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按跷图解

中华按跷图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延春,邓文斌,张一戈 著
图书标签:
  • 按跷术
  • 中医养生
  • 传统医学
  • 图解
  • 养生保健
  • 武术
  • 气功
  • 中华文化
  • 健康
  • 穴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50885
版次:1
商品编码:10546966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1
字数:139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按跷(推拿、按摩)这一医术来源于我国几千年前,它具有泰式松骨、中式循经点穴、日式指压、韩式美容和跪背蹬腰及欧式芳香开背的综合性特点。通过按摩师“刚柔相济”的手法按摩,可使受术者的身心感受到舒爽和关爱,同时肌肤得到摩擦,肌筋得以伸展,关节滑利放松,使疲劳很快消除,精神振奋,保健效果明显。本书以图解形式,详细介绍了我国按跷(推拿、按摩)的医学知识和保健原理。根据中医学理论,选择常用于人体美容、养生、健身及强体质等的穴位,并配有穴位图和操作图。

内容简介

《中华按跷图解》以图解形式,详细介绍了我国按跷的医学知识和保健原理。根据中医学理论,选择常用于人体美容、养生、健身及增强体质等的穴位,并配有穴位图和操作图。其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科学实用,是广大读者及按摩爱好者的必备参考书。

作者简介

邓延春,湖北沙市人,主任医师,1961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从医约40年,曾先后应邀赴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进行临床验证及考察学习。1993年,从事足道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在武汉、成都、平顶山等五家主营“太极足心道”及“中华按跷”的专门店任技术总监。2000年在全国首创“太极足心道”独特养生技术,即“冰、火、石、足”保健养生法,经过6年的实践显示,其手法招式新颖,具有疏通经络、防病保健、功效显著等特色,赢得了广大群众和医学界同仁的一致好评,并于2006年出版了《太极足心道按摩手法图解》一书。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华按跷的相关知识
一、中华按跷的主要特点
二、中华按跷的保健原理
三、中华按跷的常用手法
(一)常用按跷手法
1.点法
2.按法
3.揉法
4.压法
5.推法
6.拿法
7.抹法
8.摩法
9.颤法
10.摇法
11.扳法
12.抖法
13.擦法
14.合法
15.榱法
16.梳法
17.拍打法
18.踩法
(二)常用保健穴位
1.印堂
2.神庭
3.太阳
4.头维
5.攒竹
6.丝竹空
7.上关
8.人中
9.承浆
10.地仓
11.迎香
12.巨骼
13.下关
14.鱼腰
15.睛明
16.承泣
17.瞳子髂
18.角孙
19.翳风
20.颊车
21.大迎
22.耳门
23.听宫
24.听会
25.百会
26.风府
27.风池
28.中府
29.云门
30.膻中
31.中脘
32.神阙
33.气海
34.天枢
35.关元
36.肩井
37.肩髑
38.臂髑
39.曲池
40.手三里
41.合谷
42.肩醪
43.天井
44.尺泽
45.曲泽
46.内关
47.大陵
48.神门
49.劳宫
50.少海
51.外关
52.大椎
53.命门
54.长强
55.八骼
56.大杼
57.肺俞
58.心俞
59.膈俞
60.肝俞
61.胆俞
62.脾俞
63.胃俞
64.肾俞
65.大肠俞
66.腰眼
67.环跳
68.天宗
69.腰阳关
70.夹脊
71.承扶
72.殷门
73.委中
74.承山
75.昆仑
76.涌泉
77.足三里
78.上巨虚
79.下巨虚
80.解溪
81.中封
82.太溪
83.三阴交
84.阴陵泉
85.血海
86.风市
87.梁丘
88.阳陵泉
89.悬钟
90.丘墟

四、中华按跷的注意事项
(一)施术前
1.询问及观察受术者的健康状况
2.实施场所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3.按摩师应注意的内容
(二)施术中
1.应用适量的按摩递质
2.注意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3.随时观察受术者的反应
第二部分 中华按跷的技能
一、仰卧位105招式
(一)头面部36招式
1.开天门
2.搓掌浴面
3.抹双柳
4.掐鱼腰
5.分抹前额
6.捻眼眉
7.指点眼眶
8.震眼球
9.掐睛明
10.眼周“∽”形抹
11.去鱼尾纹
12.推擦鼻梁
13.指点面颊
14.指点口周
15.揉颊车、大迎、听宫
16.勾下颌
17.掌抹下颌
18.多指轮抹面颊
19.拍打面颊
20.擦两耳根
21.双揪铃铛
22.塞耳
23.指点翳风、角孙
24.干洗头
25.指按头部
26.拿揉颈项
27.牵引头颈
28.推桥弓
29.托颈震动
30.鸣天鼓
31.搂颈项
32.推摇头颈
33.按揉太阳
34.合掌抹面
35.掌抹前额
36.叩击头部
(二)颈、肩部及上肢20招式
37.压肩屈颈
38.揉按肩前部
39.拿揉上肢
40.指按上臂诸穴
41.指按前臂诸穴
42.拿捏合谷
43.分抹上肢
44.前臂背屈按压
45.挽肘上提
46.搓、上提上肢
47.捏腕回血
48.理顺上肢
49.插指牵拉上肢
50.推抹掌心
51.叉手摇腕
52.指按手背骨间肌
53.拔抻手指
54.摇转“三关”
55.牵拉抖上肢
56.插指上提上肢
(三)肩、胸及腹部18招式
57.双掌分压肩臂
58.指点云门、中府穴
59.按揉胸部
60.搓胁肋
61.膻中引气入关元
62.分推胸腹
63.叠掌揉腹
64.提拿腹肌
65.温脐震腹
66.点按天枢
67.中脘禅指归元
68.横摩腹
69.圆形摩腹
70.搂侧腹
71.腕掌压腹
72.合腹
73.抖肚角
74.逍遥肚
(四)下肢前部31招式
75.分压双侧足背
76.掌压双侧足弓
77.指压双侧小腿内侧
78.揉膝抓髌
79.掌按双侧大腿前侧
80.掌压双侧股动脉
81.指按单侧大腿内侧
82.提拿单侧大腿内侧
83.掌揉单侧大腿内侧
84.前臂榱单侧大腿外侧
85.肘点小腿外侧
86.拍打单侧下肢
87.足蹬大腿内侧
88.牵拉足蹬大腿后侧
89.大腿前侧夹、拨法
90.小腿后侧夹法
91.搂小腿后侧
92.搓下肢
93.牵拉膝关节
94.屈髋点按下肢外侧
95.拍打下肢
96.屈膝摇髋
97.抬腿掌压大腿前侧
98.“4”字形压髋
99.“4”字形摆腿牵腰
100.垂直摆腿牵腰
101.顶足牵腰
102.屈腰双掌压膝
103.合掌摇髋
104.压膝屈髋
105.摇晃下肢
二、俯卧位92招式
(一)下肢后部21招式
1.肘点足心
2.掌推足心
3.捶击足跟
4.拳旋足底
5.按压足趾
6.挤压足侧
7.摇足踝
8.拨跟腱
9.双压足跟
10.臂压足底
11.交叉压踝
12.掌压下肢后侧
13.指点下肢膀胱经
14.拿揉臀肌
15.提拿下肢后侧
16.足跟点长强
17.足底拍臀
18.坐腰膝顶小腿
19.抱腿摇髋伸髋
20.坐腿压膝
21.吉庆有余
(二)背腰臀部及扳腰跪背38招式
22.开背
23.掌推背脊
24.分腰背
25.叠掌按压背腰
26.指按肩胛内缘
27.指点天宗
28.指压背腰腧穴
29.并指按压华佗夹脊
30.双龙点肾
31.臂榱腰背
32.揉拨骶棘肌
33.搓掌温肾
34.推按腰背
35.拿揉腰肌
36.掌夹腰肌
37.叠掌按腰空提
38.纵向擦腰骶
39.指点八骼
40.拳揉膀胱经
41.掌揉膀胱经
42.后伸坐扳腰
43.拉肩坐扳腰
44.拉肘坐扳腰
45.站立拉肘扳腰
46.站立牵拉扳腰
47.站立拉足踩督脉
48.足踩胴窝掌压背
49.单足踩背腰
50.跪压大腿后侧
51.跪压臀部
52.跪压腰部
53.跪式分推腰背肩
54.跪压腰背膀胱经
55.足推腰背膀胱经
56.足推下肢膀胱经
57.足底拍打背部
58.踩压足底
59.踢足底
(三)踩背15招式
60.踢足跟
61.踩臀股沟部
62.压臀震动
63.双趾点腰眼
64.“八字”分腰
65.“八字”分肩背
66.双足由肩滑到腰
67.单足推压腰背膀胱经
68.单足趾点背腧穴
69.双足压揉背部
70.转身由肩部滑向足部
71.双足踩大腿
72.屈膝压腿
73.单足分推下肢
74.踩压足掌
(四)芳香油开背18招式
75.涂按摩油
76.分肩背
77.圆形推抹
78.拇示指并推夹脊
79.屈指点按华佗夹脊
80.捏拿背部膀胱经
81.拳推背脊
82.前臂撩腰背
83.肘点腰眼
84.前臂纵向分推腰背
85.串拳竖刮背部膀胱经
86.串拳横刮背部膀胱经
87.搂背腰侧
88.串拳竖刮腰部
89.叠掌压脊
90.搓掌温肾
91.猫抓背
92.虚掌拍打腰背部
三、侧卧位、坐位23招式
(一)下肢及背腰部10招式
1.揉拿颈项
2.膝顶背腰
3.大腿后侧指压
4.下肢后侧掌揉
5.足蹬大腿内侧
6.抬腿侧摇髋
7.侧扳腰
8.握腕蹬髋拉肩
9.跪臀握腕拉肩
10.压膝压肩牵拉
(二)肩背腰部13招式
11.同向膝顶腰背仰卧法
12.反向膝顶腰背仰卧法
13.双膝推背腰
14.反拉手蹬背
15.拉肘单膝顶背
16.跪坐侧扳腰
17.指压肩胛骨内缘
18.双手揉肩
19.拿颈部
20.拿肩部
21.点肩井
22.前臂压肩
23.拍打肩背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中华按跷的相关知识
一、中华按跷的主要特点
祖国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结晶。千百年来,中医的存在和发展,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还积累了博大精深的医学理论和奥妙神奇的医术,按跷就是这奥妙神奇医术中的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
按摩术,应用于远古先秦时期。在《素问》“血气形志篇”中就有“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的记载。
自唐代开始,在其他文明交流的同时,中国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也逐渐传播到国外。中国的按摩术几千年来经师承相传,流派丛生。依据施术方式和施术目的不同,出现了诸如保健按摩、养生功按摩、经穴按摩、伤科按摩及运动按摩等不同种类。就保健按摩而言,如今社会上流行着中式、港式、日式、韩式、泰式、欧式等名目繁多的按摩套路,都很受人们的青睐。
中式保健按摩,是在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等基础理论指导下产生的按摩手法。其特点是在舒适中获得保健效果。
日式保健按摩,是源于中国古代针灸、按摩医术而经演变的一种按摩手法。它融入了中国医学的针灸穴位、经络学说。其特点是手法细腻、节奏感强,不注重摆动类的手法,而是注重按压类手法的应用。通过指压疗法等达到消除疲劳、美容健身、增强人体血液循环、提高人体抗病能力的效果。
……

前言/序言


《古韵养生:中华按跷技法图解》 一、 导言:探寻东方古老智慧的健康密码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健康的渴求日益迫切。当我们被各种保健品、健身课程和科技产品包围时,是否曾回首,寻找那源自东方古老智慧的、蕴含着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养生之道?《古韵养生:中华按跷技法图解》便是这样一部旨在带领读者回归本源,探索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的宝贵健康财富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技法手册,更是一扇通往深邃养生哲学的大门,引领我们理解身体的语言,掌握自我疗愈的艺术,最终实现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 本书聚焦于一种古老而精妙的养生方式——“按跷”。“按”指按压,“跷”指舒展,按跷合二为一,便是一种通过手法施加于人体特定部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身健体的独特技术。它根植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尊重身体的自然规律,通过非侵入性的方式,激发人体的自愈潜能。不同于单纯的按摩推拿,按跷技法更注重筋骨的伸展与提拉,以及与呼吸的配合,使其在放松身体的同时,更能深入地调理身体的深层结构,从而达到更持久、更根本的健康效益。 本书的创作初衷,是希望将这份古老的东方智慧以一种易于理解、便于实践的方式呈现给现代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往往被忽视或误读。《古韵养生》力图拨开迷雾,呈现按跷技法的真容,让读者能够系统地学习、科学地实践,真正从中受益。我们相信,通过对按跷技法的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守护者,在忙碌的生活中寻得一份宁静与力量,拥抱更健康、更充实的人生。 二、 按跷技法的历史渊源与哲学基础 要深入理解按跷技法,我们必须追溯其漫长的历史足迹,并体悟其背后深刻的哲学思想。按跷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疗愈手段,在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屡有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按跷”和“导引”的论述,将其视为重要的养生、治病方法。从汉代的张仲景,到唐代的孙思邈,再到明清的医家,都在各自的著作中提及或阐述了按跷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它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历代医家和民间实践者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智慧结晶。 按跷技法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并始终保持其独特的魅力,离不开其背后深邃的哲学根基。首先,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整体观念”的核心思想。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气血、形体、情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按跷技法正是通过对身体局部的操作,来调动全身的气血运行,疏通全身的经络,从而达到整体的平衡与和谐。它不拘泥于某个单一症状,而是着眼于人体的整体功能状态,从根本上调整身体的内在环境。 其次,按跷技法践行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顺应自然规律是养生的重要原则。按跷技法在操作时,往往讲究舒缓、柔和,模仿自然的运动形态,如“熊经”、“猿伸”等,通过模仿动物的舒展姿态,来达到放松筋骨、调畅气血的目的。同时,按跷与呼吸的配合,也是顺应自然呼吸规律的体现,深长、匀缓的呼吸能够更好地濡养身体,提升生命活力。 再者,按跷技法蕴含着“虚实辨证”的智慧。在中医理论中,“虚”与“实”是病因和病机的重要概念。“虚”多指气血不足、功能减退;“实”多指邪气侵袭、气血阻滞。按跷技法能够根据身体的不同状态,采取不同的手法和力道,既能补虚扶弱,也能泻实散邪,实现个体化的精准调理。例如,对于虚弱者,可以采用轻柔的舒展和温和的按压,以激发身体阳气;对于实证者,则可以采用更具力量的推移和点按,以驱散邪气。 此外,按跷技法还体现了“动静结合”的养生观。它将静态的舒展与动态的力道相结合,既有拉伸筋骨的动态过程,又有对穴位和经络的静态按压。这种动静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激活身体的活力,同时又不至于过度消耗体力,是一种非常符合人体生理需求的养生方式。 《古韵养生:中华按跷技法图解》在介绍具体的技法之前,会深入剖析这些历史渊源和哲学思想,让读者在掌握具体操作的同时,更能理解其背后的深刻内涵,从而更自觉、更有效地运用按跷技法,实现身心的全面提升。 三、 按跷技法的核心原理与实践要点 按跷技法的核心在于其独到的原理和精妙的实践方法。它并非简单的揉捏,而是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身体力学和能量流动的考量。理解这些核心原理,是掌握按跷技法并获得最佳效果的关键。 核心原理: 1.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而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按跷技法通过对特定经络、穴位以及相关肌群的按压、牵引和舒展,能够有效疏通经络中的气血阻滞,使气血运行更加通畅。气血充盈、运行有序,身体的各个脏腑才能得到充足的濡养,功能才能正常发挥,疾病自然难以发生。 2. 舒展筋骨,松解粘连: 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如久坐、久站,容易导致肌肉僵硬、筋膜粘连,关节活动受限。按跷技法中的舒展和提拉动作,能够有效地拉伸紧张的肌肉和筋膜,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度。筋骨舒展,经络才能顺畅,气血才能更好地流淌。同时,松解的粘连还能减轻关节的压力,预防和缓解关节疼痛。 3. 激发脏腑功能,促进代谢: 通过按压特定的穴位,能够刺激与之对应的脏腑,调动其功能。例如,按压足三里穴可以健脾胃、助消化;按压涌泉穴可以滋肾益精。按跷技法通过与经络的联动,能够协同作用于多个脏腑,从而全面提升身体的各项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4. 平衡阴阳,调整情绪: 中医认为,健康是阴阳平衡的状态。按跷技法能够通过调整气血,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例如,一些舒缓的按压动作有助于镇静安神,缓解焦虑;一些活血的动作则能驱散疲劳,提升活力。身心一体,身体的平衡直接影响情绪的稳定,反之亦然。按跷技法在调理身体的同时,也能起到舒缓情绪、宁心安神的作用。 5. 深层力学原理: 按跷技法并非表面功夫,它深入肌理,利用杠杆原理、张力原理等,通过特定的角度和力度,作用于深层组织。这使得按压的效果能够穿透皮表,直达深层肌肉、筋膜甚至骨骼。例如,在进行一些舒展动作时,施術者会利用身体的重量和重心,配合呼吸,将力道柔和而坚定地传递。 实践要点: 1.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实践过程中,都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学者不宜追求高难度动作或过大的力度,应从基础动作开始,逐步熟悉身体的感受,再逐渐增加难度和强度。 2. 注重呼吸配合: 呼吸是连接身心的桥梁。在按跷过程中,深长、匀缓的呼吸至关重要。通常,在进行舒展、提拉等动作时,配合吸气;在进行按压、推移等动作时,配合呼气。良好的呼吸配合能够帮助身体更好地放松,增强技法的效果。 3. 观察身体反应,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体质都不同。在实践中,要密切关注身体的反馈,如疼痛、麻木、酸胀等感觉,并根据这些反应进行调整。如果出现剧烈疼痛或不适,应立即停止。 4. 手法轻柔而坚定: 按跷技法强调“柔中带刚”,手法既要轻柔,以避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又要坚定,以确保力道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避免猛烈、粗暴的操作。 5. 保持专注与觉知: 在进行按跷时,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感觉上。通过这种觉知,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身体的需求,更有效地进行调理。 6. 环境的营造: 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进行实践,有助于更好地放松身心,提升效果。 《古韵养生:中华按跷技法图解》将详细解析每一个核心原理,并结合图解,深入浅出地讲解每一个实践要点,确保读者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从而真正掌握按跷技法的精髓。 四、 按跷技法的应用范围与健康益处 按跷技法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其带来的健康益处更是多方面的,覆盖了从缓解日常不适到提升整体健康水平的各个层面。它是一种温和而强大的自然疗法,能够为不同人群带来裨益。 应用范围: 1. 筋骨疼痛与僵硬: 这是按跷技法最直接的应用领域。长期伏案工作、缺乏运动、姿势不良等都会导致颈部、肩部、腰部、背部等区域的肌肉酸痛、僵硬。按跷技法能够有效地放松这些紧张的肌肉,舒展粘连的筋膜,缓解关节的压力,从而减轻疼痛。 2. 肢体活动受限: 关节的灵活性下降,活动范围减小,是许多人面临的问题。按跷技法通过对关节周围肌肉和韧带的牵拉与舒展,能够帮助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度,提升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3. 疲劳与亚健康状态: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慢性疲劳,往往是由于气血不畅、身体功能失调所致。按跷技法能够调和气血,激发身体活力,改善身体的整体状态,帮助摆脱亚健康困扰,提升精力。 4. 消化系统不适: 一些按跷手法,特别是作用于腹部和相关穴位的技法,能够温和地刺激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缓解便秘、腹胀等问题。 5. 呼吸系统与心肺功能: 通过胸腹部的舒展和特定穴位的按压,配合呼吸练习,按跷技法有助于扩张胸腔,增强肺活量,改善呼吸的深度和节律,从而提升心肺功能。 6. 睡眠障碍与情绪困扰: 按跷技法的放松作用,能够有效缓解神经系统的紧张,帮助人们放松身心,改善失眠、焦虑、易怒等情绪问题,提升睡眠质量。 7. 促进身体康复: 对于一些运动损伤或手术后的康复期,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的按跷技法可以作为辅助疗法,帮助恢复肌肉功能,减轻瘢痕组织带来的不适。 8. 日常养生保健: 按跷技法不仅适用于有具体不适的人群,更是一种极佳的日常养生保健方式。定期练习,能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延缓衰老,保持身体的年轻与活力。 健康益处: 提升身体柔韧性与弹性: 规律的按跷练习能使肌肉和韧带更加柔韧,关节活动自如,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 改善体态与姿势: 通过纠正肌肉的不平衡,缓解紧张,按跷有助于改善驼背、圆肩等不良体态,使身体更加挺拔。 增强血液循环: 按压和舒展动作能有效促进全身血液流动,为身体组织输送更多氧气和营养,同时带走代谢废物。 缓解压力,促进放松: 按跷技法的舒缓过程,能够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使身体进入放松状态,有效减轻身心压力。 提高免疫力: 气血的畅通和身体各项功能的协调,是免疫系统健康运作的基础。按跷技法通过整体调理,能够间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延缓衰老: 保持身体的活力与气血的充盈,是延缓衰老的重要因素。按跷技法通过激发身体的内在潜能,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年轻状态。 提升自我觉知: 在实践过程中,对身体的感知会更加敏锐,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古韵养生:中华按跷技法图解》将详尽介绍适用于不同身体部位和不同健康状况的按跷技法,并配以清晰的图解,让读者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练习内容,安全有效地从中获益。 五、 图解的价值与学习方法 《古韵养生:中华按跷技法图解》的标题本身就点明了其核心价值——“图解”。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中,文字描述往往显得抽象和难以捉摸,而直观的图像则能极大地弥补这一不足,使复杂的动作变得清晰可见。 图解的价值: 1. 直观性与清晰度: 精心绘制的图解,能够将按跷技法中每一个动作的关键点、角度、力度方向、身体的姿势等,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身体各部分的相对位置,以及施術者(或自我操作时)的动作轨迹。 2. 减少误解与偏差: 文字描述容易产生歧义,或因理解差异而导致动作变形。高质量的图解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这种误解,确保读者能够按照正确的路径进行学习和实践。 3. 便于记忆与复习: 图像信息比文字信息更容易被大脑记住。清晰的图解能够帮助读者快速回忆起动作要领,即使在没有书本的辅助下,也能较好地进行练习。 4. 强调细节与要点: 图解中通常会用箭头、虚线、高亮等方式,标注出动作的重点、发力点、以及需要注意的细节,例如筋骨的拉伸幅度、关节的角度等,这些细节往往是掌握技法精髓的关键。 5. 辅助深度理解: 图解的绘制并非仅仅展示动作,更会在某些关键部位标示出相关的经络、穴位,或肌肉群,帮助读者理解该动作对身体内部产生的具体作用,从而加深对技法的理解。 学习方法: 1. 先整体后局部: 在开始学习具体的技法之前,建议先通读本书的前几章,了解按跷技法的历史渊源、哲学基础、核心原理等,建立起整体的认知框架。 2. 对照图文,细致模仿: 在学习具体动作时,将图解与文字描述结合起来。先仔细观察图解,理解动作的整体形态,然后阅读文字说明,重点关注动作的要领、发力点、呼吸配合等细节。 3. 分解动作,循序渐进: 复杂的动作可以分解成几个小的步骤来学习。先掌握最基础的部分,熟练后再逐步加入后续的动作,直到能够流畅地完成整个动作。 4. 少量多次,坚持练习: 学习任何技艺都需要时间和耐心。建议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练习,即使时间不长,但持之以恒的效果会远超于一次性长时间的练习。 5. 体会身体感受: 在练习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身体的反馈。感受肌肉的拉伸、关节的舒展、气血的运行。通过体会身体的细微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动作,达到最佳效果。 6. 由简入繁,由易到难: 本书会按照动作的难度和应用场景,将技法进行合理的编排。建议从最简单、最基础的动作开始练习,逐步过渡到更复杂的技法。 7. 反思与调整: 每次练习后,可以花几分钟时间反思练习过程中的感受,记录下遇到的问题,并思考如何改进。 《古韵养生:中华按跷技法图解》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指南,更是一次与古老智慧的对话。通过清晰的图解和深入的讲解,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每一位读者,跨越时空的限制,掌握这项源远流长的健康技艺,成为自己身体的智者。 六、 结语:拥抱健康,传承古韵 在结束本次的图书简介时,我们再次强调,《古韵养生:中华按跷技法图解》所呈现的,是一份来自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健康馈赠。它邀请您放下对快速解决方法的依赖,回归身体的智慧,用一种自然、温和、却又极其有效的方式,去关怀和疗愈自己。 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万能的灵丹妙药,而是希望点燃您探索自身健康潜能的火花。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身体和谐相处的哲学。通过学习和实践按跷技法,您将不仅仅是掌握了一套新的身体锻炼方式,更是开启了一段与自身深度连接的旅程。您将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理解身体的需求,并用最恰当的方式回应它。 我们相信,在清晰的图解和详实的讲解引导下,您能够逐步掌握这些古老而精妙的技法,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无论是缓解一时的肌肉酸痛,还是寻求长期的身心平衡,按跷都能为您提供有力的支持。 传承古韵,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投资。当您掌握了按跷技法,您便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健康智慧的传承者。您可以在家庭中、在朋友圈中,分享这份健康的知识,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身体自身的疗愈力量。 《古韵养生:中华按跷技法图解》期待与您一同踏上这段探索健康、品味古韵的旅程。愿您在实践中收获安宁、活力与健康,成为自己生命的驾驭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真的被“中华按跷图解”这个名字勾起了好奇心,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技艺的神秘感。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医学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流传千年的养生方法。按跷,这个词听起来就带有一种古老而充满智慧的韵味,仿佛能触碰到身体深处的能量。我尤其期待书中那些精美的图解,因为在我看来,对于像按跷这样涉及手法和穴位的技艺,文字描述往往是苍白无力的,而一张张生动的图示,才能真正地引导读者去理解和实践。我设想着,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用最直观的方式,将复杂的身体奥秘和精妙的治疗手法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本书的出现,对于希望了解、学习甚至传承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我迫切地想要翻开它,感受那跨越时空的智慧,探索身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奥秘,看看它能否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健康与安宁的新大门。

评分

最近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缓解肩颈酸痛的方法,偶然看到了“中华按跷图解”这本书的书名,瞬间就激起了我的兴趣。我一直认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身体很容易出现各种不适,而传统的中华养生方法,尤其是按跷,或许能提供更温和、更根本的解决方案。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针对常见疼痛,比如肩颈、腰背、腿部酸痛的按跷手法。我尤其看重“图解”二字,因为我希望能够看到清晰、直观的图示,能够清楚地分辨出身体的各个部位、穴位的准确位置,以及每一步操作的要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地指导我,让我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自我调理。如果书中还能讲解一下不同穴位的作用,以及按压的力度和时机,那就更完美了。我希望通过学习这本书,能够改善我的身体状况,提升生活质量,同时也能对中华传统养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中华文化中蕴含着许多被时间尘封的宝藏,而“中华按跷图解”听起来就像是其中一件闪闪发光的珍品。我对按跷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推拿”、“按摩”这样的概念上,但“按跷”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更为古老和系统的感觉。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只是简单的手法演示,它可能还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基础,比如中医的经络学说、阴阳五行等,并且能够将这些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操作巧妙地结合起来。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病症、不同身体状况下,如何运用按跷手法进行调理,以及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禁忌和事项。如果书中还能涉及到一些历史典故或者名人轶事,那就更妙了,这会让阅读过程增添不少趣味性和文化底蕴。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按跷这门古老的技艺,不仅仅是学会如何操作,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和养生之道。

评分

说实话,我对“中华按跷图解”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源于一种纯粹的好奇和一种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渴望。我并不是医学专业出身,对传统的按跷手法也知之甚少,但“图解”二字,让我觉得这本书的门槛应该不高,即使是像我这样的初学者,也能通过图像化的方式来理解。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每一页都配有清晰、准确的插图,详细标注出每个穴位的准确位置、按压的手法、力道的轻重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技巧。想象一下,能够通过学习这本书,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我保健方法,缓解日常工作带来的疲劳,甚至在家人朋友需要时,能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激发我更多的学习热情,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更深的认识,也对中华传统医学有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中华按跷图解”,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而迷人的气息,让我想象着书中可能蕴含着古老智慧的宝库。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感到由衷的钦佩,而按跷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更让我充满了好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清晰、直观的方式,将按跷的理论和实践呈现出来。我尤其希望那些图解能够生动而准确,能够清晰地展示人体的经络走向、穴位分布以及具体的按摩手法。想象一下,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不同病症的成因,并学会如何运用按跷来达到调理和治疗的目的,这该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能传递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让我学会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对话,如何通过自然的方式来保持身心的平衡。它应该是一本能够引发我深入思考,并鼓励我积极实践的书籍,让我能够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