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常用字字典(修订本)(精)

篆刻常用字字典(修订本)(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江 编
图书标签:
  • 篆刻
  • 字典
  • 书法
  • 艺术
  • 工具书
  • 汉字
  • 印章
  • 修身养性
  • 传统文化
  • 字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西泠印社
ISBN:9787807358015
商品编码:1060010989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0-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篆刻常用字字典(修订本)(精)
  • 作者:刘江
  • 定价:58
  • 出版社:西泠印社
  • ISBN号:978780735801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0-07-01
  • 印刷时间:2010-07-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605

篆刻常用字字典(修订本)(精)—— 篆刻艺术的基石与进阶指南 导言:探寻古老艺术的精微奥秘 篆刻,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不仅是文字的雕琢,更是心性的修炼与审美的表达。它承载着汉字数千年流变的脉络,是金石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篆刻爱好者、书法家、古文字研究者乃至所有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匠人而言,一本详尽、权威的工具书是他们探幽索微、精进技艺的必备良伴。《篆刻常用字字典(修订本)(精)》正是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引领篆刻艺术实践者步入更高境界的阶梯。 一、 字典的定位与价值:篆刻实践的规范与拓展 本书旨在为篆刻实践者提供一套全面、严谨的常用字字典规范。篆刻用字并非完全等同于楷书用字,它受限于印章的载体和篆刻的章法布局,对字体的选择和结构处理有着独特的要求。 1. 选字之精审:取法之高远 本书的选字依据极为审慎,主要取材于秦汉以来的经典碑刻,尤其是《秦诏版》、《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等出土文献中的标准字体,以及《峄山碑》、《泰山碑》等传统篆书范本。我们深知,篆刻之美,首重“古意”。因此,字典中收录的每一个字形,都力求体现其在篆书体系中的主流形态与时代特征。 我们摒弃了过多流于俗套或过于异化的宋、明以后的“馆阁体”或“仿古体”,聚焦于秦、汉这一篆刻艺术的黄金时代,确保使用者能够接触到最本真、最具生命力的篆书形态。 2. 结构之细辨:兼顾布局之需 篆刻艺术的难点之一在于“入印”。许多常用字在楷书中结构匀称,但一旦转为方寸之内的朱白相间,其笔画的粗细、起收、转折便需重新考量。 本书在字体的编排上,充分考虑了篆刻布局的实际需求: 匀称与偏侧: 针对异形字,提供了多种形态的篆书对照,如“之”、“也”、“之”等常用虚词,提供了不同章法下的结构处理方式,帮助刻者在具体构图时做出最优选择。 笔画肥瘦: 字典中细致地区分了不同时期的笔画特征,如秦小篆的瘦劲挺拔与汉印的浑厚饱满。对于追求朱文(阳刻)的圆润精到,或白文(阴刻)的方折凝重,本书都能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二、 修订与精进:超越基础的深度内容 本次“修订本(精)”的推出,并非简单的文字增补,而是对现有篆刻字库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与提升,尤其在稀有字处理和印学理论结合方面进行了重大突破。 1. 稀有与异体字的扩充:应对复杂文本的需求 基础篆刻字典通常只覆盖数百常用字,但当创作者面对诗词、对联乃至古代碑文进行创作时,常见字库往往捉襟见肘。修订本将常用字的收录量提升了近30%,重点补充了以下几类: 数字与官职名号: 针对印章中常见的纪年、纪月以及古代官衔(如“司马”、“长史”、“功曹”等)的规范写法。 异形字与通假字: 提供了不同朝代对同一语义的不同篆写方式,允许创作者根据印章的风格需求(如模仿战国古玺的错综复杂,或模仿汉印的端庄大方)进行灵活选用。 偏旁部首的规范: 详细列出了如“水”、“火”、“玉”、“言”等部首在不同组合下的规范写法,解决“组字”时的笔画连属问题。 2. “章法提示”栏目: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这是本次修订中最具创新性的部分。在每一个重要字形的旁边,我们增加了简洁的“章法提示”或“结构要点”说明。 例如,在介绍“山”字时,提示:“汉印中多取三峰并列,笔画收尾圆润;秦系小篆则多取垂直一线,笔画较细。”介绍“心”字时,提示:“朱文处理时,内部三点需注意留白空间,避免臃肿。” 这些提示将深奥的篆刻章法原理,以最直观的方式融入到字典的查阅过程中,使得学习者在选择字形的同时,便已在心中完成了初步的章法构思。 三、 硬件标准:精工细作的体现 “精”字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体现在制作工艺上。 印刷质量: 采用高品质纸张与特级油墨印刷,确保每一笔篆书的线条都能清晰、锐利地呈现,即使是极其细微的转折和收笔,也不产生墨晕或模糊。 版式设计: 字体排布科学,查阅路径清晰,严格遵循汉语拼音(或部首)的检索逻辑,结合直观的部首索引。 总结:篆刻艺术的“活字典” 《篆刻常用字字典(修订本)(精)》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的升级版,它是对篆刻艺术精神的忠实传承与现代实践的有力支撑。它帮助初学者建立正确的审美起点,为资深篆刻家提供灵活多变的创作资源,是每一位珍视传统、醉心刀法的艺术工作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活字典”。通过它,篆刻之美将得以更广泛、更精纯地流传下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刚入门不久的篆刻爱好者,选对入门教材和参考资料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了你的审美基础是否扎实。我之前尝试过一些网络资源和零散的字帖,结果发现很多字形都存在争议或者偏向某一特定流派,缺乏一个权威且全面的参照系。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解了我的一大难题。它就像是一位严谨的老师,默默地为你梳理了篆刻领域中最核心、最常用的汉字形体,并且在选材上似乎很注重其在实际创作中的适用性和基础性。我花了一些时间对比了书中一些基础字的结构,发现它提供的范本非常标准和均衡,没有过分强调怪异的造型,而是回归到了篆书的本质——结构的美感与规范性。这种扎实的功底,对于我们打地基的初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少了许多无谓的摸索和弯路,可以直接接触到最可靠的“正统”字形。

评分

我个人的感受是,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字典”范畴,它更像是一部结合了历史沉淀与现代审美的篆刻艺术参考手册。它的修订版,想必是在原版优秀的基础上做了更符合当代篆刻实践的优化。我特别关注了它在现代设计中的适应性,比如一些需要进行艺术处理的字形,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既保留了古朴的韵味,又不会显得过于僵硬或过时。这在当代篆刻艺术的创新与传承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很多时候,我们陷入了对古人摹印的盲目模仿,却忘记了篆刻艺术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石,让后学者在立足传统的同时,也能有勇气去进行合理的创新和个性化的表达。它所散发出的那种对篆刻艺术的尊重与热爱,是能通过书页传递出来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真是没得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精装本的设计让它看起来就很考究。翻开书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质感,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工具书。对于长期从事篆刻或者书法的朋友来说,一个好的工具书是工作台上不可或缺的伙伴。我记得上次淘到一本类似的工具书,打开后发现排版拥挤,字体模糊,查找起来非常费劲,直接影响了创作的心情和效率。但是这本,从字体的清晰度到版面的留白处理,都体现出了编纂者的用心。特别是那些精选的常用字,印制得异常清晰,即便是细微的笔画结构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我们这些对细节有较高要求的创作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整体感觉就是,这是一本不仅能用,还能赏玩的书,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尤其欣赏它那种老派的、沉稳的气质,不像现在很多工具书为了追求花哨而牺牲了实用性。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衡量,一本好的工具书必须具备“快”和“准”两个要素。我在赶工期的时候,经常需要快速查找一个特定的字,如果翻找过程过于繁琐,时间成本就上去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顺畅,查找起来效率极高。而且,更关键的是它的准确性,在核对了几组我比较熟悉的金文和碑刻拓片后,我发现它提供的字形是高度吻合主流标准的。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它的信赖感。我记得有一次刻一个印章,因为参考的字形有微小偏差,导致整个印面章法失衡,最后不得不报废重刻。有了这样一本可靠的“活字典”,我可以放心地将精力集中在篆刻的刀法和意境表达上,而不是花费大量时间去反复确认每一个字的规范性。这种踏实感,是无价的。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的工具书,很多都是在已有的范本上进行简单的修补和重新排版,缺乏真正的系统性和深度挖掘。我特意翻阅了几个相对冷门的常用字,想看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如何。令我惊喜的是,即便是那些不常被关注的部件组合,它也给出了清晰、合理的处理方案。这说明编纂团队在收集和校对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绝不是应付了事地拼凑起来的。特别是一些繁复的结构,不同的刻法可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这本书的处理倾向性很明显,它似乎在引导读者去理解篆刻美学中的平衡与疏密关系。这种引导性,比单纯罗列字形要高明得多。它不仅告诉你“这个字长什么样”,更潜移默化地教会你“为什么它应该长成这样”。对于追求技艺精进的老手而言,这种深度的解析和选取的独到眼光,是比任何炫技之作都来得宝贵的财富。

评分

留着做参考,留着做参考!

评分

广而不深,适合初学。

评分

篆刻初学者的必备书籍,很实用

评分

广而不深,适合初学。

评分

此书作为初学篆刻者不失为一本实用之书,但书粗糙且错误较多。作者刘江著书较多,但每每都有错误。

评分

篆刻初学者的必备书籍,很实用

评分

此书作为初学篆刻者不失为一本实用之书,但书粗糙且错误较多。作者刘江著书较多,但每每都有错误。

评分

留着做参考,留着做参考!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