是否给力?快分享你的购买心得吧~太尉误走妖魔 北宋崇宁年间,山东济府郓城县境内,宋江做为押司替县令运送神石,他江湖人称及时雨宋江,喜欢结交江湖豪杰,济人之贫,周人之急,扶人之困,只要有人投靠他,从不推辞,又称呼保义。押送队里入云龙公孙胜之后找到宋江,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故事里说洪太尉放出了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并说要送他10万贯财富,它就是生辰纲,而星主正是宋江。公孙胜劝宋江不成而走,宋江回去后被县令时文彬告知大明府要治他的罪,叫他限期捉拿公孙胜。插翅虎雷横在破庙中遇上正在熟睡的赤发鬼刘堂,双方打了起来,刘堂被拿下,他们直奔托塔天王晁保正家中,刘堂也是来找晁盖的,都是为了那10万生辰纲的事儿。 水浒传第2集剧情 石碣村七星聚义 晁盖将刘堂救下,宋江一个人去了石碣村。刘堂提刀来追雷横,两个打了起来,智多星吴用赶到后没拉开,还是后来赶到的保正将他们俩拉开,晃盖和吴用商量取生辰纲。公孙胜找过阮士三兄弟之后,来到晁盖家中,只要晁盖同意劫那生辰纲,他们也愿意参加。埋伏在石碣村的朱督头被阮士兄弟带入芦苇荡中,他们和吴用一起回到家中吃酒,共商取生辰纲的事儿,随后公孙胜来赶来了,他们一起去了姚盖那儿,七人共拜天地,结为异性兄弟.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杨志手下的人口渴难耐,纷纷去向白胜买酒吃,他们被杨志轰开。晁盖等人按照吴用的计策,先从白胜那儿买了一桶酒,就着枣子吃酒,在一旁看的挑夫很是嘴馋,吴用借偷酒之机将药放入酒中,押送生辰纲的挑夫见晁盖等人喝酒没事,他们也买了一桶,那桶正是下药的,等喝下全部晕倒,晁盖等人将生辰纲劫走。等他们醒来后合伙商量要把罪名安到杨志身上,杨志要自杀被一道士阻拦。济州府通过消息抓捕了白胜,白胜在刑法下将其他七个招出,等官府派人去抓晁盖等人时被宋江事先遇上,他稳住济州府派来的何观察,急速骑马将消息告知晁盖,而后返回。 水浒传第17集剧情 火并王伦 晁盖收拾完毕将宅院烧了,他们临走之际还是遇上了前来的官兵,雷横与朱仝带兵和晃盖打了起来,雷横借机放走了晁盖。晃盖他们一行人奔向水泊梁山,在进梁山水寨的门口遇上了豹子关林冲,但王伦的虚与委蛇让晁盖等人感觉心里不舒服,林冲也看出来了。到山上后王伦的一番言行和林冲当时来的时候一样,王伦想用银子打发晁盖等人下山,林冲这次真的看不下去了,他大骂王伦心胸狭隘,不适合当头领,王伦见此情形还义正言词,上前帮忙的杜迁和宋万被阮氏兄弟拦住,林冲将王伦杀死,众人拜晁盖为梁山首领。 水浒传第18集剧情 宋江收取阎婆惜 伦死了,吴用建议大家推举林冲做大哥,当林冲自认不敢当。并推举晁盖做梁山的第一把宝座,晁盖难以推辞,自此一帮好汉就此稳居梁山。宋江救了阎婆和她女儿阎惜娇。阎惜娇对宋江萌生好感,请媒婆与宋江提亲。宋江未能忘记过世的妻子屡次推脱。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阎惜娇

评分

书有塑封。如果不算其日记的话,他一生的著作是300万字左右,虽然丰富,但在数量上决不能算多。因为即使我们不把作家算在内的话,现在的许多年轻学者也有不少人有数百万字的著作(有的人调侃说写的书比读的书还多)。但数量多的也许是兔子,数量少的却可能是狮子。我们看《竺可桢全集》的目录,从1966年起,他就差不多没有专门的学术论文问世了,在八年之中他的文字几乎只有信函,但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却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惊天动地的大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不但是气象学的一篇重要著作,也是历史地理学领域的一座里程碑。现在我们研究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无论你同意或不同意竺先生的观点,你都得以这篇大作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

评分

包装质量很好,书的内容很棒,值得收藏。

评分

这次购买的四本书,很喜欢,因为这是科技类书,故很多非专业读者不会去购买,现在阅读太丰富了。我是学中医的,气候学也是中医专业必需要掌握的。这套全集有二十多本,因为大部分是日记,所以没有购买,主要是因为价格有点高,工薪阶层,财力有限,书的质量和内容当然没有说的。

评分

内容很好,要慢慢读。

评分

质量不错

评分

good

评分

促销时购买,十分划算,快递给力

评分

很不错的作品和全集,做近代史和近代科学史需要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