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华语海
作者:李波主编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出版
册数开本:全4册 16开精装
ISBN:9787505122635
定价:976元
内容介绍
《中华语海》是收集词、语全面实用一部辞书,是大众口语规范化的工具书、中华语言学的百科全书,内容包括成语典故、寓言、名言警句、诗词曲赋、楹联、谜语、谚语、歇后语等。本书集实用与欣赏为一体,内容丰富,资料详实,是一部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之宝典。本书大可能的提供了条目和引文的出处,以方便读者查核,在释义上,则根据语言的通俗程度,或繁或简,以免冗赘。
内容包括
名 言:今中外名言总集。其中有:中国历代格言警句,世界名人语录箴言、中国历代经典名句、世界经典名句,乃中西智慧精华,古今文明结晶。
成语典故:成语典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上下五千年产生的典故,就是五千年历史精彩故事的聚焦,文学的神来之笔,其中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本书汇聚了中国的成语典故精华。
谚 语:谚语的精选。内容均是有生活哲理、句子形式工整、久经锤炼,极富生命力的世界多民族多地区的谚语。
歇 后 语:歇后语是一种民间流传的独具特色的语类,以映衬、藏词、析字、谐音、双关等修辞方式,诙谐、生动、夸张的语文风格闪现于众。颇有智慧的光芒。
俗 语:俗语亦可称为俗成语,这是一种与文化创作书面化成语相对应的约定俗成、浅显易懂、流传于口头的具有各个地方色彩的语言形式,本篇是流传广的俗语和熟语工具书。
楹 联:楹联是中国语言特有的形式,以工整的对仗、和谐的音律、极富色彩的词语、深含哲理的睿思丰富了中国文化。她可以自励为铭,赠人为句,可以品味人
这套《中华语海》精装四册,光是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和知识的沉淀。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深厚的敬意,尤其是在语言文字方面,总觉得现代的快餐式阅读让我们对汉字的精妙理解有所疏离。《中华语海》这样的工具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文脉的古老门扉。我记得有一次研究某个古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网络搜索的结果总是零散且不系统,让我颇感挫败。而这套书,据说汇集了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词汇的精确考证和引申义,那种条分缕赅的梳理方式,简直是学者的福音。我尤其期待它在收录上能展现出极大的广度与深度,不仅仅是收录现行规范用语,更要涵盖那些已经被时间尘封,但在古典文献中熠熠生辉的“活化石”般的词汇。它的装帧设计本身也透露着一股庄重与雅致,精装本更能保证其在书架上的长久陪伴,无论翻阅多少次,都不易损毁。这种级别的工具书,需要的不仅是编纂者的心血,更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郑重承诺,我希望它能成为我案头不可或缺的“镇书之宝”。
评分对于长期关注汉语规范和演变的人来说,一套权威的工具书不仅是学习的资源,更是衡量语言变迁的标尺。《中华语海》的“工具书”定位,让我对它在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衔接作用上寄予厚望。现在的年轻人在使用网络语言时,常常会无意中“发明”一些与古语同音或近义的词汇,如果这套书能提供清晰的对比和辨析,指出哪些是真正的“新造”,哪些是“旧词复苏”,将极大地拓宽我们的语言视野。我设想它可能包含一个庞大的异形字、异体字的收录库,这对于研究碑刻文字或手稿的爱好者来说,是无价之宝。而且,一套四册的精装本,意味着其内容量是巨大的,这需要一个强大的编辑团队进行长期的维护和更新,才能保证其在信息爆炸时代的生命力。我希望它能像一座灯塔,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为我们指明最准确、最富有文化底蕴的航向。这种级别的书籍,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文化资产。
评分我是一个文字爱好者,尤其喜欢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是如何塑造国民思维的。我对这套《中华语海》的“文化”属性抱有极大的兴趣,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传统工具书的定义。我设想,如果它能在解释词义的同时,辅以相应的文化背景、典故出处甚至相关的文学片段,那将是多么迷人的体验。想象一下,当你查阅一个与古代礼仪相关的词汇时,不仅仅得到一个枯燥的定义,而是能看到一段描述当年场景的精妙描摹,瞬间就能将你拉回那个历史场景中去。这种“活的词汇学”才是我所追求的。精装四册的配置,让我猜测它的内容结构必然是经过精心布局的,或许是分册处理:一册重基础词典义,一册侧重文化典故,一册聚焦文史用例,另一册则可能收录区域性或专业性的汉语变体。这种模块化的设计,不仅便于查阅,更能让读者在系统学习的过程中,清晰地看到语言的脉络是如何与中华文明的演进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我期待的不是冰冷的知识堆砌,而是热腾腾的文化烘焙。
评分说实话,现在市面上的各类“文化宝典”多如牛毛,很多都是华而不实,内容空洞,只是为了迎合市场对“国学热”的追捧而匆匆拼凑出来的。我对《中华语海》抱持着审慎的乐观,因为它被定位为“工具书”和“语言文化”的核心载体,这暗示着它必须具备极高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其版本考据的严谨程度。作为一本系统性的汉语辞典/文化宝典,它如何处理同音异义词、多义词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语义漂移?例如,某个词在唐宋与明清的含义差异,是仅仅给出简单的释义,还是能提供深入的例句溯源和演变脉络?如果它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字典范畴,而上升到了语言史研究的层面。我希望看到它在收录量上能够令人叹服,不仅仅是收录常见词,更要敢于挑战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或方言词汇的规范化解释。这套书若能成为汉语学习者和研究者手中最信赖的“金标准”,那它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期待它能带来那种“一目了然,豁然开朗”的阅读体验,而不是面对一堆堆不知所云的术语解释而感到头大。
评分我最近正在尝试接触一些难度较高的古典文献,但总是在一些关键的词汇上卡壳,查阅网络资源总是顾此失彼,找不到一个全面、权威的解释。《中华语海》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包罗万象的气势,让人感觉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知识海洋,足以让人在其中畅游无阻。我尤其看重“正版”的标签,在版权意识日益重要的今天,盗版或未经授权的汇编往往在校对和准确性上存在致命缺陷,一些细微的笔误可能就导致对古代文本的根本性误解。正版意味着编纂者和出版方对质量的负责态度。我希望这套书在排版和字体选择上能体现出对长时间阅读的友好性。毕竟,工具书的使用频率很高,如果印刷质量和字体设计不够用心,即使内容再好,也会让人望而生畏,不愿意多加翻阅。我希望能看到清晰、美观的版式设计,让检索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真正实现“工具”的便捷性与“宝典”的权威性的完美结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