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从中央领导人身边的警卫战士到首善之区的将领,众说纷纭的8341部队元老亲述中国红色革命领导人历经的惊险“大事件”
他们是中央领导人身边的警卫战士,是从土地革命时期的政卫团、延安时期的中央警备团,到新中国建立伊始的中央公安纵队第二师和众说纷纭的8341部队。一路走来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回忆,是中央机关警卫史的生动纪录。
内容简介
《戍卫一生-我们的红色警卫生涯》主要内容讲述刘辉山、古远兴十几岁时在家乡江西参加革命,后成为保卫中共中央首长的警卫战士。他们跟随中央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九死一生到达延安,护卫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转战陕北,挺进北京,参与组建中央公安纵队第二师,保卫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文革”期间,他们继续警卫受冲击的军委首长,并奉命执行特殊任务。他们见证了新中国诞生的艰苦卓绝历程和人民领袖纵横帷幄的风采。
作者简介
刘辉山,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副兵团职。古远兴,中国人民解放军警卫部队优秀指挥员,正军职。二人自20世纪30年代就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担任警卫员,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仍坚守在警卫岗位并成为警卫在中央领导人身边的将领。整理者刘新民、古伍延、古永江为二人的子女。
目录
第一篇
从参加革命到延安
革命的起点
在五次反"围剿"斗争中
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
项英要我给他当副官
在中央警备团
毛主席要我们好好学文化
我派张思德去烧炭
第二篇
转战陕北
差点跟上林彪去东北
蒋介石的进攻与毛泽东的策略
警备团严阵以待
击落一架敌机,损失一头毛驴
中央决定3月18日撤出延安
毛主席的吉普车被敌机打了两个窟窿
朱总司令召集警备团连以上干部开会
误闯敌军前沿警戒
中央委员加电台等于党中央
毛主席说:"你们给我留一个班就行了"
毛主席转战陕北的坐骑
意外的惊喜
毛主席突然要休息一下
任弼时司令员作报告
周副主席回来了
毛主席指挥若定,野战军连战连捷
胡宗南为什么抓不到毛泽东
毛主席非要打一仗再转移
一个排阻击敌一个旅
小河村遇险
毛主席早已把敌人算死了
到敌人后方去敲打敌人
保卫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
中央与敌军仅隔一天的路程
毛主席坚决不到黄河东岸去
毛主席命令古远兴阻击敌人一小时
强渡葭芦河
转战陕北中毛主席第一次用真名通电话
警备团换了些好武器
毛主席晕倒了
抓到12名特务
胜利前夕的嘱托
毛主席站在人群中看戏
毛主席参加警备团欢迎新战士大会
在杨家沟警卫中央和西北野战军会议
救命的盘尼西林
开展"三查三整"活动
东渡黄河:再见,陕北!
第三篇
移师北平
护卫中央机关抵达西柏坡
中央警备团扩编
防空警报惊醒了刚刚入睡的毛主席
周副主席门前哨兵走火事件
卫戍石家庄
七届二中全会期间的警卫工作
中央警备团首批入城部队的番号
为党中央移师北平护驾
保卫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毛主席为二师题词
赴朝警卫板门店谈判会场
彭德怀批准警卫师盖礼堂
在周总理的关怀下组建仪仗队
第四篇
进京后的警卫工作
回老家见到自己的墓碑
毛主席看戏的安保准备
警卫军委首长住地
"文化大革命"初期对大院孩子们的特殊保护
在"文革"初期执行周总理布置的警卫任务
奉命调入警卫团
1967年奉毛主席的指示带队执行针织总厂"支左"任务
1968年奉命带领部队和工人宣传队进驻清华大学
在人民大会堂的日日夜夜
刘少奇从中南海疏散到外地
执行周总理交代的特殊任务
负责林彪警卫工作的半年
"九一三"前夜的人民大会堂
所谓天安门广场抢花的事情
在西花厅讲为人民服务和传统课
后 记
精彩书摘
差点跟上林彪去东北
1945年10月,根据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央警备团吴烈团长、肖前政委奉命率第五、第六两个连和部分干部先行去承德为中央的转移做准备,后由于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这支部队被调往东北,参加东北解放战争。其余的部队组成一个团留守延安,由刘辉山任团长,张廷桢任政委,古远兴任参谋长,张耀祠任政治处主任,郭海瀛任供给处主任,担负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重任。
转战陕北前夕,曾经发生了一个插曲,林彪想调刘辉山等到东北参加解放战争。对此,刘辉山回忆道:
吴烈团长和肖前政委带领警备团部分部队到前方,我当团长没有多久,东野林彪司令员到延安向中央汇报工作,临走前他找到我,他对我讲,东北的形势发展很快,部队多了没有干部带,想要我带几个人过去组织一个师。我和林彪以前就认识,我在红一军团的时候给林彪、聂荣臻当过警卫连连长,他知道我能打,也敢打,不怕伤亡。四野的人我也熟悉,大多是一军团的人,所以他想调我带些人过去。那个时候人员调动不像现在那么复杂,只要前方需要,头一天人还在延安,第二天就上前线了,这样的事情很多。
林彪同我谈完后,我找到张廷桢和古远兴,将林彪的话告诉他们,还问他们的意见,是去还是不去?古远兴首先表了态:“你决定,你说去我们同你一起走。”张廷桢说:“咱们过去可以,我没有意见,但下面的干部就不要带了,不要影响这里的工作。”我看他们两个人同意去东北后,就将商量的结果告诉了林彪。林彪对我讲:“好嘛,你们到东北后,组织一个师,你任师长、张任政委、古任参谋长。”他要我们准备准备就走,还要把家属和孩子一起带走,他又从他的警卫连里抽调人员,给我们每家配了三个警卫员,还有两匹马和一匹骡子。
那时搬个家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只要准备一个马褡子和两个筐,将被褥装进马褡子里,再将马褡子褡在骡子背上,一边再搭一个筐,小孩子坐在里面,这个家就算搬走了。
走的工作准备得差不多了,我们三个人一起来到社会部,向李克农部长辞行。我把林彪想调我们到东北的事情向李部长作了汇报,他听后就急了,问:“定了吗?”我说:“定了,他们将警卫人员和骡马都已经配齐了,随时可以出发。”李部长听后,生气地说:“前方需要你们,这里更需要你们嘛!你们走了,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谁负责?你们不能走。”我一看情况不对,就不讲话了。李部长平时对我们警备团很好,有什么困难他都会尽力帮助解决,所以我们在他面前也不拘束,什么话都敢讲。古远兴看到僵在那里,就对李部长说:“吴烈同志和肖前同志走后,我们接替了他们,我们走了也会有人接替的。现在延安是大后方,我们现在也没有什么事情,不如到前方去打打仗。”这下可把李克农惹火了,他瞪着老古大声说:“你怎么就知道延安没有事情,你了解现在的形势吗?你们都走了,中央和毛主席的警卫任务交给谁?”我看古远兴还想再和李克农争下去,忙把他拉住,说:“我们不走啦,继续留下来。”在回来的路上,古远兴还是想去东北,就说:“咱们走咱们的,不要管他。”我对他讲:“你不要乱来,我们还是听李部长的安排吧。”随后我们把警卫员和骡马退还给林彪,东北也没有去成,还是留在警备团。
谁知道没有多久延安形势确实发生了变化,蒋介石大举进攻延安,也证实了李克农的判断是正确的。我们三个人又跟着主席在陕北转战一年多。这段时间,是我一生中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在长征路上,在一军团,大小战斗我也经历了,但这次面临那么多敌人追赶,我们这点儿人既不能和敌人拼光了,还要保证中央和主席的安全不发生问题。在这期间,主席的一些决定和常人不一样,他为了不过黄河有时和敌人相向而行,真是把人惊出一身冷汗。我们几经艰险,才保证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也保证了中央和主席对全国战场的指挥。
……
前言/序言
null
《烽火中的青春:铁血忠诚的岁月》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宏大叙事的手法,深沉而细腻地描绘了一群热血青年在特定历史时期,投身于国家安全和民族解放事业的波澜壮阔的历程。全书以时间为轴,串联起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和催人泪下的个人命运,展现了他们在硝烟弥漫、风云变幻的年代里,如何用青春和生命铸就钢铁般的信仰与忠诚。 第一部:燎原之火——初入洪流 故事伊始,我们将跟随主人公李洪明,一位从偏远乡村走出的知识青年,进入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他怀揣着对国家前途的憧憬和对理想主义的热忱,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了新生的武装力量。 这一部分详细刻画了早期军事训练的艰苦卓绝与信仰塑造的深刻过程。在那个物资匮乏、条件恶劣的环境下,新兵们在老一辈革命者的言传身教下,逐渐完成了从普通农民到合格战士的蜕变。作者没有回避早期的迷茫和挫折,而是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他们如何在不断的政治学习和实战演习中,理解了“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 重点描述了一场早期的小规模战斗,虽然规模不大,却是主人公第一次直面生死的考验。在那场战斗中,他目睹了战友的牺牲,也亲手学会了如何控制恐惧,并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这段经历,是他们未来“戍卫一生”的基石。 第二部:剑指天南——战火洗礼 随着局势的日益紧张,主人公所在的部队被调往了更具挑战性的战场。这一部是全书的高潮部分,充满了紧张的军事行动和深刻的人性探讨。 描绘了数次关键性的战役部署和执行过程。书中详述了当时后勤保障的极端困难,以及情报工作的复杂性。例如,一次深入敌后的渗透任务,不仅考验了战士们的身体极限,更考验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作者通过对战斗场面的精妙布局,展现了高超的战术运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阴影交织。书中刻画了多位性格鲜明的配角,他们或因坚韧不拔而成为传奇,或因一时的动摇而付出沉重代价。李洪明在这个过程中,从一个执行命令的士兵,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担当的指挥员。他开始明白,真正的“警卫”不仅是保护某个人或某个目标,更是守护一种精神和一种希望。 这一阶段,重点刻画了他们与当地民众的鱼水情深。在艰难的行军途中,他们得到了百姓无私的帮助,也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民心。这种血肉相依的关系,成为了他们无坚不摧的精神后盾。 第三部:风雨同舟——和平年代的坚守 战争结束后,新的使命接踵而至。部队转入了和平时期的建设和保卫工作。这一部笔触转向了对“卫戍”意义的深入理解和实践。 重点描绘了他们如何适应从战场到日常执勤的转变。新的挑战不再是直接的炮火,而是无形的威胁——反渗透、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书中详细记述了一次严重的洪涝灾害,部队如何在第一时间赶赴一线,用他们久经沙场的经验和无畏的勇气,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 同时,本书也深入探讨了“老兵”的内心世界。在和平的表象下,他们如何处理战争留下的创伤(PTSD),如何平衡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新生活的适应。李洪明开始承担起培养新一代军人的重任,他将自己从战火中汲取的教训,转化为一套系统而人性化的训练方法。书中穿插了他与家人的书信往来,展现了军人家庭所承受的无声的奉献与牺牲。 第四部:薪火相传——信仰永恒 全书的收尾部分,聚焦于时代的更迭和精神的传承。老一辈的战士们逐渐卸下戎装,但他们用生命践行的誓言并未消逝。 通过对新一代军人的观察和指导,作者展现了“戍卫”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新的技术、新的挑战,但核心的忠诚与担当从未改变。结尾处,李洪明在一次纪念活动上,面对朝气蓬勃的新兵,讲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故事,没有过多的煽情,只有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本书旨在全面展现一支红色队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职责、牺牲与奉献。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军事史,而是一部关于责任、忠诚、集体主义和个人成长的史诗。它记录的,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一群人选择“戍卫一生”的庄严承诺,以及他们如何用铁血铸就的青春,捍卫了后世的和平与安宁。全书的风格沉稳、厚重,细节考究,力求还原那个特定时代特有的质感与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