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黑皮书1:谁在收藏中国

中国文物黑皮书1:谁在收藏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树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物
  • 文物走私
  • 文化遗产
  • 盗墓
  • 收藏
  • 艺术品
  • 历史
  • 社会
  • 调查报告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80305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92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文物黑皮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5斤猪肉换来价值1600万的古画?假古董坐几回飞机变成真文物?暗访景德镇高科技文物制假基地……
  《中国文物黑皮书1:谁在收藏中国》是第一部全方位揭秘,当代中国文物市场真相的长篇纪实作品,黑幕、骗局、陷阱统统现形,淘宝、鉴宝、藏宝妙在其中。它将带大家窥视拍卖场的阴谋与陷阱,直击盗墓全过程,发现电视鉴宝的玄机,洞悉中国文物国际热专卖的惊天大阴谋,告诉大家谁来鉴定“文物鉴定专家”……随书附录难得一见的14件国家珍稀文物照片。

内容简介

  《中国文物黑皮书1:谁在收藏中国》是国内第一部全方位揭秘当代中国文物市场真相的长篇纪实作品。记者吴树耗时数年,周旋于国内主要古董市场、拍卖公司、盗墓现场、文物制假基地,暗访了近百名文博界专家学者、古玩商贩和文物走私者、盗墓者,获得大量业界内幕、黑道秘闻,采用文字白描加插隐拍照片的纪实方法,生动、真实地再现记者亲身经历的一桩桩黑幕重重的文物交易、一个个骇人听闻的古玩骗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国宝之战……
  《中国文物黑皮书1:谁在收藏中国》入围“2008年中国收藏界十大新闻事件”。
  推荐语:“国内第一部全方位揭秘当打中国文物市场真相的长篇。他的胆识令人尊敬,他的记述令人警醒”。

作者简介

  吴树,中国电视艺术家、作家、记者、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1950年出生于江西瑞昌,祖籍湖北大冶。主要作品: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谁在收藏中国》、《谁在拍卖中国》、《谁在忽悠中国》,分获《亚洲周刊》、《中国图书势力榜》年度“十大好书”。台湾繁体字版同时发行,畅销世界华语圈,并被译成日文、英文待版;电影文学剧本集《阿门》,电视剧《父亲》、《黎明行》、《黑暗的心》、《有个男人》、《黄昏小站》等,分别由央视及地方电视台制作播出;中篇小说《进化森林》、《野草莓》、《凤凰块》等十余部;另创作、编导电视纪录片与文艺专题片多部,多次获国内外专业大奖。

目录

再版前言
总序
卷首语 谁在收藏中国?
序一 其人其作李兰(法)
序二 中国富强以后做什么摩罗

第一章 割袍断义
破茧
中国第一槌
当财富走出梦境

第二章 疯狂元青花
鬼谷子下山
中国宝葫芦
元青花的始作俑者
元青花冲击波
彩色插页:世界顶级博物馆里的中国国宝——境外馆藏元青花精品选

第三章 寻梦潘家园
“鬼市”·“淘客”
“捡漏儿”·“打眼”
富农制造厂
彩色插页:中国古玩市场集锦

第四章 窃国大盗
盗墓者
探班贼窝
海底夺宝
国仓硕鼠

第五章 谁废了中国文物专家
假作真时……
青花黑客
文物泰斗的尴尬
一个献宝者的遭遇
一砸千金为正名
彩色插页:世界顶级博物馆里的中国国宝——古代青铜器精品

第六章 闹剧的华彩乐章
鉴宝!鉴宝!!
拍卖!拍卖!!
离奇的文物贿赂案

第七章 中国文物通缉令
中国是文物大国吗?
噩梦圆明园
国宝大出境
中国文物备忘录

第八章 路在何方?
“终极国宝”
拷问中国文物之现状
潘家园之2008版故事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文物黑皮书1:谁在收藏中国》:
  2005年末,记者听圈内人说,在成吉思汗长眠之地——内蒙古四子王旗,发现了元朝静州路遗址,出土了大批的钧窑瓷器和青花瓷。没几天,我又看到了一条报道,说包括香港在内的全国各地的买家闻讯都纷纷前往内蒙古抢购元青花。抱着体验生活和淘宝的双重目的,记者也及时赶到了那里。
  我不知道当年美国西部淘金热的时候是什么景象,但在传说中的成吉思汗陵寝地,我确实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黄金的魅力。那里旅店爆满、车票难求,就连商店里的饼干、面包和矿泉水也成了紧俏商品。外来的淘宝者们到处走街串巷,见着带黑斑、底下画着间隔“仰莲瓣”的青花瓷就买,有一位来自香港的研究元代蓝釉瓷的专家,单买一块供研究用的元青花瓷片就花费了5000元港币。还有一些求宝心切的人甚至不惜血本,高价买回去一大堆内蒙古赤峰窑新烧制的赝品。后来连像样的赝品都供应不上了,于是,有些人则干脆自己动手或花钱雇人,到处乱串、掘地三尺,把一些荒地都翻了个底朝天。
  元青花炒疯了,淘宝者也疯了!特别是在北京,街头巷尾捷报频传,许多刚入圈儿的新手,一上去就按图索骥、暴买元青花。在一位藏友家里,记者目睹了上千件“元青花”,整整摆放了几间屋子。那位藏友告诉我,他的几个同事.个个都比他玩得更疯,有个中学老师甚至不惜用整套房子去换回一只元青花小罐。
  元青花的跑火,同时也带动了一些相关行当,如鉴定公司、文物修补店、古玩城,等等。一些所谓的“元瓷”鉴定专家更是成为各家鉴定公司哄抢的“香馍馍”,就连书店、书摊上有关介绍元青花知识的书籍也成了畅销书。
  受益最大的当然是拍卖公司,大家不失时机地跟风而动,四处搜罗元青花拍品,你上元青花大罐,我就上元青花梅瓶或大盘,似乎不上元青花就不算拍卖会,而且价格一家比一家高,你起拍价几十万,我起拍价几百万,成交价尽管赶不上老外,一般也在几百万到几千万。
  在名不见经传的元青花突然大批量亮相中国文物市场的同时,不知从哪里也冒出了一批“元青花鉴定专家”,他们除去闭门造车、著书立说外,还明星般地客串于各家文物鉴定中心,鉴宝估价、签发证书,为热炒元青花加薪添火、保驾护航。
  对于专家们的此番表演,记者颇不以为然。同样是在这批专家的文章里,记者曾读到过这些数据:“迄今为止,全世界的元青花只有300件,主要在外国: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40件、伊朗德黑兰有32件、大英博物馆19件、江西高安市博物馆有19件、河北保定出土9件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北省博物馆。”
  假设专家们的这一结论正确,那么能见着来历可靠、流传有序的“元青花”者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而能够近距离观察、上手研究者更是凤毛麟角了。即便是京城紫禁城内、景德镇御窑场旁屈指可数的那几位专家,由于既无前人留下的资料,又缺少可供出具实验数据的批量样本,单凭那几十件样品就想对“元青花”作出具有权威性的“眼学”(肉眼)鉴定或者“科学”(仪器)甄别,同样无异于“盲人摸象”。
  好笑的是:事已至此,金钱砸出了“真理”,一些见过或者没见过“元青花”的专家再也耐不住寂寞了,纷纷著书立说或发表文章,去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学习班讲课培训,将一顶顶耸人听闻的桂冠和花环毫不吝啬地披挂在“满身尽带黄金甲”的元青花圣体上。什么“中国瓷艺制造的巅峰”,什么“中国绘画艺术在陶瓷上的造极”,什么“国宝中的国宝”……诸如此类,这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字游戏,进一步把疯狂的元青花收藏热引至极端。
  专家们“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行为,自然也会闹出无数风马牛之笑话来,这些且留待后话。在元青花热的拉动下,中国文物在国际市场上的热度全面升温,特别是元、明、清三代景德镇瓷器的价格,更是扶摇直上、登峰造极。仅以近三年的几项成交纪录为例:
  2005年,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在伦敦以人民币122408800元的天价,成功重拍了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比该器物30年前第一次拍卖成交价翻了500多倍。
  2006年,纽约苏富比拍卖公司重拍一件清乾隆外粉青釉浮雕芭蕉叶镂空缠枝花卉纹内青花六方套瓶,成交价人民币47615200元,比20年前首拍价升值约80倍。
  2007年,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重拍8件套14世纪中期元青花“锦香亭”图罐,成交价49989600元人民币,较10年前首拍成交价升值十几倍。
  2007年,美国旧金山卡莱尔家一只被用于盛螃蟹的明代洪武年瓷盘,在伯罕姆斯一巴特菲尔兹拍卖行拍出310万英镑(约合465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
  自此,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拍卖纪录接二连三地被刷新。据国内权威媒体最新公布的统计:仅2007年,在全世界艺术品市场参拍的中国文物,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成交的拍品多达226件。
  ……

前言/序言


《华夏瑰宝巡礼:探寻中国古代艺术的流变与审美》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当代收藏领域或特定时期对中国文物的争夺,而是将视角投向中国古代艺术品从诞生之初到其在历史长河中流转演变的全景式考察。我们旨在描绘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勾勒出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审美取向、工艺技术的精进,以及艺术品如何承载和反映当时的社会结构、思想文化。 本书共分六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深入剖析了特定时期或特定门类的艺术成就,力求展现中国艺术的深度与广度。 第一部:礼制与初源——先秦至汉代的器物美学 本部分追溯中国艺术的源头。我们将首先考察史前文化中陶器的装饰母题,它们如何从实用的器皿逐渐演化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重点在于商周青铜器的研究,不再仅仅关注其铭文的史学价值,而是深入探讨其铸造工艺的奇绝之处——从范铸法的精细控制到纹饰的神秘主义色彩。商周青铜器是权力、宗教与礼仪的物质载体,其“狞厉”之美反映了早期王权的威严与沟通天地的精神诉求。 进入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催生了艺术表达的剧变。青铜器纹饰开始转向写实与浪漫主义的结合,玉器的制作则达到了一个高峰。本书详述了和田玉如何通过楚国巫风与中原礼制相结合,创造出精美绝伦的玉雕艺术品。同时,漆器的发展,特别是镶嵌工艺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手工业对色彩和光影控制能力的飞跃。 汉代是帝国统一与审美定型的重要阶段。本章深入分析了画像石、画像砖上所呈现的“气韵生动”的早期形态,以及它与道家、谶纬之学思想的关联。陶俑和明器,作为逝者世界的缩影,揭示了汉代对生命、死亡与来世的复杂想象。我们关注的重点是,这些早期艺术品如何奠定后世中国艺术的“骨力”与气势。 第二部:融合与典雅——魏晋南北朝的文人趣味与佛教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却又孕育了深刻文化反思的时代。本部分着重探讨两大核心影响:佛教艺术的传入与文人审美的萌芽。 佛教雕塑的传入,尤其是云冈、龙门石窟的造像,如何影响了中国本土的人体造型观念,以及“褒衣博带”的审美趣味如何逐渐成为主流。我们分析了不同地区石窟艺术风格的地域差异及其背后的教派哲学差异。 与此同时,文人阶层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书法被提升到与绘画并驾齐驱的地位,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理论如何指导绘画实践,标志着艺术从单纯的描摹向精神世界的探索转变。瓷器虽然尚未成为主角,但早期青瓷的釉色研究,预示着未来陶瓷美学的方向。 第三部:盛世气象——隋唐五代,多元文化的交响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和自信的时代,这直接体现在其艺术的博大精深上。本书认为,唐代艺术的精髓在于其对“满”与“华”的极致追求,以及对异域文明的消化吸收。 我们细致考察了唐三彩的烧制技术与题材选择,它如何通过异域使节、胡人乐舞等形象,展现了长安的国际化风貌。金银器的繁复工艺,特别是錾刻和锤鍱技法的成熟,反映了宫廷与贵族对奢华物质生活的极致追求。 绘画方面,我们探讨了山水画(如李思训的“金碧山水”)与人物画(周昉、韩滉)的风格差异,以及壁画中恢弘叙事能力的展现。陶瓷方面,南方的越窑青瓷与北方的邢窑白瓷形成南北对话,为宋代制瓷的精细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第四部:内敛与格物——宋代理学导向下的器物精微之美 宋代艺术是内敛、理性与格物致知精神的体现。本书认为,宋代的审美重心在于对“天道自然”的理解和对工艺细节的极致掌控。 瓷器研究是本章的重点。我们将详细分析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釉色特点、开片机理以及支钉烧制等技术细节,阐释“雨过天青”等抽象色调如何成为士大夫阶层推崇的理想之美。这种美学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强调“不着痕迹”的自然生成。 绘画领域,院体画的精细描摹与文人画的意境追求并存。我们分析了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以及花鸟画中对植物形态的科学观察如何融入诗意的表达。园林艺术的成熟,特别是叠山理水的哲学内涵,同样被视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部:气势与装饰——元明清,世俗化与集大成的演进 元代艺术是对宋代清雅风格的一种反动与修正,更强调笔墨的情感宣泄与力量感。本书梳理了元四家(黄、王、倪、吴)山水画的笔墨语言,以及青花瓷器在景德镇的成熟化生产模式,标志着中国陶瓷艺术进入了大规模的、高度成熟的阶段。 明清两代则展现了中国艺术的集大成与向世俗化、装饰化的趋势。明代以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为代表,其纹饰饱满、胎体厚重,反映了帝王权威的彰显。清代康乾盛世,则在制瓷、珐琅、玉雕等领域达到了技术上的巅峰,器物制作精巧绝伦,但也因此带来了部分艺术语言趋于程式化和繁复化的倾向。本章将探讨这种技术极致如何与宫廷审美、文人雅趣及民间需求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中国古代艺术的“终结篇章”。 第六部:工艺的再认识——材料、技术与艺术的互动 本书的最后部分脱离了严格的年代顺序,转而聚焦于贯穿中国古代艺术史的几项关键技术: 1. 陶瓷的釉色之谜: 探究还原焰、氧化焰技术如何控制,以及不同矿物质配比对最终色彩的影响,超越对“名窑”的简单罗列。 2. 玉器的“玉不琢不成器”: 考察古代琢玉工具的演进,从解玉砂的使用到铊具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高难度的透雕、镂空来体现“光素”与“繁缛”两种审美取向的张力。 3. 绘画的“笔墨论”: 分析从唐代吴道子到元代倪瓒,中国画家如何通过对笔触(线条)的控制来表达情感和哲学思考,而非仅仅是造型的准确性。 通过这种多维度的考察,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古代艺术脉络的清晰框架,强调艺术品作为历史载体的物质性和技术性,以及它与思想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关联。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宏观的、以艺术史和工艺史为核心的叙事角度,帮助读者领略华夏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凝练出的独特审美高度。

用户评价

评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研究深度上做得非常扎实,许多信息似乎是挖掘自第一手的档案或访谈,展现了极高的职业素养。例如,对于某几件失踪的宫廷旧藏,书中提供了多条相互印证的线索,虽然最终的下落依然成谜,但作者构建的推理过程本身就是一场精彩的智力游戏。这种对未解之谜的探索精神,让这本书摆脱了传统历史著作的沉闷感,更像是一部高质量的非虚构纪实文学。它不回避争议,也不回避收藏过程中那些不那么光彩夺目的角落,比如权力寻租、甚至非法交易的影子。这种坦诚,反而增强了作品的可信度和阅读的震撼力,让你在惊叹于文物的精美之余,也对收藏背后的权力游戏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收藏”这一行为的哲学层面的探讨。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追问:谁有资格拥有和定义“国宝”?这种追问贯穿了整本书的脉络。作者巧妙地引入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的冲突,例如西方博物馆体系与本土家族传承之间的张力。尤其是在描述近现代文物回流的努力时,那种跨越国界的文化博弈和情感纠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私人收藏的边界”这一章节的论述,它促使我重新思考,当一件物品脱离了它诞生的文化语境,被置于一个全新的权力结构中时,其“价值”是如何被重塑和异化的。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语言老辣,常常用一两句精辟的总结,点破了复杂现象背后的本质。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讲述故事时的那种游刃有余的叙事节奏。他擅长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聚焦到某个具体的收藏事件或某件标志性文物的流转过程,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书中对不同年代收藏圈的生态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比如晚清时期官僚体系对文物典藏的影响,以及民国时期“盗墓—倒卖—收藏”这条隐秘产业链的运作模式。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冷静态度,去剖析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文化心理。读到关于某批敦煌文书的早期流散过程时,那种细节的真实感和历史的偶然性让人感到震撼,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充满变数和机遇的时代,理解了“收藏”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动因,远非简单的“爱宝护宝”可以概括。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如同一场引人入胜的探险,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带领我们穿梭于不同时期的中国文物收藏图景之中。它并没有着眼于那些陈列在博物馆玻璃柜后的光鲜亮丽,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收藏家们,无论是清末民初的王公贵胄,还是近现代的商贾巨贾,乃至今日的海外藏家,他们如何与这些国之瑰宝结缘。文字间充满了对历史风云变幻的感慨,对于那些流散海外的珍贵文物,作者的笔触既有痛惜,又不乏对收藏家们个体命运的细腻描摹。比如书中提及的某一位民国大收藏家,其家族的兴衰荣辱竟然与他所藏古董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这种人与物的交错叙事,使得原本冰冷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让人读来拍案叫绝,深思不已。它不是一本枯燥的考古报告,而是一部充满了人性光辉与历史沧桑的社会切片。

评分

整体而言,这是一部极富思辨性和画面感的作品。作者的文笔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每一个细节都值得驻足品味,而其结构布局又如同精妙的棋局,处处伏笔,层层递进。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国家叙事与微观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探讨了身份认同、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资产流动等一系列深刻命题。读完之后,我对中国文物的历史,特别是近现代的流转史,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加立体和复杂的理解。它带来的思考远超书本合上的那一刻,让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件熟悉的器物时,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它漫长而曲折的“漂泊”历史。这部书无疑为相关研究领域贡献了一份极具洞察力的参考资料。

评分

书写得不错。还算扎实可信。

评分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能让古董爱好者了解很多内情 推荐

评分

很不错的书,很喜欢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内容好

评分

书不错,印刷好,内容好,图片看着好,值得购买收藏!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挺不错的书,了解收藏必备。

评分

给公公买的,他就一个字,快,收到真的很快,头天吃晚饭时下单,第二天上午就收到了,而且书是正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