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阳明学述要(新校本)

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阳明学述要(新校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穆 著
图书标签:
  • 钱穆
  • 阳明学
  • 王阳明
  • 明代思想
  • 中国哲学
  • 学术著作
  • 历史文化
  • 繁体书籍
  • 新校本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06988
版次:1
商品编码:106177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九州书系:钱穆先生著作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9
字数: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阳明学述要(繁体竖排版)(新校本)》原名王守仁,乃钱宾四先生民国十七年春应上海商务印书馆之邀而作,收入该馆所编万有文库中,初版于十九年十月。是书虽篇幅不大,然述王翠则溯自宋学以来,至王学本身,乃至王学之流传,其大纲大节,实已提揭无遗。先生讲明王翠,尤特提醒读者「脱弃训诂和条理的眼光,直透大义,反向自心」,洵可谓能得王学「事上磨炼」之着精神处者。
逮一九五四年十月,先生将原书略加改定,易名阳明学述要,交由台北正中书局于一九五五年三月再版。此次重排,即?正中版为底本,除改正原版若干误植文字及调整若干标点符号外,内容不作更动。排校工作虽力求慎重,而错误疏漏,料将难免,敬希读者不吝指正。

内页插图

目录


再版序
一 宋翠裹面留下的几个问题
二 明学的一般趋向和在王学以前及同时几个有关系的学者
三 阳明成学前的一番经历
四 工学的三孪
五 王学大纲
六 阳明的晚年思想
七 王学的流传
八 阳明年谱

精彩书摘

三十三岁又人政界。三十四岁,和湛甘泉倡明圣道,授徒讲学,一时目为立异好名。其实他还是狂放的本色,他还是浪漫地不受羁制,他还只是爱做世上第一等人和第一等事,他到底不肯安于卑近。在那时,他虽对于圣学,未有深切的自信,他虽还没有到成学的时期;但他早已岸然肩着传播圣学的牌子,高唱人云。其实正和他在越中山裹静坐求出世时,抱着一样的心境,一样的精神。
三十五岁谪龙场驿。他那内部郁积的活力,终于要发泄了,终于要爆裂了,终于不能久藏,终于不能深埋了。他内心沸腾着豪杰的热血,鼓舞着神仙的想望,崇拜着圣贤的尊严。他自己按捺不住,触机郎发。他看到朝廷闱宦柄政,直士遇祸,他从内心深处,涌出一股义愤来抗疏相救。于是下诏狱,廷杖四十,死而复苏,还谪贵州的龙场驿,当一个小小的驿丞。这样一种生活上的剧变,对他神经的刺戟,是何等地深刻呀!他譬如蕴蓄着很深很厚的风寒,一旦发作,壮寒壮热,大病一场。单靠他一副坚强的筋骨和笃实的体魄,到底九死一生,恢复了他的健康。待他挣扎了那一阵,他身内以前所蕴蓄着的风寒,却发泄透了,大病初愈,却反而见得格外的精神,格外的气力。这一事在他生活上,是最重要的一个转换,他渐渐地在其中,得到他以后的新活力和新生命。

前言/序言


阳明心学:一场贯穿古今的生命与智慧之探寻 阳明心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璀璨夺目的一颗巨星,它不仅是一种思想体系,更是一种实践的生命态度,一次对人心真切面貌的深刻揭示。自明代王阳明先生肇始,至近代以来无数学者薪火相传,它所激发的思想回响,至今仍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激荡,并向世界传递着东方的智慧之光。本书,并非仅仅是对阳明心学史的简单梳理,而是以一种追溯与体悟的姿态,深入探究这场自发而起的生命觉醒,以及它所孕育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一、 心即理:从体悟出发的宇宙观 阳明心学的核心,在于“心即理”的命题。这句振聋发聩的论断,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谈,而是源于王阳明先生在人生实践中的切身体悟。他经历了从“格物致知”的传统儒家教诲,到体悟到“理”并非外在于心灵的客观存在,而是蕴含于人心之中,是心之本体。 “格物致知”,在阳明看来,并非是去探究事物的种种外在道理,而是要去格除心中的妄念,致其固有的善端。物之所以有理,全在于心之所能知。心体无善无恶,但一旦有欲念,就有善恶之分。格物,就是格除私欲,使心之本体得以彰显。这是一种将认识论与价值论高度统一的哲学视角,它将道德实践的根基牢牢地扎在人的内心之中,认为真正的认识,必然伴随着道德的完善。 “心即理”的提出,颠覆了以往儒家思想中“理”的客观性和外在性。它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并非被动的接受外部世界的规则,而是可以通过内省与体悟,发现并实现内在的道德法则。这是一种极具解放意义的哲学思想,它将个体从僵化的礼教束缚中解放出来,赋予个体发现真理、实现价值的内在力量。 二、 知行合一:实践中的道德生成 与“心即理”紧密相连的,是“知行合一”的学说。阳明先生认为,知与行是同一个本体,不可分割。真正的“知”,必然包含着“行”的必然性,而“行”则是“知”的必然结果。如果说“心即理”揭示了道德的来源,那么“知行合一”则指明了道德的实现途径。 “知行合一”并非简单地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而是强调了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在认识中深化实践。它反对“知而不行”的空谈,也反对“行而不知”的盲动。真正的“知”,是已经包含了行动的意愿和方向;而真正的“行”,则是对“知”的检验和深化。 阳明先生以“孝”为例,认为“知孝”并非只是了解孝的道理,而是要心生孝意,并付诸行动。如果一个人声称自己知道孝,但却不孝敬父母,那么他所“知”的孝,就并非是真正的“知”。同样,在为人处世中,我们遇到的种种情境,都是检验我们“心即理”是否真正落实的试金石。每一次的实践,都是对我们内心真理的体悟与强化。 “知行合一”的思想,将哲学从书斋引向生活,将道德从理论推向实践。它强调了行动的价值,认为真正的智慧和道德,只能在具体的、生动的生活实践中得以显现和完善。这种注重实践的精神,对后世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致良知:开启内在的道德罗盘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最为精髓的部分,也是其独特魅力之所在。良知,是人心固有的、不假外求的道德意识。它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辨别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阳明先生认为,人人皆有良知,关键在于如何“致”——即如何去发掘、显现、扩充和实践它。 “致良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内省、克制私欲、顺应天理的过程。它不是被动地等待良知显现,而是主动地去认识和践行它。当我们在面对诱惑时,能够自觉地克制欲望,遵循内心的善念,这就是在“致良知”。当我们能够 empathetically理解他人的痛苦,并尽力去帮助时,这便是良知在行动。 “致良知”的实践,是一种将道德修养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方式。它不需要刻意地去学习某种复杂的道德规范,而是要时刻保持警觉,聆听内心的声音,让良知成为我们行动的准则。这种将个体道德的实现与宇宙的根本法则相契合的观点,为个体生命赋予了崇高的意义和价值。 “致良知”的学说,强调了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将道德的实现寄托于个体的自觉和努力。它赋予了每个人成为圣贤的可能性,只要能够坚持“致良知”,就能逐渐完善自我,达到至善的境界。这种平易近人而又充满力量的学说,激励了无数普通人去追求内心的道德完善。 四、 阳明心学对后世的影响与现代意义 自王阳明先生之后,阳明心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影响了明清时期的儒学发展,更对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近现代中国,阳明心学更是成为一股重要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 在当今社会,阳明心学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阳明心学所倡导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指引。它提醒我们关注内心的丰盈,注重品格的修养,强调实践的力量。 “心即理”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外在的物质占有,而在于内心的道德自觉和精神觉醒。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它引导我们审视内心的真伪,辨别信息的价值,不被纷繁的外象所迷惑。 “知行合一”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鼓励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所知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在个人成长方面,它告诫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而要勇于实践,在行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社会发展方面,它也启示我们,任何伟大的事业,都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实践。 “致良知”更是为现代人提供了应对内心困境的良方。在充满压力和挑战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迷失方向,甚至被欲望所吞噬。阳明心学所倡导的“致良知”,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回归内心、寻找真我的道路。通过不断地反省和实践,我们能够发掘内心深处的善意和力量,做出符合良知的选择,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结语 王阳明先生的阳明心学,是一场永不落幕的生命与智慧的探寻。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以其深刻的洞见和实践的指引,至今仍为我们提供着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正是希望通过对阳明心学精髓的深入解读与阐释,带领读者一同踏上这场对内心真理的追寻之旅,在体悟中领略东方智慧的博大精深,在实践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它不仅仅是对阳明心学历史与思想的介绍,更是对一种生命态度的倡导,对一种价值追求的召唤。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阳明学述要》(新校本),让我重新认识了王阳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钱穆先生的文字,充满了大家风范,既有严谨的学术深度,又不失温润的人文关怀。他对于阳明学“致良知”的解读,让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仿佛看到每个人心中都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书中对于阳明学与儒家其他学派的比较,也让我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先生的笔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文章,而是循循善诱,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思想的殿堂。新校本的精校细订,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纯粹、更加可靠的阅读版本,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与钱穆先生的思想对话,与王阳明的心学精神共鸣。这是一本能够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的书。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阳明学述要》(新校本),便被其精炼的笔触和深邃的见解所吸引。钱穆先生的学养,如同一汪清澈的泉水,潺潺流淌,涤荡心灵。书中所阐述的阳明学,并非冰冷的学术论述,而是饱含生命温度的哲学思考。先生以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娓娓道来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思想,其间不乏对后世儒学流变的梳理与辨析。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阳明学如何契合中国人的民族性情,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的阐释,都极具启发性。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能够切切实实指导我们如何安顿身心、如何立身处世的智慧。每一页都仿佛充满了先生的温度,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温润的关怀,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沉浸其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滋养。这本新校本的出现,无疑是对阳明学研究的一大贡献,让更多读者得以更清晰、更准确地领略这位伟大思想家的精神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钱穆先生的文字,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即便面对的是博大精深的阳明心学,也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先生的叙述逻辑严谨,条理清晰,仿佛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思想版图。从阳明学诞生的时代背景,到其核心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再到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影响与演变,先生都一一细致道来,既有宏观的视野,又不乏微观的精辟分析。尤为可贵的是,书中对于阳明学中一些容易引起误解的观点,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辨析,使读者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其真意。新校本的精良制作,也大大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字体大小、排版布局都恰到好处,让人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久久不忘。读罢此书,不仅对阳明心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了新的体悟。

评分

《阳明学述要》(新校本)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迪。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将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如同剥洋葱般一层层地剖析开来,直至最核心的本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知行合一”的解读,它并非简单地将知与行等同,而是揭示了一种更为深刻的统一观,即认识的完成必然导向行动,而行动又反过来深化认识。这种动态的、螺旋上升的辩证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先生在阐述过程中,常常会引用经典的诗词、故事,让原本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新校本的细致校勘,确保了原文的准确性,也让阅读过程更加流畅。读完此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思想世界,也对如何将儒家智慧融入当代生活有了新的思考方向。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阳明学述要》(新校本)之前,我对阳明学仅停留在一些模糊的印象中,觉得其思想有些玄奥。然而,钱穆先生的讲解,如同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先生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阳明学的核心要义。他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史实和个人感悟,将阳明心学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书中对于“心即理”的论述,尤其令人耳目一新,它打破了我过去认为的“理”是外在于人心的一种客观存在的观念,让我理解到“理”恰恰就在我们心中。这种内求的哲学,对于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我们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新校本的质量也令人称道,纸张质感、印刷清晰度都非常出色,是一本值得珍藏的读物。

评分

所谓真理,则可有两种看法:一认真理为超越而外在,绝对而自存。一认真理印内在于人生,而仅为人生中之普遍与共同的。此二看法,各有是处。天地万物,本先人类而有。天地万物有天地万物之理,其时尚无人类,则谓此等真理超越外在,独立自存,自无可议。这既有人类之后,便有内在于人生界之真理,络续发现。此仅指其在人生界有普遍性,共同性,决非亦超越人生而外在。然此二项真理,亦非全相隔绝,抑且互有关涉。人生本从宇宙界来,本在天地万物中,故人生真理中必处处涵有宇宙真理,亦必处处被限制于宇宙真理中而不能违反与逃避。然就人生论人生,则人生本身。亦必有其内在之真理。此二项真理之分别,本极明显。然人类思想往往从此分别上发生种种偏差与歧误。

评分

一《二十世纪四川书法名家研究丛书:徐无闻卷》是《二十世纪四川书法名家研究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很好!

评分

同事推荐,还没看

评分

很好的书,非常满意!!!!!

评分

书不错 字体漂亮。看着舒服。印刷和台版一无二致,很好很好。就是价格贵了些。慢慢看。慢慢琢磨了。

评分

四 《二十世纪四川书法名家研究丛书:徐无闻卷》主要分五部分:一为总序,二为论文一主题论文及附论一,三为作品图版,四为图版说明,五为作者年表。

评分

一次买了不少的书,都挺好的,书目比较齐全,有问题时客服态度也好

评分

啥,在收货后我都会及时对服务(快递包装、送货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