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见闻/古今人物谭

述见闻/古今人物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来新夏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故事
  • 人物传记
  • 古代文学
  • 文化典籍
  • 通俗读物
  • 闲情雅趣
  • 说闻见录
  • 风俗志
  • 传统文化
  • 文学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12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220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古今人物谭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9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爱好者、大学历史系学生、初高中生以及来新夏的读者、朋友等
  “古今人物谭”丛书分三册,以时代划分为古代、近代与当代,以人物重点事迹为中心,或长或短,不拘形式。唯所述皆事有根据,文有出处。本书为“古今人物谭”丛书系列第三本,收录人物均卒于1950年后,有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也有散尽家财为收书的藏书家,还有亦师亦友的师者、老友等共二十四位人物。作者的文字不拘于形式,有长有短,读来回味悠长,让人感动于老一辈文人学者间的古朴又纯粹的交往。

内容简介

  本书为“古今人物谭”丛书系列的第三本,收录人物均卒于1950年后。不同人物各成篇章讲述,主要以其重点事迹为中心,有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也有散尽家财为收书的藏书家,还有亦师亦友的师者、老友等共二十四位人物。作者的文字不拘于形式,有长有短,读来回味悠长,让人感动于老一辈文人学者间的古朴又纯粹的交往。

作者简介

  来新夏(1923-2014),浙江萧山人,1946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历任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校务委员、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主任等职。曾创办南开大学图书馆系,历任校图书馆馆长、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教育部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2014年3月31日在天津去世,享年91岁。

精彩书摘

  穆旦的半生悲歌我较早地读过穆旦的诗。但我不知道穆旦就是查良铮。我认识查良铮是50 年代前期,他由美国回到南开大学任教时。但也不知道查良铮就是穆旦。因为他的夫人周与良和我是辅仁大学同年级的同学,她读生物系,我读历史系,彼此的距离很容易拉近。直到“文化大革命”,我们同为“棚友”,结成“一对黑”,共同承担刷洗游泳池的劳动。休息时蹲在墙脚旁聊家常,我才把查良铮和穆旦合而为一,并更了解了他的家世、事业和性格。穆旦出身于浙江海宁查氏名门。30 年代已有诗名。40 年代,远涉重洋,赴美留学。50 年代,回南开大学任教。不久就步入坎坷不断的岁月。他虽身处逆境,但一直孜孜于他所喜爱的翻译事业。可惜,他以将及下寿之年,便带着一丝才犹未尽的憾意离开了尘世。但是,他和历代生前失落的文人毫无二致地得到身后名。特别是近几年,穆旦和他的诗日益为人所注目,也有人写有关穆旦的文章。穆旦的诗集和译著也相继出版,甚至在世纪文学的排行榜上也列在前面。这不能不引起我去读一些有关他的文章。其中大多以谈穆旦的生平和评价其诗和译著为主,对研究穆旦的诗和译著颇有参考价值,但总让我感到把穆旦的生平写得一帆风顺而不写坎坷一生,显然有点对不起穆旦似的。最近,我又读到一篇写穆旦生平的长文。文章写得较全面,也流畅可读。不过对穆旦一生中所遭遇到的噩梦却一笔带过。我认识这位作者,曾当面问过。作者表示不愿再触及穆旦的不幸,用心固然良善,但却把穆旦的人生历程割掉一半。幸亏有《穆旦诗全集》的编者李方为穆旦编写了一份年谱简编,比较完整地记述了穆旦的一生,而某些厄运细节仍未见详述。穆旦所遭的厄运,我都耳闻目睹。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某一时期的遭遇,我是唯一的见证人。为了让穆旦的人生能有比较完整的记述,后死者应该担负起这种追忆的责任。穆旦是1953 年到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的。第二年底,在一次有关《红楼梦》的讨论会上,有些人的过激发言冒犯了当时的领导人。穆旦虽未发言,但因穆旦和那几个发言人过从较密,加以领导人的心胸狭隘,不容“异类”,竟以“准备发言”的罪名,被罗织进“反党小集团”。这就是所谓的“外文系事件”。在校园里曾引起过震动,从此同事们的私下交往明显地减少,说话也多慎于言,而穆旦参加“远征军”的历史问题则因此受到追查。以后两年,穆旦背着历史包袱灰溜溜地生活,但并没有挫伤他的意志。他更勤奋地全身心投入到译著工作,翻译出版了普希金《加甫利颂》和《欧根?奥涅金》(重译本)、《拜伦抒情诗选》、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原理》等著名作品。穆旦似乎更习惯于默默无声地笔耕不辍。但是这样苟安平静的生活也难维持下去。他虽然艰难地逃脱反右的厄运,但是,1958 年底却被投入更痛苦的深渊。当时对一些有历史问题的人,较多的是受到“内控”,只有极少数人是被法院明定的。穆旦便是正式由法院宣布为“历史反革命”和“接受机关管制”的一人,剥夺了他的教书权利,发交南开大学图书馆监督劳动。直到1962 年解除管制,他继续在图书馆“监督使用”,做整理图书,抄录卡片和清洁卫生等杂役工作,在工余时间,他翻译拜伦的代表作《唐璜》,一直做到他离开了人世。穆旦在这十几年的艰难日子里,忍受着心神交疲的煎熬,仍然写出《葬歌》那样的长诗,真诚地抒写“我们知识分子决心改造思想与旧我决裂”的热望。他没有任何怨悔,没有“不才明主弃”的咏叹。穆旦只是尽自己爱国的心力,做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事。他代表了中国真正知识分子坚韧不移的性格。
  ……

《世间百态:风云际会间的历史侧影》 导言: 人类文明的演进,犹如一条蜿蜒流淌的长河,其间不乏波澜壮阔的激流险滩,亦不乏风平浪静的舒缓水道。在这条长河中,无数个体如水滴般汇聚、碰撞,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时代图景。本书《世间百态:风云际会间的历史侧影》,旨在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段,从宏大叙事的缝隙中,探寻那些被主流史学偶尔忽略,却对时代脉络产生深远影响的社会现象、文化思潮与个体命运的交织。我们不追求面面俱到的通史叙述,而是试图通过精选的侧写与剖析,揭示历史的肌理与人性的复杂。 第一部分:市井烟火与社会生态的微观研究 本书的开篇,将目光投向了历史舞台的边缘——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我们深知,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绝不仅仅由帝王将相的功过所决定,更深植于市井巷陌的烟火气息之中。 一、宋代江南的商业网络与市民阶层 我们将详细考察宋代,特别是南宋临安府及周边区域,城市商业的繁荣景象。这不仅包括《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华表象,更深入探究其背后复杂的金融工具、行会组织以及新兴市民阶层的权力结构。例如,探讨“牙行”在物资调配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市民文化对文学、艺术,乃至政治舆论的影响力。我们分析了手工业者、商贾与士大夫阶层之间微妙的利益平衡与文化摩擦,揭示出宋代社会流动性的高度活跃,如何孕育出一种既世俗又精致的生活美学。 二、明清时期的地域性帮派与社会秩序的构建 在明清两代,随着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和商业活动的跨区域扩展,各种同乡、同业的帮派组织应运而生。本书将区分这些帮派的性质——它们是简单的犯罪团体,还是在官方治理力量薄弱区域所扮演的“次级治理”角色。通过对徽商、晋商等商帮的组织结构、行规戒律的梳理,我们试图理解,在缺乏现代法律体系的背景下,商人阶层如何通过内部的契约精神和道德约束,来维护其经济活动的稳定与安全。同时,也会审视这些帮派在地方社会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对底层民众的剥削或对地方治安的破坏。 第二部分:思想的暗流与文化转型的阵痛 历史的进程往往伴随着思想的碰撞。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于那些在主流学术视野下稍显偏僻,但实则推动文化深层变革的思潮。 一、魏晋玄学的“非主流”解读:从清谈到出世的社会动因 玄学之兴,常被视为士大夫阶层对汉末政治黑暗的消极抵抗。本书力求超越这种简单的道德评判,深入探究玄学在哲学层面的创新,特别是“自然无为”思想如何与当时的士族阶层生活方式相耦合。我们分析了竹林七贤等人物的行为模式,并非单纯的放浪形骸,而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知识精英对既有儒家秩序进行深刻反思和精神突围的复杂体现。探讨“格义”现象如何影响佛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以及这种融合如何为后世的理学奠定了某些前提。 二、晚明时期西学东渐的“边缘影响” 利玛窦等传教士的到来,无疑对中国知识界造成了冲击。然而,本书关注的并非宫廷对天文历法的采纳,而是西学思想如何在江南士林中引发的微妙反响。我们考察了如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学术实践,揭示了他们如何将西方数学、几何学“嫁接”到中国传统术学体系中,以期达到“中西互证”的目的。这种融合过程中所展现的文化自信与文化焦虑,是理解明末思想史的重要侧面。 第三部分:权力运作的“灰色地带”与体制的韧性 任何强大的国家机器,其高效运转的背后,必然存在一套不成文的潜规则和权力润滑剂。本部分致力于解剖这些“灰色地带”。 一、地方督抚权力结构的变化与中央集权的张力 本书将聚焦于清代“督抚制”的形成与演变。从康熙南巡到雍正改革,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精细化,但地方大员的实际权力依然庞大。我们通过分析督抚在漕运、水利、军备等关键领域的决策权,来阐释中央集权与地方行政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特别关注“考成法”等管理工具的推行,如何重塑了官员的行为逻辑,以及这种重塑对地方社会治理产生的长远影响。 二、宦官集团的“非正式”权力网络 在多个朝代,宦官扮演了超出其身份限制的重要角色。本书将宦官集团的权力,从简单的“近侍弄权”提升到组织行为学的层面来考察。分析他们如何利用信息垄断、内廷的行政优势,建立起一套绕开正规文官体系的“影子行政”网络。研究东汉、唐朝、明朝中后期宦官集团的兴衰史,不是为了谴责其“奸佞”,而是理解在特定政治体制下,信息流和执行力如何被非正式结构所捕获和利用。 结语:历史的复调与个体的回响 《世间百态:风云际会间的历史侧影》,拒绝提供简单的历史答案。它试图呈现的是一个多声部的历史景观,其中既有庙堂之高的决策,亦有江湖之远的挣扎;既有恢弘的思辨,亦有琐碎的生活哲学。我们深信,历史的厚度,恰恰蕴藏于这些不被轻易提及的侧面之中。通过对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权力机制的细致描摹,我们期望能帮助读者更全面、更具层次感地理解“过去”是如何构筑我们“现在”的。历史不是一条单向的直线,而是一幅由无数交织的侧影构成的复杂挂毯。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市面上那些热衷于猎奇或神化历史人物的作品相比,《述见闻/古今人物谭》显得格外清醒和理性。它没有回避历史的丑陋与人性的弱点,反而将其视为构成完整人格的重要部分。书中对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做出艰难抉择的人物,描写得尤为深刻——他们并非圣贤,也非恶徒,而是被时代推着向前走的个体,承受着巨大的道德压力。我从中读到了一种深沉的同理心,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评判古人时,我们应当放下现代的优越感,去理解他们当时视野的局限和选择的必然性。这种不偏不倚、尊重历史真相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述基调显得格外稳健可靠,给人一种踏实、信赖的感觉,仿佛在与一位见多识广的长者进行一次坦诚的对谈。

评分

我得说,《述见闻/古今人物谭》在结构上的布局堪称一绝,它不是那种线性推进的流水账,而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将不同时空、不同阶层的人物巧妙地串联起来。我尤其喜欢作者设置的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回响”——一个人物在百年前的困境,在另一个人物的叙事中得到了某种奇异的映照或解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思想的深度。它不像传统的传记文学那样,专注于罗列成就或失败,而是更侧重于展示“人”在特定历史熔炉中如何被塑造、如何反作用于历史洪流。那些关于权谋、关于隐逸、关于艺术追求的片段,描述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轻盈。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对“时代精神”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面孔和他们纠结的内心所构筑的实体。

评分

这本《述见闻/古今人物谭》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它对时代变迁中个体命运的描摹,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仿佛能将人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多的煽情,却字字珠玑,直抵人心。比如书中对某位历史人物少年时代迷茫与挣扎的刻画,那种青涩的理想主义与残酷现实的碰撞,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思考,我们今日所处的安逸,是否也建立在无数先辈沉重的取舍之上。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人物标签化、脸谱化,而是深入到他们行为动机的最深处,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这种深度挖掘,使得原本刻板的历史人物瞬间拥有了鲜活的血肉,他们的决策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定论,而是基于当时情境下最真实的人性流露。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不仅是阅读了一段历史,更是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自我对话,关于选择、关于坚持、关于妥协的界限。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语言的张力和画面感。作者的笔触时而如冰冷的刻刀,勾勒出权力斗争的锋利与无情;时而又像温暖的炉火,烘烤着平凡人对生活微小而坚韧的盼望。我闭上眼睛,仿佛能闻到古代市井的烟火气,看到宫廷中精致却压抑的氛围。特别是对某些关键场景的渲染,比如一次重要的会面或者一次突如其来的变故,作者总能抓住最能触动人心的细节——一个眼神的闪躲、一句未尽之言、甚至是一件遗落在角落的物件,这些都成为了解读人物内心世界的关键线索。这种“少即是多”的叙事哲学,使得每一处留白都充满了想象的空间,让读者不自觉地参与到“解读”的过程中去,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参与感和沉浸感。

评分

此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见闻”的广博收集与整合能力。它展现的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故事,更有大量关于士人、匠人、甚至幕后操局者的侧写,真正做到了“古今人物”的全面覆盖。这种信息的丰富性,使得本书像一座微缩的历史博物馆,每一章节都是一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展品。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那些陌生的典故和精辟的论断所吸引,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深层含义。这种主动学习的乐趣,是很多娱乐性读物无法提供的。它激发了我对历史细节的兴趣,让我意识到,即便是最微不足道的“见闻”,汇集起来也能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复杂面貌。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教人如何从碎片化的信息中构建出宏大的图景。

评分

ok

评分

好好好好阿红阿红啊好啊好啊好哈啊好

评分

好,很好,孩子很喜欢。

评分

书很不错,值得购买!书很不错,值得购买!书很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这书非常不错!趁着活动便宜买了

评分

好好好好阿红阿红啊好啊好啊好哈啊好

评分

以其重点事迹为中心,有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也有散尽家财为收书的藏书家,还有亦师亦友的师者、老友等共二十四位人物。作者的文字不拘于形式,有长有短,读来回味悠长,让人感动于老一辈文人学者间的古朴又纯粹的交往。

评分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评分

来新夏"古今人物谭"系列之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