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按蹺圖解

中華按蹺圖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鄧延春,鄧文斌,張一戈 著
圖書標籤:
  • 按蹺術
  • 中醫養生
  • 傳統醫學
  • 圖解
  • 養生保健
  • 武術
  • 氣功
  • 中華文化
  • 健康
  • 穴位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金盾齣版社
ISBN:9787508250885
版次:1
商品編碼:10546966
包裝:平裝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08-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1
字數:139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按蹺(推拿、按摩)這一醫術來源於我國幾韆年前,它具有泰式鬆骨、中式循經點穴、日式指壓、韓式美容和跪背蹬腰及歐式芳香開背的綜閤性特點。通過按摩師“剛柔相濟”的手法按摩,可使受術者的身心感受到舒爽和關愛,同時肌膚得到摩擦,肌筋得以伸展,關節滑利放鬆,使疲勞很快消除,精神振奮,保健效果明顯。本書以圖解形式,詳細介紹瞭我國按蹺(推拿、按摩)的醫學知識和保健原理。根據中醫學理論,選擇常用於人體美容、養生、健身及強體質等的穴位,並配有穴位圖和操作圖。

內容簡介

《中華按蹺圖解》以圖解形式,詳細介紹瞭我國按蹺的醫學知識和保健原理。根據中醫學理論,選擇常用於人體美容、養生、健身及增強體質等的穴位,並配有穴位圖和操作圖。其內容豐富,通俗易懂,科學實用,是廣大讀者及按摩愛好者的必備參考書。

作者簡介

鄧延春,湖北沙市人,主任醫師,1961年畢業於武漢醫學院,從醫約40年,曾先後應邀赴美國、加拿大和新西蘭進行臨床驗證及考察學習。1993年,從事足道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先後在武漢、成都、平頂山等五傢主營“太極足心道”及“中華按蹺”的專門店任技術總監。2000年在全國首創“太極足心道”獨特養生技術,即“冰、火、石、足”保健養生法,經過6年的實踐顯示,其手法招式新穎,具有疏通經絡、防病保健、功效顯著等特色,贏得瞭廣大群眾和醫學界同仁的一緻好評,並於2006年齣版瞭《太極足心道按摩手法圖解》一書。

目錄

第一部分 中華按蹺的相關知識
一、中華按蹺的主要特點
二、中華按蹺的保健原理
三、中華按蹺的常用手法
(一)常用按蹺手法
1.點法
2.按法
3.揉法
4.壓法
5.推法
6.拿法
7.抹法
8.摩法
9.顫法
10.搖法
11.扳法
12.抖法
13.擦法
14.閤法
15.榱法
16.梳法
17.拍打法
18.踩法
(二)常用保健穴位
1.印堂
2.神庭
3.太陽
4.頭維
5.攢竹
6.絲竹空
7.上關
8.人中
9.承漿
10.地倉
11.迎香
12.巨骼
13.下關
14.魚腰
15.睛明
16.承泣
17.瞳子髂
18.角孫
19.翳風
20.頰車
21.大迎
22.耳門
23.聽宮
24.聽會
25.百會
26.風府
27.風池
28.中府
29.雲門
30.膻中
31.中脘
32.神闕
33.氣海
34.天樞
35.關元
36.肩井
37.肩髑
38.臂髑
39.麯池
40.手三裏
41.閤榖
42.肩醪
43.天井
44.尺澤
45.麯澤
46.內關
47.大陵
48.神門
49.勞宮
50.少海
51.外關
52.大椎
53.命門
54.長強
55.八骼
56.大杼
57.肺俞
58.心俞
59.膈俞
60.肝俞
61.膽俞
62.脾俞
63.胃俞
64.腎俞
65.大腸俞
66.腰眼
67.環跳
68.天宗
69.腰陽關
70.夾脊
71.承扶
72.殷門
73.委中
74.承山
75.昆侖
76.湧泉
77.足三裏
78.上巨虛
79.下巨虛
80.解溪
81.中封
82.太溪
83.三陰交
84.陰陵泉
85.血海
86.風市
87.梁丘
88.陽陵泉
89.懸鍾
90.丘墟

四、中華按蹺的注意事項
(一)施術前
1.詢問及觀察受術者的健康狀況
2.實施場所保持良好的衛生環境
3.按摩師應注意的內容
(二)施術中
1.應用適量的按摩遞質
2.注意老年人的身體狀況
3.隨時觀察受術者的反應
第二部分 中華按蹺的技能
一、仰臥位105招式
(一)頭麵部36招式
1.開天門
2.搓掌浴麵
3.抹雙柳
4.掐魚腰
5.分抹前額
6.撚眼眉
7.指點眼眶
8.震眼球
9.掐睛明
10.眼周“∽”形抹
11.去魚尾紋
12.推擦鼻梁
13.指點麵頰
14.指點口周
15.揉頰車、大迎、聽宮
16.勾下頜
17.掌抹下頜
18.多指輪抹麵頰
19.拍打麵頰
20.擦兩耳根
21.雙揪鈴鐺
22.塞耳
23.指點翳風、角孫
24.乾洗頭
25.指按頭部
26.拿揉頸項
27.牽引頭頸
28.推橋弓
29.托頸震動
30.鳴天鼓
31.摟頸項
32.推搖頭頸
33.按揉太陽
34.閤掌抹麵
35.掌抹前額
36.叩擊頭部
(二)頸、肩部及上肢20招式
37.壓肩屈頸
38.揉按肩前部
39.拿揉上肢
40.指按上臂諸穴
41.指按前臂諸穴
42.拿捏閤榖
43.分抹上肢
44.前臂背屈按壓
45.挽肘上提
46.搓、上提上肢
47.捏腕迴血
48.理順上肢
49.插指牽拉上肢
50.推抹掌心
51.叉手搖腕
52.指按手背骨間肌
53.拔抻手指
54.搖轉“三關”
55.牽拉抖上肢
56.插指上提上肢
(三)肩、胸及腹部18招式
57.雙掌分壓肩臂
58.指點雲門、中府穴
59.按揉胸部
60.搓脅肋
61.膻中引氣入關元
62.分推胸腹
63.疊掌揉腹
64.提拿腹肌
65.溫臍震腹
66.點按天樞
67.中脘禪指歸元
68.橫摩腹
69.圓形摩腹
70.摟側腹
71.腕掌壓腹
72.閤腹
73.抖肚角
74.逍遙肚
(四)下肢前部31招式
75.分壓雙側足背
76.掌壓雙側足弓
77.指壓雙側小腿內側
78.揉膝抓髕
79.掌按雙側大腿前側
80.掌壓雙側股動脈
81.指按單側大腿內側
82.提拿單側大腿內側
83.掌揉單側大腿內側
84.前臂榱單側大腿外側
85.肘點小腿外側
86.拍打單側下肢
87.足蹬大腿內側
88.牽拉足蹬大腿後側
89.大腿前側夾、撥法
90.小腿後側夾法
91.摟小腿後側
92.搓下肢
93.牽拉膝關節
94.屈髖點按下肢外側
95.拍打下肢
96.屈膝搖髖
97.抬腿掌壓大腿前側
98.“4”字形壓髖
99.“4”字形擺腿牽腰
100.垂直擺腿牽腰
101.頂足牽腰
102.屈腰雙掌壓膝
103.閤掌搖髖
104.壓膝屈髖
105.搖晃下肢
二、俯臥位92招式
(一)下肢後部21招式
1.肘點足心
2.掌推足心
3.捶擊足跟
4.拳鏇足底
5.按壓足趾
6.擠壓足側
7.搖足踝
8.撥跟腱
9.雙壓足跟
10.臂壓足底
11.交叉壓踝
12.掌壓下肢後側
13.指點下肢膀胱經
14.拿揉臀肌
15.提拿下肢後側
16.足跟點長強
17.足底拍臀
18.坐腰膝頂小腿
19.抱腿搖髖伸髖
20.坐腿壓膝
21.吉慶有餘
(二)背腰臀部及扳腰跪背38招式
22.開背
23.掌推背脊
24.分腰背
25.疊掌按壓背腰
26.指按肩胛內緣
27.指點天宗
28.指壓背腰腧穴
29.並指按壓華佗夾脊
30.雙龍點腎
31.臂榱腰背
32.揉撥骶棘肌
33.搓掌溫腎
34.推按腰背
35.拿揉腰肌
36.掌夾腰肌
37.疊掌按腰空提
38.縱嚮擦腰骶
39.指點八骼
40.拳揉膀胱經
41.掌揉膀胱經
42.後伸坐扳腰
43.拉肩坐扳腰
44.拉肘坐扳腰
45.站立拉肘扳腰
46.站立牽拉扳腰
47.站立拉足踩督脈
48.足踩胴窩掌壓背
49.單足踩背腰
50.跪壓大腿後側
51.跪壓臀部
52.跪壓腰部
53.跪式分推腰背肩
54.跪壓腰背膀胱經
55.足推腰背膀胱經
56.足推下肢膀胱經
57.足底拍打背部
58.踩壓足底
59.踢足底
(三)踩背15招式
60.踢足跟
61.踩臀股溝部
62.壓臀震動
63.雙趾點腰眼
64.“八字”分腰
65.“八字”分肩背
66.雙足由肩滑到腰
67.單足推壓腰背膀胱經
68.單足趾點背腧穴
69.雙足壓揉背部
70.轉身由肩部滑嚮足部
71.雙足踩大腿
72.屈膝壓腿
73.單足分推下肢
74.踩壓足掌
(四)芳香油開背18招式
75.塗按摩油
76.分肩背
77.圓形推抹
78.拇示指並推夾脊
79.屈指點按華佗夾脊
80.捏拿背部膀胱經
81.拳推背脊
82.前臂撩腰背
83.肘點腰眼
84.前臂縱嚮分推腰背
85.串拳竪颳背部膀胱經
86.串拳橫颳背部膀胱經
87.摟背腰側
88.串拳竪颳腰部
89.疊掌壓脊
90.搓掌溫腎
91.貓抓背
92.虛掌拍打腰背部
三、側臥位、坐位23招式
(一)下肢及背腰部10招式
1.揉拿頸項
2.膝頂背腰
3.大腿後側指壓
4.下肢後側掌揉
5.足蹬大腿內側
6.抬腿側搖髖
7.側扳腰
8.握腕蹬髖拉肩
9.跪臀握腕拉肩
10.壓膝壓肩牽拉
(二)肩背腰部13招式
11.同嚮膝頂腰背仰臥法
12.反嚮膝頂腰背仰臥法
13.雙膝推背腰
14.反拉手蹬背
15.拉肘單膝頂背
16.跪坐側扳腰
17.指壓肩胛骨內緣
18.雙手揉肩
19.拿頸部
20.拿肩部
21.點肩井
22.前臂壓肩
23.拍打肩背

精彩書摘

第一部分 中華按蹺的相關知識
一、中華按蹺的主要特點
祖國醫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中國曆史文化的結晶。韆百年來,中醫的存在和發展,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人類的健康事業作齣積極貢獻的同時,還積纍瞭博大精深的醫學理論和奧妙神奇的醫術,按蹺就是這奧妙神奇醫術中的一朵鮮艷奪目的奇葩。
按摩術,應用於遠古先秦時期。在《素問》“血氣形誌篇”中就有“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的記載。
自唐代開始,在其他文明交流的同時,中國的醫學知識和技術也逐漸傳播到國外。中國的按摩術幾韆年來經師承相傳,流派叢生。依據施術方式和施術目的不同,齣現瞭諸如保健按摩、養生功按摩、經穴按摩、傷科按摩及運動按摩等不同種類。就保健按摩而言,如今社會上流行著中式、港式、日式、韓式、泰式、歐式等名目繁多的按摩套路,都很受人們的青睞。
中式保健按摩,是在中醫髒腑、經絡學說等基礎理論指導下産生的按摩手法。其特點是在舒適中獲得保健效果。
日式保健按摩,是源於中國古代針灸、按摩醫術而經演變的一種按摩手法。它融入瞭中國醫學的針灸穴位、經絡學說。其特點是手法細膩、節奏感強,不注重擺動類的手法,而是注重按壓類手法的應用。通過指壓療法等達到消除疲勞、美容健身、增強人體血液循環、提高人體抗病能力的效果。
……

前言/序言


《古韻養生:中華按蹺技法圖解》 一、 導言:探尋東方古老智慧的健康密碼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對健康的渴求日益迫切。當我們被各種保健品、健身課程和科技産品包圍時,是否曾迴首,尋找那源自東方古老智慧的、蘊含著天人閤一哲學思想的養生之道?《古韻養生:中華按蹺技法圖解》便是這樣一部旨在帶領讀者迴歸本源,探索中華民族數韆年來積纍的寶貴健康財富的著作。它不僅僅是一本圖文並茂的技法手冊,更是一扇通往深邃養生哲學的大門,引領我們理解身體的語言,掌握自我療愈的藝術,最終實現身心和諧的健康狀態。 本書聚焦於一種古老而精妙的養生方式——“按蹺”。“按”指按壓,“蹺”指舒展,按蹺閤二為一,便是一種通過手法施加於人體特定部位,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強身健體的獨特技術。它根植於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強調以人為本,尊重身體的自然規律,通過非侵入性的方式,激發人體的自愈潛能。不同於單純的按摩推拿,按蹺技法更注重筋骨的伸展與提拉,以及與呼吸的配閤,使其在放鬆身體的同時,更能深入地調理身體的深層結構,從而達到更持久、更根本的健康效益。 本書的創作初衷,是希望將這份古老的東方智慧以一種易於理解、便於實踐的方式呈現給現代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真正有價值的傳統文化往往被忽視或誤讀。《古韻養生》力圖撥開迷霧,呈現按蹺技法的真容,讓讀者能夠係統地學習、科學地實踐,真正從中受益。我們相信,通過對按蹺技法的深入瞭解和掌握,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健康的守護者,在忙碌的生活中尋得一份寜靜與力量,擁抱更健康、更充實的人生。 二、 按蹺技法的曆史淵源與哲學基礎 要深入理解按蹺技法,我們必須追溯其漫長的曆史足跡,並體悟其背後深刻的哲學思想。按蹺作為一種重要的傳統療愈手段,在中國古代醫學文獻中屢有記載。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按蹺”和“導引”的論述,將其視為重要的養生、治病方法。從漢代的張仲景,到唐代的孫思邈,再到明清的醫傢,都在各自的著作中提及或闡述瞭按蹺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它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曆代醫傢和民間實踐者在長期的經驗積纍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的智慧結晶。 按蹺技法之所以能夠傳承至今,並始終保持其獨特的魅力,離不開其背後深邃的哲學根基。首先,它體現瞭中國傳統醫學“整體觀念”的核心思想。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髒腑、經絡、氣血、形體、情誌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按蹺技法正是通過對身體局部的操作,來調動全身的氣血運行,疏通全身的經絡,從而達到整體的平衡與和諧。它不拘泥於某個單一癥狀,而是著眼於人體的整體功能狀態,從根本上調整身體的內在環境。 其次,按蹺技法踐行瞭“天人閤一”的哲學理念。道傢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順應自然規律是養生的重要原則。按蹺技法在操作時,往往講究舒緩、柔和,模仿自然的運動形態,如“熊經”、“猿伸”等,通過模仿動物的舒展姿態,來達到放鬆筋骨、調暢氣血的目的。同時,按蹺與呼吸的配閤,也是順應自然呼吸規律的體現,深長、勻緩的呼吸能夠更好地濡養身體,提升生命活力。 再者,按蹺技法蘊含著“虛實辨證”的智慧。在中醫理論中,“虛”與“實”是病因和病機的重要概念。“虛”多指氣血不足、功能減退;“實”多指邪氣侵襲、氣血阻滯。按蹺技法能夠根據身體的不同狀態,采取不同的手法和力道,既能補虛扶弱,也能瀉實散邪,實現個體化的精準調理。例如,對於虛弱者,可以采用輕柔的舒展和溫和的按壓,以激發身體陽氣;對於實證者,則可以采用更具力量的推移和點按,以驅散邪氣。 此外,按蹺技法還體現瞭“動靜結閤”的養生觀。它將靜態的舒展與動態的力道相結閤,既有拉伸筋骨的動態過程,又有對穴位和經絡的靜態按壓。這種動靜結閤的方式,能夠有效地激活身體的活力,同時又不至於過度消耗體力,是一種非常符閤人體生理需求的養生方式。 《古韻養生:中華按蹺技法圖解》在介紹具體的技法之前,會深入剖析這些曆史淵源和哲學思想,讓讀者在掌握具體操作的同時,更能理解其背後的深刻內涵,從而更自覺、更有效地運用按蹺技法,實現身心的全麵提升。 三、 按蹺技法的核心原理與實踐要點 按蹺技法的核心在於其獨到的原理和精妙的實踐方法。它並非簡單的揉捏,而是包含瞭一係列復雜的身體力學和能量流動的考量。理解這些核心原理,是掌握按蹺技法並獲得最佳效果的關鍵。 核心原理: 1. 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中醫理論認為,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而氣血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按蹺技法通過對特定經絡、穴位以及相關肌群的按壓、牽引和舒展,能夠有效疏通經絡中的氣血阻滯,使氣血運行更加通暢。氣血充盈、運行有序,身體的各個髒腑纔能得到充足的濡養,功能纔能正常發揮,疾病自然難以發生。 2. 舒展筋骨,鬆解粘連: 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如久坐、久站,容易導緻肌肉僵硬、筋膜粘連,關節活動受限。按蹺技法中的舒展和提拉動作,能夠有效地拉伸緊張的肌肉和筋膜,恢復關節的正常活動度。筋骨舒展,經絡纔能順暢,氣血纔能更好地流淌。同時,鬆解的粘連還能減輕關節的壓力,預防和緩解關節疼痛。 3. 激發髒腑功能,促進代謝: 通過按壓特定的穴位,能夠刺激與之對應的髒腑,調動其功能。例如,按壓足三裏穴可以健脾胃、助消化;按壓湧泉穴可以滋腎益精。按蹺技法通過與經絡的聯動,能夠協同作用於多個髒腑,從而全麵提升身體的各項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身體的自愈能力。 4. 平衡陰陽,調整情緒: 中醫認為,健康是陰陽平衡的狀態。按蹺技法能夠通過調整氣血,達到陰陽的相對平衡。例如,一些舒緩的按壓動作有助於鎮靜安神,緩解焦慮;一些活血的動作則能驅散疲勞,提升活力。身心一體,身體的平衡直接影響情緒的穩定,反之亦然。按蹺技法在調理身體的同時,也能起到舒緩情緒、寜心安神的作用。 5. 深層力學原理: 按蹺技法並非錶麵功夫,它深入肌理,利用杠杆原理、張力原理等,通過特定的角度和力度,作用於深層組織。這使得按壓的效果能夠穿透皮錶,直達深層肌肉、筋膜甚至骨骼。例如,在進行一些舒展動作時,施術者會利用身體的重量和重心,配閤呼吸,將力道柔和而堅定地傳遞。 實踐要點: 1. 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實踐過程中,都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初學者不宜追求高難度動作或過大的力度,應從基礎動作開始,逐步熟悉身體的感受,再逐漸增加難度和強度。 2. 注重呼吸配閤: 呼吸是連接身心的橋梁。在按蹺過程中,深長、勻緩的呼吸至關重要。通常,在進行舒展、提拉等動作時,配閤吸氣;在進行按壓、推移等動作時,配閤呼氣。良好的呼吸配閤能夠幫助身體更好地放鬆,增強技法的效果。 3. 觀察身體反應,因人而異: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體質都不同。在實踐中,要密切關注身體的反饋,如疼痛、麻木、酸脹等感覺,並根據這些反應進行調整。如果齣現劇烈疼痛或不適,應立即停止。 4. 手法輕柔而堅定: 按蹺技法強調“柔中帶剛”,手法既要輕柔,以避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又要堅定,以確保力道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避免猛烈、粗暴的操作。 5. 保持專注與覺知: 在進行按蹺時,要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專注,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感覺上。通過這種覺知,能夠更準確地把握身體的需求,更有效地進行調理。 6. 環境的營造: 選擇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進行實踐,有助於更好地放鬆身心,提升效果。 《古韻養生:中華按蹺技法圖解》將詳細解析每一個核心原理,並結閤圖解,深入淺齣地講解每一個實踐要點,確保讀者不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從而真正掌握按蹺技法的精髓。 四、 按蹺技法的應用範圍與健康益處 按蹺技法的應用範圍極其廣泛,其帶來的健康益處更是多方麵的,覆蓋瞭從緩解日常不適到提升整體健康水平的各個層麵。它是一種溫和而強大的自然療法,能夠為不同人群帶來裨益。 應用範圍: 1. 筋骨疼痛與僵硬: 這是按蹺技法最直接的應用領域。長期伏案工作、缺乏運動、姿勢不良等都會導緻頸部、肩部、腰部、背部等區域的肌肉酸痛、僵硬。按蹺技法能夠有效地放鬆這些緊張的肌肉,舒展粘連的筋膜,緩解關節的壓力,從而減輕疼痛。 2. 肢體活動受限: 關節的靈活性下降,活動範圍減小,是許多人麵臨的問題。按蹺技法通過對關節周圍肌肉和韌帶的牽拉與舒展,能夠幫助恢復關節的正常活動度,提升身體的協調性和平衡性。 3. 疲勞與亞健康狀態: 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慢性疲勞,往往是由於氣血不暢、身體功能失調所緻。按蹺技法能夠調和氣血,激發身體活力,改善身體的整體狀態,幫助擺脫亞健康睏擾,提升精力。 4. 消化係統不適: 一些按蹺手法,特彆是作用於腹部和相關穴位的技法,能夠溫和地刺激腸道蠕動,改善消化功能,緩解便秘、腹脹等問題。 5. 呼吸係統與心肺功能: 通過胸腹部的舒展和特定穴位的按壓,配閤呼吸練習,按蹺技法有助於擴張胸腔,增強肺活量,改善呼吸的深度和節律,從而提升心肺功能。 6. 睡眠障礙與情緒睏擾: 按蹺技法的放鬆作用,能夠有效緩解神經係統的緊張,幫助人們放鬆身心,改善失眠、焦慮、易怒等情緒問題,提升睡眠質量。 7. 促進身體康復: 對於一些運動損傷或手術後的康復期,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的按蹺技法可以作為輔助療法,幫助恢復肌肉功能,減輕瘢痕組織帶來的不適。 8. 日常養生保健: 按蹺技法不僅適用於有具體不適的人群,更是一種極佳的日常養生保健方式。定期練習,能夠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延緩衰老,保持身體的年輕與活力。 健康益處: 提升身體柔韌性與彈性: 規律的按蹺練習能使肌肉和韌帶更加柔韌,關節活動自如,減少運動損傷的風險。 改善體態與姿勢: 通過糾正肌肉的不平衡,緩解緊張,按蹺有助於改善駝背、圓肩等不良體態,使身體更加挺拔。 增強血液循環: 按壓和舒展動作能有效促進全身血液流動,為身體組織輸送更多氧氣和營養,同時帶走代謝廢物。 緩解壓力,促進放鬆: 按蹺技法的舒緩過程,能夠激活副交感神經係統,使身體進入放鬆狀態,有效減輕身心壓力。 提高免疫力: 氣血的暢通和身體各項功能的協調,是免疫係統健康運作的基礎。按蹺技法通過整體調理,能夠間接增強身體的免疫力。 延緩衰老: 保持身體的活力與氣血的充盈,是延緩衰老的重要因素。按蹺技法通過激發身體的內在潛能,有助於維持身體的年輕狀態。 提升自我覺知: 在實踐過程中,對身體的感知會更加敏銳,從而能夠更好地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及時發現問題並進行調整。 《古韻養生:中華按蹺技法圖解》將詳盡介紹適用於不同身體部位和不同健康狀況的按蹺技法,並配以清晰的圖解,讓讀者能夠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閤適的練習內容,安全有效地從中獲益。 五、 圖解的價值與學習方法 《古韻養生:中華按蹺技法圖解》的標題本身就點明瞭其核心價值——“圖解”。在傳統技藝的傳承中,文字描述往往顯得抽象和難以捉摸,而直觀的圖像則能極大地彌補這一不足,使復雜的動作變得清晰可見。 圖解的價值: 1. 直觀性與清晰度: 精心繪製的圖解,能夠將按蹺技法中每一個動作的關鍵點、角度、力度方嚮、身體的姿勢等,以最直觀的方式呈現齣來。讀者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到身體各部分的相對位置,以及施術者(或自我操作時)的動作軌跡。 2. 減少誤解與偏差: 文字描述容易産生歧義,或因理解差異而導緻動作變形。高質量的圖解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這種誤解,確保讀者能夠按照正確的路徑進行學習和實踐。 3. 便於記憶與復習: 圖像信息比文字信息更容易被大腦記住。清晰的圖解能夠幫助讀者快速迴憶起動作要領,即使在沒有書本的輔助下,也能較好地進行練習。 4. 強調細節與要點: 圖解中通常會用箭頭、虛綫、高亮等方式,標注齣動作的重點、發力點、以及需要注意的細節,例如筋骨的拉伸幅度、關節的角度等,這些細節往往是掌握技法精髓的關鍵。 5. 輔助深度理解: 圖解的繪製並非僅僅展示動作,更會在某些關鍵部位標示齣相關的經絡、穴位,或肌肉群,幫助讀者理解該動作對身體內部産生的具體作用,從而加深對技法的理解。 學習方法: 1. 先整體後局部: 在開始學習具體的技法之前,建議先通讀本書的前幾章,瞭解按蹺技法的曆史淵源、哲學基礎、核心原理等,建立起整體的認知框架。 2. 對照圖文,細緻模仿: 在學習具體動作時,將圖解與文字描述結閤起來。先仔細觀察圖解,理解動作的整體形態,然後閱讀文字說明,重點關注動作的要領、發力點、呼吸配閤等細節。 3. 分解動作,循序漸進: 復雜的動作可以分解成幾個小的步驟來學習。先掌握最基礎的部分,熟練後再逐步加入後續的動作,直到能夠流暢地完成整個動作。 4. 少量多次,堅持練習: 學習任何技藝都需要時間和耐心。建議每天安排固定的時間進行練習,即使時間不長,但持之以恒的效果會遠超於一次性長時間的練習。 5. 體會身體感受: 在練習過程中,要時刻關注身體的反饋。感受肌肉的拉伸、關節的舒展、氣血的運行。通過體會身體的細微變化,來調整自己的動作,達到最佳效果。 6. 由簡入繁,由易到難: 本書會按照動作的難度和應用場景,將技法進行閤理的編排。建議從最簡單、最基礎的動作開始練習,逐步過渡到更復雜的技法。 7. 反思與調整: 每次練習後,可以花幾分鍾時間反思練習過程中的感受,記錄下遇到的問題,並思考如何改進。 《古韻養生:中華按蹺技法圖解》不僅僅是一本操作指南,更是一次與古老智慧的對話。通過清晰的圖解和深入的講解,我們希望能夠幫助每一位讀者,跨越時空的限製,掌握這項源遠流長的健康技藝,成為自己身體的智者。 六、 結語:擁抱健康,傳承古韻 在結束本次的圖書簡介時,我們再次強調,《古韻養生:中華按蹺技法圖解》所呈現的,是一份來自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健康饋贈。它邀請您放下對快速解決方法的依賴,迴歸身體的智慧,用一種自然、溫和、卻又極其有效的方式,去關懷和療愈自己。 本書並非旨在提供萬能的靈丹妙藥,而是希望點燃您探索自身健康潛能的火花。它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身體和諧相處的哲學。通過學習和實踐按蹺技法,您將不僅僅是掌握瞭一套新的身體鍛煉方式,更是開啓瞭一段與自身深度連接的旅程。您將學會傾聽身體的聲音,理解身體的需求,並用最恰當的方式迴應它。 我們相信,在清晰的圖解和詳實的講解引導下,您能夠逐步掌握這些古老而精妙的技法,並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無論是緩解一時的肌肉酸痛,還是尋求長期的身心平衡,按蹺都能為您提供有力的支持。 傳承古韻,不僅僅是對過去的緻敬,更是對未來的投資。當您掌握瞭按蹺技法,您便成為瞭中華民族寶貴健康智慧的傳承者。您可以在傢庭中、在朋友圈中,分享這份健康的知識,幫助更多的人認識到身體自身的療愈力量。 《古韻養生:中華按蹺技法圖解》期待與您一同踏上這段探索健康、品味古韻的旅程。願您在實踐中收獲安寜、活力與健康,成為自己生命的駕馭者。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真的被“中華按蹺圖解”這個名字勾起瞭好奇心,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是書名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技藝的神秘感。我一直對中國傳統醫學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流傳韆年的養生方法。按蹺,這個詞聽起來就帶有一種古老而充滿智慧的韻味,仿佛能觸碰到身體深處的能量。我尤其期待書中那些精美的圖解,因為在我看來,對於像按蹺這樣涉及手法和穴位的技藝,文字描述往往是蒼白無力的,而一張張生動的圖示,纔能真正地引導讀者去理解和實踐。我設想著,這本書或許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中醫師,用最直觀的方式,將復雜的身體奧秘和精妙的治療手法展現在我們麵前。這本書的齣現,對於希望瞭解、學習甚至傳承中華傳統養生文化的我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禮物。我迫切地想要翻開它,感受那跨越時空的智慧,探索身體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奧秘,看看它能否為我打開一扇通往健康與安寜的新大門。

評分

說實話,我對“中華按蹺圖解”這本書的期待,更多的是源於一種純粹的好奇和一種對未知領域探索的渴望。我並不是醫學專業齣身,對傳統的按蹺手法也知之甚少,但“圖解”二字,讓我覺得這本書的門檻應該不高,即使是像我這樣的初學者,也能通過圖像化的方式來理解。我腦海中勾勒齣的畫麵是,每一頁都配有清晰、準確的插圖,詳細標注齣每個穴位的準確位置、按壓的手法、力道的輕重以及可能産生的效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循序漸進地引導我,從最基礎的知識講起,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技巧。想象一下,能夠通過學習這本書,掌握一些簡單的自我保健方法,緩解日常工作帶來的疲勞,甚至在傢人朋友需要時,能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激發我更多的學習熱情,讓我對自己的身體有更深的認識,也對中華傳統醫學有更直觀、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中華按蹺圖解”,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而迷人的氣息,讓我想象著書中可能蘊含著古老智慧的寶庫。我一直對中國傳統醫學的博大精深感到由衷的欽佩,而按蹺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分支,更讓我充滿瞭好奇。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清晰、直觀的方式,將按蹺的理論和實踐呈現齣來。我尤其希望那些圖解能夠生動而準確,能夠清晰地展示人體的經絡走嚮、穴位分布以及具體的按摩手法。想象一下,能夠通過這本書,瞭解不同病癥的成因,並學會如何運用按蹺來達到調理和治療的目的,這該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情。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操作手冊,更能傳遞一種健康的生活理念,讓我學會如何與自己的身體對話,如何通過自然的方式來保持身心的平衡。它應該是一本能夠引發我深入思考,並鼓勵我積極實踐的書籍,讓我能夠從中汲取力量,更好地應對生活的挑戰。

評分

最近在尋找能夠幫助我緩解肩頸酸痛的方法,偶然看到瞭“中華按蹺圖解”這本書的書名,瞬間就激起瞭我的興趣。我一直認為,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身體很容易齣現各種不適,而傳統的中華養生方法,尤其是按蹺,或許能提供更溫和、更根本的解決方案。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針對常見疼痛,比如肩頸、腰背、腿部酸痛的按蹺手法。我尤其看重“圖解”二字,因為我希望能夠看到清晰、直觀的圖示,能夠清楚地分辨齣身體的各個部位、穴位的準確位置,以及每一步操作的要領。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耐心的老師,一步步地指導我,讓我能夠安全有效地進行自我調理。如果書中還能講解一下不同穴位的作用,以及按壓的力度和時機,那就更完美瞭。我希望通過學習這本書,能夠改善我的身體狀況,提升生活質量,同時也能對中華傳統養生文化有更深的瞭解和認識。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中華文化中蘊含著許多被時間塵封的寶藏,而“中華按蹺圖解”聽起來就像是其中一件閃閃發光的珍品。我對按蹺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推拿”、“按摩”這樣的概念上,但“按蹺”這個詞本身就帶有一種更為古老和係統的感覺。我猜想,這本書一定不隻是簡單的手法演示,它可能還蘊含著豐富的理論基礎,比如中醫的經絡學說、陰陽五行等,並且能夠將這些理論與具體的實踐操作巧妙地結閤起來。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不同病癥、不同身體狀況下,如何運用按蹺手法進行調理,以及在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禁忌和事項。如果書中還能涉及到一些曆史典故或者名人軼事,那就更妙瞭,這會讓閱讀過程增添不少趣味性和文化底蘊。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瞭解按蹺這門古老的技藝,不僅僅是學會如何操作,更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哲學智慧和養生之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