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1946-1953年)

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1946-1953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裴斐(Nathaniel Peffer),[美] 韦慕庭(Clarence Martin Wi 著,吴修垣 译,高云鹏译审 马军校注 注
图书标签:
  • 上海市长
  • 台湾省主席
  • 国民政府
  • 历史人物
  • 政治人物
  • 近代史
  • 传记
  • 1940年代
  • 1950年代
  • 两岸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99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98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1946-1953年)》是一部口述历史著作,主要讲述国民党高官吴国桢1946-1949年任上海市长和1949-1953年任“台湾省主席”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同时也记录了他对于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原因的分析、对国民党政府腐败行为的揭露、对蒋介石和其他一些重要人物的评价。本书内容独特、鲜为人知,不但可读性强,而且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

  裴斐(Nathaniel Peffer,1890-1964年),美国研究远东问题的专家,汉学家,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韦慕庭(Clarence Martin Wilbur,1908─1997年),美国历史学家,曾任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目录

出版说明
序 言 熊月之
前 言 译校者
吴国桢简历 马 军
一、战后早期的问题与蒋介石控制的特性
1.敌产接收中的腐败
2.政府为什么没能控制住“投机牟利者”?
3.情有可原的情况:战时受损
4.蒋介石作为领袖的品质与责任
5.当蒋介石私人秘书的体验
6.蒋介石的嗜权及通往独裁之路
7.蒋介石的用人术:分而治之
8.抗日的坚定性
9.下属对蒋介石的影响
10.蒋介石精明而狡黠
二、我任上海市长时的问题
1.某些行政困难
2.共产党组织学生游行
3.反共斗争中知识分子的冷漠态度
4.通货膨胀与改良努力
5.再谈共产党
6.一个严重问题:将领中的腐败
7.金圆券的可耻下场
8.蒋经国的督导努力
9.蒋经国的背景
10.蒋经国专断的事例
11.李铭案
12.临近顶层的腐败:扬子建业公司
13.为了上海的粮食供应
14.蒋介石名义上的下野
15.同业公会在市政管理中的作用
16.共产党策反我的一次企图
17.1949年4月蒋介石允许我辞职
三、国民党失去大陆
1.台湾对蒋介石的欢迎靠不住
2.访问韩国与菲律宾
3.我希望蒋介石改变方法
4.陪同诺兰参议员到大陆
5.台湾的混乱情况
6.蒋介石的地位不稳定
四、我任“台湾省主席”
1.1949年12月任命时的独特环境
2.当时政府的组成
3.一个原则问题:谁控制省内警察?
4.“省主席”面临的问题
5.评首任省主席陈仪
6.第二任省主席魏道明
7.第三任省主席陈诚
8.台湾人对大陆人的态度
9.我在建立新“省府”中犯错
10.对财政问题的抨击
11.走私问题
12.试图压低物价
13.指望美国经济援助
14.台湾人自治的开始
15.岁入的新来源
16.1950年7月的财政危机
17.渡过危机的大胆计划
18.如何利用朝鲜战争?
19.与陈诚的一次纠纷
五、我和蒋介石的关系
1.台湾福星高照
2.蒋介石对我的青睐
3.小评吴三连和雷震以及他们组织反对党的企图
4.蒋介石开始不信任我
5.财政赤字引起失信
6.蒋介石着手削减我的权力
7.蒋介石暴露出分而治之的手法
8.特务:老板是蒋经国
9.我反对非法逮捕王哲甫
10.蒋介石的干预
11.蒋介石让我的下属打我的小报告
12.我试图辞职
13.蒋介石提出交易:如果我愿与蒋经国合作
14.蒋氏父子试图讨好我
15.蒋介石给我妻子一份可观的礼物
16.受操纵的国民党党代会揭示出蒋经国的权力
17.我加强公民自由权的努力
18.向台湾人灌输民主的努力
19.大规模逮捕:胁迫选举的一种形式
20.我的回击
六、我与蒋介石疏远并辞去“省主席”职务
1.我分析蒋介石重掌权力的方法
2.钱、剑兼掌
3.陈氏兄弟的衰落
4.拆散军官中的派系
5.蒋经国领导军中的政治军官
6.削弱我“省主席”的权力
7.我被蒋经国的特务暗中监视
8.我与蒋介石摊牌的原因
9.我请“病假”但蒋介石要我继续当摆设
10.蒋夫人试图说服我
11.我与蒋夫人会谈
12.协商在特务的控制问题上拖延不决
13.有人策划谋杀我
14.我决心查出是谁要谋害我
15.蒋介石要我顺从的最后企图
16.我“省主席”的职位被取代但生命仍在危险之中
17.我查究蒋介石可能与害我的企图有染
18.好友张群的忠告
19.一个保命的计谋
20.我试图从台湾脱身
21.办理护照困难重重
22.蒋介石不愿见我
23.台湾人民向我告别
24.我最初的缄默
七、我与蒋介石决裂后的余波
1.我在美国受到热情接待
2.我试图掩盖与蒋介石的分歧
3.少数朋友探出事实
4.同蒋经国及其特务的又一次争斗
5.蒋介石请我回去但我拒绝
6.有人对我造谣诬蔑
7.我试图为自己正名
8.美国新闻界公开我的内情
9.我终于使台湾释放人质———我的儿子
八、对“自由中国”状况的补充评论
1.为台湾农民进行的改革
2.评美援
3.在台湾广泛进行的秘密逮捕
4.作为市长我受的压力很少
5.台湾的选举是如何受操纵的?
6.雷震案
九、对重要政治人物的回顾
1.蒋夫人与蒋经国的冲突
2.宋氏家族及其起家
3.孔夫人和孔祥熙
4.宋子文及我俩的关系
5.孔、宋间的关系
6.陈果夫与陈立夫
7.蒋介石的忠实助手陈布雷
8.富有魅力的蒋夫人
9.我所知道的周恩来
十、关于现代中国某些问题的讨论
1.为什么大陆从国民党易手于共产党?
2.蒋介石何以能掌权这么久?
3.为什么国民政府缺乏必要的改革?
4.政府进行的抗日战争
5.战时领导的失败
6.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吸引力
7.1927年至1937年间政府试图有所作为
8.政治统一的障碍
译者后记 吴修垣
修订说明 马 军

精彩书摘

  《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1946-1953年)》:
  9.蒋经国的背景
  问:蒋经国采取过什么措施吗?顺便请你谈点蒋经国的背景?
  答:我们得从1923年谈起。孙中山博士还活着时,他同苏俄达成协议,他的目的是要统一中国,但无法得到外援。中国共产党已在1921年建立,大约只有五十名党员,还未能有多大的发展。于是列宁派一个叫越飞(Adolph Joffe)的人与孙博士会谈,只要他同意允许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即允许中国共产党人作为正式党员加入国民党,同时保留共产党员的党籍,俄国将会给孙博士以军事和经济援助。由于孙博士未能从美国和英国得到帮助,他同意了俄国的条件。
  由于这一协定,孙博士依靠俄援在广州附近建立了黄埔军校,并任命蒋介石为校长。蒋自己到俄国去了一趟,此后不久,他将自己的儿子蒋经国,一个大约十六岁的孩子送到俄国学习,经国在那里呆到1938年。当蒋与共产党在1927年分裂时,有报道说,斯大林将蒋经国扣为人质,但同时蒋经国确实发出通电,谴责他父亲是国家的叛徒。这当然可能是在胁迫下干的,但看过那份电报的人觉得,即使他受胁迫也没有必要用如此严厉的措词。人们对他在俄国的情况了解得不多,他对别人很少谈到自己,他娶了一个俄国女人,很聪明,但自称对政治不感兴趣。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俄恢复了外交关系,斯大林让他于1938年回到重庆。开始时父子感情并不亲密,蒋介石早已与蒋经国的母亲离婚,娶了现在的蒋夫人,这方面,儿子有些不满。过了不久,蒋介石任命蒋经国担任江西省赣州的行政督察专员,蒋经国在那里作为行政官出了名。但别人对他并不那么友好,认为他能轻易取得这些成绩,是因为他是蒋介石的儿子。
  问:他是个优秀的行政官员吗?
  答:这我不知道,他的直接上司、江西省省主席熊式辉将军,是蒋介石最信任的人之一,熊将军不遗余力地予经国以一切合作。于是蒋经国有了个非常好的宣传者,在那时,没有一个人能像蒋经国那样得到如此的宣传,他在赣州的活动情况被传颂着。例如蒋经国要制止赌博,他就将自己化装成一个穷苦力,到一些富人家中替人逗乐,当他发现赌博时,就亮出自己的身份,并当场罚赌博者的款,这自然给他赢得了好名声。
  问:他是个好的行政官吗?
  答:按我的标准则不尽然,但按中国通行的标准,他不算太坏。无论如何,他的宣传者曹聚仁讲过这样的事,说赣州人民称他为“蒋青天”,有点像法官丹尼尔(Daniel)或贤人所罗门(Solomon)。
  问:请问他在俄国曾公开做过什么?
  答:我得承认,尽管我与蒋经国之间没什么交情,但我对他非常熟悉,尤其是我们两人都在台湾的时候。但正如前面讲过的,他从未向我透露过在俄国的经历,他从不谈论诸如上过什么学校、干过什么事情之类的事,有时我直截了当提出这些问题,他总是避而不谈。我们慢慢地了解到一些情况,他在俄国的一个小城当过一段时间市长,但那不太重要。在我看来,另有一件事耐人寻味,有一次,我得知他曾在一个大工厂的人事部门当过主任,我们知道在俄国,只有可靠的人才会被授予这一职务。
  问:你提到他打给他父亲的电报,谴责他是叛徒,你还说措词之严厉超过了必要,你指的是什么?
  答:之所以让我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不是出于好奇,就是他在电报中提到的一些事情,而这些事肯定只有他们父子之间才知道,大致是这样说的:“你(指父亲)谈论孝顺,但当我是孩子时,你踢过我祖母的小腿。”我们许多人都认为,如果他真是受胁迫才发出这样的通电,他完全可以将这段省去。无论如何,蒋经国逐渐得到他父亲的恩宠,早在1940年,当抗日战争尚在进行时,就让他实际负责三青团了,虽然当时还缺乏名义。
  问:哦,是这样,三青团就是后来某些暴行的组织者吧?
  答:蒋介石是这样干的,他叫蒋经国担任三青团中央干事会的一个干事,这本身似乎无足轻重,但蒋告诉干事会的其他成员说,万一他们要向他呈报什么事,最好先同蒋经国谈谈。这就是奥妙所在。
  ……

前言/序言


时代洪流中的抉择与沉浮:一部跨越海峡的政治史诗(1946-1953) 本书深入剖析了1946年至1953年间,中国政局剧烈动荡的背景下,一批关键历史人物在上海这座权力枢纽与海峡彼岸台湾岛屿上所经历的政治风云、权力更迭与个人命运的深刻转折。这不是一部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仕途的传记,而是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历史画卷,描绘了国共两党在战后重建与对峙初期,如何通过人事调动、政策实施与意识形态斗争,塑造了此后半个多世纪两岸格局的基本形态。 我们聚焦于这一关键八年,旨在还原一个复杂的历史现场:战后初期,国民政府如何试图稳定其在大陆的统治,上海作为远东金融与政治中心的地位如何被重新定位,以及随后因军事失利而进行的大规模撤退与重组过程。 第一部分:战后重建与上海的权力重塑 (1946-1949初)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的余晖尚未散尽,中国便迅速滑入了内战的泥潭。上海,这座曾经的“东方巴黎”,在沦陷后光复,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激化以及共产党地下活动日益活跃的挑战。本书细致考察了国民政府接收上海后,行政体系的重建与运作。我们探讨了地方行政长官如何平衡中央的期望与地方精英的诉求,尤其关注了在经济管制、物价飞涨、接收日伪资产过程中,地方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引发的社会反响。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1946年至1948年是国民政府“回光返照”的时期,其政策的执行力度与效果,直接影响了其在民众中的支持度。本书通过对档案资料、地方志以及相关人士回忆的交叉比对,重构了当时上海市政的运作逻辑。我们审视了城市管理、治安维持、以及围绕关键资源分配所展开的政治角力。例如,对于经济金融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不同派系之间的博弈,如何影响了法币的命运,最终加剧了民众的恐慌。这部分内容旨在揭示,在国家权力结构摇摇欲坠之际,地方大员们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复杂的政治平衡术的。 第二部分:关键人事变动与权力真空的填补 (1948-1949中) 随着战局的逆转,中央政府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人事调整,以应对日益恶化的军事形势。本书着重分析了国民党高层对关键岗位的任免逻辑。这一时期,许多在大陆担任重要职务的官员,其后续的命运与抉择,成为观察历史走向的一个重要窗口。 我们详尽考察了在特定时期被委以重任的官员群体,他们通常是技术官僚出身,或是具有地方势力背景的政治人物。他们的职责,不仅仅是管理一个大都市,更是在最后阶段试图稳定军心、维持社会秩序,同时为可能的战略转移做准备。这一阶段的叙事,充满了紧迫感和宿命感,展现了政权在“末期”状态下的应急反应机制。我们探讨了这些高层变动背后的权力斗争,以及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衰减。 第三部分:海峡两岸的权力初建与制度移植 (1949-1953) 1949年解放军渡江,标志着中国大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而随之而来的,是国民政府在台湾的重建工作。本书的后半部分,将叙事焦点转移至台湾岛。我们探讨了“中央政府”迁台后,如何迅速稳定局势,并着手建立一套新的行政与军事体系。 这一时期的台湾,面临着接收大量流亡官员、整合资源、抵御外部潜在威胁(如登陆的可能性)等多重压力。我们深入研究了台湾早期的土地改革、经济稳定计划,以及对当地政治力量的整合过程。这里的“主席”职位,不仅仅是一个行政首长,更是代表着中央权威在新的“临时首都”的象征性体现。本书细致梳理了中央与地方权力在台湾的重新分配,考察了“省一级行政长官”在这一特殊时期的权力边界与实际运作方式。他们如何处理战后遗留问题、如何执行“戒严令”下的社会管控,以及如何与新迁入的中央官员群体形成合作与张力。 此外,我们还分析了这一时期两岸的文化、意识形态交流(或中断),以及在国际冷战格局下,台湾如何寻求新的国际定位。这一时期的决策,为台湾此后数十年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结语:历史的褶皱与人事更迭的意义 本书通过对1946年至1953年间,中国大陆(以上海为核心观察点)与台湾地区权力结构变迁的宏观把握与微观细节的还原,旨在揭示一个核心议题:在剧烈的政治地震中,地方行政权力的角色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和利用的。这些在关键历史节点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政治人物,其个人的选择与机构的运作,共同构成了那段复杂历史的肌理。我们不评断对错,而是力求提供一个基于史实的、多维度观察这一关键过渡期的历史场景。这本书关注的是权力更迭的机制、制度移植的挑战,以及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地方大员们如何在时代洪流中被推上舞台,又最终被历史的浪潮所重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史式的平铺直叙,而是似乎采用了某种主题式或碎片化的叙事策略,将不同时期的侧面观察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多维度的历史观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细节挖掘上的那种近乎偏执的考究,那些被主流史学往往忽略的边缘信息和私密记录,在这里被赋予了重要的解读意义。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厚重感和可信度,让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仿佛亲手触碰到了那些泛黄的档案。它不仅关注了高层决策,对地方行政和社会生活的描写也颇为传神,展示了宏大叙事下,普通民众生活的细微变迁。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史诗剧本,张弛有度,节奏感极强,让人在紧张的政治角力中,也能体会到历史的宿命感和人性的微妙张力。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字风格极其沉稳内敛,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强大的张力。作者似乎信奉“让事实说话”的原则,极少进行主观议论或价值判断,而是将大量史料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让历史的逻辑和人物的选择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这种克制的叙事方式,反而使得一旦出现的情感波动或关键冲突,其冲击力显得尤为强大。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消化那些看似平静却蕴含巨大信息量的段落。它成功地避开了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采取的戏剧化处理,而是通过对史实本身的深度挖掘,达成了更高的艺术境界。对于那些偏爱严谨考据、追求历史原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丰厚的馈赠,它拒绝简单的标签化解读,鼓励读者自己去建构对那个复杂时期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在于它对“权力转移”和“身份认同”这些宏大议题的微观处理。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概念抽象化,而是通过对一个核心人物跨越不同行政体系的履历进行追踪,具体展示了这种转变在个人层面是如何体现的。那种在不同意识形态和管理体系中不断调整、适应的心理状态,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悖论:在剧烈的政治变动中,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和行政经验往往成为其继续发挥作用的资本,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必须在身份认同上做出巨大的妥协甚至割裂。这种对身份流变与政治适应性的探讨,超越了单纯的历史事件记录,上升到了对政治人格和历史局限性的哲学反思层面,极具当代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让我对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有了耳目一新的认知。作者似乎没有过多地沉溺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笔触聚焦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那些身居高位却又身不由己的人物群像。通过对一些具体事件的细致梳理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巧妙刻画,我仿佛能感受到决策者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如何挣扎、取舍。尤其是对一些关键转折点的描写,那种夹杂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进退维谷的艰难,让人读来唏嘘不已。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政治教科书,而更像是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切片,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轨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来审视历史,让人看到那些被光环笼罩的头衔背后,活生生的人是如何面对抉择与后果的。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书中展现出的复杂性所吸引,它迫使我跳出非黑即白的传统认知,去理解历史的层次感和人物的灰色地带。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对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政治格局有一定的基础认知。然而,一旦跨过初期的适应期,接踵而至的是极大的智力满足感。作者对史料的筛选和整合能力令人叹服,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能说明问题的关键性文件或引述,以此作为锚点,构建起整个叙事框架。全书透露出一种深厚的历史洞察力,作者显然对所研究的历史阶段有着长期的、系统的研究积累,这使得他对事件的判断和人物动机的揣测,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特定年份里,政治决策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发展有了更立体、更具纵深感的理解,它提供了一种“大历史”背景下对个体经历的深刻注脚,是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

好书,里面有些故事,不过不知道是否有删减?

评分

书,内容好,重要的史料,值得购买 收藏。

评分

第一,文化软实力构成综合国力。综合国力之所以“综合”,根本原因在于,它是多种因素构成的统一整体,是一个动态的

评分

个人收藏 很经典 可以反复阅读 你值得拥有

评分

京东的速度一如既往的快,下单到收到也就十几个小时。

评分

口述历史值得关注!吴国桢书生市长,很有才华,但生不逢时!好书!

评分

活动购买,比书店便宜,正版图书

评分

口述历史值得关注!吴国桢书生市长,很有才华,但生不逢时!好书!

评分

京东的速度一如既往的快,下单到收到也就十几个小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