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力行徽学研究论稿

唐力行徽学研究论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力行 著
图书标签:
  • 徽学
  • 唐力行
  • 徽州研究
  • 地方史
  • 文化史
  • 学术著作
  • 历史学
  • 民俗学
  • 中国文化
  • 研究论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59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107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徽学是一门国际显学,作者是我国徽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唐力行徽学研究论稿》所选是作者在近三十年来在徽学领域发表的重要论文,其中仅历史研究就有六篇,其他为中国史研究、社会学研究、史林、安徽史学、史学月刊、学术月刊、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等领域发表的论文。其内容涉及经济、文化、社会诸领域。

作者简介

唐力行,1946年生,江苏苏州市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上海师范学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二级教授,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上海市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主任,上海师大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为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教学部人文社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先后主持国家教委、国家社科基金科研项目多项。著有《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江南儒商与江南社会》、《徽州宗族社会》、《苏州与徽州》等著作,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江南区域史研究论著目录(1900-2000》,参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曾三次获省市级政府哲社一等奖,三次获二等奖。并获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图书一等奖,国家图书二等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等。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徽州商人研究

论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

徽州商人的绅士风度

论徽商的形成及其价值观的变革

论明代徽州海商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徽州茶商述论

明清徽州木商考

关于《日本碎语》的碎语

从杭州的徽商看商人组织向血缘化的回归

延续与断裂:徽州旅沪同乡会与社会变迁(1923―1953)

第二辑 徽州宗族研究

论徽商与封建宗族势力

明清徽州的家庭与宗族结构

明清以来徽州的疾疫与宗族医疗保障功能

论徽州宗族社会的变迁与徽商的勃兴

徽州方氏与社会变迁

重构乡村基层社会生活的实态

“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动乱与徽州宗族记忆系统的重建324.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宗族组织的态势

朴元煸著《明清徽州宗族史研究》

徽州宗族研究概述

第三辑 徽州社会研究

明清徼州地理、人口探微

论商人妇与明清徽州社会

从碑刻看明清以来苏州社会的变迁

明清以来苏州、徽州的区域互动与江南社会的变迁

徽商在上海市镇的迁徙与定居活动

地方记忆与江南社会生活图景

国家民众间的徽州乡绅与基层社会控制

差异与互动:明清时期苏州与徽州的市镇

明清以来徽州与苏州社会保障的比较研究

明清以来苏州与徽州妇女的比较

多元与差异:苏州与徽州民间信仰比较

第四辑 徽州文化研究

论徽州商人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论徽州商人文化的整合

胡适之父铁花先生评传

胡铁花年谱述略

胡适:徽州历史上的第三个文化伟人

胡适论商人与社会转型

附录1

徽州学研究的对象、价值、内容与方法

附录2

徽商的故事

附录3

唐力行自编年谱
徽州文献学史纲 作者:[此处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社:[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出版时间:[此处填写出版年份] 定价:[此处填写定价] --- 内容简介 《徽州文献学史纲》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徽州地区文献发展脉络、整理保护成就及理论建树的学术专著。本书立足于徽州地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以严谨的文献学方法为基础,构建起一部关于徽州文献事业的宏大叙事。全书结构严谨,内容详实,旨在为海内外学人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多维度的徽州文献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史实依据。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学派或某一类特定文献的专门研究,而是致力于勾勒出徽州文献学的“全景图”。它涵盖了从宋元时期徽州文人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刊刻地方典籍的萌芽阶段,到明清时期徽州作为全国重要的刻书中心和文化高地的鼎盛时期,直至近代以来,在战乱和现代化冲击下,徽州文献的流散、抢救与现代性转型,直至当代文献保护工作的系统回顾。 第一编:文献兴起的历史土壤与早期探索(宋元时期) 本篇着重探讨了促使徽州文献事业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徽州地区独特的宗族制度、商业资本的积累以及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自觉,是徽州文献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前提。 第一章:徽州社会经济结构与文化心理基础 详细分析了徽商的商业活动如何反哺文化建设,宗族祠堂在保存家谱、族规等特有文献中的核心作用。探讨了宋代以后,程朱理学在徽州的主导地位如何催生了对古籍的推崇和对自身学术传统的梳理需求。 第二章:早期文献整理的形态与标志 追溯了徽州文献整理的开端。重点考察了宋代刻本的稀有性及其在徽州本地的流传情况,并分析了早期地方志的编纂活动,如《新安志》等对区域文化记忆的初步建构。本章还深入讨论了早期藏书楼的雏形及其藏书原则,如汪氏、程氏家族藏书的早期积累模式。 第三章:程朱学派对文献规范化的影响 阐释了程朱理学对文献整理提出的“正本清源”要求,这种规范性思想如何渗透到徽州人对古代经典的审订和刊刻实践中,为后世的刻书质量设定了极高的标准。 第二编:刻书黄金时代与文献体系的成熟(明清时期) 本书的第二编是全书的重点,详细描绘了徽州作为“天下书仓”的辉煌历史,分析了明清时期徽州刻书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模式及其对全国图书市场的影响。 第四章:徽州刻书业的专业化进程 剖析了“徽州版”的形成。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代表了一种成熟的印刷技术、装帧风格和校勘标准。本章细致辨析了徽州刻书中常见的雕版工艺特点、纸张选择,以及水印、墨色的区别,为文献版本学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五章:重要刻书家族与书坊研究 聚焦于以程氏(淳安、休宁)、汪氏(休宁)为代表的著名刻书世家。不仅列举了他们的代表性刻本群,如“程氏家刻本”的学术价值,还分析了书坊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发行“套数”和“丛书”来扩大文化影响力。 第六章:徽州地方文献的种类与成就 系统梳理了徽州地方文献的四大支柱:方志、谱牒、金石、文集。重点分析了徽州方志的独特之处,即其对经济、民俗、水利等实用性内容的详尽记载;谱牒研究则深入到徽州宗族认同的构建过程。 第七章:徽州文献的流传与外溢效应 探讨了徽州刻本如何走出徽州,影响了江浙乃至全国的学术风气。分析了徽州刻本在江南士人圈层中的流通机制,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标准本”。 第三编:近代的挑战、保护与现代转型(晚清至今) 随着清朝中后期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徽州文献事业也面临新的挑战和转型。《徽州文献学史纲》的第三编关注文献的流散、抢救的艰辛历程以及当代文献学研究的新方向。 第八章:清末民初的文献流散与危机 详述了太平天国战乱、商业衰退对徽州藏书楼的毁灭性打击。重点记录了珍贵古籍流向上海、北京等地的过程,以及早期学者如罗振玉、张元济等人对徽州散佚文献的抢救性收集工作。 第九章:徽州文献的整理与建制化保护 梳理了二十世纪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徽州文献的系统性保护。包括图书馆的建立、古籍普查工作的开展,以及对宗族谱牒进行集中收藏和整理的努力。本章着重论述了徽州古籍普查工作的学术意义和实践困难。 第十章:当代徽州文献学研究的理论反思 探讨了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徽州文献学研究的新范式。这包括对传统文献分类体系的反思,对徽州文献中“非主流”文化(如民间信仰、契约文书)的重新发掘,以及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徽州文献进行抢救性保存和检索系统的构建。本书强调,当代徽州文献学需要将文献的“物质性”研究与“文化功能”研究相结合。 总结与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徽州文献学作为地方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对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独特贡献:它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珍稀文本,更提供了一部生动的、由地方精英群体主导的文化建构史。 《徽州文献学史纲》结构宏大,资料翔实,对徽州文献的文献学、版本学、目录学和社会史进行了跨学科的整合论述。它旨在为所有关心中国地方文献史、古籍保护史及徽州文化的学者,提供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思想源泉。本书力求在历史叙事的完整性与学术分析的深度之间取得完美平衡,展现徽州文献事业波澜壮阔的百年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图书馆里随手翻阅了一本关于古代哲学流派比较的书籍,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其广阔的视野和跨文化对话的能力。作者没有局限于单一文明的框架内讨论问题,而是将东方和西方的几大主要哲学思想体系放在同一个天平上去衡量和对比,这种处理方式非常新颖。他很擅长抓住不同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比如“道”与“逻各斯”之间的微妙张力,或者“目的论”在不同文化中的体现差异,然后进行细致入微的辨析。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辩论赛,作者作为裁判,公正地引导我们观察不同文明在面对人类共同的终极问题时,是如何构建各自的知识体系的。它不急于得出“谁对谁错”的结论,而是旨在展现人类心智在不同历史和社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思想深度,对于拓宽思维边界极有裨益。

评分

我最近接触到的一部关于近代文学批评史的专著,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它在方法论上的创新。这本书摒弃了传统按照时间线索或作家群来划分批评史的陈旧模式,而是选择了一种“主题式”的切入点。例如,它可能会用一整章来探讨“现代性焦虑”是如何在不同时期的批评话语中被反复构建和解构的,这使得读者能更清晰地看到特定文化思潮如何渗透进学术研究的肌理之中。作者的文风极具批判性,语言充满张力,对一些被奉为圭臬的经典批评理论毫不留情地进行“祛魅”处理,揭示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时代局限性。这种敢于挑战权威、勇于重估价值的写作姿态,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它不只是在记录历史,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持续进行的思想清理运动,非常适合那些渴望深入理解文学研究“游戏规则”的进阶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拿到手上感觉沉甸甸的,封面的设计风格比较传统,用色也比较内敛,给人一种庄重、学术的初步印象。纸张的选择也偏向于厚实、不易泛黄的那种,看得出出版社在实体书的制作上还是下了功夫的。内页的排版看起来也比较清晰,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安排得当,长时间阅读应该不会觉得眼睛特别累。不过,坦白说,如果不是对特定领域有浓厚兴趣,这种学术性较强的书籍,单从视觉吸引力上来说,可能不算非常抓人眼球的那种。它的设计语言似乎更侧重于内容的严肃性表达,而不是追求时下流行的那种轻盈或花哨。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加固和封面覆膜的质感,都体现出它作为一部研究性论著的定位,适合在图书馆或书房里静静地品读。整体来说,这本书的外观给人一种可靠、扎实的学者之作的观感,预示着其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

评分

我最近淘到了一本关于区域经济地理的译著,这本书的学术密度相当高,简直可以用“信息爆炸”来形容。它的结构组织非常严谨,章节之间层层递进,每一章的开头都会清晰地勾勒出本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且在结尾处对主要发现进行总结,这种结构对于理解复杂模型非常有帮助。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数据分析是其一大亮点,很多概念都是通过精细绘制的流程图或复杂的回归分析模型来阐释的,对于习惯了视觉化学习的人来说,这是极大的福音。不过,坦白讲,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阅读门槛有点高,某些专业术语需要反复查阅才能真正理解其在特定语境下的精确含义。但我欣赏它那种严谨治学的态度,作者似乎在努力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用最不含糊的方式呈现出来,体现出一种对知识精确性的极致追求,读起来虽然费力,但每攻克一个难点,都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评分

我最近尝试阅读了一本关于地方文化史的著作,那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作者似乎很擅长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生动的地方轶事巧妙地结合起来。它不是那种堆砌史料的枯燥读物,而是像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知识。作者在描述某个历史节点的社会风貌时,会穿插引用当时流行的诗词歌赋或民间谚语,使得文本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画面感。更难得的是,它在分析文化变迁时,观点独到且论证严密,但表达上却非常克制,不会用过于激烈的措辞来否定前人的研究,而是采取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逐步构建自己的论点。读完后感觉像是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对那个特定地域的历史脉络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不再停留在表面的风土人情介绍上,而是触及到了文化基因的深处。这种将学术深度与阅读体验完美平衡的著作,实属难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