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日本史/港颱繁體餐飲飲食文學

餐桌上的日本史/港颱繁體餐飲飲食文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宮崎正勝 著,陳心慧 譯
圖書標籤:
  • 日本史
  • 飲食文化
  • 餐飲文學
  • 港颱圖書
  • 繁體字
  • 曆史
  • 美食
  • 文化
  • 社會
  • 風俗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善本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遠足文化
ISBN:9789869300087
商品編碼:10605262903
齣版時間:2016-05-1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餐桌上趣讀日本歷史!
透過壽司、蕎麥麵、味噌湯和壽喜燒…
重新認識傲視亞洲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屬於古代時尚食品的丸子、大佛與蠶豆之間竟有齣人意外的關係?從豆腐料理大變身而成的關東煮、原是伊斯蘭點心的五目油豆腐包、被視為下等魚而遭人嫌棄的鮪魚、白菜與日清戰爭等,本書揭開食材與料理不為人知的一麵。本書作者再一次以世界的歷史變動為主軸,說明日本的飲食文化是如何經過重組與演變。書中充滿各種小知識,淺顯易懂。是一本可以輕鬆瞭解日本歷史與文化的書。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從古代起就非常豐富的「飲食文化」
1 滿富自然恩惠的「當令」食材
2 稻米文化的起源
3 粥與紅豆飯與壽司
4 以前非常珍貴的鹽
5 心太與鮭魚與香魚

第二章 從大陸傳來的「飲食文化」
1 遣唐使與「飲食文化」
2 筷子的傳入
3 醍醐味是遊牧民族的味道
4 納豆與丸子與烏龍麵
5 砂糖、蠶豆、蓮藕意外傳入日本
6 從魚醬到味噌
7 蕎麥麵、蒟蒻、沙丁魚以及牛蒡

第三章 室町時代是飲食的文藝復興時期
1 室町時代「飲食文化」的變遷
2 新型態的飲食文化與「茶之湯」
3 懷石料理與點心
4 豆腐的活躍發展
5 味噌湯和芝麻
6 醬油與昆布與柴魚
7 從點心演變而來的什錦燒和饅頭
8 羊羹和外郎糕有趣的起源
9 「酒」的大躍進

第四章 葡萄牙人和荷蘭人運進來的飲食文化
1 葡萄牙人運進日本的飲食文化
2 飄洋過海而來的鬍椒和辣椒
3 以前砂糖是shechi品
4 麵包和餅乾傳進日本的由來
5 天婦羅與五目油豆腐包
6 黃瓜和南瓜的吃法
7 冠上「荷蘭」二字的食品

第五章 江戶時代創造的飲食文化
1 日本料理的集大成與江戶、大阪
2 富裕的商人與會席料理、幕之內便當
3 江戶庶民的速食
4 淺草海苔和佃煮的全國化
5 從新香到澤庵
6 西瓜、四季豆、番薯
7 初鰹和目黑的鞦刀魚
8 江戶的菓子文化與柏餅、金鍔、大福

第六章 「洋食」的誕生與餐桌的世界化
1 日本式的「西洋料理」
2 文明開化與壽喜燒、牛肉火鍋
3 日本人鍾愛的咖哩飯
4 「初戀的味道」是從濛古而來
5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戰俘將香腸傳進日本
6 日中戰爭帶來的餃子
7 美軍普及瞭沙拉和生菜
8 漢堡排與「漢堡」的世界化
9 餐桌與多啦A夢的口袋

作者資料
宮崎正勝
一九四二年在東京都齣生,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歷史係畢業。曾經擔任都立三田高中、九段高中、築波大學附設高中教員(教授世界史)、築波大學講師(專職)等職務,現為北海道教育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期間,在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八年,他還擔任NHK高中講座「世界史」(廣播?電視)的專職講師。二十多年間,從事高中「世界史」的教科書編輯和撰寫。

著有《快速瞭解世界史》《快速瞭解東洋史》《快速瞭解(世界)近代史》《撼動世界史的「大」事典(編著)》(日本實業齣版社)、《如何掌握全球化時代的世界史》(吉川弘文館)、《鄭和的南海大遠徵》《黃金國傳說》(中公新書)、《伊斯蘭網絡》(講談社選書達人)、《航嚮世界史之海》(小學館)、《唯物史觀的世界史》《文明網絡的世界史》(原書房)、《從地域的角度來看世界歷史年錶─構成世界史的地域和國傢》(聖文新社)等多部著作。

基本資料
作者:宮崎正勝
譯者:陳心慧
齣版社:遠足文化
齣版日期:2016-05-18
ISBN:9789869300087
規格:平裝 / 單色 / 280頁 / 15cm×21cm

好的,以下是一部名為《江戶百景:浮世繪中的市井風情與生活變遷》的圖書簡介,該書內容與“餐桌上的日本史/港颱繁體餐飲飲食文學”無關,且力求詳實自然: --- 《江戶百景:浮世繪中的市井風情與生活變遷》 作者: 鈴木健一 譯者: 林宜靜 齣版社: 弘文堂 齣版日期: 2023年10月 【內容簡介】 《江戶百景:浮世繪中的市井風情與生活變遷》並非一部冰冷的藝術史著作,而是一趟穿越時空、潛入德川幕府黃金時代——江戶(今東京)——的深度田野考察。本書以日本獨有的木刻版畫藝術——浮世繪為核心載體,抽絲剝繭地揭示瞭那個特定曆史時期下,社會結構、庶民生活、風俗習慣乃至環境變遷的復雜麵貌。 江戶時代(1603-1868年)是日本曆史上一個充滿矛盾與活力的時期。錶麵上,幕府實行嚴酷的“鎖國”政策,社會階層固化;私下裏,隨著商業經濟的蓬勃發展和人口的空前集中,一個前所未有的市民文化(町人文化)正在底層悄然興起。浮世繪,正是這種新興市民階層審美趣味的集中體現,它以其鮮明的色彩、誇張的造型和對日常瞬間的捕捉,成為我們理解那個時代最直觀的“百科全書”。 本書的結構並非按照時間順序綫性敘述,而是圍繞“景”——即浮世繪中反復齣現的主題與場景——進行深入剖析,共分為“畫中之人”、“畫中之所”與“畫中之道”三大闆塊。 第一部分:畫中之人——身份、欲望與扮演 浮世繪的靈魂人物,首先是當時社會最引人注目的群體。本部分重點剖析瞭兩位最具代錶性的“職業肖像”:歌舞伎演員和遊女。 1. 役者繪的戲劇性構建: 歌舞伎不僅僅是一種舞颱藝術,更是江戶市民精神消費的核心。我們將探討役者繪(描繪演員的畫作)如何超越瞭單純的肖像記錄,成為瞭對“名角”的偶像崇拜的載體。從市川團十郎到佐野川市鬆,名優們的服裝、妝容、經典定格(見得)是如何被藝術化地定格並流傳的?我們深入分析瞭這些畫作如何反映瞭當時觀眾對“美”的定義——那是一種超越性彆、充滿陽剛與陰柔並濟的舞颱魅力。畫作中的道具、背景中的獅子舞、或僅僅是演員手持的一柄摺扇,都蘊含著特定劇目和幕府審查製度下的文化密碼。 2. 花魁的世界與“見世”文化: 吉原的花魁無疑是浮世繪中最光彩奪目卻也最令人神往的主題。本書拒絕將花魁簡單標簽化為“高級娼妓”,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經濟互動與社交禮儀體係中考察。從西川佑次郎對華麗服飾的細緻描摹,到喜多川歌麿捕捉到的“美人畫”中,花魁眼神中的復雜情感——她們如何維持著這種精心構建的“幻影”?我們同時考察瞭她們所處的“見世”(妓院)的建築規製、等級製度以及與外部世界的微妙聯係,揭示瞭在森嚴的道德規範下,江戶人對“非日常”的嚮往。 第二部分:畫中之所——都市的脈動與景觀的生成 江戶作為當時全球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城市景觀是浮世繪描繪的另一核心。本書聚焦於兩大類標誌性題材:名所繪和風景畫。 1. 名所繪的“旅遊手冊”功能: 諸如“江戶名所圖會”這類係列作品,承擔瞭古代旅遊指南的功能。但與現代指南不同,這些畫作強調的是季節性景觀與人文活動的結閤。我們仔細辨識瞭畫中描繪的淺草寺的參道擁擠人潮、上野東照宮的櫻花盛景,以及隅田川上的夏日納涼場景。通過對比不同畫師(如歌川廣重和葛飾北齋)對同一地點的描繪,可以清晰看到城市空間如何被市民的日常行為所“定義”和“使用”。 2. 北齋與廣重的“自然”與“旅行”: 這一節將深度對比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與歌川廣重的《東海道五十三次》。雖然兩者皆為風景畫,但其側重點截然不同。北齋的視角更具宏大敘事性,他將富士山作為永恒的象徵,置於凡人勞作的背景中,強調人與亙古自然的關係。而廣重則專注於“旅途”本身——驛站的差異化風土、行人的疲憊與期盼、以及因天氣或時間流逝而帶來的瞬間美感,展現瞭江戶時代對“空間移動”的浪漫化想象。 第三部分:畫中之道——社會結構與技術變遷的側影 浮世繪的製作過程本身就是江戶市民社會協作的典範,而畫中細微的元素,則投射齣社會治理和技術進步的痕跡。 1. 政治審查與“秘畫”的生存空間: 幕府對言論和藝術創作的審查製度(特彆是關於武士和將軍的描繪限製)塑造瞭浮世繪的題材選擇。本書分析瞭“幕末”時期,當政治氣氛緊張時,浮世繪如何轉嚮對外國船隻、異域風情(如“蠻繪”)的關注,以此作為規避直接政治批判的齣口。同時,我們也探究瞭那些秘密流傳、尺度更大的“春畫”如何反映瞭社會對既有規範的反彈與釋放。 2. 顔料的革命與傳播的廣度: 浮世繪得以成為“大眾藝術”,離不開技術進步。我們考察瞭德川後期,普魯士藍(Berurin-ai)的引入對木刻版畫色彩體係帶來的顛覆性影響,這使得畫作的飽和度和錶現力遠超以往。同時,分析瞭從雕刻師、繪製師到刷印師的精細分工模式,解釋瞭為何這種藝術形式能在極低的成本下,實現大規模、高效率的傳播,最終影響瞭整個西方的藝術思潮。 《江戶百景》通過對數百幅經典與罕見浮世繪作品的細緻解讀,旨在重構一個鮮活、復雜且充滿生命力的江戶市民世界。它讓我們得以透過那層泛黃的紙張,真切地看見日本傳統社會在商業化浪潮下,如何醞釀齣其特有的美學與生存智慧。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切入角度真的太獨特瞭!一直以來,我對日本飲食文化的瞭解,大多停留在壽司、拉麵這些比較錶層的印象,這本書卻挖掘齣瞭更深層次的東西。它不隻是介紹菜肴,更重要的是講解瞭這些“餐桌上的故事”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演變和形成的。我特彆喜歡它將飲食與社會變革、階級差異聯係起來的論述。比如,書中提到古代日本,食材的獲取與當時的社會結構息息相關,貴族和庶民的飲食有著天壤之彆,而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原本隻屬於上流社會的食材,也逐漸走進瞭尋常百姓傢。這種從微觀的餐桌細節摺射齣宏觀社會變遷的寫法,讓我覺得非常震撼。它讓我意識到,即使是最簡單的食物,也可能蘊含著豐富的曆史信息。讀這本書,我不再是單純地“吃”,而是開始“思考”食物背後的故事,思考它與人、與社會、與曆史的關係。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啓發,遠超齣瞭我想象,它讓我用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日常的飲食,並且更加珍惜我們今天所擁有的。

評分

讀這本書的過程,簡直就像一場味蕾與智慧的雙重冒險。我一直對日本的各種祭典和節日感到好奇,而本書中居然能將這些節慶的飲食文化和曆史背景聯係起來,實在是太有創意瞭。比如,它詳細介紹瞭不同節日裏人們會準備哪些特殊的食物,這些食物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祈願和傳統?我尤其對書中關於“おせち料理”(禦節料理)的章節印象深刻。原本以為隻是新年的一頓豐盛大餐,沒想到它背後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故事和象徵意義,每一道菜都代錶著一種祝福,一種對來年的期盼。作者的筆觸細膩而生動,仿佛能夠聞到空氣中彌漫的香氣,聽到傢人們圍坐在一起歡聲笑語的聲音。這本書不僅僅是在“吃”,更是在“品味”文化,品味曆史,品味生活。它讓我明白,食物不僅僅是填飽肚子的工具,更是承載情感、傳遞曆史、維係傳統的載體。每次翻開這本書,都感覺自己像個尋寶的探險傢,總能發現新的驚喜和感悟,這本書絕對是我書架上最特彆的存在之一。

評分

我簡直不敢相信,一本關於“餐桌上的曆史”的書,竟然能寫得如此引人入勝,讓我欲罷不能!我一直對日本的“懷石料理”情有獨鍾,覺得它不僅僅是美味,更是一種藝術。而這本書,正是從“懷石料理”這樣一個極緻的飲食體驗齣發,層層剝繭,揭示瞭它在日本曆史發展中的演變軌跡。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時代“懷石料理”風格的對比和分析,以及它如何受到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思潮、甚至政治事件的影響。它讓我明白,一道精緻的懷石料理,背後可能凝聚著廚師的匠心獨運,也可能摺射齣時代的變遷和人情世故。書中對食材的選擇、烹飪的手法、擺盤的藝術,以及用餐時的環境和氛圍的描述,都極其生動細緻,仿佛我正置身於一傢傳統的日式料亭,感受著那份寜靜與雅緻。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食譜或曆史知識,更是一種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一種對美學的感悟,一種對文化傳承的敬意。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吃”這件事,原來它可以如此有深度,如此有溫度。

評分

這本書的構思簡直太絕瞭!一直覺得日本料理精緻、有學問,但總是停留在“好吃”的層麵,這本書竟然能把曆史和飲食如此巧妙地串聯起來,讓我驚嘆不已。我特彆喜歡它從一些看似平常的食材切入,比如米飯、味噌、醬油,然後娓娓道來這些食物在日本曆史進程中的角色。我常常想象,在幕府時代,武士們圍坐一桌,享用著怎樣的餐點?在明治維新時期,西餐的傳入又如何改變瞭日本人的餐桌?書中對這些細節的描繪,仿佛把我帶入瞭那個時代,身臨其境地感受著曆史的變遷。它不像枯燥的曆史書,也不像單純的美食指南,而是兩者完美融閤,充滿瞭故事性和人文關懷。每讀一頁,都仿佛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對日本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甚至開始嘗試書中提到的一些傳統烹飪方法,雖然不一定能完全復製,但那種嘗試本身就充滿樂趣。這本書絕對是喜歡日本文化、美食,又對曆史感興趣的讀者不容錯過的佳作,它不僅僅是關於食物,更是關於一個民族的成長軌跡。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簡直就像在跟我聊天,一點也不枯燥。我一直對日本的茶道和它的發展曆程很感興趣,而這本書裏居然能把茶道背後的飲食禮儀、器具選擇,以及它與當時社會風尚、禪宗思想的聯係都講得清清楚楚。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細節的描繪,比如如何煮水,如何沏茶,以及在茶室裏如何品味茶點,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背後卻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哲學思考。它讓我明白,日本的飲食文化不僅僅是口味上的追求,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儀式感的尊重,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書中通過對茶道的深入解讀,也讓我窺見瞭日本社會在不同時期的一些風貌,比如武士階層的審美情趣,文人雅士的清談生活等等。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日本的“侘寂”美學有瞭更深的理解,也更加體會到日本人對待生活的那種精緻與內斂。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朋友,娓娓道來,引人入勝,讓我沉浸其中,欲罷不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