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居翰作品全7册:气势撼人+山外山+江岸送别+隔江山色+诗之旅+不朽的林泉+图说中国绘画史 三联

高居翰作品全7册:气势撼人+山外山+江岸送别+隔江山色+诗之旅+不朽的林泉+图说中国绘画史 三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居翰,黄晓,刘珊珊 著
图书标签:
  • 高居翰
  • 诗歌
  • 文学
  • 艺术史
  • 绘画史
  • 中国文化
  • 三联书店
  • 文化艺术
  • 古典诗词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9705
商品编码:10377788042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7
正文语种:中文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9705
品牌:三联书店
定价:69.0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

具体描述




  • 出版社: 
  • ISBN:9787108039705
  • 品牌:
  • 定价:69.00
  • 包装:平装
  • 外文名称: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2-08-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16
  • 字数:154000
  •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不朽的林泉》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国内的园林建筑史专家从中发现了国内罕见的《止园图册》的图像资料,于是通过书中提供的电子邮件,与高先生本人取得联系,而他们在国内发现的关于止园的史料,也是高居翰寻觅多年而没有找到的,双方在惊喜之余,也碰撞出了这样一本艺术史与园林史、图像与史料、绘画创作与建筑测绘相结合的书,使我们对传统中国的艺术成就有更全面、立体的认识。全书以高居翰两篇论文为基础,又由两位年青作者丰富细节,探讨中国古代的园林绘画。一章专门介绍一座十七世纪的止园 ,一套特别的古典园林绘画,移步换景,带领读者进入园中品味游览。第二章将常见的表现园林题材的古代绘画,分为单幅、手卷、册页等不同形式,介绍了代表作和著名的园林。第三章结合图像来介绍古人在园林中的生活,尤其偏重少为人留意的女性活动,富于情趣。作者简介高居翰(James Cahill),著名中国艺术史专家,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荣休教授。
黄晓、刘珊珊,均为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 出版社: 
  • ISBN:9787108041203
  • 品牌:
  • 定价:45.00
  • 包装:平装
  • 外文名称: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2-10-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191
  • 字数:170000
  •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是在1993年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举办的赖世和讲座以及中国美术学院首届潘天寿讲座的基础上增订而成,专题讨论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在传统诗画关系的研究之外,另辟蹊径,从对画面的解读出发,自成一家之吉。


  • 出版社: 
  • ISBN:9787108030191
  • 品牌:
  • 定价:58.00
  • 包装:平装
  • 丛书名: 
  • 外文名称: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09-08-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68
  • 字数:250000
  • 正文语种:中文
编辑推荐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山外山》讨论画作的方式,过分着重形式的分析,或者,在画家风格的渊源及其宗法的典范方面,着墨过多。不过,此一取径角度,绝非仅是我们今日先入为主的偏颇看法,而是我们根据画家个人在画上的题跋及著作得知,这些都是画家在当时所主要关切的课题。由晚明的画作中,探知画家创作的原意及情感寄托,我们不应仅以赏析为满足,同时也必得了解画家为创作所赋予的层层意念联想及内涵。内容简介《山外山》是作者关于中国晚期绘画史写作计划的第三种,探讨晚明绘画。晚明经历了“天崩地解”的改朝换代巨变。由于朝廷体制的松动,文人思潮活泼、多元而富批判性,艺术家与政治的关系诡谲而复杂,各种景况造成了画坛空前的大震荡。通过《山外山》的带领,读者除了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画家及其令人震撼惊异的绘画图像(如:苏州大家、松江画家、董其昌、陈洪绶等),此外,也会发现并了解到:中国绘画到了晚明时期,无论在形式的发展、内涵与意义的丰富性以及实践上,都已经发展到了空前未有的复杂程度。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曾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他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精彩书评高博士的论著读来皆十分有趣,无一例外。然其中的趣味性乃深蕴睿智,此为作者之学识、分析问题与解析图像的卓越能力,以及丰富的阅画经验综合所得之产物。高博士所阅之画,甚至包含了大量中国大陆收藏的作品,像他那样见过那么多作品的几乎没有第二人。其分析力之敏锐与深刻,常令我不由得为之惊叹。

——古原宏伸(日本奈良大学美术史教授)

高居翰教授……可钦佩的特色,一是描述画史的变迁,能扣紧时代、社会、文化、思潮乃至文学的发展脉络来论述,极富深度与广度……另一个特色是对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绍不是一般概念化的陈述,而是极细腻的鉴赏与分析,不但深入浅出,引人人胜,而且以这种实证的方法,非常雄辩地印证了他的史观。至于时常以中西艺术史的轨迹来对比说明,对画史、画迹的资料巨细无遗的排比解析,充分显示作者知识博洽,见解独到,令人击节。

——何怀硕(台湾艺术学院教授)


  • 出版社: 
  • ISBN:9787108030214
  • 品牌:
  • 定价:50.00
  • 包装:平装
  • 丛书名: 
  • 外文名称: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09-08-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01
  • 字数:250000
  • 正文语种:中文
编辑推荐  高居翰的《气势撼人》,是目前为止有关十七世纪中国绘画的论著中,具震撼力的一本。
  ——方 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教授、大都会博物馆东方部主任)
  高居翰基本上倚赖两个工具:一为其对绘画风格的精辟形式分析,另一则为其以画家之身份背景及生活方式为探讨作品内涵之切人角色。前者来自于他在西方美术史方面的训练,非一般中国传统学人所熟习,后者则出于他长年以来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钻研,以及一种具有审慎批判态度的理解。通过这两个利器在画家作品上的联系,他遂得以引导读者进入时代的文化深处。
  ——石守谦(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所长、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美术由于传统太长,无论是资料掌握或观念的自由度,都形成入门的障碍。高居翰的中国美术史,提供了一个新颖而不同的视野,对我们重新面对自己的传统有耳目一新的启发性。
  ——蒋勋(台湾东海大学美术史教授)


  • 出版社: 
  • ISBN:9787108030108
  • 品牌:
  • 定价:40.00
  • 包装:平装
  • 丛书名: 
  • 外文名称: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09-08-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07
内容简介《隔江山色(元代绘画1279-1368)》是作者关于中国晚期绘画史写作计划的一种,探讨元代绘画。元代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代,却也是中国文人画发展具活力与原创性的时代。在蒙古人废科举制度的情形下,读书人面临着变节或失业的两难窘境,很多文人政途不通,转而以为人占卜、代书或绘画为业。《隔江山色(元代绘画1279-1368)》即讲述了在这个异族统治、志不得伸的年代里,画家如何以绘画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心声的故事。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曾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他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精彩书评《隔江山色:元代绘画》是中国晚期绘画系列著作五册的一本(陆续有《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山外山:晚明绘画》及计划中的清代与近代绘画出版),学习中国画史的学生,也终于有一本讲究架构、尝试把艺术品和艺术家联系起来的教科书。
——何传馨(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副研究员)

高居翰教授……可钦佩的特色,一是描述画史的变迁,能扣紧时代、社会、文化、思潮乃至文学的发展脉络来论述,极富深度与广度……另一个特色是对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绍不是一般概念化的陈述,而是极细腻的鉴赏与分析,不但深入浅出,引人人胜,而且以这种实证的方法,非常雄辩地印证了他的史观。至于时常以中西艺术史的轨迹来对比说明,对画史、画迹的资料巨细无遗的排比解析,充分显示作者知识博洽,见解独到,令人击节。
——何怀硕(台湾艺术学院教授)


  • 出版社: 
  • ISBN:9787108030184
  • 品牌:
  • 定价:52.00
  • 包装:平装
  • 丛书名: 
  • 外文名称: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09-08-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08
  •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是作者关于中国晚期绘画史写作计划的第二种,探讨明代初期与中期的绘画。朱元璋推翻蒙元政权,建立明朝以后,却也带来了一段腥风血雨的统治,许多文人画家都落得身首异处的凄惨下场,形成了明初画坛的空白时期。《江岸送别》除了讨论明代画家如何赓续元代的绘画成就,寻求创新之外,也探讨了宫廷绘画与浙、吴(苏州)、南京等地方画派的表现及其发展。书中对于画家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其绘画风格的关系,也有着精彩透辟的讨论。高居翰(James Cahm),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曾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他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精彩书评中国美术由于传统太长,无论是资料掌握或观念的自由度,都形成入门的障碍。高居翰的中国美术史,提供了一个新颖而不同的视野,对我们重新面对自己的传统有耳目一新的启发性。
——蒋勋(台湾东海大学美术史教授)

高居翰教授……可钦佩的特色,一是描述画史的变迁,能扣紧时代、社会、文化、思潮乃至文学的发展脉络来论述,极富深度与广度……另一个特色是对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绍不是一般概念化的陈述,而是极细腻的鉴赏与分析,不但深入浅出,引人人胜,而且以这种实证的方法,非常雄辩地印证了他的史观。至于时常以中西艺术史的轨迹来对比说明,对画史、画迹的资料巨细无遗的排比解析,充分显示出作者知识博洽,见解独到,令人击节。
——何怀硕(台湾艺术学院教授)


  • 出版社: 
  • ISBN:9787108047854
  • 品牌:
  • 定价:88.00
  • 包装:精装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4-04-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54
  • 字数:90
  • 正文语种:中文
  •   




    编辑推荐


    100幅精选画作,呈现一部中国绘画的历史,高居翰教授的早年成名之作。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有机会遍阅美国、日本、欧洲、台湾各地的公私收藏,并努力融合传统汉学与艺术史风格分析的方法。本书的写作正为他提供了一个契机,向普通观众介绍当时的研究成果以及个人的想法。书出版后,即在西文世界赢得颇高赞誉,其“像小说一样”的叙述性写法,引领读者深入画中,了解如何去欣赏、观看这些历久弥新的图画,至今读来仍令人兴味盎然、别有启发。译者李渝女士是作者的授业弟子,她的译本得到高先生的称扬和认可。


    内容简介

      《图说中国绘画史》是1958年由瑞士人史基拉策划的一套亚洲艺术丛书之一,以编入他当时已获盛名的欧洲艺术丛书。经喜龙仁推荐,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高居翰获得了写作本书的机会,完成一部精简、创新、又具可读性的艺术通史。
      高居翰的这部中国绘画通史著作,图文并貌,以一个外国人的眼 光,来欣赏中国名画,由100幅作品串起对画史的解说,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读物。
      自1960年首度出版英文、法文、德文版以来,它一直是西方受欢迎的简明《中国绘画史》,不断再版。作者融合了西方汉学及艺术史的方法,以各时代具代表性的作品,讨论和分析了中国绘画史的衔接与转变,也尝试将中国绘画的意向和含义与思想史、社会史、经济史的种种因素联系起来,向广大读者清晰介绍了他以及诸多行家集体努力而达到的对中国绘画的看法。此外,书中也精选了美国、日本、台北故宫的大量名作,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致解读。以实在的例子、具体的描述、渐进的叙述、专业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进入历史的轨迹。
      高居翰写作的特点是直接从对画面的观看和体验入手,带领读者进入绘画史的理解,而不是套用文字记载的生平、风格等等来进行概念性的描述,这在三联已出版的几种学术专著中已经得到很好的体现。而这本书原本就是为西语世界的普通读者所写,比为专业读者所写的研究性著作更普及,对画面的分析也就更细腻。


    作者简介

      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曾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他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是当今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大师之一。主要追随已故知名学者罗樾(Max Loehr),修习中国艺术史。


    探寻华夏文明的千年画卷:一部关于中国艺术与哲学的深度探索 本书并非高居翰先生的七卷巨著,而是另一部致力于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特别是艺术史脉络的重量级作品。它以一种更为宏大和跨学科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中国艺术的深层逻辑与精神世界。 这部书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知识体系,用以解读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如何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转化并最终形成其独有的审美范式和哲学思辨。它不局限于对特定艺术家的个案研究,而是着眼于宏观的历史结构、社会背景、以及艺术理念的演变。 第一部分:结构与意境的构建——中国艺术的底层逻辑 本书开篇即着手解构中国艺术中“气”与“韵”的哲学基础。它细致梳理了魏晋玄学对绘画精神的影响,探讨了中国古典美学中“虚实相生”的辩证关系。 (一)线条的力量与书写性 不同于西方艺术对精确再现的追求,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画中线条的本体论意义。线条不仅是描绘物体的工具,更是艺术家心性的流露与书写。内容涵盖: 1. “骨法用笔”的传承与发展: 从顾恺之的“十八描”到宋元以来的笔墨变化,探讨不同时代对线条力度、速度与情感表达的侧重差异。 2. 书法与绘画的“同源异流”: 阐述中国绘画如何将书法的节奏感和结构感融入画面,使得一幅画作同时成为一首无声的诗和一场流动的舞蹈。 (二)空间的处理与非欧几里得的透视 本书摒弃了传统西方焦点透视的框架,重点介绍中国画中“散点透视”和“高远、平远、深远”的独特空间组织方式。 时间性在空间中的展现: 探讨中国山水画如何通过对视点的不断转换,将时间(游历的过程)压缩入一张二维平面,实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 “计白当黑”与留白的哲学: 深入分析留白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对“气”和“意”的蓄养之地,是连接观者想象力的桥梁。 第二部分:文人精神与山水情怀的深度对话 本书的中间部分,将焦点投向了自唐代中晚期日益重要的文人画传统,并将其置于中国士大夫阶层精神危机与文化担当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一)士大夫的身份焦虑与艺术表达 文人画的兴起,是政治失意士人寻求精神庇护的必然结果。本书细致描绘了这一群体如何通过“写意”而非“写形”,来表达对理想人格的坚守。 “梅兰竹菊”的象征意义: 对“四君子”的文化密码进行系统解读,揭示它们如何成为文人在逆境中保持气节的符号载体。 笔墨游戏的兴起: 分析元代四大家及其后学如何将绘画从一种技艺提升为一种纯粹的精神交流方式,强调“趣味”高于“技能”。 (二)山水——心灵的栖居地 中国艺术的核心母题——山水,被本书视为一种“人化”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的媒介: 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体现在山水画中,山水不是客观的风景再现,而是主体精神的外投。 朝代更迭与山水风格的变迁: 对比宋代院体画的精致与元代文人画的率真,分析每一次风格的转向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心理动因。 第三部分:艺术与技术的交叉视野——技术革新下的传播与影响 本书的后半部分,视野拓展至技术层面,探讨了印刷术、藏传佛教艺术的传入,以及外来文化对本土艺术的影响与重塑。 (一)图像的复制与审美扩散 印刷技术,尤其是套色木刻的发展,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市民文化和艺术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版画艺术的独立性研究: 详细分析如“姑苏版”等地方性版画的艺术价值,它们如何将文人画的精英审美,转化为更具世俗趣味的图像语言。 图录与鉴赏学的萌芽: 探讨随着收藏热的兴起,鉴定学、著录学的兴起如何规范和固定了中国绘画史的叙事框架。 (二)跨文化视角的引入与对话 本书并未将中国艺术史视为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引入了对外部世界的影响的考察。 域外艺术的渗透与融合: 探讨来自西域、乃至欧洲的艺术元素(如对光影的初步认知)是如何被谨慎地吸收并最终融入到本土的笔墨体系中,而不是简单地模仿。 艺术史写作方法论的反思: 作者在全书的论述中,不断挑战和反思既有的西方中心论史观,力图建立一种立足于中国自身语境的艺术史叙事模式。 结语:面向未来的审美传承 全书最后回归到对当代中国艺术的启示。它强调,理解中国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复古或僵化地遵循古法,而在于重新激活古人那种将生命体验、哲学思考、乃至政治抱负融入到笔墨之间的能力。这部作品旨在为新一代的艺术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套完整的“内功心法”,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中国艺术的“气势”与“内涵”,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技巧欣赏。这是一部需要耐心品读、反复咀嚼的学术与美学交织的巨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用心,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我是一个非常看重阅读体验的人,精美的印刷和合理的排版能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愉悦度。这套书的插图质量非常高,色彩还原度很准确,这一点对于研究绘画史来说至关重要。有些画册,图片印得灰蒙蒙的,根本看不清笔触的细节,让人很扫兴。但高先生的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即便是那些细节繁复的局部特写,也清晰可见,这对于初学者建立对中国绘画美学的初步认知,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我常常是先被精美的图吸引,然后才去看文字的解读,两者相辅相成,让我对中国艺术的理解进了一大步。

    评分

    我感觉这套书更像是作者与读者进行的一场深度对话,而不是单向的灌输。高居翰的文字中流露着一种谦逊和探索的精神,他并不把自己定位为绝对的权威,而是像一个引路人,引导我们去发现美、去思考艺术的本质。我尤其欣赏他对那些边缘化或被忽视的艺术家的关注,他的目光总是那么独到。有时候,他会花大量篇幅去解读一幅看似不起眼的卷轴,但分析完后你会发现,正是这幅画,成为了理解某个艺术转折点的关键钥匙。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和对全貌的把握能力,让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极其充实,每次合上书本,都觉得自己又多认识了一位老朋友,或者说,又多了一双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睛。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来说,专业书籍往往有很高的阅读门槛,生怕自己理解有偏差。这套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能够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将深奥的艺术理论讲解清楚。作者的英文底子毋庸置疑,翻译过来的中文也保留了那种特有的逻辑性和节奏感,读起来毫不费力,但内容却丝毫不打折。我曾把其中的某几篇推荐给学美术的朋友,他们也一致称赞其见解的独到之处。这说明它的价值是跨越专业壁垒的,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深度需求,也能让普通读者从中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和知识增益。它真正做到了普及艺术史的伟大目标。

    评分

    说实话,我对艺术史的了解原本只停留在一些皮毛的认知上,知道几位大家的名字,但对他们的流派和思想脉络总是理不清头绪。这套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宏观视野和微观洞察力完美结合。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画家和作品,而是构建了一张清晰的脉络图,让你明白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艺术思潮是如何相互影响、螺旋上升的。高居翰先生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他会用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来阐述一个复杂的理论,让人茅塞顿开。特别是他对于“气韵生动”这些中国特有的审美概念的解释,不再是空泛的辞藻堆砌,而是通过具体的作品分析,让你真正体会到那种“活的”艺术生命力。

    评分

    这套书真让人爱不释手!我一直对中国艺术史很感兴趣,但总觉得有些资料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有些枯燥。而这套书的作者,高居翰先生,简直是位语言大师。他的文字流畅、富有画面感,仿佛带着我们亲身走进了那些古老的画作之中。比如,在解读那些山水画时,他不仅仅是在描述笔墨技法,更是在挖掘画家当时的心境和时代背景。我特别喜欢他分析那些“文人画”的部分,那种超脱尘世的洒脱和对自然的深沉敬意,都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完后,我再去看博物馆里的那些画作,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像是多了个导游在旁边耳语,把画背后的故事和情感都讲给我听。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学识与人文关怀,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