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基礎與應用心理學》是閔斯特伯格的代錶作。《基礎與應用心理學》的體係和目標與以往的心理學教材有顯著的區彆,專門解釋瞭心理過程和心理特點(個體心理學、社公心理學),說明瞭如何看待人類心理和行為的意義(目的心理學),並且介紹瞭心理學的許多應用分支,如教育心理學、司法心理學、經濟心理學、醫學心理學等等。從此,應用心理學的研究開始引起人們關注。
作者簡介
雨果·閔斯特伯格(1863-1916),著名心理學傢,齣生於德國,揚名在美國,被稱為“工業心理學之父”,在應用心理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目錄
中文版譯序
前言
導言 心理學的目標
第一章 對於心理學的興趣
第二章 心理學的領域
第一篇 因果心理學
第一部分 因果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第三章 心理學的解釋
第四章 心理物理學理論
第五章 因果心理學的範圍和方法
第二部分 個體心理過程
a.個體的基本心理過程
第六章 神經係統
第七章 刺激
第八章 聯想
第九章 反應
第十章 抑製
b.復雜的個體過程
第十一章 知覺
第十二章 意念
第十三章 活動
第十四章 內部心理狀態
第十五章 人格
第三部分 社會群體
a.基本群體過程
第十六章 個體差異
第十七章 共存
第十八章 遵從
b.復雜的社會過程
第十九章 組織
第二十章 成就
第二篇 目的心理學
第一部分 目的心理學的原理
第二十一章 直接現實
第二十二章 心靈
第二部分 個體經驗
第二十三章 意義
第二十四章 創造
第三部分 社會經驗
第二十五章 實際關係
第二十六章 理想關係
第三篇 應用心理學
第一部分 應用心理學的理論
第二十七章 應用心理學的目標
第二十八章 心理曆史學
第二部分 心理技術科學
第二十九章 教育心理學
第三十章 司法心理學
第三十一章 經濟心理學
第三十二章 醫學心理學
第三十三章 文化心理學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可以完全根據自己在醫院裏獲得的形象的早期經驗進行思考,而無須引入語詞。各種實際管理和安排需要比較多的思維活動,甚至是非常集中注意的思維活動,它們需要經過許多中間步驟纔能獲得最終結果;而這些思維活動也可以沒有語詞的參與。公式化的思維是一種從前提推導齣結論的思維,它包含著個人或人類的已有經驗(無論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判斷),這些經驗使得人類文明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展開當前情境。但是,無論思維過程可以變得多麼復雜,最重要的還是在實際情境展開之前能夠預見到結果。
很自然地,我們必須像解釋注意現象一樣解釋思維過程,因為它們的基本事實是相同的。我們可以預見最終結局,並且對此做齣反應。預測過程使我們感到自己正在進行心理活動,但是這種預測活動不僅是意識經驗,而且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種新的心理定勢。在這種預期的定勢的持續影響下,通過各種想法的聯想,注意中的意念就得到瞭展開。那些與這個定勢相協調的意念得到強化,與之相反的意念受到抑製。最終的情境(它是容許活動的)作為一個帶有決定傾嚮的意念領先於思維,這是沒有目的的,隻具有嚴格的心理物理學意義。在思維活動中,最強有力的因素就在於準備性的定勢(它本身並不齣現在意識中)中。思維過程的真正的意識元素是相當次要的。錶象和動覺也許可以超過所有的語言而伴隨著這些發散性的大腦過程,産生抑製和促進效應,而思維的精確性和豐富性很少依賴於豐富的意識錶徵和符號。一個人的所有經驗可以濃縮在思想中,這個思想的各個階段不大會進入意識,在意識中齣現的僅僅是記憶的片段或正規的判斷,並伴隨著一些動覺印象。我們用來迴答問題的語言或作為最終決策所進行的復雜情境中的活動也許是最早使我們意識到思維過程已經結束的標誌。
在實驗室實驗中,我們可以通過建立微型情境(它要求被試做齣迴答、決策、結論和活動)來追蹤各種發展過程。每一種這樣的情境所要求的都是一個個體智力測驗。這樣的實驗室中的或者實際生活中的思維過程都會使自我觀察中的被試感到他經曆瞭思維,但是在意識中找不到任何內容。他的內省看來是毫無結果的。這樣就常常導緻一種誤解,即一定有那麼一些心理狀態,它們與感覺和情感及其迴憶和無錶象思維(我們知道它們都不是物品)是不可比較的。這種對於某個想法(意識中找不到它)的關心是嚮著目的心理學的一個倒退,因為在目的心理學中,思想僅僅是以某種意義在問題中齣現的。在因果心理學中,我們必須聲明,思維過程的基本成分完全不是什麼心理經驗。記憶和語言的那些細節給瞭我們某個暗示,使我們以為自己的心理物理係統中正在進行某些過程,而更重要的是,對於最終情境的確定的預見給我們一個特殊的感受,覺得它是我們自己的活動,但是最基本的過程還是生理活動。
前言/序言
雨果·閔斯特伯格(HugoMnnsterberg)1863年齣生於德國,1916年逝世於美國。他早年生活於德國,並且於1882年至1885年在馮特門下學習。1885年至1887年,他從萊比锡大學轉入海德爾堡大學,在那裏進行心理學研究。1887年至1892年,任講師於弗賴堡大學。1892年至1895年,應詹姆斯的邀請到哈佛大學任教。1897年,在猶豫瞭兩年之後,終於接受詹姆斯的邀請迴到哈佛繼續任教,直至1916年去世。
閔斯特伯格的名聲自然無法與馮特、費希納、詹姆斯、華生等人相提並論,也比不上卡特爾等人,不過他對心理學的發展,尤其是應用心理學的發展還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閔斯特伯格所處的時代正是新興的實驗心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這時,馮特建立瞭實驗心理學,使心理學有瞭自己的科學的研究方法而從哲學中獨立齣來;艾賓浩斯又提齣用實驗方法研究記憶問題,從而進一步推進瞭實驗心理學的發展。閔斯特伯格作為馮特的學生,一開始就是實驗心理學的熱情倡導者。在弗賴堡的幾年中,他發行《實驗心理學》雜誌達三年,並且在當地建立瞭一個實驗室,做瞭一些很有創見的實驗,受到當時學者的廣泛注意。
但是,閔斯特伯格大約比較富於創造性和反抗精神,他對自己的老師、實驗心理學的創始人、結構主義心理學派的鼻祖馮特的理論不以為然,敢於提齣不同意見,結果引起大傢的不滿。當時的鐵欽納就批評他對馮特的看法,繆勒對他的實驗結果也相當反感,痛斥有加。也許是由於這一原因,使閔斯特伯格中斷瞭實驗心理學研究。不過他也有知音,當時的機能主義心理學的代錶人物詹姆斯對閔斯特伯格就十分贊賞,寫信給他錶示支持,並對閔斯特伯格的批評傢提齣反批評,認為他們缺乏遠見。接著又嚮閔斯特伯格發齣赴哈佛大學任教的邀請。
情緒的鏇律:從心底奏響的和諧樂章 本書並非旨在為您剖析復雜的理論模型,也非羅列枯燥的實驗數據。相反,我們邀請您踏上一段深入內心的探索之旅,去聆聽、去感受、去理解那構成我們生命底色的——情緒。情緒,如同一支無形的鏇律,貫穿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瞬間,塑造著我們的思想,影響著我們的行為,編織齣我們獨一無二的人生交響麯。 第一樂章:情緒的源泉——看見內在的湧動 你是否曾突然感到莫名的喜悅,或是被突如其來的悲傷攫住?情緒並非憑空齣現,它們有著深邃的根源。本章將帶您探尋情緒産生的生理基礎,從大腦的奇妙運作到荷爾濛的微妙變化,揭示身體如何成為情緒最忠實的信使。我們將一同審視情緒與記憶的緊密聯係,理解為何某些場景、某些氣味能夠瞬間喚醒塵封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我們將認識到,每一種情緒,無論是陽光下的歡笑,還是陰影裏的嘆息,都是我們內在世界真實而有力的錶達,都是生命賦予我們的寶貴信號。我們將學習如何敏銳地捕捉這些信號,而非壓抑或忽視,從而為理解情緒的後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樂章:情緒的色彩——認知與解讀的藝術 同一件事情,為何會引發截然不同的情緒反應?答案在於我們解讀世界的方式,在於我們腦海中構建的意義。本章將深入探討認知在情緒形成中的關鍵作用。我們將剖析信念、價值觀、思維模式這些無形的框架,如何像濾鏡一樣,為我們感知到的現實披上不同的色彩。例如,一次小的挫摺,在樂觀者眼中可能隻是前進中的一個小插麯,而在悲觀者眼中卻可能被放大成無法逾越的障礙。我們將學習如何識彆那些可能導緻負麵情緒的非理性信念和自動思維,並探索如何通過調整認知,重塑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從而引導情緒走嚮更加積極和健康的軌道。這不僅僅是改變想法,更是培養一種更具彈性和建設性的思維習慣,讓情緒成為我們成長的助力,而非羈絆。 第三樂章:情緒的錶達——溝通與連接的橋梁 情緒的傳遞,如同音樂的傳播,需要恰當的媒介。本章將聚焦於情緒的錶達,探討我們如何通過語言、非語言信號,甚至藝術創作來傳遞內心的感受。我們將認識到,有效的溝通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情感的交流。我們將學習如何用清晰、真誠的方式錶達自己的情緒,以及如何傾聽和理解他人的情緒信號,即使它們並非總是直接明瞭。無論是麵對麵的交流,還是書信、電話,理解情緒錶達的微妙之處,能夠極大地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連接。我們還將探討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比如麵部錶情、肢體語言、語調等,這些往往比言語更能揭示內心的真實狀態。學會敏銳地解讀這些信號,能幫助我們在社交場閤遊刃有餘,建立更加深厚和真誠的人際關係。 第四樂章:情緒的調節——駕馭內在風暴的智慧 生活並非總是一帆風順,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遭遇挑戰和睏境,這些往往會引發強烈的情緒波動。本章將為您提供一套實用的情緒調節策略,幫助您在風暴來臨時,也能穩穩地掌舵。我們將學習深呼吸、冥想、正念等放鬆技巧,它們能幫助我們平息內心的焦慮和緊張。我們將探討運動、健康飲食、充足睡眠這些生活方式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狀態,並認識到它們是構建情緒穩定性的基石。此外,我們還將學習如何通過積極的自我對話、問題解決技巧以及尋求社會支持來應對負麵情緒。這並非要求我們變成一個“沒有感情”的機器,而是賦予我們一種能力,能夠在情緒的洪流中保持清醒,做齣明智的選擇,而不是被情緒所裹挾。我們將學會區分“感受”與“行為”,理解即使感到憤怒,我們依然可以選擇不傷害他人的方式來處理。 第五樂章:情緒的成長——潛能綻放的土壤 情緒並非隻是需要管理的“麻煩”,它們更是我們內在潛能的寶藏。本章將帶領您發現情緒的另一麵——它們是激發創造力、增強毅力、深化同理心的強大驅動力。我們將探討,積極情緒如何為我們帶來更多的能量和動力,讓我們更願意去嘗試新事物,更敢於挑戰自我。同時,我們也會看到,即使是那些看似“負麵”的情緒,比如悲傷、失落,如果能夠被恰當處理和理解,也能夠成為我們反思、學習和成長的契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培養堅韌不拔的品質。我們將學習如何將情緒轉化為行動的動力,如何從每一次的情感體驗中汲取智慧,最終實現個人成長和潛能的充分綻放。理解情緒的積極作用,能幫助我們更加全麵地看待自我,擁抱自己完整的內心世界。 尾聲:情緒的和諧——走嚮更美好的生活 生命的旅程,是一場關於情緒的精彩演繹。本書並非為您提供一套萬能的公式,因為每個人的情緒鏇律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希望通過這次深入的探索,您能夠更加瞭解自己的情緒,學會與情緒和諧相處,讓它們成為您生命中溫暖的陽光,而不是陰雨。理解和管理情緒,不僅僅是為瞭避免痛苦,更是為瞭更好地體驗生活的喜悅,更深刻地連接他人,更充分地實現自我。願您在這段旅程後,能夠更加自信地奏響屬於自己的生命樂章,在理解與接納中,走嚮更加充實、和諧與美好的未來。這不僅是對個人內在世界的探索,更是對提升生命品質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