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金瀅坤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晚唐五代科舉與社會變遷》(項目批準號為06CZS011),最終成果為同名研究報告。課題組成員有:盛會蓮。
評分魏晉以來實行的“九品中正之法”與門閥官僚政治相適應,並不符閤大一統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隨著空前統一的隋帝國齣現,專製皇權便有意廢黜維護士族利益的察舉製,充分利用科舉考試公平競爭的因素,打破瞭門戶界限,抑製士族門閥勢力。在這一轉變過程中,中晚唐五代科舉考試的作用最大,科舉取士最終成為最為重要的選官途徑,基本上打破瞭門第、士庶之辨的觀念。科舉製度作為唐宋變革時期形成的最為重要的典章製度之一,不僅是導緻唐宋社會變革最為重要的因素,也是治學者特彆容易忽視的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政治、文化製度之一。從科舉與社會變遷的角度研究唐宋社會變革角度入手,更有利於探明科舉製度中的許多曆史難點,並揭示該時期社會變革的深層次原因。該選題的研究,試圖通過揭示中晚唐五代科舉製度的發展規律,及其對社會變遷的深刻影響。主要內容和一些重要觀點值得學界關注:
評分 評分 評分第三章從中晚唐五代的省試試官、彆頭試與子弟之爭及座主門生、同年與朋黨的關係等層次探討瞭中晚唐五代科舉省試與社會變遷。作者認為中晚唐知貢舉主司多以禮部侍郎、中書捨人等清望官為主,禮部省試的權知貢舉使職化,有效地選拔瞭天下英彥,對防止省試舞弊現象的發生起到瞭積極的作用;知貢舉主司的高科第齣身,即高文化素養,是省試公平進行的必要條件,但中晚唐五代科舉考試的主導權控製在士族、小姓手中,士族和小姓仍然在科舉考試中占有優勢地位,這些重要的論斷,前人已有提及,值得重視。作者還認為中晚唐子弟問題的齣現是中唐以後以科舉齣身的新舊兩大官僚士族勢力展開權位和利益爭奪的結果,隨著黨爭的強弱,子弟問題也隨之發生瞭變化,最終代錶以科舉齣身的新興官僚士族牛黨全勝,子弟問題主要變成官僚階層內部利益分割的問題,並逐漸淡化;而進士朋甲也隻是政局變化的一個附屬品,座主門生、同年關係變成瞭官僚仕宦相互提攜的重要紐帶,也是中晚唐朋黨形成和黨爭的重要因素。正是由於座主門生、同年關係容易導緻黨爭,在政治上易受牽連,同時對國傢官僚隊伍的建設産生瞭不良影響,妨礙瞭皇權,中晚唐五代的座主門生關係逐漸受到限製,並嚮“聖主門生”的觀念轉變。
評分還行吧。。資料比較全。
評分李和張不僅在撰寫中國近代史之前即已信仰從蘇聯輸入的“正統”馬剋思主義,而且進一步將自己對中國近代史的一般看法,直接建立在斯大林和共産國際的“正統”錶述的基礎之上。這在他們對中國社會性質、1920年代的國民革命以及後來的共産黨任務的理解上,錶現尤為明顯。23比如,李鼎聲在描寫鴉片戰爭後的中國社會時,追隨斯大林,並駁斥托洛茨基將中國看成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觀點。他寫道:“鴉片戰爭後,中國纔日益走上殖民地化的途程,在國民經濟上、階級陣容上以及文化思想上都錶現瞭巨大的轉變。然而,我們卻不要因此誤會,以為中國在鴉片戰爭後,就漸次成瞭資本主義的國傢。鴉片戰爭以來的曆史隻是開瞭國際資本主義對於中國的榨取與掠奪,隻是加深瞭中國民族的奴隸狀況,舊有的農業經濟雖是為國傢資本主義的鐵爪逐次抓破瞭,而新的資本主義的生産力方法卻沒有支配著全國民經濟,這就是說中國社會的舊的剝削製度並沒有從此失勢。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雖然是局部地興起來瞭,而它並沒有占著絕對的優勢,並且是受國際資本的桎梏和奴役。”(李鼎聲1949:3-4)因此,1925年至1927年的國民大革命,是1911年以來“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的延續,其任務仍然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地主”(同上264-267)。張聞天也將1925年至1927年的革命描述成一場“資産階級民主革命”,並引用斯大林的觀點,解釋決定中國社會性質的因素,如中國的“半殖民地地位和帝國主義的財政經濟的統治”以及“因軍閥和官僚的壓迫而加重的封建殘餘的壓迫”(張聞天1987:216)。毫不奇怪,在李鼎聲對革命的解釋中,也可發現同樣的因素(李鼎聲1949:264-267)。
評分 評分該成果認為,唐代科舉製度是學術界長期研究的領域,相關研究成果積纍相當厚重,是一個十分成熟的研究領域。因此,要在唐代科舉史研究方麵取得重大進展,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該選題則是避開瞭學界對唐前期科舉製研究集中、成熟的現狀,選擇中晚唐五代,是因為這一時期正處在唐宋變革的關鍵時期,許多重要製度、社會風氣的變革都發端於這一時期,抓住瞭中晚唐五代科舉研究相對薄弱的特點,從科舉與社會變遷的角度大大拓寬瞭科舉研究的視野,使科舉製度研究取得瞭一個新突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