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潜纪闻四笔(清代史料笔记)

郎潜纪闻四笔(清代史料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康祺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史料笔记
  • 郎潜
  • 地方志
  • 风俗
  • 人物
  • 笔记文学
  • 社会生活
  • 清代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58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2083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郎潜纪闻四笔:清代史料笔记》为“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为清末陈康祺所撰《郎潜纪闻》之四笔。成书于光绪十二年,共十一卷。“四笔”与前三笔相仿,内容多辑录清代纪闻、掌故、佚事,间及风土人情等,从中反映出清代社会的侧面,有一定参考价值。

目录

自序
题识
卷一:
屠粹忠异遇
浙中五君子
治水用具铁簸箕
万经毅然出保方侍郎
钦定选刻古今名帖

卷二:
孙豹人悔学富家儿
吴志伊精通绝学
可惜一日虚度
仁宗赐诗戴衢亨
虽遇而终竟不遇

卷三:
杨石民谏刘正宗书
范文程历相三朝恩礼不替
周永年治生三变
陈化成壮烈抗英
哀忠集纪事四十七则

卷四:
武显将军黄标
江嗣珏清风亮节
泥金淡墨荣于二品顶戴
风流太守伊秉绶
东海高士董樵

卷五:
土尔扈特乌锡巴
莎车大玉
缅甸受封
朝鲜旧为兄弟之邦
黎培敬礼教感苗
高宗左右手黄廷桂
黄廷桂忠贞任事
民佣石瑶臣

卷六:
御前画手贺世魁
金匮黄氏卓行
陈廷敬革弊除陋清操肃然

卷七:
曹振镛忝窃荣名
琦善
松筠一言救戚人镜
曾国藩欢李鸿章难与共患难
曾国藩移节东流
小蛮童乃颇有胆
张照撰律吕书(其他略)

卷八:
杨海梁练兵
叶观国视学廉勤尽职
孟超然代总督却寿礼官民大快
方观承片语回天

卷十:
阮蔡文奋起田间经文纬武
蔡老虎
金石学家徐同柏
凉州人杰柳迈祖
宣宗褒恤杨延亮

卷十一:
国初殿规格
桐城风味
潜山侯孝子
一代作手
严绳孙
钱陈群遗事
姜宸英佚事
深葵谦和

前言/序言


《青溪渔隐记》:一卷宋代山水、人文、典故的精微描摹 作者: 李光(宋,约11世纪) 成书年代: 北宋中后期 体例: 笔记、随笔、风物志 内容概述: 《青溪渔隐记》乃宋代文人李光所著的一部极具地域特色与人文情怀的笔记著作。全书以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城外,或临近的“青溪”一带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民间传说、园林营建以及文人雅士的交往活动为主要描摹对象。此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幅生动、细腻且充满生活气息的宋代社会风貌图景,尤其侧重于都市近郊的“闲适生活”与“雅致趣味”。 结构与篇章特色: 全书结构较为松散,遵循传统笔记随笔的体例,多以篇幅不等的短章记录见闻、体悟或考证。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核心板块: 一、青溪风物志:自然哲思与地理考证 此部分集中记录了青溪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水文变迁以及动植物生态。李光以近乎博物学家的严谨态度,描绘了当地的奇花异草、罕见鸟兽,并对某些地貌的成因进行了推测与记录。他尤其关注水对当地生活的影响,详述了渔业活动、灌溉系统,以及季节更替在水面上投下的光影变化。文字清丽雅致,又不乏对事物本质的探究,展现了宋人“格物致知”的初步倾向。 例如,书中对某处瀑布的描写,不仅仅停留在感官刺激上,还会提及水流速度、水沫的颜色,乃至瀑布附近岩石的纹理变化,力求捕捉瞬间的永恒美感。 二、都市近郊的闲适生活:士人的退隐情结 宋代文人普遍存在一种“出仕”与“归隐”之间的摇摆与张力。《青溪渔隐记》便精妙地捕捉了这种心态。作者详细记录了在青溪周边兴起的各种“野轩”、“曲榭”的营造之法,以及士大夫们如何在此地“放浪形骸”,远离朝堂的喧嚣。 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雅集、品茗、插花、焚香的细节描写。李光对于如何挑选最合适的竹椅、如何布置一间赏月的小亭,都有独到的见解。这些描述并非单纯的炫耀富足,而是宋人对生活品质和精神自洽的不懈追求的体现。作者常常借他人之口,记录下对“真趣”的感悟,批判当时社会中存在的浮躁与矫饰之风。 三、民间百态与俚俗掌故:历史的温度 与官修正史的庄重不同,《青溪渔隐记》提供了宝贵的民间口传历史和地方习俗的记录。李光对青溪一带流传的民间故事、神怪传说、地方戏曲的早期形态,都有所涉猎。这些零散的记载,为后世研究宋代的民间信仰、娱乐方式及社会阶层互动提供了珍贵的“侧影”。 其中不乏对市井中各种手工业者,如渔夫、船匠、陶工的生活细节的描摹,这些人物往往是主流史学容易忽略的群体。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窥见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底层民众的生存智慧与乐观精神。 四、典故考证与诗文鉴赏:文脉传承 李光本人是一位颇有修养的文人,书中夹杂着他对前代典故的辨析,以及对部分与青溪相关的诗词进行点评和赏析的文字。他常将自己或友人的诗句融入景物描述之中,形成“景中有人,人中见景”的立体感。 例如,当描述一棵老松时,他可能会引用前人的诗句来烘托其古拙之意,继而引申出自己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最后以自己的一两句短句收束。这种将考据、抒情、记事熔于一炉的笔法,使得全书在知识性和趣味性上达到了良好的平衡。 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 《青溪渔隐记》是研究北宋中后期城市近郊文化、宋人生活美学以及地方风物志的重要参考资料。它避免了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现场记录,再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此书的价值在于其“真”与“趣”,是理解宋人“雅集文化”与“闲暇哲学”不可或缺的一扇窗户。它所描绘的青溪,是一个理想化的、被文人精神浸润过的宋代世外桃源。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此书,我深刻体会到一种由衷的“地方感”和“烟火气”。许多记载并非聚焦于京畿重地或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而是巧妙地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疆域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生态。作者似乎对不同省份的风俗习惯、方言俚语、特有的行政操作流程有着异乎寻常的关注,这些“地方志”式的细节,为我们重塑清代社会的面貌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绝非铁板一块,而是由无数个地方经验叠加而成的复杂体。比如,书中对某些偏远地区税收征管的描述,与中央的政策指令之间产生的微妙偏差,清晰地勾勒出了帝国治理的实际困境与智慧。读到这些片段时,我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泥土的芬芳和市集的喧嚣,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比单纯阅读官方文书要生动得多,也更有助于理解中央集权下地方自治的微妙尺度。

评分

坦白说,初捧此卷时,我略感有些不知所措,因为它呈现的知识密度和跳跃性远超预期。它并非按照清晰的编年体或分门别类的逻辑来组织材料,更像是一系列主题的碎片化集合,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才能将这些零散的记载串联起来,形成连贯的认知。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散文化的叙事节奏,你会发现其内部逻辑的严密性。作者似乎总能在看似不经意的地方,埋下关键的线索,引导你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权力运作机制的剖析,那种不加粉饰的冷峻与洞察,揭示了官僚体系内部的张力与平衡。它没有给我们一个理想化的历史模型,而是呈现了一个充满博弈、妥协与潜规则的真实世界。这种对“人性的局限”在历史进程中反复上演的刻画,使得全书具有了一种超越时代的警示意义。它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知识的重构中去,而非被动接受,这种互动感是很多严肃史著所不具备的。

评分

这部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史学著作,反而更像是作者在历史长河中随手拾起的珍珠,用一种非常自然、近乎闲聊的笔调娓娓道来。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见多识广的老先生在自家书房里品茗夜谈,他信手拈来,从朝堂的秘闻到市井的轶事,涵盖的范围之广,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气的细致描摹,那种细节的真实感,简直能穿透时空,让人真切感受到彼时的呼吸与脉搏。它不强求你记住每一个官方的日期或人名,而是致力于捕捉那些隐藏在正史背后、鲜活的“人味儿”——士大夫的私下往来、地方官员的办事手腕、甚至是一些市井小民的智慧与困境。这种不拘一格、重在“传神”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即便是对清代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沉浸其中,获得极大的阅读乐趣。它更像是一本提供独特视角的“侧影集”,而非标准化的“全景图”,这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

评分

如果说要为这部作品找一个核心价值,我认为是它提供了一种“去神圣化”的历史视角。在很多传统史学作品中,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常常被置于神坛之上,被赋予过多的道德光环或绝对的正面意义。然而,在这些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更加人性化、更具矛盾性的历史图景。权力的腐蚀、人性的弱点、以及在特定体制下个体的无奈挣扎,都被毫不留情地展现出来。作者似乎怀有一种批判性的距离感,他既非全盘否定,也非盲目赞颂,而是在冷静的观察之后,记录下他所见证的“真实面貌”。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具可信度,也更容易引发当代读者的共鸣——因为历史的运行规律和人性的幽微之处,在很大程度上是永恒不变的。它引导我们思考,在任何结构下,个体如何能保有自己的清醒与判断力。

评分

这部笔记集的语言风格是极其考究的,它在追求简洁明快的同时,又处处流露出一种文人特有的雅致与机锋。行文流畅,词藻古雅,但绝不堆砌辞藻。作者的笔力老到,擅长使用精炼的短句来概括复杂的情况,常常一个回合的论述,就将一个历史事件的症结剖析得淋漓尽致。对比其他一些冗长拖沓的清代笔记,此书的叙事效率极高,每一句话似乎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没有明显的注水或重复。这种高密度的信息传递,要求读者必须集中注意力,但一旦跟上节奏,那种被智力挑战并获得解答的愉悦感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在记录人物对话或事件冲突时,作者精准地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对话的语气和遣词造句,便能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形象,读来令人拍案叫绝,感叹作者文字功底之深厚。

评分

此後緋衣複誰解,當年紅豆已全荒。

评分

鄉言解頤/吳下諺聯 [清]李光庭/王有光撰。石繼昌點校。

评分

簷曝杂记 竹叶亭杂记 (清)赵翼 姚元之撰 李解民点校

评分

中华书局史料笔记系列

评分

中华书局的点校本,非常好

评分

治水用具铁簸箕

评分

近代史料笔记丛刊

评分

3、做好读者借阅古文献资源(馆内阅览)的档案工作,包括借阅日期、姓名、书名、册数、类别、归还日期等信息。阅毕当面清理册次,并按时上架归位。

评分

双槐岁钞 (明)黄瑜撰 魏连科点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