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考索

史记考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东润 著
图书标签:
  • 史记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古代史
  • 考证
  • 学术
  • 文化
  • 文献
  • 司马迁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67318
版次:1
商品编码:1030310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武汉大学百年名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页数:18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武汉大学百年名典:史记考索》是著名文史学家朱东润先生《史记》等研究的重要代表作。该书共十八篇,综合历代研究成果,对史实、文字、词语等进行考辨、校定、解释,从而揭示出某些史事演变窜易、文字歧异正误、疑难文句意义,以及记载矛盾、失误等。

作者简介

朱东润,(1896~1988),著名传记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江苏泰兴人。早年留学英国,归国后曾任教于武汉大学、中央大学、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复旦大学。1929~1943年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传记文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52年起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生平著作超过1000万字,主要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张居正大传》、《中国文学批评论集》、《史记考索》、《汉书考索》、《后汉书考索》、《陆游研究》、《陆游选集》、《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左传选》、《杜甫述论》、《王阳明大传》、《陈子龙及其时代》、《元好问传》等。

目录

《史记》终于太初考
《史记》纪表书世家传说例
史赞质疑
《史记》序传质疑
楚人建置考
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书后
汉初匈奴大事年表
《史记》徐广本异文考证
裴驷《史记集解》说例
司马贞《史记索隐》说例
张守节《史记正义》说例
《史记正义》本异文考
邹诞生《史记音义》辑佚
刘伯庄《史记音义》辑佚
太史公年谱订证
“太史公”名称考
“史记”名称考
《史记》百三十篇伪窜考

精彩书摘

(四)《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云:“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自高祖元年至元封六年,适得百。二年,与百年之数,相差至微,若使《史记》终于获麟,止得八十五年,不得云百年也。《史记探源》谓此并褚先生补,亦为后人窜乱,因云:“见侯五,《索隐》谓平阳侯曹宗、曲周侯郦终根、阳和侯齐仁、戴侯祕蒙、谷陵侯冯偃。今案,谷陵侯建元四年后即无考,不及太初,当是遗脱。征和二年,平阳侯宗坐太子死,国除;三年阳和侯仁。后元二年曲周侯终根、戴侯蒙,皆坐祝诅死,国除。则终是表,于所谓见侯五者,无一存焉矣,此岂一人之言乎?”按表,建元四年为谷陵侯偃元年,至元封六年,侯偃尚在,故不别记,彼时乎阳、曲周、阳和、戴侯四人皆在,适为太初见侯五人之铁证(梁玉绳《史记志疑)云:“五”当作“六”,今不赘)。《探源》遽谓建元四年后无考,不及太初云云,其言不可信。又表举孝武时代,一匡之中,分为两截,曰建元至元封六年三十六,太初元年尽后元二年十八。《探源》讥之曰:“是抹去天汉、太始、征和年号,纳之太初,遂以后元二年为太初十八年,以牵合于太初而讫之说,则何不表至孺子婴初始三年,亦不过太初一百十四年,不仍可谓为太初而讫乎?”《探源》立言较率,表中止言十八年,非以后元二年为太初之十八年也,然准太初见侯五人之实证,此“太初元年尽后元二年十八”之“十”一字,显为后人所窜人。而“建元至元封六年三十六”之“十”字,浑然一体,尤可见司马迁对于此三十六年,视为整个之时期,此则《史记》不终于麟止而终于太初之铁证。四也。

前言/序言

  百年武汉大学,走过的是学术传承、学术发展和学术创新的辉煌路程;世纪珞珈山水,承沐的是学者大师们学术风范、学术精神和学术风格的润泽。在武汉大学发展的不同年代,一批批著名学者和学术大师在这里辛勤耕耘,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他们在学术上精品、上品纷呈,有的在继承传统中开创新论,有的集众家之说而独成一派,也有的学贯中西而独领风骚,还有的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而开学术学科先河。所有这些,构成了武汉大学百年学府最深厚、最深刻的学术底蕴。
  武汉大学历年累积的学术精品、上品,不仅凸显了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学术风格和学术风范,而且也丰富了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学术气派和学术精神;不仅深刻反映了武汉大学有过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辉煌的学术成就,而且也从多方面映现了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成就。高等学府,自当以学者为敬,以学术为尊,以学风为重;自当在尊重不同学术成就中增进学术繁荣,在包容不同学术观点中提升学术品质。为此,我们纵览武汉大学百年学术源流,取其上品,掬其精华,结集出版,是为《武汉大学百年名典》。
  “根深叶茂,实大声洪。山高水长,流风甚美。”这是董必武同志1963年11月为武汉大学校庆题写的诗句,长期以来为武汉大学师生传颂。我们以此诗句为《武汉大学百年名典》的封面题词,实是希望武汉大学留存的那些泽被当时、惠及后人的学术精品、上品,能在现时代得到更为广泛的发扬和传承;实是希望《武汉大学百年名典》这一恢宏的出版工程,能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积累和当代中国学术的繁荣有所建树。
《汉代社会结构与礼乐制度研究》 本书简介 导言: 史学重构的时代视野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汉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及其与礼乐制度的内在关联。在秦汉大一统格局确立之后,社会权力如何分配?儒家思想如何渗透并重塑原有的宗法与政治秩序?我们试图超越传统的“盛世”与“衰亡”二元对立,聚焦于汉代社会在制度创新与文化整合过程中的动态张力。本书并非对汉代历史进行全景式的叙述,而是通过对特定社会群体、仪式实践以及法律文本的精微考辨,重建一个多层次、具有内在逻辑的汉代社会图景。 第一部分:郡县制下的权力渗透与地方精英 汉初承袭秦制,推行郡县,但同时又分封了大量异姓和同姓王。这种“郡国并行制”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张力。本书第一部分着重考察这种张力如何在中央与地方层面展开。 第一章: 豪强与士族的权力基础:土地兼并与荫庇网络 不同于先秦时代以血缘为核心的贵族体系,汉代的“豪强”或“地方大姓”更多是基于土地占有、人口聚集和宗族势力的复合体。本章通过分析《盐铁论》中对富商大贾的讨论,以及出土简牍(如岳麓秦简、汉简中涉及田亩、债务的记录)中的数据,考察土地兼并的程度和方式。我们特别关注“门第”观念的形成过程,它如何将地方上的士绅阶层组织起来,形成对郡县行政体系的有效制衡,甚至在某些时期成为地方治理的主导力量。重点剖析了“举孝廉”制度下,州郡察举如何成为地方精英向上流动的通道,同时也是中央集权对地方势力渗透的工具。 第二章: 官僚选拔的“文”与“质”:察举制下的社会流动 察举制是汉代政治结构的核心机制。本书详细辨析了“孝”、“廉”、“行义”等举荐标准背后的社会期待与政治实用性。我们探讨了中央朝廷对地方人才的需求是如何塑造了士人的行为模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贤能”选拔过程,而是一个权力分配与社会控制的复杂博弈。例如,对“朴素”与“儒雅”的推崇,实际上反映了统治集团对意识形态统一性的渴望。通过对比西汉与东汉察举制度的演变,揭示了士人阶层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国家权力的参与程度和依附性变化。 第二部分:礼乐的制度化:儒家伦理对社会关系的重塑 汉代独尊儒术,礼乐制度不再是贵族身份的象征,而是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第二部分聚焦于“礼”如何被制度化,并渗透到家庭、宗族乃至国家行为之中。 第三章: 家国同构的伦理基础:孝道与三纲的制度化 本书深入分析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如何在理论上为君权与父权提供了统一的合法性基础。我们详细梳理了《孝经》在西汉被提升至经典地位的过程,及其对家庭内部等级秩序的固化作用。重点研究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如何区分“不孝”与“谋反”的界限?在宗族内部发生纠纷时,国家司法如何介入?这些问题揭示了儒家伦理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复杂性与局限性。 第四章: 祭祀的政治化:国家大典与地方社稷 祭祀活动是礼乐制度最直观的体现。本章对比研究了皇帝祭祀泰山封禅的“大礼”与郡县官府对社稷、山川的定期祭祀。封禅仪式不仅是皇权神授的展示,也是中央对四方地域的文化宣告。通过对《汉书·郊祀志》的细读,结合考古发现的祭祀遗迹,我们探讨了国家祭祀体系如何有效整合了地域性的原始信仰,将其纳入到以儒家为核心的帝国意识形态框架内。地方社稷祭祀则反映了国家权力对地方社会的微观控制。 第三部分: 法律、财富与社会底层 若要理解一个社会的真实结构,必须考察那些未被主流叙事充分记录的群体。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法律体系、经济活动以及社会底层的生存状态。 第五章: 汉律中的身份差异:自由民、奴婢与刑罚的等级性 汉律(包括秦律的遗留)对不同社会身份的人适用不同的刑罚标准。本书详细对比了关于“良人”(自由民)和“黔首”中奴婢的法律地位。奴婢不仅是私有财产,其行为也受到严格的限制。我们分析了汉代允许“人身买卖”与“自卖为人婢”的社会经济背景,探讨了土地兼并如何将大量破产自耕农推向了“人身依附”的边缘。通过对“自首”、“告奸”等法律条文的解读,揭示了底层民众在维护自身权益时的巨大障碍。 第六章: 商业的悖论:重农抑商与国家财政的依赖 汉代官方意识形态坚持“重农抑商”,但实际上,商业贸易从未停止,且在国家财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盐铁专营)。本章考察了汉代国家对战略物资的垄断政策。专营制度的设立,既是抑制地方豪强经济实力的手段,也是中央吸纳财富的直接途径。通过分析官员与商人的互动记录(如盐铁官府与民间运输者的契约),本书指出,在礼法的外衣下,商业活动依然是社会财富流动的关键引擎,只是其形态被纳入了官方的监视与控制之下。 结语: 动态平衡下的帝国韧性 汉代社会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一个在中央集权(郡县制、儒家礼法)与地方实力(地方豪强、宗族势力)之间持续寻求动态平衡的有机体。本书的研究表明,汉代社会的韧性,恰恰来自于这种制度与现实之间的张力。礼乐制度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稳定框架,而社会经济结构的现实需求(如土地兼并、商业发展)则不断地对这个框架发起挑战与修正。对这些复杂互动的细致考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内在逻辑与演化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初翻这本书时,我曾被其浩瀚的引文和密集的注释吓了一跳。这绝不是供茶余饭后消遣之作,它更像是一部供专业研究者参阅的工具书的深度文学化表达。然而,坚持读下去后,我发现那些看似繁琐的注释,恰恰是理解作者观点的“钥匙”。他引用的不仅仅是后世的注疏,更多的是对早期文献的原始文本的细微勘校。比如,关于某个官职名称的演变,作者能够追溯到早期青铜器铭文中的写法差异,这种对“词语生命史”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古代社会制度的认知。这本书真正厉害之处在于,它教会的不是你“应该相信什么”,而是“如何去质疑和验证历史记载的可靠性”。它在知识的深度上达到了惊人的高度,让原本以为自己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的我,深感惭愧,意识到许多基础认知可能都经不起推敲。

评分

这本《史记考索》的价值,更在于它对后世史学研究方法的示范作用。它不仅仅是梳理司马迁的《史记》,更是通过《史记》这个坐标系,去审视所有相关史料的互证关系。我注意到,书中对《汉书》乃至出土文献的引用对比是极为频繁且审慎的。它并非厚此薄彼,而是将《史记》置于一个更大的历史文献场域中进行考察。这种方法论上的成熟,使得整本书的论证具有极高的说服力。对我个人而言,它极大地提升了我阅读古代典籍的“警觉性”——我开始习惯于在阅读任何一段记载时,下意识地去思考:“这段记载的原始出处是什么?它是否被后人曲解或增饰了?是否存在另一份相互矛盾的记录?”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比记住任何具体的史实更有价值的收获。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讲,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沉浸式”体验,但这份沉浸感来自于对细节的不断打磨,而非华丽的辞藻。作者的笔触是冷静而精准的,没有过多渲染戏剧冲突,而是专注于还原历史的“肌理”。例如,在分析秦朝郡县制推行过程中的地方阻力时,书中呈现的不是宏大的政策宣布,而是基层吏员的任命调动记录、盐铁官营的细微执行偏差,以及地方豪族对新政的微妙反抗。这些看似琐碎的材料,经过作者的整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得秦朝的社会运作逻辑清晰可见。这种对“历史细节的忠诚”,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异常坚实可靠。它让你相信,历史并非仅仅由帝王将相书写,更由无数底层文档的存留与解读所共同构成。

评分

这本《史记考索》读起来,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布满蛛网的古老书房,空气中弥漫着泛黄纸张和陈年墨水的味道。作者的考据功夫实在令人叹服,尤其是对于那些历史叙事中模糊不清的节点,他简直像一个拿着放大镜的侦探,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某些“异闻”的梳理,比如某个早期人物的籍贯争议,书中引用的文献汗牛充栋,从竹简的断裂处到碑刻的模糊字迹,无一不被他细致比对。读完这些分析,你才会明白,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历史片段,背后隐藏了多少学者的心血和争论。它不是那种轻快的历史普及读物,它更像是带你深入历史现场,让你亲身感受那个时代信息的不对称与历史记录的脆弱性。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上,读起来虽然需要较高的专注力,但那种“拨开迷雾见真章”的满足感,是其他作品难以比拟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对先秦史料抱有深刻疑虑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对话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它并非简单地按照《史记》的篇目顺序进行罗列分析,而是在若干个关键的历史主题下进行横向的、跨越篇章的深挖。这种叙事手法初看之下略显跳跃,但一旦适应,便能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的宏大历史图景。比如,他处理“楚汉相争”时期的人物关系时,不是孤立地看待刘邦或项羽的传记,而是将两人及其核心幕僚的活动轨迹,通过不同侧面的史料进行交叉验证,描绘出了一个立体而错综复杂的人事网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审慎,他很少使用绝对化的语言来定论,而是倾向于提出几种可能性,并给出支持和反对的理由,将判断的主动权交还给读者。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仿佛自己也在参与这场历史的辩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结论。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相关原始文献的求知欲。

评分

朱东润老师专业,文字表述言简意赅

评分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京东自提点的服务人员对取货的学生爆出口。还几乎想动手打人。求关注处理!

评分

像正版的,值得购买。

评分

帮别人买的帮别人买的帮别人买的

评分

老实说,武大的这套书,价格不低,纸质一般,装帧也就一个硬壳。虽然书的内容很好,但制作方面有点名不副实

评分

此书为朱东润先生研究《史记》成果结集而成,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出版过,此番作为武汉大学学者文丛再版。

评分

东西很好,我很喜欢。快递给力。xxx

评分

老实说,武大的这套书,价格不低,纸质一般,装帧也就一个硬壳。虽然书的内容很好,但制作方面有点名不副实

评分

可以可以,还没仔细阅读,只能说纸张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