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日本史/港台繁体餐饮饮食文学

餐桌上的日本史/港台繁体餐饮饮食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宮崎正勝 著,陳心慧 译
图书标签:
  • 日本史
  • 饮食文化
  • 餐饮文学
  • 港台图书
  • 繁体字
  • 历史
  • 美食
  • 文化
  • 社会
  • 风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遠足文化
ISBN:9789869300087
商品编码:10605262903
出版时间:2016-05-18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餐桌上趣讀日本歷史!
透過壽司、蕎麥麵、味噌湯和壽喜燒…
重新認識傲視亞洲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屬於古代時尚食品的丸子、大佛與蠶豆之間竟有出人意外的關係?從豆腐料理大變身而成的關東煮、原是伊斯蘭點心的五目油豆腐包、被視為下等魚而遭人嫌棄的鮪魚、白菜與日清戰爭等,本書揭開食材與料理不為人知的一面。本書作者再一次以世界的歷史變動為主軸,說明日本的飲食文化是如何經過重組與演變。書中充滿各種小知識,淺顯易懂。是一本可以輕鬆了解日本歷史與文化的書。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從古代起就非常豐富的「飲食文化」
1 滿富自然恩惠的「當令」食材
2 稻米文化的起源
3 粥與紅豆飯與壽司
4 以前非常珍貴的鹽
5 心太與鮭魚與香魚

第二章 從大陸傳來的「飲食文化」
1 遣唐使與「飲食文化」
2 筷子的傳入
3 醍醐味是遊牧民族的味道
4 納豆與丸子與烏龍麵
5 砂糖、蠶豆、蓮藕意外傳入日本
6 從魚醬到味噌
7 蕎麥麵、蒟蒻、沙丁魚以及牛蒡

第三章 室町時代是飲食的文藝復興時期
1 室町時代「飲食文化」的變遷
2 新型態的飲食文化與「茶之湯」
3 懷石料理與點心
4 豆腐的活躍發展
5 味噌湯和芝麻
6 醬油與昆布與柴魚
7 從點心演變而來的什錦燒和饅頭
8 羊羹和外郎糕有趣的起源
9 「酒」的大躍進

第四章 葡萄牙人和荷蘭人運進來的飲食文化
1 葡萄牙人運進日本的飲食文化
2 飄洋過海而來的胡椒和辣椒
3 以前砂糖是shechi品
4 麵包和餅乾傳進日本的由來
5 天婦羅與五目油豆腐包
6 黃瓜和南瓜的吃法
7 冠上「荷蘭」二字的食品

第五章 江戶時代創造的飲食文化
1 日本料理的集大成與江戶、大阪
2 富裕的商人與會席料理、幕之內便當
3 江戶庶民的速食
4 淺草海苔和佃煮的全國化
5 從新香到澤庵
6 西瓜、四季豆、番薯
7 初鰹和目黑的秋刀魚
8 江戶的菓子文化與柏餅、金鍔、大福

第六章 「洋食」的誕生與餐桌的世界化
1 日本式的「西洋料理」
2 文明開化與壽喜燒、牛肉火鍋
3 日本人鍾愛的咖哩飯
4 「初戀的味道」是從蒙古而來
5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戰俘將香腸傳進日本
6 日中戰爭帶來的餃子
7 美軍普及了沙拉和生菜
8 漢堡排與「漢堡」的世界化
9 餐桌與多啦A夢的口袋

作者資料
宮崎正勝
一九四二年在東京都出生,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歷史系畢業。曾經擔任都立三田高中、九段高中、筑波大學附設高中教員(教授世界史)、筑波大學講師(專職)等職務,現為北海道教育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期間,在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八年,他還擔任NHK高中講座「世界史」(廣播?電視)的專職講師。二十多年間,從事高中「世界史」的教科書編輯和撰寫。

著有《快速瞭解世界史》《快速瞭解東洋史》《快速瞭解(世界)近代史》《撼動世界史的「大」事典(編著)》(日本實業出版社)、《如何掌握全球化時代的世界史》(吉川弘文館)、《鄭和的南海大遠征》《黃金國傳說》(中公新書)、《伊斯蘭網絡》(講談社選書達人)、《航向世界史之海》(小學館)、《唯物史觀的世界史》《文明網絡的世界史》(原書房)、《從地域的角度來看世界歷史年表─構成世界史的地域和國家》(聖文新社)等多部著作。

基本資料
作者:宮崎正勝
譯者:陳心慧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6-05-18
ISBN:9789869300087
規格:平裝 / 單色 / 280頁 / 15cm×21cm

好的,以下是一部名为《江户百景:浮世绘中的市井风情与生活变迁》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与“餐桌上的日本史/港台繁体餐饮饮食文学”无关,且力求详实自然: --- 《江户百景:浮世绘中的市井风情与生活变迁》 作者: 铃木健一 译者: 林宜静 出版社: 弘文堂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内容简介】 《江户百景:浮世绘中的市井风情与生活变迁》并非一部冰冷的艺术史著作,而是一趟穿越时空、潜入德川幕府黄金时代——江户(今东京)——的深度田野考察。本书以日本独有的木刻版画艺术——浮世绘为核心载体,抽丝剥茧地揭示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社会结构、庶民生活、风俗习惯乃至环境变迁的复杂面貌。 江户时代(1603-1868年)是日本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时期。表面上,幕府实行严酷的“锁国”政策,社会阶层固化;私下里,随着商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口的空前集中,一个前所未有的市民文化(町人文化)正在底层悄然兴起。浮世绘,正是这种新兴市民阶层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它以其鲜明的色彩、夸张的造型和对日常瞬间的捕捉,成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最直观的“百科全书”。 本书的结构并非按照时间顺序线性叙述,而是围绕“景”——即浮世绘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与场景——进行深入剖析,共分为“画中之人”、“画中之所”与“画中之道”三大板块。 第一部分:画中之人——身份、欲望与扮演 浮世绘的灵魂人物,首先是当时社会最引人注目的群体。本部分重点剖析了两位最具代表性的“职业肖像”:歌舞伎演员和游女。 1. 役者绘的戏剧性构建: 歌舞伎不仅仅是一种舞台艺术,更是江户市民精神消费的核心。我们将探讨役者绘(描绘演员的画作)如何超越了单纯的肖像记录,成为了对“名角”的偶像崇拜的载体。从市川团十郎到佐野川市松,名优们的服装、妆容、经典定格(见得)是如何被艺术化地定格并流传的?我们深入分析了这些画作如何反映了当时观众对“美”的定义——那是一种超越性别、充满阳刚与阴柔并济的舞台魅力。画作中的道具、背景中的狮子舞、或仅仅是演员手持的一柄折扇,都蕴含着特定剧目和幕府审查制度下的文化密码。 2. 花魁的世界与“见世”文化: 吉原的花魁无疑是浮世绘中最光彩夺目却也最令人神往的主题。本书拒绝将花魁简单标签化为“高级娼妓”,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经济互动与社交礼仪体系中考察。从西川佑次郎对华丽服饰的细致描摹,到喜多川歌麿捕捉到的“美人画”中,花魁眼神中的复杂情感——她们如何维持着这种精心构建的“幻影”?我们同时考察了她们所处的“见世”(妓院)的建筑规制、等级制度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微妙联系,揭示了在森严的道德规范下,江户人对“非日常”的向往。 第二部分:画中之所——都市的脉动与景观的生成 江户作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城市景观是浮世绘描绘的另一核心。本书聚焦于两大类标志性题材:名所绘和风景画。 1. 名所绘的“旅游手册”功能: 诸如“江户名所图会”这类系列作品,承担了古代旅游指南的功能。但与现代指南不同,这些画作强调的是季节性景观与人文活动的结合。我们仔细辨识了画中描绘的浅草寺的参道拥挤人潮、上野东照宫的樱花盛景,以及隅田川上的夏日纳凉场景。通过对比不同画师(如歌川广重和葛饰北斋)对同一地点的描绘,可以清晰看到城市空间如何被市民的日常行为所“定义”和“使用”。 2. 北斋与广重的“自然”与“旅行”: 这一节将深度对比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与歌川广重的《东海道五十三次》。虽然两者皆为风景画,但其侧重点截然不同。北斋的视角更具宏大叙事性,他将富士山作为永恒的象征,置于凡人劳作的背景中,强调人与亘古自然的关系。而广重则专注于“旅途”本身——驿站的差异化风土、行人的疲惫与期盼、以及因天气或时间流逝而带来的瞬间美感,展现了江户时代对“空间移动”的浪漫化想象。 第三部分:画中之道——社会结构与技术变迁的侧影 浮世绘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江户市民社会协作的典范,而画中细微的元素,则投射出社会治理和技术进步的痕迹。 1. 政治审查与“秘画”的生存空间: 幕府对言论和艺术创作的审查制度(特别是关于武士和将军的描绘限制)塑造了浮世绘的题材选择。本书分析了“幕末”时期,当政治气氛紧张时,浮世绘如何转向对外国船只、异域风情(如“蛮绘”)的关注,以此作为规避直接政治批判的出口。同时,我们也探究了那些秘密流传、尺度更大的“春画”如何反映了社会对既有规范的反弹与释放。 2. 颜料的革命与传播的广度: 浮世绘得以成为“大众艺术”,离不开技术进步。我们考察了德川后期,普鲁士蓝(Berurin-ai)的引入对木刻版画色彩体系带来的颠覆性影响,这使得画作的饱和度和表现力远超以往。同时,分析了从雕刻师、绘制师到刷印师的精细分工模式,解释了为何这种艺术形式能在极低的成本下,实现大规模、高效率的传播,最终影响了整个西方的艺术思潮。 《江户百景》通过对数百幅经典与罕见浮世绘作品的细致解读,旨在重构一个鲜活、复杂且充满生命力的江户市民世界。它让我们得以透过那层泛黄的纸张,真切地看见日本传统社会在商业化浪潮下,如何酝酿出其特有的美学与生存智慧。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就像一场味蕾与智慧的双重冒险。我一直对日本的各种祭典和节日感到好奇,而本书中居然能将这些节庆的饮食文化和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实在是太有创意了。比如,它详细介绍了不同节日里人们会准备哪些特殊的食物,这些食物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祈愿和传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おせち料理”(御节料理)的章节印象深刻。原本以为只是新年的一顿丰盛大餐,没想到它背后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和象征意义,每一道菜都代表着一种祝福,一种对来年的期盼。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生动,仿佛能够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气,听到家人们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的声音。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吃”,更是在“品味”文化,品味历史,品味生活。它让我明白,食物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工具,更是承载情感、传递历史、维系传统的载体。每次翻开这本书,都感觉自己像个寻宝的探险家,总能发现新的惊喜和感悟,这本书绝对是我书架上最特别的存在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就像在跟我聊天,一点也不枯燥。我一直对日本的茶道和它的发展历程很感兴趣,而这本书里居然能把茶道背后的饮食礼仪、器具选择,以及它与当时社会风尚、禅宗思想的联系都讲得清清楚楚。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细节的描绘,比如如何煮水,如何沏茶,以及在茶室里如何品味茶点,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它让我明白,日本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口味上的追求,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仪式感的尊重,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书中通过对茶道的深入解读,也让我窥见了日本社会在不同时期的一些风貌,比如武士阶层的审美情趣,文人雅士的清谈生活等等。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日本的“侘寂”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体会到日本人对待生活的那种精致与内敛。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朋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让我沉浸其中,欲罢不能。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切入角度真的太独特了!一直以来,我对日本饮食文化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寿司、拉面这些比较表层的印象,这本书却挖掘出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它不只是介绍菜肴,更重要的是讲解了这些“餐桌上的故事”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和形成的。我特别喜欢它将饮食与社会变革、阶级差异联系起来的论述。比如,书中提到古代日本,食材的获取与当时的社会结构息息相关,贵族和庶民的饮食有着天壤之别,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原本只属于上流社会的食材,也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这种从微观的餐桌细节折射出宏观社会变迁的写法,让我觉得非常震撼。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简单的食物,也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读这本书,我不再是单纯地“吃”,而是开始“思考”食物背后的故事,思考它与人、与社会、与历史的关系。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远超出了我想象,它让我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日常的饮食,并且更加珍惜我们今天所拥有的。

评分

这本书的构思简直太绝了!一直觉得日本料理精致、有学问,但总是停留在“好吃”的层面,这本书竟然能把历史和饮食如此巧妙地串联起来,让我惊叹不已。我特别喜欢它从一些看似平常的食材切入,比如米饭、味噌、酱油,然后娓娓道来这些食物在日本历史进程中的角色。我常常想象,在幕府时代,武士们围坐一桌,享用着怎样的餐点?在明治维新时期,西餐的传入又如何改变了日本人的餐桌?书中对这些细节的描绘,仿佛把我带入了那个时代,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历史的变迁。它不像枯燥的历史书,也不像单纯的美食指南,而是两者完美融合,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每读一页,都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甚至开始尝试书中提到的一些传统烹饪方法,虽然不一定能完全复制,但那种尝试本身就充满乐趣。这本书绝对是喜欢日本文化、美食,又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不容错过的佳作,它不仅仅是关于食物,更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成长轨迹。

评分

我简直不敢相信,一本关于“餐桌上的历史”的书,竟然能写得如此引人入胜,让我欲罢不能!我一直对日本的“怀石料理”情有独钟,觉得它不仅仅是美味,更是一种艺术。而这本书,正是从“怀石料理”这样一个极致的饮食体验出发,层层剥茧,揭示了它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轨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代“怀石料理”风格的对比和分析,以及它如何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思潮、甚至政治事件的影响。它让我明白,一道精致的怀石料理,背后可能凝聚着厨师的匠心独运,也可能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人情世故。书中对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手法、摆盘的艺术,以及用餐时的环境和氛围的描述,都极其生动细致,仿佛我正置身于一家传统的日式料亭,感受着那份宁静与雅致。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食谱或历史知识,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一种对美学的感悟,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敬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吃”这件事,原来它可以如此有深度,如此有温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