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朝刑科題本社會史料輯刊(套裝全3冊)

清嘉慶朝刑科題本社會史料輯刊(套裝全3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杜傢驥 著
圖書標籤:
  • 清史
  • 嘉慶朝
  • 刑科
  • 題本
  • 社會史料
  • 輯刊
  • 史學
  • 曆史研究
  • 檔案文獻
  • 地方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9787806963814
版次:1
商品編碼:10573808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檔案叢刊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01-01
頁數:1889
套裝數量: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清嘉慶朝刑科題本社會史料輯刊(共3冊)》所輯檔案嘉慶朝《刑科題本》,按其案件內容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分為以下13類:宗族傢庭關係;親戚關係;鄉裏關係;土著、移民、流寓民關係;男女社會關係;宗教徒、非宗教徒關係;有身份者和無身份者關係;主佃關係;主雇關係;良賤、主僕關係;民族成員關係;旗人關係;其他(未能歸入前12類的某些內容,入“其他類”)。 所錄檔案均為中國曆史檔案館所藏。

目錄

第一冊
一 宗族傢庭關係
二 親戚關係

第二冊
三 鄉裏關係
四 土著、移民、流寓民關係
五 男女社會關係

第三冊
六 宗教徒、非宗教徒關係
七 有身份者和無身份者關係
八 主佃關係
九 主雇關係
十 良賤、主僕關係
十一 民族成員關係
十二 旗人關係
十三 其他

精彩書摘

第一冊
一宗族傢庭關係
廣東興寜縣民潘美目謀毒小功服伯母潘羅氏並誤毒堂弟潘仁集斃命案
刑部等衙門,經筵講官?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領文淵閣事·管理兵部、刑部·領侍衛內大臣·兼管鑲黃旗滿洲都統·誠謀英勇公臣阿桂等謹題,為報驗事。刑科抄齣前任兩廣總督·兼署廣東巡撫印務硃珪題前事,內開:據署按察使司印務·督糧道吳俊詳稱,案據興寜縣知縣郭鳳彩申詳:嘉慶元年三月初九日,據地保陳耀廷稟稱,據潘文深、潘文順投說:本月初八日,伊堂嫂羅氏雇令堂侄潘美目挑糞肥田,每日許給工錢二十文。潘美目止挑數擔,潘羅氏詈其懶惰,掌批潘美目腮頰,並不給工錢。潘美目忿恨采取毒草放入潘羅氏粥內,潘羅氏同子潘仁集食粥中毒身死。已在粥煲內查有毒草根,並在潘美目廚房水溝搜齣毒草根蘭截,將潘美目拿獲。等語。蟻往查看屬實,理閤連犯解候訊驗。等情。同日,並據潘文深、潘文順報同前由。據此,立即差押犯證,帶同吏仵親赴屍所。(刪)
據潘文深、潘文順同供:死的潘羅氏是小的們堂嫂,他丈夫已故,大兒子潘仁發齣外生理,潘仁集是他次子,與小的們貼鄰居住。潘羅氏是潘美目小功服伯母,潘仁集是小功堂弟。潘美目平日貧苦,常嚮潘羅氏藉貸錢米,潘羅氏沒有藉給。本年三月初八日早,潘羅氏雇令潘美目挑糞肥田,每日許給錢二十文。潘美目僅挑數擔歇工,潘羅氏罵他懶惰,並掌批潘美目腮頰兩下,不給工錢。經小的潘文深勸散。午後,小的們聽聞潘羅氏、潘仁集叫喊腹痛,走來查問,見潘羅氏母子麵色改變,說係吃粥痛發,小的們查看粥煲尚有粥半煲,煲底有毒草根三截,知係中毒,當用鴨血灌救。不救。潘羅氏母子先後身死。隨有潘文耀來說。上午時候曾見潘美目在潘羅氏傢跑齣,形色慌張。小的們就同去嚮潘美目盤問,並在潘美目傢廚房水溝搜齣毒草三截。潘美目不能抵賴,就把因潘羅氏相待刻薄,懷忿采取毒草放入粥內緻死情由說齣。小的們就把他拿住,投明地保解送的。求驗究。
《嘉慶朝刑科題本社會史料輯刊》 一、 輯刊背景與價值 《嘉慶朝刑科題本社會史料輯刊》(以下簡稱“本輯刊”)精選並輯錄瞭嘉慶朝(1796-1820)時期大量的刑科題本,旨在為史學界、社會學界、法製史學界以及對清代社會生活感興趣的研究者和讀者,提供一批珍貴、翔實的原始史料。題本作為清代官方奏報案件、陳述案情、請求裁決的文書,其內容涵蓋瞭從中央到地方,從官場到民間,從政治到經濟,從文化到習俗等方方麵麵,是研究清代社會運作、司法實踐、民眾生活、社會心態的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資料。 本輯刊之所以選擇嘉慶朝作為輯刊的起點,具有其特殊意義。嘉慶朝是清代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社會矛盾日益顯現,各種危機四伏。這一時期的題本,真實記錄瞭國傢在內憂外患下的掙紮與應對,反映瞭社會結構的變遷、階級關係的緊張、基層治理的睏境以及民眾生存的艱難。通過對這些題本的梳理和呈現,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嘉慶朝的曆史麵貌,洞察其社會發展的動因和走嚮,以及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 曆來,題本作為一種重要的史料,其整理和研究工作從未間斷。然而,由於題本數量龐大、保存分散、文獻整理難度高,能夠係統性、大規模地輯刊整理並公之於眾的案例並不多見。本輯刊的齣版,填補瞭這一領域的空白,不僅為學者們提供瞭便捷的研究途徑,也為公眾瞭解清代社會提供瞭一個直觀的窗口。 二、 輯刊內容特色與研究視角 本輯刊所輯錄的嘉慶朝刑科題本,內容極其豐富,呈現齣以下幾個鮮明的特色: 1. 體量龐大,覆蓋廣泛: 輯刊收錄的題本數量驚人,橫跨嘉慶一朝二十餘年,涵蓋瞭從中央刑部到各地府、州、縣的各類刑案。無論是重大刑事案件,如謀殺、盜竊、強奸、流氓鬥毆等,還是輕微的民事糾紛,如土地買賣、債務討要、婚姻傢庭等,均有涉及。這些題本的體量之大,為宏觀研究清代刑事司法體係的運作規律,以及微觀探究具體社會問題的解決機製,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2. 視角多元,細節生動: 題本的撰寫主體是各級官員,但其內容卻描繪瞭一個真實而復雜的世界。在敘述案件的過程中,官員們往往需要詳細記錄案發的經過、涉案人員的身份、他們的供述、現場的勘驗結果、證人的證詞,以及地方官員在處理過程中的考量和依據。這些細節,生動地再現瞭嘉慶朝的社會生活場景:貧富差距的懸殊,不同社會階層的生活狀態,基層社會的治安狀況,官民關係的互動,以及民眾在麵對法律時的態度和策略。例如,對於盜竊案件,題本可能會詳細描述竊賊的作案手法、作案工具、贓物去嚮,以及被盜者的損失和反應;對於婚姻糾紛,則可能涉及聘禮、嫁妝、妯娌關係、婆媳矛盾等。這些細節,是其他史料難以比擬的。 3. 法律實踐的活態呈現: 刑科題本本質上是清代法律實踐的直接體現。通過這些題本,我們可以看到國傢法律條文如何在具體的社會矛盾中被解釋、被適用、被執行。研究者可以分析不同案件的判決依據,探討法律的公正性與局限性,以及法律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可能存在的變通和差異。同時,題本中也反映瞭法律之外的各種社會力量,如宗族勢力、地方惡霸、鄉紳的乾預等,它們如何與官方司法體係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瞭當時的法律圖景。 4. 社會變遷的摺射: 嘉慶朝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點。社會內部積纍的矛盾,如人口壓力、土地兼並、官僚腐敗、民生凋敝等,在題本中均有所體現。例如,土地糾紛可能反映瞭嚴重的土地兼並問題;勞資糾紛則可能暗示瞭早期工業化進程中的社會矛盾;人口流遷、犯罪率上升等現象,也可能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息息相關。通過分析這些題本,我們可以勾勒齣嘉慶朝社會經濟結構變遷的軌跡,理解其背後的深層原因。 5. 民俗風情的百科全書: 除瞭法律和社會問題,題本中還蘊含著豐富的民俗風情信息。例如,關於婚喪嫁娶的習俗,節慶活動的儀式,民間信仰的體現,地方方言的使用,甚至包括衣食住行、生産工具、醫療保健等方麵的內容,都可能在題本的字裏行間得以展現。這些信息,為研究清代社會生活史、民俗史、文化史提供瞭寶貴的資料。 三、 輯刊的應用價值 本輯刊的應用價值體現在多個層麵: 1. 學術研究的基石: 對於緻力於清代社會史、經濟史、政治史、法律史、文化史、社會學等領域的研究者而言,本輯刊提供瞭一個近乎“全景式”的原始史料寶庫。研究者可以依據題本內容,深入探究以下問題: 刑事司法的運作機製: 案件的審理程序、量刑標準、司法官員的權力與責任,以及法律執行中的偏差。 社會結構與階級關係: 不同社會階層的衝突與互動,如官民矛盾、地主佃戶糾紛、貧富差距對犯罪的影響。 基層社會的治理模式: 地方官員如何維持秩序,基層組織的運作,以及宗族、鄉紳等非官方力量的作用。 民眾的權利意識與抗爭方式: 民眾在遭受不公時的反應,他們如何利用法律或非法律的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經濟活動與犯罪: 商業發展、手工業生産、農業經營等經濟活動如何引發或影響刑事案件。 文化觀念與犯罪行為: 傳統觀念、道德規範、宗教信仰等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以及犯罪行為的文化根源。 社會心理與犯罪動機: 貪婪、仇恨、嫉妒、絕望等心理因素在犯罪行為中的作用。 清代法律的本土化與區域差異: 法律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得到適用,以及是否存在地方性的法律變通。 2. 跨學科研究的平颱: 本輯刊不僅為曆史學研究提供支持,也對社會學、犯罪學、人類學、民俗學等學科的研究者具有極高的價值。例如,社會學傢可以利用題本分析社會結構性問題對犯罪率的影響;人類學傢可以從中考察不同地域的社會組織和習俗;民俗學傢則可以挖掘其中蘊含的豐富民俗文化信息。 3. 普及教育的讀物: 對於對清代曆史和社會感興趣的普通讀者而言,本輯刊同樣是一部引人入勝的讀物。它將枯燥的法律條文轉化為生動的故事,讓讀者得以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嘉慶朝那個時代的社會脈搏。通過閱讀具體的案件,讀者可以直觀地瞭解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價值觀念,以及他們所麵臨的挑戰。 四、 輯刊的編輯與編排 本輯刊在編輯過程中,力求做到: 準確錄入,忠實原文: 嚴格按照原件進行錄入,保留原文的字體、排版、標點符號(在現代排版條件下盡力模擬),最大程度地還原史料的原貌。 係統分類,便於檢索: 輯刊的編排並非簡單地按時間順序排列,而是根據案件的性質、地域、涉案人員身份等進行初步的分類,或者根據特定的研究主題進行編排,以便讀者能夠快速找到所需內容。 必要注釋,輔助理解: 對於題本中可能存在的生僻字詞、官職名稱、地名、典章製度等,進行必要的注釋,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史料。 前言後記,提供指導: 在輯刊的前言部分,將詳細介紹輯刊的編輯原則、史料來源、研究價值,以及嘉慶朝的曆史背景。在必要時,可能還會配有後記,對某些特殊的史料或研究方嚮進行說明。 五、 結語 《嘉慶朝刑科題本社會史料輯刊》的齣版,無疑是清代史料整理和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成果。它以其海量的史料、豐富的內涵、多元的視角,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嘉慶朝社會生活和司法實踐的窗口。我們期待本輯刊能夠激發更多的學術研究,推動相關領域的深入發展,並為公眾瞭解和認識中國古代社會提供更加生動、真實的素材。通過這些塵封的文字,曆史的細節得以重現,社會的脈搏得以感知,時代的變遷得以洞察。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曆史的熱情,更多源於對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視的細節的關注。這套《清嘉慶朝刑科題本社會史料輯刊》就像一個寶藏,裏麵挖掘齣瞭太多關於普通人的生活細節。我一直認為,一個時代的真正麵貌,不在於那些高高在上的決策,而在於構成這個時代最基本的社會細胞——普通人。這套書讓我看到瞭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們在麵對法律和權威時的真實反應。從販夫走卒到小地主,從傢庭婦女到江湖遊俠,他們的訴求、他們的申辯、他們的苦衷,都在這些題本中得到瞭生動的展現。我常常在一頁頁的閱讀中,陷入沉思。為什麼他們會做齣這樣的選擇?當時的環境又給瞭他們怎樣的局限?這些問題,都引發瞭我對人性、社會製度以及曆史發展規律的更深層思考。這套書不隻是提供史料,它更像是一個催化劑,激發瞭我對曆史的探索欲,讓我看到曆史背後那無數張鮮活的麵孔,也讓我對“曆史”這兩個字有瞭更具象、更立體的理解。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這套《清嘉慶朝刑科題本社會史料輯刊》,我最先吸引我的還是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裝幀。但當我真正翻開閱讀時,我纔意識到,它所蘊含的價值遠超乎我的想象。我是一名對古代法律製度特彆感興趣的愛好者,一直覺得法律條文本身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法律在實際社會生活中是如何被運用、被解讀,以及它對普通人的生活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套題本恰恰提供瞭最直接的證據。它展現瞭在嘉慶年間,法律是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如何處理各種瑣碎而又復雜的糾紛。我看到那些關於盜竊、鬥毆、賭博甚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的處理過程,能夠非常直觀地瞭解當時的司法程序、量刑標準以及社會道德觀念。這比單純閱讀法典要生動得多,也更能讓我理解法律的“人情味”和“社會性”。這套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從一個“實踐”的角度去理解古代的法律體係。

評分

我是一名研究清代社會史的研究生,這次偶然發現瞭這套《清嘉慶朝刑科題本社會史料輯刊》,簡直是欣喜若狂。作為一名學術研究者,我深知原始史料的珍貴,尤其是像刑科題本這樣,能夠直接反映社會矛盾、基層治理、法律執行的基層一手資料,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這套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這些研究者提供瞭極大的便利。以往查閱這些題本,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而且很多資料散落在各地,不易獲取。現在,這套輯刊將嘉慶朝的刑科題本係統地整理齣來,按照一定的體例進行編排,這對於史料的檢索和利用都提供瞭極大的方便。我特彆關注其中涉及到的土地糾紛、人口流動、商業活動等方麵的案例,這些內容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當時社會經濟的運作模式和發展狀況。而且,題本中的語言風格也極具研究價值,能夠幫助我們瞭解當時的口語錶達和法律術語的使用情況。這套書的齣現,必將極大地推動嘉慶朝社會史、法律史等相關領域的研究。

評分

我最近剛讀完這套《清嘉慶朝刑科題本社會史料輯刊》的其中一本,感覺非常震撼。我平常喜歡看一些曆史劇,但總覺得很多情節都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不夠真實。《清嘉慶朝刑科題本社會史料輯刊》則完全不同,它就像是直接從當時的社會裏挖齣來的一樣。裏麵記載的那些案情,很多都讓我瞠目結舌,原來在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是如此的充滿挑戰和不易。我尤其對那些關於女子案件的記載印象深刻,她們在那個男權社會中,如何為自己爭取權益,如何應對傢庭暴力和不公,這些故事讓我看到瞭女性在曆史長河中的堅韌和智慧。還有一些關於貧睏人口的案例,他們的生存狀況和訴求,也讓我對當時的社會貧富差距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套書不僅僅是史料,更像是一個個小小的故事集,每一個故事都飽含著那個時代普通人的命運沉浮。它讓我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也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的敬畏。

評分

《清嘉慶朝刑科題本社會史料輯刊》這套書,簡直是打開瞭嘉慶年間那段塵封曆史的一扇窗。我一直對清朝的社會生活,尤其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狀態很感興趣,總覺得史書上那些宏大的政治事件和帝王將相的故事,離我們普通人太遠瞭。而這套書,恰恰滿足瞭我這種“窺探”民情的願望。翻開它,就像置身於那時的街頭巷尾,聽著人們的悲歡離閤。裏麵的案例,不再是冷冰冰的法律條文,而是鮮活的、帶著溫度的故事。我尤其喜歡那些關於婚姻、傢庭糾紛、鄰裏矛盾的記載,它們太真實瞭,太能觸及人心瞭。比如,看到一個因為彩禮問題而引發的傢族紛爭,又或者因為一塊地界而鬧得不可開交的鄰居,我都覺得無比親切,仿佛看到瞭自己生活中的影子。這些題本,就像一張張泛黃的舊照片,雖然有些模糊,卻記錄瞭最本真的生活場景。它讓我明白,曆史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更是無數個普通人的人生縮影。這套書的價值,就在於它還原瞭曆史的“人”的維度,讓遙遠的過去變得觸手可及,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切的理解和共鳴。

評分

非常棒非常棒非常棒!

評分

很有用的社會史資料,去年活動時買的,很劃算

評分

非常好的書,這類資料集的書,很好。

評分

在京東買書要有些書籍的基本知識,現在的書與古書不同路。書籍的曆史和文字、語言、文學、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係。它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瞭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捲的齣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捲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於現代書籍的概念。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齣現的簡策。西晉杜預在《春鞦經傳集解序》中說:“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這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牘),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削製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統稱為簡,稍寬長方形木片叫“ 方”。若乾簡編綴在一起叫“策”(冊)又稱為“簡策”,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編”。 中國古代典籍,如《尚書》、《詩經》、《春鞦左氏傳》、《國語》、《史記》以及西晉時期齣土的《竹書紀年》、近年在山東臨沂齣土的《孫子兵法》等書,都是用竹木書寫而成。後來,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墨子》有“書於帛,鏤於金石”的記載。帛書是用特製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 公元前 2世紀,中國已齣現用植物縴維製成的紙,如1957年在西安齣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製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捲軸逐漸代替瞭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公元 7世紀初期,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捲軸。公元10世紀,中國齣現冊葉形式的書籍 ,並且逐步代替捲軸,成為世界各國書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産生活字印刷術,並逐漸嚮世界各國傳播。東到朝鮮、日本,南到東南亞各國,西經中近東到歐洲各國,促進瞭書籍的生産和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公元14世紀,中國發明套版彩印。15世紀中葉,德國人J.榖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加快瞭書籍的生産進程,為歐洲國傢所普遍采用。15~16世紀,製造瞭一種經濟、美觀、便於攜帶的書籍;荷蘭的埃爾塞維爾公司印製瞭袖珍本的書籍。從15~18世紀初,中國編纂、繕寫和齣版瞭捲帙浩繁的百科全書性質和叢書性質的齣版物── 《永樂大典》、 《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 18世紀末,由於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瞭紙的生産,並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印製插圖的平版印刷的齣現,為膠版印刷打下基礎。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颱印刷機的齣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瞭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産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曆史進程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所製的書。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傢的法律、曆史等重要內容,和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一樣都是古代書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的拷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與人工都相當高。在中世紀時期隻有少數的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著書籍的應用。直到15世紀榖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書籍纔作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從而得以廣泛的傳播。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網絡的普及書已經擺脫瞭紙張的局限,電子書又以空間小、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為未來書的發展趨嚮。 今天,人們能夠瞭解中國三韆多年前的奴隸社會狀況,知道二韆多年前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情形,讀到優美的漢賦、唐詩、宋詞、元麯……這一切,都有賴於古代的書籍。 中國最早的書籍,齣現於商代,是用竹子和木頭做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並容易得到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缺少閤適的書寫材料,人們就把竹子和木頭削成狹長的小片,用毛筆在上麵寫字。用竹子削成的狹長小片叫“竹簡”,用木頭削成的叫“木簡”,它們統稱為“簡”。簡上通常隻寫一行字,如果寫錯瞭,就用小刀颳去重寫,所以古代把刪改文章叫“刪削”,這個詞一直沿用至今。書籍開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簡也有長有短,最長的三尺,最短的隻有五寸。寫一部書要用很多簡,把這些簡編連起來就成為“冊”。編冊多用麻繩,也用絲繩(稱“絲編”)或皮條(稱“韋編”)。古書中提到的“韋編三絕”,說的就是著名思想傢孔子,因為經常閱讀《易經》,把編簡的皮條都磨斷瞭三次。一冊書根據簡的長短決定用幾道編,一般用二、三道編,多的用四、五道編。錶示書的數量的“冊”字,便是一個象形字,很像繩子把一根根簡編連起來的樣子。 春鞦、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春鞦戰國時期還齣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於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為少。東漢又齣現瞭紙書,紙書輕便、易於書寫,價格比較便宜,深受人們歡迎。以後紙書便逐漸流傳開來,到瞭晉朝,紙書完全取代瞭竹木簡書和帛書。

評分

曆史明清史

評分

非常好的書,這類資料集的書,很好。

評分

暫時給個三分。第二冊疑似裝訂質量問題。這次的書包裝仍然較差;我一共三個訂單的書十五種十九冊,仍然用的是白色塑料袋和編製紙,書的品相整體上也不怎麼好.有幾本書我自己粘瞭一下,疑似有問題的也先收瞭,問題太明顯的兩本已經申請換貨,我已經夠能接受的瞭.這套的第二冊最後部分書頁接近書脊處有不少小窟窿,疑似屬於脫綫,不過由於書脊粘膠緣故也看不齣來,暫時繼續觀察

評分

非常棒非常棒非常棒!

評分

買完京東就缺貨瞭,資料書很詳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