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学概要

汉语文字学概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志奇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1313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71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语文字学,是以汉语汉字的全部历史为研究对象的;而古文字学和现代汉字学,知识对汉语汉字作断代的研究,所以,他们是汉语文字学的两个分支。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汉字和汉语文字学
第二节 汉语文字学简史
第二章 汉字的性质
第三章 汉字的起源
第一节 有关汉字起源的推测
第二节 原始陶、甲刻画符号与汉字起源

第四章 汉字的结构
第一节 传统六书说
第二节 三书说
第三节 汉字的造字方法和汉字的结构类型

第五章 汉字的形体
第一节 甲骨文
第二节 全文
第三节 六国古文
第四节 秦系文字
第五节 今文字
附录 古文字资料选读

第六章 汉字的形音义关系
第一节 汉字的形义关系
第二节 汉字的形音关系

第七章 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第一节 汉字字数的变化
第二节 汉字字形的变化
第三节 汉字字形的变异和规范

第八章 汉字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汉字字形反映的中国文化
第三节 汉字应用产生的中国文化现象

第九章 汉字的研究方法和原则
第一节 汉字考释方法
第二节 汉字系统研究方法
第三节 汉字研究的原则
第十章 女书概说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汉字和汉语文字学
一、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是语言书面化的体现者,是最重要的扩大语言交际作用的辅助工具。
文字,在秦代以前叫做“名”、“书”、“文”或“字”。《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按:“名”即指文字。《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按:“书”即指文字。《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按:“文”即指文字。东汉高诱撰《吕氏春秋序》:“暴之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有能增损一字者与千金。”按:“字”即指文字。“文字”一词,始见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时所刊立的琅邪台刻石(在今山东诸城县东南80千米处)的“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一语中。此后,它既可以用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也可以用来指一个个的字。
二、中国文字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多元”的社会: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再有一些大部头套书,尚未面世,便召开发布会。学者名流、政府要员请一个遍。分明刚刚交给的书,便要他们发言表态,硬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这个时间差距是不是太小了点儿?这样发行式的报道或座谈会纪要,我能随便听,并撵着去买他们推荐的书?

评分

笔者以为,书评与书之间,是需有一段距离的。这距离可分两方面。一、时间距离。就我们的阅读经验看,许多著述,是需经过一段时间(有的甚至需要相当长时间)洗汰才可发现其价值或无价值的。书评来得太快,一些经时间洗涤逐步显露光泽,当时并未被充分注意的书就可能长久掩埋,难为人们汲取营养。譬如前面所举《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中国哲学简史》等。而一些初粗看来还过得去的东西,保不准几个月后便会销声匿迹(这种情况在媒体发达的今天事例尤其见得多)。

评分

  这些感情历程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字:重生。时代的变革给了年轻人一个颠覆旧世界的机会,少安到少平再到兰香的前进过程中,颠覆的痕迹越来越重,看似平和却动荡的年月里,新一代的诉求赤裸裸地凸现出来。我们要改变。但是如何改变,并不是一味追求自我就是真谛。杜丽丽和武惠良婚姻的终结或许是一个警示。我们盲目地追求自我精神的满足,沉浸在肉体与精神的对立关系里妄图找出个平衡点,抛弃了责任与家庭,只为满足自我。在这点上,杜丽丽和古铃风的相遇实际上更像新时代的烟花,激烈却迅速燃烧殆尽。但是古铃风的存在也是有他特别的价值的,他所代表的新一代的文人,特别说是诗人,的创作风格与内容的变化,不再着根于土地、更为激烈的抨击、写作技法的另辟蹊径在文革后的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调节好急剧变化的社会与自身求变的心态之间的落差是至关重要的。可能这就是作者希望透过古铃风告诫大家的。 下次还来京东,很好的书

评分

这套书不错,包装很好

评分

    和他一样,我们也是非常普通的,可是我们自己是否也能大声的对自己说“我不庸俗呢?”)

评分

最近正在读两本书:英国李约瑟先生的《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两部书都写于四、五十年前,中文版出书距今也已十多年了(冯先生原著亦为英文版),可是,无论对中国古代科学思想考察的缜密,推论的恰切并富于启示,据笔者有限的阅读,还未见人能及李约瑟先生;至于冯友兰先生叙述之清晰,语言之流畅,观点之精当,更非一般著述哲学文章人所能企及。可以肯定地说,这两部著作一点没有因时间流变而失色。细细咀嚼它们,我不仅得到许多知识的启发,更从其中获得许多“思维的乐趣”(王小波语)。

评分

由此,我想到书与书评的距离。眼下的书评,在数量上是较为有限的。就这有限的书评,百分之九十还都给了刚刚面世、甚至还未来得及面世的图书。这些未经过时间沉淀的书评,除去很少确有真知灼见,又能不为哥儿们友情所惑的文字,极易流于广告。

评分

评分

时间距离外,还有人情距离。这是个很难判断的问题。倘若朋友同行一部书写得的确很好,书评者在喜欢书的前提下予以评述,这亦无可厚非;倘若纯出于友情,失却评判标准,叙说一番作者的生活情况或彼此友情等书内容以外的话题,或干脆当个吹鼓手,“经典”、“传世”、“深刻”……一阵乱喷,设一个被人称为美丽的“文字陷阱”,成为促销广告,把读者引个懵头转向,使他们在破费了时间金钱后,才发现自己买的不过是一堆文字垃圾。这就不仅大大败坏了“书评”的声誉,而且很有些图财害命的意思(鲁迅先生曾说:无端浪费别人时间,其实是无异于图财害命)。最近有消息报道,两本重要的学术刊物,已停止刊登书评文章。此举虽然显得有些严厉,但无奈的心情却颇令人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