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阅读经典:论雅俗共赏

国民阅读经典:论雅俗共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自清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批评
  • 文化史
  • 雅俗文化
  • 经典阅读
  • 文化研究
  • 中国文学
  • 审美
  • 大众文化
  • 传统文化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48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407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国民阅读经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4
字数: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最有效益的阅读 是阅读经典
  永不过时的收藏 是收藏经典
  美国人有他们的“人民书架” 我们也要有自已的“基本经典”

内容简介

  《国民阅读经典: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先生抗战胜利后所作部分文章的结集。共收入“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本书站在现代立场来理解传统文艺,提出了许多精辟的引人深思的观点。讨论了诗歌的欣赏标准与差异化、传统对于自然与艺术的态度以及人物评论等内容。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散文《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脍炙人口。主要著作有《踪迹》、《背影》、《你我》等散文集,《诗言志辩》、《经典常谈》等论文集以及《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目录

论雅俗共赏
论百读不厌
论逼真与如画——关于传统的对于自然和艺术的态度的一个考察
论书生的酸气
论朗诵诗
美国的朗诵诗
常识的诗
诗与话
歌谣里的重叠
中国文的三种型——评郭绍虞编著的《语文通论》与
《学文示例》
禅家的语言
论老实话
鲁迅先生的杂感
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闻一多全集》序

精彩书摘

  论雅俗共赏(节选)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这句成语不知道起于什么时代,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罢。
  原来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我们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的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和“民”这两个等级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的分子在流通着,上下着。而上去的比下来的多,士人流落民间的究竟少,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王侯将相早就没有种了,读书人到了这时候也没有种了;只要家里能够勉强供给一些,自己有些天分,又肯用功,就是个“读书种子”;去参加那些公开的考试,考中了就有官做,至少也落个绅士。这种进展经过唐末跟五代的长期的变乱加了速度,到宋朝又加上印刷术的发达,学校多起来了,士人也多起来了,士人的地位加强,责任也加重了。这些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是这样,也就不觉其寒尘;不但不觉其寒尘,还要重新估定价值,至少也得调整那旧来的标准与尺度。“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这里并非打倒旧标准,只是要求那些雅士理会到或迁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让大家打成一片。当然,所谓“提出”和“要求”,都只是不自觉的看来是自然而然的趋势。
  中唐的时期,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和尚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为的是求真与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安史乱后,和尚的口语记录更其流行,于是乎有了“语录”这个名称,“语录”就成为一种著述体了。到了宋朝,道学家讲学,更广泛的留下了许多语录;他们用语录,也还是为了求真与化俗,还是为了争取群众。所谓求真的“真”,一面是如实和直接的意思。禅家认为第一义是不可说的,语言文字都不能表达那无限的可能,所以是虚妄的。然而实际上语言文字究竟是不免要用的一种“方便”,记录的文字自然越近实际的、直接的说话越好。在另一面这“真”又是自然的意思,自然才亲切,才让人容易懂,也就是更能收到化俗的功效,更能获得广大的群众。道学主要的是中国的正统的思想,道学家用了语录做工具,大大的增强了这种新的文体的地位,语录就成为一种传统了。比语录体稍稍晚些,还出现了一种宋朝叫做“笔记”的东西。这种作品记述有趣味的杂事,范围很宽,一方面发表作者自己的意见,所谓议论,也就是批评,这些批评往往也很有趣味。作者写这种书,只当做对客闲谈,并非一本正经,虽然以文言为主,可是很接近说话。这也是给大家看的,看了可以当做“谈助”,增加趣味。宋朝的笔记最发达,当时盛行,流传下来的也很多。目录家将这种笔记归在“小说”项下,近代书店汇印这些笔记,更直题为“笔记小说”;中国古代所谓“小说”,原是指记述杂事的趣味作品而言的。
  那里我们得特别提到唐朝的“传奇”。“传奇”据说可以见出作者的“史才、诗、笔、议论”,是唐朝士子在投考进士以前用来送给一些大人先生看,介绍自己,求他们给自己宣传的。其中不外乎灵怪、艳情、剑侠三类故事,显然是以供给“谈助”,引起趣味为主。无论照传统的意念,或现代的意念,这些“传奇”无疑的是小说,一方面也和笔记的写作态度有相类之处。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我们看韩愈的“气盛言宜”的理论和他的参差错落的文句,也正是多多少少在口语化。他的门下的“好难”、“好易”两派,似乎原来也都是在试验如何口语化。可是“好难”的一派过分强调了自己,过分想出奇制胜,不管一般人能够了解欣赏与否,终于被人看做“诡”和“怪”而失败,于是宋朝的欧阳修继承了“好易”的一派的努力而奠定了古文的基础。——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

前言/序言


国民阅读经典:论雅俗共赏 书籍简介 浩瀚的书海,总有一些作品,穿越时空的阻隔,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阶层与识见的藩篱,成为全民共享的精神财富。《国民阅读经典:论雅俗共赏》,正是这样一部力图梳理、阐释并倡导“雅俗共赏”这一阅读理念的扛鼎之作。它并非堆砌名家名篇,也非泛泛而谈的文学史叙述,而是深入挖掘“雅俗共赏”现象背后的文化逻辑、社会意义以及其在中国文学发展脉络中的独特地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和理解经典形成机制的全新视角。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探究何以一部作品能够同时赢得文人雅士的推崇,又被寻常百姓所喜闻乐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在当今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雅俗共赏”的优秀传统,让更多真正具有价值的作品,得以跨越壁垒,触及更广阔的受众。 一、何谓“雅俗共赏”:界定的边界与内在的张力 “雅俗共赏”,一个看似简单明了的词汇,实则蕴含着复杂的文化内涵。本书的第一部分,便致力于对这一概念进行细致的辨析。作者并非试图画地为牢,将“雅”与“俗”进行二元对立的僵化划分,而是强调两者之间动态的、流动的关系。 “雅”,通常指向那些在艺术技巧、思想深度、人文关怀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的作品。它们往往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和审美素养才能完全领略其精妙之处,蕴含着对人性、社会、哲学的深刻洞察,具有长远的艺术生命力。这些作品,如同陈年的佳酿,需要时间来品味,需要心智的沉淀来感悟。 “俗”,则更多地指向那些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能够引发大众共鸣的作品。它们往往情节生动、语言鲜活,能够直接触动读者的情感,满足人们日常的精神需求。这些作品,如同街巷的歌谣,朴实而充满活力,能够瞬间点燃人们的热情。 然而,本书的关键论点在于,真正的“雅俗共赏”并非是“雅”的妥协或“俗”的提升,而是一种内在的融合与超越。优秀的“雅”作,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它们总能在某些方面触及人性的共通之处,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将深刻的思想转化为生动的形象,从而赢得大众的理解与喜爱。反之,那些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俗”作,也并非停留在浅薄的娱乐层面,它们往往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现实的观察,甚至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朴素的道德观念,同样具备了某种超越性的价值。 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如唐诗中的李白、杜甫,宋词中的苏轼,明清小说中的《西游记》、《水浒传》等,深入剖析了这些作品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同时被士人阶层和普通民众所接受。这些分析,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从作品的叙事结构、语言风格、人物塑造、思想主题等多个维度,揭示其“雅俗共赏”的内在机制。例如,李白诗歌的浪漫奔放,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苏轼词作的旷达豪迈,其背后都蕴含着对人生、社会、自然深刻的体悟,而其鲜明的艺术个性与生动形象的描绘,又使得这些作品得以穿越阶层的隔阂,直抵人心。 二、历史的印证:中国文学中的“雅俗共赏”传统 中国文学,拥有悠久而辉煌的“雅俗共赏”传统。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这一传统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阐释。作者认为,这一传统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文化心理以及教育普及程度等因素紧密相关。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尽管存在森严的阶级划分,但文人士大夫阶层与普通民众在思想文化上并非完全隔绝。科举制度的存在,使得一部分底层民众有机会进入士人阶层,而民间文化,如戏曲、小说、说唱艺术等,也在不断地滋养着文人的创作。这种双向的渗透与影响,为“雅俗共赏”的生长提供了土壤。 作者在此部分,着重探讨了几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和文学类型: 先秦至汉魏六朝: 从《诗经》的质朴与风雅,到楚辞的瑰丽与想象,再到乐府诗的民间气息与现实关怀,都显露出“雅俗共赏”的早期形态。汉代赋的铺陈,虽然在形式上显得“雅”,但其内容往往描绘盛世景象,满足了人们对国家繁荣的期待,也具备了某种“俗”的共鸣。 唐宋时期: 唐诗的繁荣,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作品,更是“雅俗共赏”的典范。李白诗的豪放飘逸,杜甫诗的现实批判,白居易诗的通俗易懂,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宋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既有晏殊、欧阳修的婉约清丽,也有苏轼的豪放开阔,同样兼顾了“雅”的韵味和“俗”的抒情。 元明清时期: 小说的兴盛,无疑是中国文学“雅俗共赏”传统的集大成者。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为代表的四大名著,以其宏大的叙事、鲜活的人物、跌宕的情节,征服了各个阶层的读者。尽管《红楼梦》在思想深度和艺术技巧上尤为突出,达到了极高的“雅”度,但其对人情世故的细腻描绘,对世俗生活的深刻洞察,又使其具有了强大的“俗”的亲和力。而戏曲的繁荣,更是将文字的“雅”与舞台的“俗”完美结合,成为了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作者在分析这些作品时,不仅关注其艺术成就,更着眼于其所折射出的社会生活、伦理观念、民族情感等,这些元素正是连接“雅”与“俗”的桥梁。 三、当下反思:如何在现代语境下重塑“雅俗共赏” 进入21世纪,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变,媒介的碎片化,以及娱乐至死的思潮,使得“雅俗共赏”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新兴媒介,以其极低的门槛和极强的传播力,迅速占领了大众的视野,但其中充斥着大量低俗、劣质的内容,对“雅”的追求构成了冲击。另一方面,一些严肃文学作品,尽管内涵深刻,却因门槛过高、传播渠道有限,难以触及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使得“雅”与“俗”之间的鸿沟似乎越来越大。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雅俗共赏”在现代语境下的反思与重塑。作者并非主张放弃“雅”的追求,或者否定“俗”的价值,而是倡导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构建新的“雅俗共赏”模式。 重新认识“雅”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雅”的定义?是否应该打破“曲高和寡”的误区,认识到真正的“雅”并非是晦涩难懂,而是蕴含着普适性的智慧与情感,能够以更加多元、创新的方式呈现。 挖掘“俗”的潜力: “俗”并非是原罪,而是通往大众的必经之路。关键在于如何从“俗”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如何引导大众在享受通俗娱乐的同时,也能接触到更深层次的思想和艺术。 媒介的赋能与挑战: 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平台,为“雅俗共赏”的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者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些平台,以更生动、更具吸引力的方式推广优质内容,如何通过互动、社群等方式,拉近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警示了媒介传播的快餐化、浅薄化倾向,以及对深度阅读的挤压。 教育的引导作用: 作者强调了在教育体系中,如何培养读者的鉴赏能力,引导他们从通俗作品中发现闪光点,同时也能主动去接触和理解那些需要一定门槛的作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抵御低俗信息、提升审美水平的关键。 文化的自觉与担当: 最终,“雅俗共赏”的重塑,需要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与担当。作者呼吁作者、出版人、教育者、媒体人以及每一个读者,共同努力,去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多元、包容的阅读生态,让更多优秀的“雅”作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具有生命力的“俗”作,也能闪耀出思想的光芒。 《国民阅读经典:论雅俗共赏》,不仅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一次深刻回溯,更是对当下文化生态的一次重要诊断,以及对未来阅读方向的一次积极探索。它将引领读者,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入的思考,去理解经典,去拥抱阅读,去品味那些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启迪智慧的优秀作品,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阅读中国。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国民阅读经典:论雅俗共赏》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文学的演变。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时期或某种特定风格,而是将视野放得非常开阔,从古代的“诗言志”到近代的白话文运动,再到当下更加多元化的传播媒介,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尤其强调了文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否触动大众的情感,能否反映现实的生活,能否提供精神的慰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故事”的分析,无论多么高雅的文学作品,其核心往往离不开一个好故事。而“俗”之所以能够流传,也正是因为它能够提供鲜活的故事,满足人们的想象和情感需求。作者在书中,巧妙地将两者结合,既阐释了艺术的精深之处,又不失生活化的趣味。他谈到的一些文学批评家,对“俗”的排斥,在我看来,有时反而是一种“闭门造车”,脱离了最广大的读者群体。《国民阅读经典:论雅俗共赏》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看到了文学作品在不同语境下,如何被解读,如何被接受,以及如何与社会产生深刻的互动。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理解文化和人性的书。

评分

第一次翻开《国民阅读经典:论雅俗共赏》,就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仿佛与一位老友重逢。书中的文字并没有因为“经典”二字而显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反而在平实的叙述中,流淌着一种温润的智慧。作者似乎是一位特别懂得生活的人,他笔下的许多场景,无论是市井小巷的烟火气息,还是书斋里的静谧时光,都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我尤其喜欢他谈论那些曾经风靡一时,如今或许已被人遗忘的作品时,那种既尊重又不乏批判的姿态。他不是简单地赞美或否定,而是深入剖析其产生和传播的时代背景,以及它们在不同阶层读者心中激起的涟漪。这让我意识到,文学的魅力远不止于那些被奉为圭臬的“阳春白雪”,那些深入人心、触动灵魂的“下里巴人”,同样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听着作者娓娓道来,也跟着他在文字的世界里,重新审视那些曾经擦肩而过的篇章,发掘它们被忽视的光芒。这种“共赏”的体验,不仅仅是对文本的理解,更是一种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珍视,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老实说,在拿到《国民阅读经典:论雅俗共赏》之前,我对“雅俗共赏”这个概念有些模糊的认知,觉得似乎是某种折中的妥协,或者是一种迎合大众的策略。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作者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抽丝剥茧地剖析了“雅”与“俗”在文学领域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和谐共存,甚至相互辉映的。他通过大量的实例,从古典诗词到近代小说,从戏曲到民间故事,展示了那些真正伟大的作品,是如何在保持其艺术高度的同时,又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喜爱。他探讨了语言的魅力,如何运用最质朴的词汇描绘出最深刻的情感;也分析了叙事的张力,如何构建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产生共鸣。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被一些评论家嗤之以鼻的“通俗”读物,而是从它们身上挖掘出独特的价值和时代印记,这是一种非常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俗”是贬义,而是看到了其背后蕴含的生命力、情感的真实以及对现实的映照。这种“共赏”的艺术,更像是一种高超的技艺,需要创作者深刻理解人性,也需要读者拥有一颗开放的心。

评分

《国民阅读经典:论雅俗共赏》给我带来的,是一种重塑我阅读观的冲击。一直以来,我可能潜意识里认为,“经典”就意味着艰深、晦涩,需要极高的学识才能领会。然而,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温和却又极其有力的方式,瓦解了我的这种固有观念。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将“雅”和“俗”对立起来,而是展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他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梳理,让我看到了很多被我们奉为“经典”的作品,其最初也曾是“通俗”的,并且正是因为其贴近生活、情感真挚,才得以流传并被赋予更深的文化内涵。反之,那些过于“阳春白雪”的作品,如果脱离了大众的语境,也可能显得孤芳自赏,难以产生广泛的影响。书中对一些民间文学、戏曲的阐述,尤其让我感到耳目一新,我从未想过那些在市井间传唱的歌谣、故事,也能蕴含如此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这种“共赏”的视角,让我意识到,阅读不应该是少数精英的特权,而应该是一种全民共享的精神活动。它鼓励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理解不同人的情感,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评分

整本书读下来,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共赏”二字的理解,并非简单的“取悦”或“迎合”,而是一种建立在深厚文化底蕴之上的“融通”与“创新”。他并没有回避文学的严肃性,也没有因为追求“俗”而牺牲“雅”的品味。相反,他通过对大量作品的细致解读,证明了真正的艺术,无论其形式多么朴素,内容多么贴近生活,都能够跨越阶层和文化的界限,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书中对当下一些文化现象的观察,也让我受益匪浅。我看到了许多作品,虽然在当下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但其背后缺乏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缺乏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因此很难真正地“共赏”,最终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作者在文章中,反复强调的“文以载道”和“情以物喜”的结合,为我提供了一个衡量文学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尺。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阅读偏好,是否过于狭隘,是否忽略了那些看似“平凡”但却充满力量的作品。《国民阅读经典:论雅俗共赏》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去发现文学的无限可能,去理解“雅”与“俗”的辩证统一,去拥抱一个更加包容和丰富的阅读世界。

评分

四书先读完,大开眼界呀!读国学是寻找幸福的门路,坚持,加油。就是读的太晚了。如果小时候就能读就好了。

评分

好书,建议大家购买!!!!

评分

包装很好,外观看着也很好物流超级快服务态度也好第二次京东购书了,还没开始看呢,买了好多等看了之后再追加里面的评论,不枉自评好评

评分

每本都好,当然好评。

评分

硬皮的,一共180页,里面印刷质量还是很好的。中华书局出版的,最后还附一个国民阅读经典书目,比较有指导意义。

评分

有水渍的感觉,不过是比较好的推荐

评分

和描述的一样,质量不错。

评分

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评分

中华书局这套国民阅读经典,精装及纸张都非常好,精美绝伦!唯一不推荐这个版本的外国文学,只有一个统一的版本说明,无作者译者简介,无序言前言,无版本介绍,外国文学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