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
书 名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全套2本 教育部制定 北师大版 | ||||
套 装 | 共2本 | 重 量 | 760克 | ||
装 帧 | 平装 | 折后价 |
| ||
原 价 | 78.00元 | 备 注 |
| ||
基本信息1 | |||
书 名 | 北师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教育部制定 | ||
主 编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2年1月 | 版 次 | 第1版 |
印刷时间 | 2015年7月 | 印 次 | 第29次 |
字 数 | 110千字 | 页 数 | 132页 |
I S B N | 9787303133109 | 开 本 | 16开 |
装 帧 | 平装 | 重 量 |
|
原 价 | 22.00元 | 折后价 |
|
目录 | |||
第一部分 前言 |
内容简介 |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每个部分又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还包括两个附录: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附录2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
书摘/插图 | |||
基本信息2 | |||
书 名 | 北师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 ||
主 编 |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2年2月 | 版 次 | 第1版 |
印刷时间 | 2015年7月 | 印 次 | 第16次 |
字 数 | 528千字 | 页 数 | 338页 |
I S B N | 9787303138838 | 开 本 | 16开 |
装 帧 | 平装 | 重 量 |
|
原 价 | 56.00元 | 折后价 |
|
目录 | |||
绪论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 |
内容简介 | |||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丛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突出了综合审议,整体把握重点、难点。综合审议跨越学科界限,从整体上对义务教育课程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把关。综合审议组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对每个学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学科和学段间的衔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的总量和难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专题审议,最后形成每个学科的综合审议结论。 |
这本书在解读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时,对于“数学评价”的阐释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期以来,数学评价往往过于侧重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的评价。这本书则强调了数学评价应注重过程性、多元化和发展性,并提供了一些具体的评价方法和工具。例如,书中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分析学生的作业、组织小组讨论、进行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方式,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我曾尝试运用书中关于“形成性评价”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方式、策略运用以及与同伴的交流合作,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也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每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评分我特别赞赏这本书对于“数学概念的发生与发展”的解读。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直接给出数学概念的定义,然后让学生去记忆和运用,这样往往会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流于表面,难以深入。这本书则反其道而行之,它通过追溯数学概念的起源,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并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例如,在解读“函数”这一概念时,书中并非直接抛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等专业术语,而是从古代测量、日常生活中的比例关系等生动有趣的例子入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函数思想的萌芽,最终理解函数作为一种描述事物之间依存关系的数学工具的深刻内涵。这种“发生学”的解读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数学概念的深刻而扎实的理解,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在解读数学课程标准时,对于“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这一部分,也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释。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数学教学,已经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和丰富的资源。它不仅介绍了各种常用的数学教学软件和平台,还提供了大量将信息技术融入具体教学环节的案例。例如,在关于“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书中展示了如何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图形的变化,理解图形的性质,甚至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几何推理。我还注意到,书中还强调了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作用。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并非仅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更是能够重塑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力量。
评分这本书在整体上对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可谓面面俱到,但最让我觉得受益匪浅的是其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入挖掘。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数学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思维模式。这本书则不同,它将“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到了与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地位,并辅以大量的实例,生动地阐释了诸如“化归”、“类比”、“数形结合”、“整体思想”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我曾尝试将书中关于“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案例,融入到我教授代数方程的教学中,效果显著。学生们不再是机械地进行代数运算,而是能够通过几何图形来直观地理解方程的意义和解法,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也更容易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强调,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更是为了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世界、分析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评分这本书在解读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时,着重强调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这一理念,这对于我这种渴望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师来说,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我们都知道,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挥棒,但如何将指挥棒的意图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能力的提升,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难点。这本书通过大量翔实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框架。它不只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怎么做”。例如,在关于“几何与图形”的教学设计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几何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并最终能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供了一个关于“认识平行线”的教学活动设计,它不是简单地讲解平行线的定义,而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动手制作平行线,从而在实践中感悟平行线的特性。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正是我一直在教学中追求的目标。
评分这本书在解读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时,对于“数学文化”的融入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很多时候,我们谈论数学,仅仅局限于公式、定理和解题技巧,而忽略了数学作为一种人类智慧的结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这本书则将数学文化的概念引入到数学教学的范畴,通过介绍数学史上的杰出人物、重要发现,以及数学在不同文明中的发展演变,来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提升他们的数学品味。例如,书中穿插介绍了古希腊数学家的智慧、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以及数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的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更能培养他们对数学的敬畏之心和探索精神,让他们明白,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是为了传承人类的智慧,拓展自身的思维边界。
评分关于数学课程标准,尤其是小学初中通用的部分,这本书的解读确实做到了深入浅出。作为一名家长,我一直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地配合老师的教学。过去,我仅仅是知道孩子在学什么,但对于“为什么这么学”、“学了之后要达到什么目标”这些问题,一直是模糊的。这本书的解读,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理解孩子数学学习的道路。它不仅仅是针对教师的专业读物,更是一本面向所有关心孩子数学教育的人们的科普读物。书中对数学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四个维度的详细阐述,让我茅塞顿开。我明白了,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记住公式和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例如,在解读“数与代数”领域时,书中用生动有趣的例子,讲解了如何让孩子理解数的概念,如何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代数模型,这比我当年死记硬背“a+b=b+a”要有趣和深刻得多。我还注意到,书中强调了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让我意识到,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数字、图形,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并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加深理解。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对于“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强调。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探究和发现的机会。这本书则鼓励教师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书中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案例,例如,如何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与讨论,共同探寻解决的途径;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出发,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我曾尝试将书中关于“数学建模”的探究性学习案例,应用到我的高年级教学中,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解释。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不仅解读了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还对小学和初中数学课程的衔接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很多老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而言,如何让学生顺利地从小学数学过渡到初中数学,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它详细分析了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在内容、难度、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建议。例如,在关于“分数与小数”的学习衔接上,书中不仅讲解了小学阶段对分数和小数的认知,还详细阐述了初中阶段如何在此基础上引入有理数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分数和小数的运算。它还提供了一些教学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创设情境、层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平稳过渡。这种对学段衔接的关注,体现了编者对整个数学教育过程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性思考,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尤其是2011年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我们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内容、评估教学效果的根本依据。然而,仅仅拥有一份标准文本,往往难以深刻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以及具体的实施路径。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它不仅仅是对标准的字面解读,更是对标准的深层剖析,将抽象的教育理论转化为具象的教学实践指导。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阐释,它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这些素养融入日常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模型构建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数学交流能力。例如,在解读“数据分析与概率”这一领域时,书中不仅详细讲解了标准的更新和重点,还提供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教学案例,从低年级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到高年级的数据分析与模型应用,条理清晰,操作性强。我曾尝试着将书中关于“统计图表”教学的设计理念运用到我的课堂中,效果斐然。学生们不再是被动地记忆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而是主动地去理解图表所传达的信息,并尝试用图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评分非常好的图书
评分非常好的图书
评分非常好的图书
评分非常满意!
评分非常好的图书
评分非常好的图书
评分书不错,网上显示邮寄地址竟然错了,真是无语
评分书不错,网上显示邮寄地址竟然错了,真是无语
评分非常好的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