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古玉器图典》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近代出土和传世的玉器。全书分为中国古代玉文化概述、玉料及产地、制玉工艺、器形与纹饰、仿古玉辨伪与鉴定、古玉研究主要文献索引六大部分。很后附有“器形与纹饰条目索引”,便于读者检索,知识系统、全面,可谓古玉知识的百科全书。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试图在书中找到关于商周时期“玉戈”的系统性梳理,结果却感到有些意犹未尽。书中的确收录了不少精美的玉戈图片,从侧面和平面展示都很到位,但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墓葬出土的玉戈在形制上的微妙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反映的礼制变迁,似乎着墨不多。它更像是一个“物证汇编”,而非“学术专著”。比如,如果能增加一章专门讨论玉戈的礼制功能演变,或者对比一下红山文化和殷墟玉戈的主要区别,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权力结构和审美取向,会更有帮助。目前的内容更偏向于图录的性质,对于那些想深入研究玉器文化史脉络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搭配其他更具解读性的文献一同阅读。希望作者能在未来的版本中,加强对每件器物背后文化背景的深度挖掘和逻辑串联。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检索系统需要打个问号。尽管它分门别类做得还算细致,比如按照“动物形玉器”、“礼器”、“人像”等大类划分,但当你试图寻找一件特定朝代的、某个特定器形时,往往需要反复翻阅多个章节。例如,我想找一件汉代的“螭纹玉璧”,我可能需要在“璧”的章节里找,也可能因为纹饰的强调,需要在“神兽纹”的章节里翻找,缺乏一个便捷的索引或时间轴对照表。这使得在进行快速参考时,效率大打折扣。对于一个旨在成为权威图典的著作来说,一个高效、多维度的索引系统是至关重要的。现在的排版更偏向于艺术欣赏,而非学术工具的便捷性。如果能加入一个按年代和器型交叉检索的附录,无疑会大大提升这本书的实用价值。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国玉器发展脉络的视觉概念。从功能上讲,它确实提供了一个庞大的视觉数据库,几乎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各类重要出土和传世玉器精品。但这本“图典”的叙事性略显不足,更像是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玉器作品的“精彩片段集合”。如果能针对某些关键转型期,比如从良渚文化向商周过渡,或者从汉代向魏晋过渡的时期,加入一段简短的文字论述,阐释风格转变的原因、技术革新和文化驱动力,这本书的份量和深度将会大大提升。目前的内容更像是“展示”,而非“讲解”。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面对如此海量的精美图片,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而缺乏关键的引导性文字,便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它更适合已经具备一定基础、需要视觉参考的资深爱好者或专业人士。
评分这本书在摄影和版式设计上所展现出的艺术水准,无疑是国内同类出版物中的佼佼者。每一张玉器照片都仿佛是经过精心布光和角度选择的艺术品,即便是隔着书页,也能感受到玉石温润的质地和历经沧桑的包浆。尤其欣赏它对光影的处理,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扁平的器物,在二维平面上获得了三维的立体感和深邃感。然而,这种对美感的极致追求,似乎偶尔会牺牲掉一些关键的细节展示。比如,在呈现一些带有阴刻文字或细微沁孔的器物时,过度的柔光处理使得这些重要的“证据点”变得模糊不清。一个优秀的图典,需要在艺术感染力和技术记录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我更希望能在保持整体美感的同时,为那些需要进行微观鉴定的读者,提供几张高倍放大的、锐度更高的辅助图,以满足更专业的需求。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纹饰,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里,分量十足,明显是那种投入了大量心血制作的精装本。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不仅保护了色彩的还原度,也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不过,我个人稍微有点遗憾的是,有些器物的局部放大图如果能再清晰一些就更好了,尤其是在观察一些细微的沁色和刀工痕迹时,现在的清晰度虽然不差,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未能完全领略到那些岁月留下的神韵。整体来看,作为一本工具书,它的物理呈现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足以提升整个书房的格调。希望未来修订版能在印刷技术上再做突破,让那些沉睡千年的玉石光芒,能更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