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王韬研究

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王韬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立群 著
图书标签:
  • 王韬
  • 口岸文化
  • 早期知识分子
  • 近代史
  • 文化史
  • 思想史
  • 中西交流
  • 社会变迁
  • 历史研究
  • 近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49058
版次:1
商品编码:104653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学术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王韬研究》从比较文化的视角出发,采取“原典实证”的研究方法,研究了王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活动,提示了他从传统人士向“口岸知识分子”转变的心路历程;并试图通过这一个案研究,阐明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口岸知识分子”的心理特征与文化特征。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改革家和教育家,被称为“中国新闻之父”。他从成年起就开始从事西学东传的工作,通过翻译西书、创办报纸、撰写文章、主办考课等方式,促进了西学和近代思想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作者简介

王立群,1971年生于山东。1994年获文学学士学位(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2003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目前任教于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艺术教育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文学与文化关系,近代中外文化交流。著有《解读》等,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出版总序
序文
导言
一中国近代“口岸知识分子”活动的历史语境
二王韬其人
三王韬研究的学术史概况
第一章 上海墨海书馆:西学的初步接受与传播
第一节 对西方文化的第一反应:直觉的欣赏与内在的抗拒
第二节 上海墨海书馆与近代西学东传
第三节 自西徂东:王韬对西学书籍的译介
第四节 从传统士子文人到近代“口岸知识分子”的转变
本章附录(一):墨海书馆传教士考述
本章附录(二):与王韬联系密切的上海“口岸知识分子”考述

第二章 王韬与欧洲的不解之缘
第一节 王韬与近代东学西渐
第二节 王韬笔下的法国形象
第三节 英国——王韬心目中的理想国
第四节 王韬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

第三章 《循环日报》:倡导资产阶级改革
第一节 《循环日报》的创立与新闻理论的提出
第二节 近代中国改革方案的提出
第三节 政论文的文体革新

第四章 王韬的日本观:从“同文同种”到“狡焉思逞”
第一节 赴日以前王韬对日本的认识
第二节 王韬的日本之行
第三节 回国后对日本的关注
第四节 自相矛盾的日本观
本章附录:《扶桑游记》所载日本人考略

第五章 格致书院:王韬的教育改革与中国大学教育的萌芽
第一节 王韬近代人才观的形成
第二节 格致书院的创立
第三节 格致书院近代教育改革的尝试
第四节 举办考课倡导西学
本章附录(一):格致书院创办经费统计表
本章附录(二):格致书院特课与季课历年获奖考生名录(按考生籍贯排列)
本章附录(三):上海格致书院春秋特课命题人名单
结语
附录一王韬著作及版本情况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这一历史事件彻底改变了上海的命运,直接决定了近代上海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上海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春秋时,这里属吴国。千余年前的上海地区还是遍地野草丛生,直到八百年前才形成一些村落。那时的上海大约有一百来户人家居住在那里,人口屈指可数,大多是渔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渔村。在宋代后期,松江下游有一条小河,名“上海浦”,与松江相汇合,来往船舶停靠在上海浦,即现今的小东门十六铺附近,这个新的港口很快形成了一个新的集镇,被称作“上海镇”,这是“上海”第一次被用作地名。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春,上海改镇为县,属松江府管辖。明代中叶,由于倭寇频繁骚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上海的城墙被修建起来,上海县城初具规模,上海人口也猛增至五六十万,成为“东南名邑”。
上海命运转变的缘起是鸦片战争之前东印度公司对上海的考察。清道光十二年(1832),东印度公司派遣“阿美士德”号从澳门出发一路北上,沿中国海岸线考察新的通商地点。该船的负责人为林赛,新教传教士郭实腊在船上担任翻译和随船医生。6月20日,该船停泊在长江口海面上。在“阿美士德”号在上海逗留的18天时间中,郭实腊等人实地测量了黄浦江的水道,侦察了吴淞和宝山的情况,了解了上海的贸易情况。林赛和郭实腊在其后向东印度公司当局提交的报告中,一致强调了上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贸易的发达程度。

前言/序言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学术文库”是近数十年来以北京大学学者为主体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集成,它是这个学术群体数十年来在“比较文学”这一学科中所积累的对于这一学术的理解和从事的学术实践,现在以“系列书系”的形式公刊于世。
  中国比较文学学术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复兴以来,已经走过了30年的路程。如果从学术层面上考察,可以说出现了二三代主峰。以朱光潜、黄药眠、杨周翰、李健吾、钱钟书、季羡林、金克木、李赋宁、周珏良、陈嘉、范存仲诸先生为代表,他们是“文革”之后推动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第一代学者。以乐黛云、饶艽子、陈悖、钱中文诸先生为代表,他们是推进中国比较文学繁荣和发展的第二代学者。目前,在跨人21世纪之后,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研究已经形成了第三代学者。他们中间已经出现了一批杰m的具有代表性的学人。在几代主峰中间,也都存在着许多过渡性的学术桥梁。前一代主峰学者的学术与精神正是经由这些“学术桥梁”传达到了后一代的主峰层面上,承前启后,把学术推向新的境界。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的建立与发展,与中国比较文学事业发展的轨迹相一致。它的前身“北大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创建于1 981年,由杨周翰教授领衔主其事。







《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王韬研究》 本书旨在深入探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早期阶段,口岸地区所涌现出的知识群体,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是如何形成与演变的。通过聚焦于晚清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改革家王韬的生平与著述,本书试图勾勒出这一特殊群体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融的大背景下,所经历的思想转变、价值重塑以及身份认同的复杂过程。 研究背景与意义: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沿海口岸成为中西文化接触的最前沿。在此过程中,一批新兴的知识分子逐渐浮现,他们既继承了传统的士人文化,又受到西方思想、科学、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这批“口岸知识分子”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更是东西方文明互鉴与冲突的见证者与思考者。他们的思想与言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走向。 对这一群体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理论上,它能丰富我们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理解,揭示现代化过程中不同文化因素如何互动、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文化现象。现实中,理解这批早期口岸知识分子的文化特征,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下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如何在全球视野下重塑民族文化自信。 研究对象聚焦:王韬 本书选择王韬作为个案研究的核心,并非偶然。王韬(1828-1897)是晚清时期一位极具代表性的知识分子。他一生跌宕起伏,曾任职于上海的教会机构,接触大量西方科技、文化、政治文献,并积极参与传教、翻译、办报等活动。他所撰写的《漫游见闻录》、《海国图志》、《凇烟馆丛钞》等著作,深刻反映了他对西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中国未来道路的探索。 王韬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是一位传统的汉学学者,深谙儒家经典,又是一位开明的改革者,积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他早期对西方文化的接触,并非简单的全盘西化,而是在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对西方文明进行审慎的吸收与批判。他的思想,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也有对未来中国发展的期许,体现了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夹缝中艰难探索的典型性。 核心研究内容:文化特征的形成 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特别是王韬身上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 1.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初步接触与认知: 探究口岸地区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如何促使知识分子有机会接触到西方书籍、报刊、科学仪器、教育模式等。王韬早年任职于教会,接触西方知识的机会尤为难得。 价值观念的冲击与调适: 西方的人文主义、科学理性、民主思想等,对中国传统的家族本位、等级制度、天人关系等观念产生了冲击。知识分子如何在这些冲击下,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价值体系,是本书关注的重点。 文化认同的动摇与重塑: 在强势西方文明面前,一些知识分子一度产生文化自卑感。但也有如王韬者,在深入了解西方文明的同时,重新审视并肯定了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致力于在中西文化之间寻找契合点,寻求一种新的文化认同。 2. 知识体系的转变与拓展: 从经学走向实学: 传统的士人以经学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口岸知识分子则开始关注“实学”,即与国家富强、民生改善相关的知识,如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王韬的著作中,大量篇幅涉及对西方各国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科学技术的介绍和评论,体现了这种知识转向。 翻译与学术交流: 翻译成为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吸收西方知识的重要途径。王韬本人就参与了大量翻译工作。本书将分析翻译活动如何拓展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并推动了中国学术体系的现代化。 对传统知识的反思: 在接触西方科学理性精神后,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知识的局限性,并尝试用新的视角解读和传承中国文化。 3. 思想与政治的互动: 改良思想的萌芽: 口岸知识分子普遍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面对国家危机,他们积极思考如何进行改革,以图富国强兵。王韬对西方政治制度的介绍和评论,以及他提出的许多改良建议,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他们的思想活动,始终围绕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展开。在对西方文明的观察中,他们也在思考中国如何才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实现国家的独立与复兴。 早期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与西方文明的对比中,一部分知识分子逐渐产生了民族意识,开始关注“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命运。 4. 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调适: “士”的转型: 传统的“士”是依附于帝制、以科举为仕途的群体。口岸知识分子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身份的转型。一些人成为买办、翻译、记者、教育家等,他们的社会角色和文化功能发生了变化。 夹缝中的生存: 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他们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既不被传统士林完全接纳,也难以完全融入西方社会。王韬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穿梭,以及他所受到的评价,都反映了这种身份的复杂性。 追求独立的思考与表达: 尽管面临种种压力,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如王韬,仍然努力保持独立的思考空间,通过著述、办报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试图影响社会。 研究方法: 本书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深入挖掘王韬的著作、书信、日记以及同时代人的回忆录等一手史料。同时,也将参考相关的二手研究成果,进行跨学科的分析,包括历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通过细读文本、梳理思想脉络、分析历史语境,力求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多维度的王韬及其所代表的早期口岸知识分子群体。 预期贡献: 通过对王韬个案的深入研究,本书期望能够: 为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的转型提供一个生动的范例。 揭示东西方文化在早期接触中,对中国知识分子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产生的复杂影响。 丰富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口岸文化与知识分子群体形成的研究。 为当下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历史借鉴。 本书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力求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呈现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在变革时代所展现出的智慧、勇气与挣扎。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王韬研究》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研究,不如说是一次关于文化自觉的深度扫描。作者选取王韬作为研究个案,并非偶然,而是看中了他作为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的典型意义。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王韬如何认识和评价西方文明的论述。他是否只是看到其物质的繁荣,还是更深入地理解了其背后的思想、制度和价值观?他对西方文明的“学习”,是基于一种民族自卑,还是基于一种积极的文化自信,希望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书中对王韬的“立志”与“变法”的思想,以及他对中国社会改革的思考,无疑是本书的重点。我希望作者能细致地梳理王韬思想的逻辑演进,揭示他如何在一个保守的时代,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改革主张。同时,我也好奇书中如何展示王韬与其他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互动,这种互动,或许能更清晰地勾勒出早期口岸知识分子的文化生态。

评分

《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王韬研究》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解剖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而王韬,就是这幅画卷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灵魂人物。作者以“口岸知识分子”为关键词,精准地定位了那个时代新旧文化交织的焦点,而王韬,则成为了这个焦点最鲜活的注脚。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描绘王韬在上海租界这一独特的文化场域中的生活日常,以及这种日常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思想。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士人,如何逐步转化为一位具有国际视野、关注社会变革的近代知识分子?书中对王韬如何接触、理解和吸收西方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思想体系的论述,无疑将是本书的核心。我对王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观察和评论,都充满了期待。特别是他如何在一个民族危机四伏的时代,思考中国出路,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非凡。

评分

拿到《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王韬研究》这本书,立刻被它所吸引。作者的切入点——早期口岸知识分子的文化特征,以及以王韬为代表的个案研究,让我预感到这将是一次充满深度的思想探索。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口岸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节点,是如何催生出一种与内地截然不同的知识分子群体?这种“口岸效应”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王韬在口岸的长期生活和工作经历,必然深刻地塑造了他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判断。书中对于王韬如何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形成其独特的文化视角,以及他如何在这种视角下,进行社会观察和思想建构,都将是我重点关注的部分。我期待书中能提供翔实的史料,来支撑作者的论点,并生动地再现王韬当时的生活场景和思想活动。对王韬的“新闻”观、对西方制度的理解,以及他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构想,都将是解读其文化特征的关键。

评分

初翻开《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王韬研究》,脑海中便浮现出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洋务运动的浪潮涤荡着古老的中国,而口岸,作为这股浪潮的前沿阵地,孕育了一批独特的知识群体。作者选取王韬作为个案,无疑是极具洞察力的。王韬,这位晚清的先行者,他的生活经历、思想轨迹,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挣扎与嬗变。书中对王韬其人其事的深入挖掘,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画像,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文化基因的解剖。我尤其对书中探讨王韬如何在一个传统士人框架下,吸收西学,理解西方文明的逻辑,并试图以此来重塑中国自身的现代化路径感到好奇。这种跨文化的调适与融合,并非简单的照搬,而是一种复杂的、充满张力的内在转化过程。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王韬是如何在阅读、游历、交游中,逐步构建起一套既植根于中国传统,又拥抱时代进步的文化视角。他对西方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观察,究竟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还是触及了更深层次的制度与文化理念?他如何处理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自由、平等等观念之间的矛盾?这些疑问,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书中的每一个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去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承担的沉重使命与文化自觉。

评分

《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王韬研究》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走进历史深处,理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文化基因的一次奇妙旅程。作者选取了王韬作为研究的焦点,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立体的晚清知识人形象。口岸,这个中西文化交汇的特殊场所,是如何成为孕育新型知识分子的摇篮?我希望书中能详细描绘王韬在租界的生活经历,他如何在一个既开放又充满挑战的环境中,保持思考,并发展出独特的文化视角。他对西方文明的理解,是停留在表面,还是触及了其内在的逻辑与精神?书中对王韬思想的解读,我相信会非常深刻,他如何在一个传统与现代激荡的时代,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如何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都将是我重点关注的。读完此书,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巨大的历史压力下,承担起启蒙与变革的重任,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埋下了宝贵的思想火种。

评分

阅读《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王韬研究》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溯源之旅。作者精心构建的叙事框架,将王韬置于19世纪末中国口岸社会的宏大背景下,这使得对他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更是触及了整个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层肌理。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口岸环境的描绘,它如何塑造了知识分子接触新事物、新思想的机缘?租界制度、西方生活方式、新兴的商业活动,这些元素是如何交织在一起,成为知识分子思想萌发与演变的沃土?王韬作为其中的代表,他如何在一个既是“中国”又是“外国”的特殊空间里,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他对西方制度的观察,是仅仅停留在羡慕,还是有更深刻的反思?书中对王韬思想的分析,我想会细致入微,从他对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到社会风俗的看法,都力图揭示其文化特征的形成过程。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论证,王韬的这些文化特征,是如何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型,提供了一种先行者的范式,又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评分

《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王韬研究》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学术研究,不如说是一次深入的社会文化考古。作者以王韬为切入点,试图解构的是中国近代早期,在东西方文明剧烈碰撞之下,知识阶层所经历的文化重塑过程。我特别好奇书中如何呈现口岸这一特殊的地理和文化空间,对于王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绝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简单迁移,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浸润和观念重塑。王韬如何在一个充满异质文化的环境中,保持其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同时又积极吸纳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思想?书中对王韬的“新闻”观念,以及他如何利用报刊等新媒体传播思想的论述,都让我倍感期待。这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使用,更是关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知识分子如何在这种新格局下,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使命。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展示王韬的阅读史、交游录,以及他创作的作品,通过这些具体的材料,来还原他思想形成的复杂过程,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特质。

评分

这是一部让我感到“有料”的书。 《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王韬研究》并非陈述史实,而是对历史事件背后文化逻辑的深刻挖掘。作者以王韬为中心,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王韬个人,更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文化心理。我对于书中如何描绘王韬在上海租界的生活状态,以及这种生活状态如何影响了他的世界观,感到格外着迷。租界,这个半殖民半封建的特殊区域,既是西方文明的展示窗口,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催化剂。王韬作为其中的一员,他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既保持与中国传统社会的联系,又积极与西方世界进行互动?书中关于王韬对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组织,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的观察与评价,我想会极其丰富。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分析王韬的“开明”与“保守”的双重性,这种看似矛盾的文化特征,恰恰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困境与选择。理解王韬的这种文化特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复杂性与艰辛。

评分

这本书《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王韬研究》吸引我的,不仅仅是“王韬”这个名字,更是“早期口岸知识分子”这一群体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作者将目光聚焦于这个群体,并以王韬为代表进行深入研究,这无疑是在挖掘中国近代化转型中,一批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思想先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口岸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是如何为这些知识分子提供了与西方世界直接对话的机会?王韬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摆脱传统束缚,拥抱新思想、新观念?书中对王韬“文化特征”的探讨,我想必然涉及他对中西文化的辨析、对中国社会弊端的批判,以及他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构想。我希望书中能细致地呈现王韬的阅读、交游、著述等具体史料,从而勾勒出他思想发展的脉络,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深刻困境与伟大抱负。

评分

这部《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王韬研究》所呈现的,远不止是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次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知识阶层文化精神内核的细致探寻。王韬,这位在上海租界这片特殊土壤上成长起来的知识精英,其经历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与典型性。书中对于王韬如何在一个日益开放但又充满殖民色彩的环境中,塑造其独特的文化身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深感兴趣的是,口岸作为信息、技术、思想的交汇点,是如何影响王韬的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的?他所接触到的西方思想,是经过怎样的筛选与解读,最终内化为他自身思想体系的一部分?书中对王韬的“中体西用”思想的阐释,我想必然不会是流于表面的概念介绍,而是会深入其思想形成的逻辑,探究他如何在一个被动卷入全球化的时代,寻找中国自身发展的道路。尤其让我期待的是,作者如何描绘王韬与其他同时代知识分子,如马建忠、郭嵩焘等人的思想交流与碰撞,这种多角度的比较,无疑能更清晰地勾勒出早期口岸知识分子的文化群像,以及他们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理解了王韬,或许就能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无数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与困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