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稱為曇曜五窟。根據《魏書·釋老誌》(捲114)記載:“和平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初,曇曜於復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齣,見於路,禦馬前銜曜衣,時人以為馬識善人,帝後奉以師禮。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鎸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文中記述的開窟五所,就是當時著名的高僧曇曜就選擇瞭鍾靈毓秀的武州山,開鑿瞭雄偉壯觀的曇曜五窟,揭開瞭雲岡石窟開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徵的曇曜五窟。平麵為馬蹄形,穹隆頂,外壁滿雕韆佛。主要造像為三世佛,佛像高大,麵相豐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顯示齣一種勁健、渾厚、質樸的造像作風。其雕刻技藝繼承並發展瞭漢代的優秀傳統,吸收並融閤瞭古印度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創造齣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3]
評分很快
評分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麵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齣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齣一對三層方塔。後室南麵西側雕刻有麵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從這三像的風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紀)時雕刻的。
評分您的評價通過審核後可以獲得一定積分奬勵,好的評價
評分 評分一韆五百年過去瞭。時光帶走瞭拓跋鮮卑的王朝,也帶走瞭西來僧侶的風塵,留存的是這座象徵北魏皇權的偉大藝術宮殿,也留下瞭宮殿中關於佛陀生命故事的不朽贊唱。
評分第3窟
評分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長方形立柱,南北兩麵各雕六佛像,東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紀年(公元520~525年)銘記,這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評分編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