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构思,50余年酝酿,85岁动笔,93岁出版,美国“级历史学家”雅克·巴尔赞毕生心血巨著!
★《纽约时报书评》惊叹:史学大师的绝世之作!
★《从黎明到衰落》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被评论界赞誉为“20世纪的文化圣经”!
★学者余英时亲笔推荐的西方文化史,专门撰文盛赞:《从黎明到衰落》不是一本普通的史书,而是一位博雅老人一生读书和反思的后结晶!
★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14周名列前茅;邦诺书店Top10推荐;每月之书俱乐部重点选书。
★台湾:诚品书店“年度之重量出版”;博客来书店“年度百大人文类畅销书”。
★《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纽约客》《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等欧美近百家媒体一致推荐。
《从黎明到衰落 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套装上下册)》史学大师将500年的西方文化编织成一部优美流畅、气势恢宏的史诗巨制、20世纪伟大的文化论著;两卷在手,纵览五百年西方文化的宏伟画卷!
民主政治、个人自由、女权运动、性解放、工业化社会、原子弹、数字时代……西方文明带来的美德与罪恶,几乎已经完全渗透全球每个人的生活,你可知道这一切从何开始?让史学大师雅克·巴尔赞带你回到过去,细说西方文明如何在五百年中渐渐开花结果,带来我们如今所见的世界;又如何盛极而衰,面临再生的瓶颈……
巴尔赞考察了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末500年间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思潮、宗教、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科技发明、民俗及社会生活等。他以四场“真正的革命”为标志来对这五百年进行划分:宗教革命、君主制革命、自由革命和社会革命,并以此为主轴,详述这些变革在思想与物质层面所带来的冲击,这些冲击又如何交互作用塑造出今日我们所见的世界。
在他流畅的文笔之下,五百年的历史故事也能像《红楼梦》一样,出场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剧情”高潮迭起,无处不精彩!不论是名列史传却面目模糊的名士,或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巴尔赞都能还他们有血有肉的真面目;书中有爆炸性的大事件,也有乍看琐碎却寓意深远的琐事,经过大师提纲挈领,五百年来多不胜数的种种事件人物,逐渐融合成一幅属于西方文明的立体图像。
阅读《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注定是一段非比寻常的西方文化之旅。
雅克·巴尔赞(Jacques Barzun),美国著名史学大师,文化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07年生于法国,1920年随父抵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读历史与法律。毕业后即留校执教,历任塞思·洛历史学教授、教务长和院长。他是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并且曾两度担任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主席。他一生致力于通过推行大学“通识教育”把欧洲的博雅文化传统引入美国,对推动美国现代的“通识教育”贡献极大。
巴尔赞在众多领域堪称,一生著作等身,出版有30余部著作,涉猎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包括历史学、哲学、科学、文学、音乐、艺术;他曾两度荣获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批评家金奖;也因博学多才以及那种文艺复兴时期知识分子特有的禀赋,被赞誉为“后的文艺复兴人”。
巴尔赞并不是一位纯粹的学院知识分子。他积极参与美国的公共知识生活,长期为《哈泼斯》、《新共和》等众多杂志撰稿 ,是西方公认的“值得珍惜的知识分子”。直至今天,他对文化、思想、艺术、社会的诸多思考,仍起着深远而不可替代的影响。
2012年,巴尔赞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去世,享年104岁。全世界各大媒体纷纷发表消息和评论,竞相发掘他留给后人的无尽精神遗产。
◎美国“级历史学家”;
◎50年来罕见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思想家;
◎获法国政府颁授的高荣誉——“荣誉军团勋章”;
◎2003年,获小布什颁授的“总统自由勋章”;
◎2010年,获奥巴马颁授的“国家人文勋章”。
★【一部传世巨著的诞生】
早在20世纪30年代,年轻的雅克·巴尔赞就萌生了撰写一部西方文化史的念头,但被一位长者劝阻了。那位长者认为,这位年轻人掌握的知识还不足以写出一些有创意的东西,建议他把写作计划推迟到80岁之后开始。
巴尔赞听从并且履行了那位长者的意见,在自己85岁的时候,才开始文化史写作。此时的巴尔赞早已是史学界的一代宗师了。
几年之后,也就是20世纪结束的那一年,巴尔赞的文化史巨著《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一书出版。
这一年,他93岁。
这是一个奇迹!
吾人在哥大所祟拜的业师之一。
——唐德刚,著名美籍华人学者
★他专治近世欧洲文化史,对音乐、文学、绘画无一不通,对当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种发展,也极留心注意,可说是当代极少数拥有读者的通人之一。
——夏志清,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文学名誉教授
★我往往把他的书翻来覆去地读,逐渐体会其行文和推理的妙处,然后再据为己有。
——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教授
★像他这样学识渊博的人在今天的西方也已经是硕果仅存。
——甘阳,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
★哥伦比亚大学非常有名的一个大师级人物。
——梁文道,凤凰卫视评论员、专栏作家
★此书深入浅出,大可雅俗共赏。……我推荐它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窥测西方人文修养深厚的学人究竟是像什么样子。此书出版是当年美国文化界一件大事,报章和电视都有评论和访问。中国人如果真要想重振“人文精神”,这是一块大可借鉴的他山之石。
——余英时,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
★如果我们已经厌倦了现代学术的那种装腔作势的思考和夸夸其谈的阐释的话,回到巴尔赞那里,这是一个好的选择。通过他,或许可以找到重返现代文明源头的路径,重新回到那个属于但丁、路德、彼特拉克、达·芬奇、伊拉斯谟的文明的“黎明”时分。
——张闳,上海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雅克·巴尔赞生来就是注定要写这本书的,但是他在五十岁的时候不可能写出来。这是一本杰作,只能出自大师之手,需要终其一生才能获得产生于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卓见。感谢上天使他长寿健朗,得以完成这部别人连开头都力不能及的著作。
——安妮·法迪曼,《美国学者》前主编
★《从黎明到衰落》对过去的五百年作了风趣、博学、大胆、特别是睿智的回顾。全书令人读来不忍释卷,对喜爱的部分百读不厌。
——格特鲁德·希默尔法布,著名历史学家、《一个国家,两种文化》作者
★这部书对过去五百年西方文化的评估内容精彩、引人深思、趣味盎然,是对抗当前浑浑噩噩消费主义的佳武器。除了雅克·巴尔赞,再无二人能写出这部引人入胜的史学著作。阅读此书好似参加了一次这位当今思想活跃、渊博的学者主讲的座谈会。
——戴安·拉维奇,纽约大学教授
★这是一部绝妙好书。雅克·巴尔赞的渊博无可匹敌。无人能像他一样对五百年的历史辑古钩沉,洞察入微,而行文又如此清楚、优雅、流畅。雅克·巴尔赞是当今时代的文化瑰宝,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约翰·西尔伯,波士顿大学校长
作者的话
序言 从目前的关切到本书的题材
DIYI部分 从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到玻意耳的“无形的学院”
四分五裂的西方
新生活
典雅文字
“艺术家”的诞生
横断面:1540年前后马德里所见
乌托邦主义者
史诗与喜剧,抒情诗与音乐,批评家与公众
横断面:1650年前后威尼斯所见
无形的学院
二部分 从凡尔赛的沼泽、沙地到网球场
君主制革命
有民主精神的清教徒
规范的统治
横断面:1715年前后伦敦所见
奢华的景象
百科全书的世纪
横断面:1790年前后魏玛所见
被遗忘的大军
三部分 从《浮士德》DIYI部到《走下楼梯的裸女》二号
灵与智的结合
横断面:1830年前后巴黎所见
议会之母
事物驾驭人类
横断面:1895年前后芝加哥所见
精力的
立体主义十年
四部分 从“大幻想”到“西方文明不能要”
大幻想
作为预言家和小丑的艺术家
拥抱荒诞
大众生活和年代
作者的话
20世纪即将结束。进一步深究后,还会看到西方过去500年的文化也将同时终结。有鉴于此,我认为现在正是恰当的时候,应该依次回顾一遍我们这半个千年来伟大卓绝的成就和令人痛心的失败。
我还可以借此机会为感兴趣的后代描述目前衰落中某些我亲见亲历,但也许未被世人注意的方面,并说明它们同那些广为人知的衰落现象的联系。不过,书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生气勃勃、积极向上的内容:这本书的对象是那些喜欢阅读和了解艺术与思想、礼仪、道德与宗教以及这些方面活动的社会背景的人。我揣想,这样的读者喜欢有选择的批评性论述,不喜欢不置可否的大而全的叙述。再进一步揣测他们的喜好,并且为符合现代人的口味,我尽量以口语的方式来写,只偶尔流露一点儿学究气。
本书与所知的一些出色历史著述有所不同,它涵盖的时间包括现在,所以我特别花了心思来安排书中各部分的次序。联系在文化史中至为重要,因为文化是一张由许多条线织成的网;没有哪条线是独立存在的,也没有哪条线是在一个确切的日期,比如战争爆发或政权交替这类事件发生的日期,被一下子切断的。通常被称为标志着新思想问世或文化方向改变的事件只不过是突出的标杆,而非界墙。在书中,我对这类事件时有描述,但各部分的划分并不取决于它们。各章节的划分是在重新思考过去,辨别出了清晰的格式后自然产生的。它们由四场大革命所框定——宗教革命、君主制革命、自由革命和社会革命——这些革命彼此间隔大约100年,它们的目标和理想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撰写此书期间,朋友和同事们常常问我花了多少时间准备。对此我只能回答:我的一生。我自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研究不同的时代和人物。在研究中,我发现了意外的新天地,得出了与一系列定论相左的结论。在作了进一步的研究,重温了我发表的著作后,我看到可以把我的发现串成一个连贯的故事。这里面介绍了原来湮没在历史中值得了解的人物,也描述了已知人物的新特征,并对人们熟悉的观点,尤其是对关于我们今天的成就和麻烦的历史来源的流行见解进行了重新评价。
我不期望读者会十分满意。谁也不愿意听到自己长期信奉的观点受到质疑,更不用说找出理由来为一条曾经被奉行而现在却受到普遍谴责的原则或政策开脱——比如君权神授或宗教迫害。在我们这个如此宽容、开通,而且意识形态如此厌恶暴力的时代中,如果想说明16或17世纪的时代特征有其道理,一定会触怒正直的人们。然而,如若不了解当时的情况之所以存在的道理,我们对现代思想和道德的理解就是不完整的。
我并不赞成君主统治,也不赞成迫害他人或任何其他应该已被摒弃的恶行。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表示,我没有从流于现行的偏见。在争取达到历史学家的超然和同情的努力中,对付我自己的偏见就够我忙的了。如果像兰克所说的,每个时代在上帝眼中都有其存在的道理,那么在人的眼中它至少应当得到同情。
超然不一定意味着客观。每个观察家都有某种方式的偏见,这是不言自明的。然而,这并不是说对偏见无法警惕,或者说所有偏见都造成同等程度的歪曲,或者说刻意控制偏见与对其大肆宣扬同样糟糕。比方说对艺术,发现自己的盲点就做到了“客观”,这是超然的DIYI步。二步是避免贬低那些无法引起自己共鸣的东西。然后还应把他人经研究做出的判断宣告于世。
因为我认为我们漫长的历史中有一些事件和人物与以前人们所认识的不同,所以我必须偶尔以我自己的名义发表意见并提出理由说明我为何持不同看法。我希望这样文责自负不会使一些评论家因此把本书定为“一本固执己见的书”。我要问,哪本值得一读的书不是如此?如果亨利·亚当斯只是对吉本随声附和,亦步亦趋的话,我们也不会珍视他的作品了。
关于己见这个问题,威廉·詹姆斯思考后得出结论说,哲学家呈现给我们的不是对世界的转述,而是对世界的看法。同样,史学家提出的是对过去的看法。好的历史著作不仅合理可信,而且有无可争辩的事实做坚实的基础。事实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但事实的选择和组合却因人而异。看法就是通过排列事实的格式和其中的寓意来传达的。所有历史学家也正是以此种方式来补充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多读几位不同史学家的著作就会越来越多地了解历史的错综复杂。要想绝对准确无误地知道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恐怕只能求诸上帝了。
谈到寓意,需要在此说明一下书中使用的手法和符号。先说页侧引语的作用,这些引语是为了提供有关人物的“自我和声音”。它们就像杂志中常用的“摘句”——从文章中摘出来以吸引读者的句子。本书中用的不是“摘句”而是“补句”。插入引语而不加介绍是为了缩短篇幅,不用通常的“像伊拉斯谟给亨利八世的信中所说”、“马克·吐温谈到圣女贞德时说”这类字眼,否则引语结束时还要费笔墨收尾。我还利用这个小发明把不同的引语并列以达到对比和强调的目的。读者读完此书后会发现自己同时还欣赏了一部精辟妙语的选编。
同样为了简明起见,我用16C、17C这类字眼来指世纪中译均作16世纪、17世纪。——编者注。用早期、中期、晚期来更为精确地标明时间,尽量少用确切的日期,因为人物、著作和事件并非出现伊始就开始造成文化改变的。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手法是我使用的主题,即在一个时期内反复出现的思想和目标。思想在书中作了阐述,目标则寓于所叙述的事件或趋势中。以后我还会细述主题的性质和范围。
为进一步帮助读者一窥全豹,用附有数字的(<)或(>)号指示某题目初次提及或下次讨论的页数。为使读者从其他著作那里得到进一步的启迪,我时时插入一句“参阅某某书”。这些书篇幅大多都不长。当写的是“可浏览某书”的时候,所指的是较长而值得翻阅的著作。我觉得这种参照方法要比通常在书后开列“供进一步阅读”的书单更为有用。这些书有许多不是近期出版的,但它们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丝毫不减。不像自然科学,越新越好。除了前边的一条脚注外再无其他脚注。
虽然我谈到本书内容时采用的是作者常用的DIYI人称口吻,但其实它是一种大协作的产物。我这一生中从他人的思想中,从阅读中,从老师那里,从和我的学生、同事、朋友以及陌生人的谈话中获益匪浅,领悟良多;去各处的旅行开阔了我的眼界;艺术家的作品使我自孩提时期就得到智力上的磨炼,享受心灵上的愉悦。当我想到这一切的时候,这来自各方的巨大恩惠简直使我承受不起。若要把这些给我以教益的人们一一列举,名单会有电话黄页那么长。我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体会到深深的感激之情。
机缘也是助我成书的一个因素:家庭背景、生活时代和出生地塑造和指引了我的写作;失眠和长寿这两个纯偶然的因素使得一闪即逝的见解有机会一次次重现而得以澄清确定。研究文化史的人明白他不可能全靠自己取得成功或提出卓有新意的见解。用威廉·詹姆斯的话说,“每个思想和行为都起源于你死去了或活着的兄弟们的行为”。他这句自我警策的话坦率地说明了他作为作者所处的地位,也确定了撰写历史著作的原则。
西方是一连串无尽的对立——无论在宗教、政治、艺术、道德还是礼仪方面。大部分对立经过初次冲突后仍然留了下来。谴责并不能使人摆脱他所憎恨的东西,正如罔顾过去不能取消其产生的影响。
我被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深深吸引,它不是那种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的写法,而是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梭于西方文化的各个重要节点。有时候,他会突然将我拉回到文艺复兴时期,让我近距离感受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和思想家是如何冲破中世纪的束缚,重新发掘古希腊罗马的智慧;有时候,他又会把我带到启蒙运动的沙龙,让我聆听伏尔泰和狄德罗们对理性、自由和进步的激情呐喊。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反而更能激发我的好奇心,让我对不同时期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对细节的描绘也十分到位,比如对于某个艺术流派的兴起,他会详细介绍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代表人物的生平经历,甚至具体作品的创作过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而当谈到某个哲学思想的传播时,他又会追溯其源头,分析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演变,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可见一斑。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赞叹之处,在于它对西方文化中“矛盾”与“张力”的深刻洞察。作者并没有将西方文化描绘成一个光辉灿烂、一往无前的整体,而是敏锐地捕捉到其内部存在的各种冲突与制约。例如,一方面是对理性的极致追求,另一方面又是对宗教和神秘主义的顽固坚持;一方面是对个体自由的无限推崇,另一方面又是社会秩序和集体利益的必然考量。这种内在的矛盾,恰恰是推动西方文化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动力源泉。作者通过对这些矛盾的细致分析,揭示了西方文明在前进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反思和调整。我特别喜欢他探讨科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个人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部分,这些思考至今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感觉,作者在写作时,就像是在解剖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解剖其筋骨、血脉,发现其内在的生命律动。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衰落”这个词有所顾虑,担心这本书会偏向于一种悲观主义的论调,或者对西方文明进行全盘的否定。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并非简单地宣判西方文化的“死刑”,而是以一种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的态度,去剖析其在发展过程中所显现出的问题和挑战。他认为,所谓的“衰落”,并非是文明的终结,而可能是一种转型,一种新的黎明前的黑暗。他引导我们去思考,西方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的诸多困境,例如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以及传统价值的式微,这些都并非西方文明所独有,而是全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共同面临的课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这本书反而提供了一种更加积极的思考方向,鼓励我们去寻找解决之道,而非沉溺于对过去的怀旧或对未来的绝望。
评分这套书的篇幅之巨,内容之丰富,让我一度觉得难以驾驭。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逻辑线索异常清晰,叙事结构也非常合理。上下两册的划分,也似乎有其深意。我猜测,第一册可能侧重于西方文化的“黎明”阶段,也就是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各种现代思想萌芽并逐渐成熟的过程;而第二册则可能更多地聚焦于“衰落”的议题,即在工业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所面临的挑战、内部的矛盾以及可能的转型。这种结构设计,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西方文化的整体演进。作者在处理庞大的信息量时,表现出了极强的组织能力,他总能抓住最核心的矛盾和最关键的转折点,将读者引导向对文明演变的深刻理解。我不得不承认,这套书的写作难度极高,而作者却完成得如此出色。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并非仅仅是罗列历史事件的流水账,而是以一种极其精妙的视角,将分散在时间长河中的文化碎片,如同打捞失落文明的考古学家般,一一捡拾、拼接,最终构建起一幅宏伟而生动的西方文化画卷。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史书,充斥着拗口的年代和晦涩的理论,反而充满了鲜活的人物、激烈的思想碰撞以及时代变革下普通人命运的跌宕起伏。我仿佛能看到达芬奇在佛罗伦萨的画室里挥洒着天才的色彩,听到卢梭在咖啡馆里慷慨激昂地宣讲自由平等的理念,感受到工业革命的巨轮如何碾过旧的秩序,又如何将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物质时代。作者对不同时期文化核心精神的把握,以及对这些精神如何在历史进程中演变、分化、甚至相互冲突的描绘,都让我为之折服。特别是对于“黎明”与“衰落”的辩证关系,作者似乎并未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发现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更深层动力。这种开放式的引导,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探索。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书,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且在读完后,依然能留在脑海中久久回味。这套书无疑做到了。它让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去了解西方文化,而是让我产生了一种参与感。我开始思考,我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与西方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我们又如何从中汲取养分,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作者提出的关于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文化冲突的观点,都让我产生了深刻的思考。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关于西方文化的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文明的深刻对话。它教会我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世界,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不同的文化。我相信,这本书的影响将持续下去,并且会不断激发我新的思考。
评分作者的文笔极为老练,读起来丝毫没有外国译著常有的生涩感,反而有一种流畅的叙事感。他擅长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复杂的思想,将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我特别欣赏他处理不同文化思潮碰撞时的描绘,仿佛让我看到了不同思想在历史舞台上的激烈辩论,也让我理解了那些曾经影响世界的伟大思想是如何产生、传播和演变的。举例来说,当他描述启蒙运动时期,各种新思潮如洪水般涌现,对旧有体制发起挑战时,那种紧张而又充满活力的气氛跃然纸上。他又能够将这些宏大的叙事与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联系起来,比如将某种哲学理念的传播与某个革命的爆发联系起来,让整个叙事更加有血有肉。这种高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思想的深度,又能体会到历史的温度。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书写,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是为了理解现在,并启示未来。这套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作者通过对“从黎明到衰落”这一宏大主题的深入探讨,让我对西方文化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当前世界格局形成的历史根源。他所揭示的,诸如民族主义的兴起、资本主义的扩张、殖民主义的遗产,以及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都与过去几百年的文化演变息息相关。我从中看到了西方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也看到了其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甚至所犯下的错误。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成熟、更理性的态度去审视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西方文化,更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一种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扉页上烫金的字体在灯光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对即将展开的西方文化之旅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历史的宏观脉络和文化演变的深层原因充满好奇,而这套书的名字——“从黎明到衰落”,似乎就预示着一场波澜壮阔的文明史诗。1500年至今,这恰恰是西方世界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乃至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等一系列颠覆性变革的关键时期。我设想着,作者是如何将如此浩瀚的时间跨度、如此多元的文化元素,如艺术、哲学、科学、宗教、社会思潮等,巧妙地编织进叙事之中,勾勒出西方文明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走向全球主导地位,又在现代社会面临深刻挑战的完整图景。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解读“衰落”这个概念,它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周期,还是一种可以被反思和超越的危机?这种开放式的命名,本身就激发了我深入探索的欲望。上下两册的套装,也预示着内容的丰富与深入,我期待着每一页都充满令人惊叹的洞见和引人入胜的故事。
评分我经常在阅读过程中,会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他提出的许多概念,比如“精神危机”、“范式转移”、“文化基因”等等,都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思维边界。他不仅仅是在讲历史,更是在构建一个理解历史的理论框架。他能够从极其宏观的角度,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文化现象联系起来,揭示出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逻辑。比如,他可能会将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与20世纪的现代艺术联系起来,从某种精神气质的演变角度去解读它们之间的微妙关联。这种宏大的视野和精妙的分析,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的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部思想史的导论,或者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文明演变的哲学著作。我需要放慢阅读的速度,才能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其中的思想精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