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堂书简(增订本) 程千帆 上海古籍出版社

闲堂书简(增订本) 程千帆 上海古籍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程千帆
  • 闲堂书简
  • 古籍
  • 清代文献
  • 书信集
  • 学术研究
  • 文化史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增订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8956
商品编码:107431127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闲堂书简(增订本)
作 者:程千帆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丛书名: 出版日期:2013年9月
版 次:第1版
页 数:811
ISBN :9787532568956
定价: 98 元 本店价: 78.4 元
折扣:【80】 节省:19.6 元
分类:  →  
货号:1417956
图书简介 《闲堂书简(增订本)》为作者程千帆与海内外友朋、家人、学生等的书信集汇编,时间跨越了整整半个世纪(1949-2000),其中既有时代风云的痕迹,也有人生的亲情、友情以及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对学术的挚爱之情,充满了对人生遭际、社会变迁和学术发展的感悟和深见,反映出一位国学大师不平凡的心路历程。
《闲堂书简(增订本)》特点:所收录书信涉及人员广泛,涵盖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知识界、艺术界、出版界和汉学界等人员;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之久;价值大,《闲堂书简(增订本)》书信涉及对社会、人生、教育、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真切体味,充满了儒者的忧思,是智者的声音,洋溢着真知灼见。《闲堂书简(增订本)》情深,意真,文风优雅从容,还历历贯穿了学术师承渊源、学界掌故,委婉动人,尤为可贵的是在对古代文学和民族文化的认识上,有一种宏阔的大家眼光,最具价值。 作者简介 程千帆(1913—2000),原名逢会,字伯吴,四十以后,别号闲堂。“千帆”是其曾用过的许多笔名之一。湖南宁乡人,文史学家、教育家,九三学社社员。著有《校雠广义》、《史通笺记》、《文论十笺》、《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两宋文学史》、《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闲堂文薮》、《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古诗精选》、《读宋诗随笔》等。他也是一位诗人,存世作品有《闲堂诗文合钞》、《新诗少作》,其中五言、七言最佳。 目 录 致吕亮耕
致孙望
致赵景深
致吴奔星
致刘彦邦
致开明书店
致人民文学出版社
致王淡芳
致杨翊强
致施蛰存
致刘君惠
致萧印唐
致刘国钧
致吴志达
致沈辰宪、汪文英
致黄焯
致张超美
致吴代芳
致吕永
致余树基
致张实
致周勃
致程丽则、张威克
致葛杰
致上海古籍出版社
致郝延霖
致夏承焘
致杨明照
致徐有富
致蔡厚示
致叶嘉莹
致周策纵
致陈贻掀
致缪钺
致朱祖延
致陈邦炎、王镇远
致傅璇琮
致张白山
致王绍曾
致张舜徽
致刘世南
致蒋寅
致周本淳
致傅杰
致王利器
……
后记
增订本后记 插图和节选
《唐宋词史论稿》 作者:唐圭璋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8年5月 ISBN:978-7-101-13037-2 --- 内容简介: 《唐宋词史论稿》是词学大家唐圭璋先生对唐宋时期词坛发展脉络、流派演变、重要词人及其创作特色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剖析的学术力作。本书并非简单的词人作品汇编,而是以严谨的史学眼光和精湛的文学鉴赏能力,构建起一部完整的唐宋词发展史的理论框架。全书共分四大部分,涵盖了词体的起源、唐代词的早期形态、两宋词的鼎盛与分化,以及词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审美转向。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继承了王国维、胡云翼等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更结合唐圭璋先生多年来辑佚、校勘、考证的丰富实践,提供了大量扎实的史料支撑和独到的见解。作者不拘泥于传统的“以人为纲”的叙事方式,而是着重探讨了地域性对词风的影响,例如吴地对豪放词的影响,以及江南士人阶层在词风形成中的地位。 第一部分:词体的源流与早期探索 本部分聚焦于词在唐代作为一种新兴文学体裁的诞生与发展。唐圭璋先生首先追溯了词的音乐根源,探讨了“曲子词”如何从燕乐、宴乐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人抒情载体。他详细考察了温庭筠、韦庄等早期词人的地位,指出他们如何奠定了花间词派的精致、秾丽风格,并分析了晚唐五代时期,词的题材从最初的艳情、应制转向更深层次的个人生命体验的过渡。尤其对“敦煌曲子词”的引入,为研究词的民间基础和口语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的旁证。作者强调,早期词的“不协律”与“尚存乐谱”的状态,是理解其形式特征的关键。 第二部分:宋初的承袭与突破 进入宋代,词体经历了第一次重要的转折。唐圭璋先生深入分析了宋初词坛“依傍五代”的现象。他细致辨析了柳永在词史上的里程碑意义,认为柳永以其市民化的题材、铺叙繁复的篇幅,以及“慢词”的开拓,极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能力。不同于传统上将柳永视为“词为艳科”的代表,本书更着重阐释了柳永对都市生活、羁旅行役的刻画,这为后世苏轼的转向埋下了伏笔。同时,本书也分析了那些在承袭中保持清雅风格的词人,如晏殊、欧阳修,他们如何将士大夫的儒雅情怀融入词中,使词的品位进一步提升。 第三部分:豪放与婉约的两极发展 本书的核心章节集中探讨了宋代词坛最引人注目的“苏辛”变革,以及婉约派的集大成。 关于豪放派的论述:唐圭璋先生对苏轼的评价,超越了简单的“以诗为词”。他强调苏轼将词提升到了可以言志、论道的哲学高度,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使其足以承载“大江东去”的雄浑气象。对辛弃疾的研究,则着重于其“恢复”情怀与“格调新创”。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说是豪放,不如说是“以豪迈之情写沉郁之思”,其用典之博、句法之奇,是前无古人的。 关于婉约派的集大成:在论及李清照时,本书避免了过多的轶事描述,而是聚焦于其“易安体”的精妙之处。唐圭璋先生认为,李清照的独特贡献在于将个人至真至切的感受,通过高度凝练、音律和谐的语言表达出来,尤其是在对愁绪、物象的捕捉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极致。对于陆游、姜夔等人的分析,则侧重于他们在婉约词中融入的诗意和音律美学,特别是姜夔的“以诗为词”以及对散曲的影响。 第四部分:南宋词的余韵与衰落 在南宋后期,词体的创作呈现出分流和趋向的态势。本书考察了词坛在国势衰微背景下的集体心境。作者分析了对传统词风的坚守者,以及那些试图在词中融入新元素(如理学思想、禅意)的尝试。本部分也对词体在南宋末年逐渐被戏曲和散曲所取代的文化背景进行了梳理,为词史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 学术特色总结: 《唐宋词史论稿》的论述风格,体现了严谨的考据精神与深厚的文学敏感性的完美结合。唐圭璋先生的文字朴实、考证翔实,避免了空泛的文学赞美,而是将词人的成就置于具体的时代、地域和音乐背景下去考察。本书对于历代词谱的辨析、词句的声律推敲,以及对一些流传已久定论的审慎修正,为后来的词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研究唐宋词发展史不可或缺的奠基性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关注作者在行文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阅读过程中,时不时会遇到一些作者对现有主流观点的补充甚至巧妙的修正,这些地方往往是最能体现其功力所在。他并非盲目地沿袭前人结论,而是通过细致的考证和独特的视角,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论断。这种批判性思维贯穿始终,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知识的简单汇编。很多我原本以为已经定论的观点,在作者的梳理下,展现出了新的侧面和可能性。这种高质量的思辨过程,对于任何一个追求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次极大的思想上的激发和滋养。

评分

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提供的思想的“可操作性”。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它教导了我们一种审视世界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洪流时,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经过时间检验的、严谨而又灵活的分析工具。阅读它,就像是接受了一场高水平的思维训练课。它教会我如何去质疑、如何去联系看似不相关的元素,以及如何在浩瀚的文化脉络中定位自我。这种对思维方式的潜在影响,往往比直接记住书中的具体内容更为宝贵,也是我向所有热爱思考的朋友们强烈推荐它的核心原因。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架构,初读时会觉得有些宏大,但随着阅读深入,你会发现作者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它不像那些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反而像是一位饱学之士在与你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片段,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重新演绎出来。在其中一些章节中,作者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状态的描绘,简直是栩栩如生。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让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味,感受到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这种将历史“人化”的处理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原本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可以说是将学术性与可读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评分

这本书的增订之处,看得出是经过了大量后续研究和打磨的。相较于早期的版本,新增加的内容不仅是对原有体系的补充和完善,更像是作者在时间沉淀后,对自身思考路径的一次更高层次的回顾与升华。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做法,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显得突兀或累赘,但在这本书里,新增的内容与原有文本的融合度极高,过渡自然流畅,仿佛原本就该如此。特别是对于一些前文遗漏的细节的补充,显得极为关键,它填补了早期版本中可能存在的空白,使得整体论述更加圆融无碍,达到了一个更为成熟的阶段。这体现了作者对自身研究成果的持续负责任的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扉页上细腻的文字排版,就让人忍不住想多翻阅几遍。封面设计得非常典雅,那种古朴又不失精致的风格,仿佛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气息。纸张的选择也恰到好处,那种略带纹理的触感,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了一种享受。翻开内页,能明显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无论是字体的选择还是行距的把控,都体现出对传统文献整理的敬畏。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细节的考究,比如对于一些罕见字词的处理,都做了非常详尽的注释,让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比较顺畅地进入文本的世界。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点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