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浮生六记

国学经典:浮生六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沈复 著,淮茗 译
图书标签:
  • 国学
  • 古典文学
  • 浮生六记
  • 清代小说
  • 文学
  • 传记
  • 世情小说
  • 名著
  • 中国古典文学
  • 沈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32789
版次:1
商品编码:103467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页数:21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关于民国政治的逻辑,作者解释道:“民国政治的基本特征在于,政治与武力高度统一,政党作为政治集团的同时,又是一个武装集团,武力是政治的出发点和最终依据。这一点构成了民国政治的基本逻辑。”

  《国学经典:浮生六记》围绕“中国之命运”这道命题,中国产生了两个口号:其一,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其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两个口号的提出,意味着国共在继续保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又进一步澄清了彼此之间的阶级关系。

  国共两党尚未经过战场上的决定性较量,却在政治协商会议上达成了变更国家政体并改组政府的协议,从这个意义上讲,和平革命并不符合武力决定国家权力的民国政治的逻辑。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所爆发出的强烈的不满情绪,从根本上讲,正是民国政治逻辑的反弹与回归。

目录

第一卷 闺房记乐第二卷 闲情记趣第三卷 坎坷记愁第四卷 浪游记快附录第五卷 中山记历第六卷 养生记逍

精彩书摘

  时有浙妓温冷香者,寓于吴,有咏柳絮四律,沸传吴下,好事者多和之。余友吴江张闲憨素赏冷香,携柳絮诗索和。芸微①其人而置之,余技痒而和其韵,中有“触我春愁偏婉转,撩他离绪更缠绵”之句,芸甚击节。

  [注释]

  ①微:轻视,看不起。

  [译文]

  当时有个浙江妓女叫温冷香,寄居在吴地,写了四首咏柳絮的诗歌,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许多人与她唱和。我的好友张闲憨向来赏识温冷香,便带着咏柳絮诗来让我唱和。芸看不上这个人,就把它丢在一边。我一时技痒,照着她的韵来写,其中有“触我春愁偏婉转,撩他离绪更缠绵”这样的句子,芸很是赞赏。

  明年乙卯秋八月五日①,吾母将挈芸游虎丘②,闲憨忽至曰:“余亦有虎丘之游,今日特邀君作探花使者。”因请吾母先行,期于虎丘半塘相晤,拉余至冷香寓。见冷香已半老,有女名憨园,瓜期未破③,亭亭玉立,真“一泓秋水照人寒”④者也,款接间,颇知文墨。有妹文园,尚雏。余此时初无痴想,且念一杯之叙,非寒士所能酬,而既入个中,私心忐忑,强为酬答。因私谓闲憨曰:“余贫士也,子以尤物玩我乎?”闲憨笑曰:“非也,今日有友人邀憨园答我,席主为尊客拉去,我代客转邀客,毋烦他虑也。”余始释然。

  [注释]

  ①乙卯秋八月五日:1795牟9月17日。

  ②虎丘:在今苏州城西北,有“吴中第一名胜”之誉。

  ③瓜期未破:古时称女子十六岁为破瓜,此处指年纪不满十六岁。

  ④一泓秋水照人寒:化用唐崔钰《有赠》诗,原诗为:“一眸春水照人寒。”

  [译文]

  第二年,也就是乙卯年秋八月五日,我母亲准备带着芸去虎丘游玩,张闲憨忽然来到我家说:“我也要去虎丘游玩,今天特意邀请你去做探花使者。”于是我请母亲她们先走,约定在虎丘半塘见面。张闲憨拉着我来到温冷香的寓所,只见人已半老。她有个女儿叫憨园,还未满十六岁,长得亭亭玉立,真可称得上“一泓秋水照人寒”。寒暄之间,得知其颇通文墨。她有个妹妹叫文园,还很小。我此时并没有痴心妄想,同时想到,一杯之叙,并不是我这个寒士所能负担的。但已经进来了,心里有些忐忑不安,只好勉强应酬。因此私下里对张闲憨说:“我是个贫寒之士,你不会拿这位尤物来戏弄我吧?”张闲憨笑着说:“不是的,今天有个朋友邀请憨园来款待我,可惜主人被尊客拉走,我代表主人再来邀请客人,你不要有其他什么顾虑。”我这才放下了心。

  至半塘,两舟相遇,令憨园过舟,叩见吾母。芸、憨相见,欢同旧识,携手登山,备览名胜。芸独爱千顷云高旷,坐赏良久。返至野芳滨①,畅饮甚欢,并舟而泊。及解维,芸谓余曰:“子陪张君,留憨陪妾,可乎?”余诺之。返棹至都亭桥②,始过船分袂③。归家已三鼓,芸曰:“今日得见美而韵者矣,顷已约憨园明日过我,当为子图之。”余骇曰:“此非金屋不能贮,穷措大④岂敢生此妄想哉?况我两人伉俪正笃,何必外求?”芸笑曰:“我自爱之,子姑待之。”

  ……


国学经典: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这部以平淡而真挚的笔触,描绘了清代文人沈复及其妻子陈芸坎坷而又温馨的一生。它并非鸿篇巨制,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本书,与其说是讲述一个传奇故事,不如说是打开了一扇窥探寻常人家的生活之窗,让我们得以在那个遥远的年代,感受一对平凡夫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缘起与相遇:前世的约定,今生的相知 故事的开端,便充满了宿命的色彩。沈复年少时,在一次偶然的邂逅中,见到了比他年长几岁的陈芸。陈芸,一个“眉目清秀,品格端方”的女子,她的出现,仿佛是一束光,照亮了沈复原本略显孤寂的心房。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他们的结合,无疑是一场冲破礼教束缚的勇敢尝试。陈芸的家庭,相比沈家,更为清贫。然而,这并未阻碍两人情感的升温,反而让他们的心贴得更近。沈复形容陈芸“性痴”,喜爱“糊涂”,这种“痴”与“糊涂”,在旁人看来或许是不足,但在沈复眼中,却是她不染尘埃的真性情,是她心灵深处的纯净与可爱。 他们的结合,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宣言,而是细水长流的相濡以沫。初婚的日子,充满了新婚燕尔的甜蜜。沈复用“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来形容对陈芸的思念,而陈芸亦是如此。他们一起读书,一起赏花,一起品茗,一起在诗词歌赋中寻觅心灵的契合。陈芸的才情,并不会因为家庭的清贫而有所掩盖,反而能在柴米油盐的日常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她会为沈复的手工缝制衣裳,会在他外出时,在窗边默默等候,她的爱,是内敛而深沉的,是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柴米油盐的诗意:生活中的浪漫与艰辛 《浮生六记》最动人之处,在于它将普通的生活过成了诗。沈复和陈芸,并非锦衣玉食的富贵人家,他们也曾为生计奔波,为琐事烦恼。然而,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也未曾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彼此的珍惜。 陈芸是一个极其聪慧的女子,她懂得体贴丈夫,也善于经营生活。沈复在外求仕不得志,家中经济拮据,陈芸便会悄悄地将自己的首饰变卖,为沈复添置衣物,或补贴家用。她不是那种只会依附男人的弱女子,而是能够独当一面,用自己的方式为家庭分担。她会用极少的成本,做出精致的菜肴,让沈复在贫寒中也能品尝到家的味道。她甚至会模仿沈复的笔迹,替他应付一些日常的琐事,这种心有灵犀的默契,令人动容。 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细节的描绘。春日里,他们会一同去郊外踏青,采集野菜,采摘野花,将自然的馈赠带回家,烹煮成一道道充满野趣的美食。夏夜里,他们会在庭院里纳凉,听蝉鸣,观星辰,聊着无关紧要的家常,却也温馨异常。秋日里,他们会一起赏菊,品尝新酿的米酒,感受收获的喜悦。冬日里,他们会围炉而坐,谈笑风生,驱散严寒,温暖彼此。这些平凡的场景,在沈复的笔下,被赋予了诗意的光辉,仿佛生活本身,就是一首永不凋零的诗。 然而,诗意并非生活的全部。生活的重压,也如影随形。沈复多次科举不第,仕途坎坷,家庭的经济压力时时存在。陈芸也曾因病卧床,让沈复心疼不已。社会的动荡,也给他们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书中也记录了他们经历过的失意、贫困,甚至是小小的误会。但正是这些真实的挫折和困苦,让他们的感情更加坚韧,也让这份感情显得更为可贵。 红颜薄命,情深缘浅:人生无常的叹息 《浮生六记》最令人扼腕叹息的部分,莫过于陈芸的早逝。在沈复人生的中途,这个一直与他相知相伴、共享风雨的伴侣,却因病离世。她的离去,不仅带走了沈复的挚爱,也带走了他生活中最明亮的色彩。 陈芸的离去,是沈复人生中最大的打击。在失去陈芸后,沈复的生活仿佛失去了重心。他曾努力地想要重拾往日的温情,想要在书中继续描绘他们的生活,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悲伤。他对陈芸的怀念,并非是简单的追忆,而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会在日记中,在诗文中,不断地寻找陈芸的影子,试图留住那份曾经的温暖。 书中关于陈芸的描写,往往充满了赞美之词。沈复形容她“胸襟豁达,乐天知命”,即使在困境中,也“从不怨天尤人”。她的“心境”之美,超越了她清贫的出身,超越了她短暂的生命。她不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她也会有自己的小脾气,她的“痴”和“糊涂”,反而让她的形象更加生动、真实。她懂得“居家之乐”,懂得“情趣之妙”,她的存在,让沈复贫瘠的生活,变得丰盈而有色彩。 陈芸的早逝,也让《浮生六记》带有了一层淡淡的哀愁。它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无常,感受到生命中的缺憾。这份爱,虽然刻骨铭心,却终究抵不过命运的安排。这份情,虽然深厚,却最终无法留住时间的脚步。 独立的叙事,独特的艺术魅力 《浮生六记》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更在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全书共分为六卷,每一卷都独立成篇,但又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画卷。 卷一:《闺红记》: 讲述沈复与陈芸的相识、相恋、相知,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他们初婚时的甜蜜与浪漫。 卷二:《闲情记》: 记录了两人在生活中的各种情趣,如品茶、赏花、绘画、游览等,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卷三:《坎坷记》: 详细描写了沈复在仕途上的失意,以及家中经济的拮据,反映了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卷四:《浪游记》: 记录了沈复在外游历的经历,虽然是孤身一人,但字里行间仍不乏对陈芸的思念。 卷五:《蜕形记》: 描写了陈芸不幸病逝的经过,以及沈复失去挚爱的痛苦。 卷六:《杂迹记》: 记录了沈复在陈芸去世后的一些生活片段,虽然悲伤,但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坚持。 沈复的写作风格,朴实而自然,不事雕琢,却字字珠玑。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用平淡的语言,勾勒出动人心魄的画面。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矫揉造作的情感,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他将对陈芸的爱,融入到对生活的细致描绘之中,让这份爱,显得更为真挚和可贵。 《浮生六记》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它展现了一种“小我”的温暖。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它选择聚焦于一个普通家庭,一个平凡人的生活。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体的情感和生活,依然有着动人的力量。它让我们相信,爱,可以在最平凡的生活中,闪耀出最动人的光芒。 超越时代的共鸣:人性的温暖与情感的真挚 《浮生六记》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依然触动现代读者的心灵,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和永恒的主题。它讲述的,不是帝王将相的宏图伟业,也不是才子佳人的传奇爱恋,而是关于相知、相守、相离的普遍人生体验。 沈复和陈芸的爱情,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有着风雨同舟的坚守。他们的生活,虽然平凡,却充满了诗意和情趣。他们的悲欢离合,虽然令人唏嘘,却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真实面貌。 这本书,提醒着我们,生活的美,往往藏在细微之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关怀,一次默契的相伴,都可能成为生命中最动人的瞬间。它也告诉我们,即使面对生活的艰辛和无常,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保持对爱的信念。 《浮生六记》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真挚情感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让我们在浮躁的尘世中,寻找到一份宁静,一份温暖,一份对生命最本真的感悟。读《浮生六记》,就如同与一位老友闲谈,倾听他娓娓道来一段关于爱、关于生活、关于人生的故事,而这份故事,总能让我们在不经意间,湿了眼眶,暖了心房。它是一部关于“闲适”的书,也是一部关于“深情”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活”的书,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细细体会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沈三白用他平和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他与妻子陈芸之间深厚的感情。他们的爱情,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有着细水长流的温情。他们一同经历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一同分享了人生的喜怒哀乐。书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诗意的美感。他对陈芸的爱,体现在对她的一颦一笑的关注,体现在对她点滴喜好的满足。这种爱,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动人。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文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以及他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生活的小品,更是一部关于爱与人生的哲学。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一份宁静,一份力量,一份对生活的热情。

评分

《浮生六记》带给我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感动。它不像许多国学经典那般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一个寻常家庭的日常生活。然而,正是这份寻常,才显得如此动人。沈三白将他与陈芸的相遇、相知、相守,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挚的情感。他对妻子陈芸的爱,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融入生活点滴的关怀与理解。他们一同经历了贫困,一同分享了欢乐,一同面对了分离,这一切都被他用极其平和的笔调记录下来。这种淡然,并非消极,而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和坦然接受。书中对美食的描绘,对园林景致的细致刻画,都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审美品味。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温情。它让我重新审视生活,发现原来幸福可以如此简单,如此贴近。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真实地展现了一个文人的生活。沈三白不是庙堂之上的伟岸君子,也不是江湖中的侠骨柔情,他只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情趣的普通读书人。然而,正是这份“普通”,却显得格外可贵。他对陈芸的爱,是那种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典范。他们之间的情意,没有太多矫揉造作,却有着深刻的羁绊。书中对他们一同游玩的场景,一同品茗赏花的细节描写,都充满了雅致的情趣。即使生活困苦,他们也从未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种对美的敏感,对情谊的珍视,在现代社会中更是难能可贵。每一次阅读,都会让我对“生活”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生存,更是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创造。《浮生六记》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生活本来的样子,也提醒着我们,不应在忙碌中遗忘那些触动心灵的细节。

评分

初遇《浮生六记》,便被其细腻入微的笔触所吸引,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诗意盎然的年代。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沈三白的世界,感受着他与妻子陈芸之间那份超越物质的深情。他们一起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一起面对人生的起伏跌宕。那种淡泊宁静,那种知足常乐,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书中所描绘的园林雅趣,笔墨的挥洒,无不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一份平和与力量,让人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片刻的心灵栖息地。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启迪,教会我们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不平凡的诗意。

评分

《浮生六记》给予我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饱含着对生命的热爱。作者沈三白以一种极为克制的笔调,描绘了他与妻子陈芸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相遇,他们的相守,他们的离别,都充满了世事的无奈和命运的捉弄。然而,在悲伤之中,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他对生活的眷恋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他对陈芸的深情,他对园林景致的描绘,他对美食的品味,都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热情。即使生活充满了坎坷,他也从未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种淡然的态度,这种对生命的尊重,让我深受感动。读这本书,就像在品一杯淡淡的茶,初入口微苦,回味却甘醇悠长。它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细水长流,在于点滴的爱与温暖。

评分

好好还好还好还好

评分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作者在做班主任工作的时候也有很多的无奈,她曾经这样说过:“‘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我看来,这句话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一路的。如果是教师之外的人这样说的,那他就是在恶意地欺负人,把教师往绝路上逼;如果教师自己这样说,那他不是幼稚就是自大狂,迟早要碰个头破血流。我曾经属于后一类。那时,我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看薛老师这些话,你能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老师,她说的话就象是邻居唠家常那样真诚自然。对于书中她大胆、直率的言辞,我很钦佩,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胆识、思维的。她能把一件看似简单惯常的事情剖析提头头是道,透过了表象看到了它的内在根源。她有勇气把一些不同与大家都说的话写在纸上,让别人看,虽然多数人心理或许也如她所想。但凭这一点儿,就让人佩服至极。比如,她对“老师象蜡烛、春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些话的评析,一针见血,道出了我们老师的共同心声。之所以造就了她感说真话,敢于抵制一切不利于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制度。因为薛老师的人生信念就是:缺乏真诚、理性和趣味的日子是不值得过的。教育教学中有了平衡愉悦的心态,正确的定位和良好的策略,才能在饱满热情中,在正确策略中扶植学生向上。

评分

非常好,东西很不错。包装没有一点破损,质量好,物流快,第二天就到了。

评分

非常好的书,经常在京东上买书,物流非常给力,服务也很好。

评分

送的很快 还没有看

评分

非常好,价格实惠的一个版本!

评分

还没看,包装挺好的!快递也很给力!

评分

对比了好几个版本买的这一版,印刷不错,是文言文和现代文对照版,书没有塑料套包装,但是没有任何损坏

评分

字体清晰,阅读也很舒服,这版本很好,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