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法律互译:理论与实践

英汉法律互译:理论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滕起,孔飞燕 著
图书标签:
  • 法律翻译
  • 汉英翻译
  • 法律英语
  • 法律术语
  • 翻译理论
  • 法律实践
  • 对外法律
  • 法律文献
  • 翻译教学
  • 语用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63524
版次:1
商品编码:106491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世纪翻译学R&D系列著作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1
字数:625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立足于高素质翻译人才之培养创新
着重于专业化与学术化之高度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
策略与技巧有机融合
内容丰富、系统,视野宽阔
素材新颖、典型、应有尽有

内容简介

“新世纪翻译学R&D系列著作”是为造应全球化发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翻译专业化或妖业化的巨大需求而策划的一套丛书,其中《英汉法律互译:理论与实践》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模块撰写。
第l-4章侧重“理论探索”,分别比较研究了英汉法律语言特色、法律文本类型、法律翻译目的、法律术语传译、法律文件标点符号等领域。特别是,笔者用相当篇幅讨论了以文本类型学为基础、以目的论为转移的功能翻译流派与认知语言学中的典型理论,及其在英汉法律互译中的独特表现。 第5一10章关注的则是理论研究成果在法律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分规定性法律文件(成文法与合同)和非规定性法律文件(法律意见书与裁判文书)两部分展开,包含大量生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实例。在选材上,力求选取典型的成文法、综合性的跨国合同、结构完整的非规定性法律文件。鉴于我国法院的裁判文书包含较多的成文化语言,笔者还提供了针对性的推荐译文,以飨读者。
《英汉法律互译:理论与实践》主要供具有一定英语、法律基础,希望进一步提高英汉法律翻译能力的人士学习使用,也可作为高校高级法律翻译教材使用,对有志于进一步全面提高法律翻译水平的人员也是一本颇具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目录

专业与学术化——学好翻译的关键(总序)
作者的话:法律翻译的新尝试
chapter 1 法律语言之特色及在法律翻译中的重要地位
1.1 引言
1.2 法律词汇特色
1.2.1 词义层面
1.2.2 语法层面
1.2.3 风格层面
1.3 法律语句特色
1.3.1 句式类型
1.3.2 法结构
1.4 法律篇章特色
1.4.1 格式规范
1.4.2 内容展开
1.5 结束语:小结

chapter 2 策略选择的基石:法律文件的文本类型及其翻译目的
2.1 引言
2.2 法律文件的文本类型
2.2.1 法律文件的功能分类
2.2.2 法律文件的文本类型
2.3 法律文件的翻译目的
2.3.1 规定性法律文件的翻译目的
2.3.2 非规定性法律文件的翻译目的
2.4 结束语:平行文本案例

chapter 3 传译法律术语——法律文化交流的起点
3.1 引言
3.2 依托法律渊源辨析法律概念
3.2.1 法律渊源——法律概念最具权威性的出处
3.2.2 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诠释法律概念
3.3 跨越法律文化传译法律术语一、
3.3.1 原法律术语在目的法律文化中存在概念对等的术语
3.3.2 原法律术语在目的法律文化中没有概念对等的术语
3.4 结束语:常用工具书与网站

chapter 4 英汉法律文件标点符号的对比及其翻译
4.1 引言
4.2 逗号
4.3 顿号
4.4 括号
4.4.1 共同点·列举
4.4.2 共同点·选择
4.4.3 不同点·引文
4.4.4 不同点·引注
4.5 破折号
4.6 着重号
4.7 结束语:小结

chapter 5 规定性法律文件的翻译
5.1 引言
5.2 翻译前提:原文的理解
5.2.1 避免赘言原则
5.2.2 文义解释原则与整体解释原则
5.2.3 否定解释原则
5.2.4 类别解释原则
5.2.5 关联解释原则
5.2.6 对应解释原则
5.2.7 修饰最后先行词的原则
5.2.8 支持行政解释的原则
5.2.9 手写条款效力高于打印或印刷条款原则
5.3 翻译再现:译文的表述
5.3.1 准确性
5.3.2 一致性

chapter 6 规定性法律文件:英译汉
6.1 引言
6.2 法律文本的基本结构条款
6.2.1 标题
6.2.2 制定条款
6.2.3 简称条款
6.2.4 目的条款
6.2.5 批注条款
6.3 合同文本的基本结构条款
6.3.1 标题
6.3.2 导言段落
6.3.3 事实陈述部分
6.3.4 签名栏
6.3.5 日期
6.4 定义条款
6.4.1 定义的目的及其分类
6.4.2 术语的定义方式及其翻译
6.4.3 疑难定义条款的翻译
6.4.4 定义条款译文之检验
6.5 实质性条款(I)——行为模式:权利与义务
6.5.1 授予权利
6.5.2 施加义务
6.6 实质性条款(II)——前提条件
6.6.1 积极条件与消极条件
6.6.2 停止条件与解除条件
6.6.3 表述条件的其他结构
6.7 复杂冗长的综合性实质性条款
6.7.1 and
6.7.2 or
6.7.3 and/or
6.7.4 but
6.7.5 综合性条款
6.8 管理条款
6.8.1 法律文本中的管理条款
6.8.2 合同文本中的管理条款
chapter 7 规定性法律文件:汉译英
chapter 8 非规定性法律文件的翻译
chapter 9 非规定性法律文件:英译汉
chapter 10 非规定性法律文件:汉译英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Chanter 1 法律语言之特色及在法律翻译中的重要地位
1.4 法律篇章特色
1.4.1 格式规范
无论是规定性法律文本(主要包括成文法与合同)还是非规定性法律文本(如起诉书、法律意见书、调查备忘、裁定书等),就篇章的结构布局而言,最突出的特点在于高度程式化的格式。“法的结构中的规范性内容和非规范性内容,需要经过排列、组合等一系列的科学安排才能成为法。而要把法的内容加以科学安排,就需要借助于诸如序言、标题、括号、附件或附录这一系列要件。”加就成文法而言,“经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英、汉立法语篇的结构大致相当,两类语篇都是由描写性成分过渡到规定性成分、由颁布命令和/或前言过渡到具体条文;其结构层次分明,都是采用从宏观到微观、从总论/总则到条文、从重要条文到次要条文的语篇结构”(张新红,2000:285)。立法机关通过并发布实施的各项法律法规,必须遵照一定的立法方针,根据一定的立法技术,并且采用格式比较固定的语篇模式把立法结果记录下来,其目的在于:
1)更加准确地传达立法者的意图和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以便司法者和执法者在用法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法律;
2)保持法律规范的庄严性及其内容的严谨合理和准确规范,使法律规范的内涵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3)为所涉及的法律条文、专业术语和概括性词语设定具体的阐释语境,减少曲解或误解法律条文和概括性词语的可能性,瓦解那些想钻法律漏洞者的企图;
4)符合专业用法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期待,在理解和使用法律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犯错误的机会。
……

前言/序言



现代社会中的语言边界与跨文化理解:法律、商业与科技视角下的深入探讨 本书聚焦于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不同语言社群在法律、商业和前沿科技领域中,因语言差异而产生的复杂挑战与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语言对的翻译技巧,而是深入剖析了宏观的语言学理论如何与具体的行业实践相结合,以构建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框架。 第一部分:法律语境下的语言结构与权力 在全球化贸易和国际公法日益重要的今天,法律语言的精确性、可解释性和文化适应性成为核心议题。本书的开篇部分,首先对法律语篇的文本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描摹。这包括对法律术语的“封闭性”与“开放性”的辩证分析,探讨了在不同法系(如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下,特定概念如何被语言结构所固化或松动。 我们深入考察了法律翻译中的“等效性”困境。传统的翻译理论往往追求形式对等或意义对等,但在面对涉及人权、合同义务或知识产权等敏感法律文本时,何种等效性才是最符合司法公正和商业信用的?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在法律文本中可能引发的灾难性后果,并倡导一种基于语用学和法律文化渗透的翻译策略。 此外,本书特别关注了法律语言的社会建构性。法律文本不仅是描述性的,更是规范性的、具有强制力的。因此,语言的使用直接关乎权力分配。我们探讨了在多边条约、国际仲裁和跨境诉讼中,不同语言版本之间的权威性排序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语言的清晰度和非歧义性来保障程序的正当性。本书还涉及了电子证据的跨语言采信问题,分析了不同司法管辖区对电子通信记录的法律解释差异如何受其母语文化背景的影响。 第二部分:全球商业环境中的语用学与协商艺术 国际商业活动本质上是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协商过程。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商业实践,重点探讨商业沟通中的“非字面意义”的传递。 我们首先剖析了合同谈判中的“修辞策略”。在跨国企业的高层会议或邮件往来中,表达拒绝、提出让步或设定底线的方式,往往深受谈判双方的文化语境影响。本书借鉴了跨文化交际理论,分析了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与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在商业契约语言使用上的显著差异,并提供了在不同情境下构建有效、无误导性的商业文本的实用框架。 接着,本书对品牌传播与市场营销文本的本地化(Localization)进行了深入研究。本地化远非简单的语言转换,它涉及对目标受众的价值观、幽默感、禁忌和审美偏好的全面理解。书中通过分析多个跨国公司在不同区域市场的失败与成功案例,揭示了“文化噪音”对营销信息传递的干扰,并提出了系统性的内容调整模型,确保品牌声音在全球范围内的一致性与相关性。 此外,本书还专门设立章节讨论了企业内部知识管理中的语言障碍。在跨国公司内部,知识的流动往往受限于不同部门或分支机构使用的专业术语或内部俚语。如何建立一个中立的、可被广泛理解的企业通用语汇库(Corporate Lexicon),是提升组织效率的关键。 第三部分:新兴科技语境下的词汇演化与伦理考量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生物科技的飞速发展,新的技术概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现,这对现有语言体系构成了巨大挑战。本书的第三部分以前瞻性的眼光,审视了科技语汇的生成、传播与标准化过程。 我们探讨了新术语的“命名权”与“定义权”之争。当一项颠覆性技术出现时,由哪个国家或哪个机构率先定义的术语,往往会影响其在国际上的接受程度。书中分析了标准化组织(如ISO、IEEE)在推动技术术语全球统一化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在面对语言多样性时的应对策略。 特别地,本书对人工智能在语言处理中的角色进行了批判性评估。我们探讨了现有机器翻译系统在处理高度专业化、快速迭代的科技文本时的局限性,例如对新编译、缩写词和暗喻的误读风险。这部分内容并非推崇技术替代,而是强调人类专家在“概念验证”和“语境校准”方面不可替代的价值。 最后,本书触及了科技伦理话语的跨文化构建。从数据隐私到算法偏见,这些新兴的伦理议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然而,对“公平”、“责任”、“透明度”等核心伦理概念的理解,在不同的法律和哲学传统中存在差异。本书倡导建立一种“跨学科伦理语境学”,以促进在这些关键领域中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全球对话。 总结:构建未来的语言基础设施 本书旨在超越单一的语言对翻译实践,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语言作为社会、法律和技术基础设施的综合视角。它适合法律从业者、国际商务人士、科技政策制定者、高级翻译学者以及任何需要在复杂的全球环境中进行精确有效沟通的专业人士阅读和参考。通过深入分析语言在不同高风险领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本书为读者提供了驾驭现代全球化挑战所需的深度洞察力与实践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让人感觉非常舒适,阅读体验上就已经加分不少。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对于法律翻译中“信、达、雅”的权衡。法律文本的“信”是毋庸置疑的,但有时候为了追求绝对的准确性,译文读起来就显得晦涩难懂,完全失去了应有的逻辑流畅性,这在向非法律专业人士解释法律概念时尤其成问题。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平衡的。比如,面对一些本土化的法律概念,比如“trust”或者“equity”,是应该选择生硬地音译或直译,还是应该用更符合中文语境的解释性翻译?这本书的深度如何,能否提供一些不同风格的翻译样本供我们对比学习?如果能触及到翻译风格的差异——例如,合同翻译的严谨与学术论文翻译的流畅之间的差异,那将是对我极大的启发。我希望它能指导我跳出“字典式”翻译的怪圈。

评分

说实话,我挑选这本书的时候,主要是被它名字里的“实践”二字所吸引。作为一名在校的翻译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学了不少,但一到实际操作层面,就感觉无从下手,尤其是面对那些拗口的法律条文,简直是云里雾里。我之前尝试着自己翻译过一些英文判决书,结果发现即便是词典上看起来很直接的词,在具体的法律场景下也可能产生歧义。所以,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大量的案例分析,最好是那种“原文——直译——误译分析——最佳译法”的结构,这样我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那样翻译是错的,而另一种翻译又是对的。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情态动词、假设语气以及复杂的从句结构在法律文本中的精确表达。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不同语境下的“陷阱”提醒,那就太棒了。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的“实战手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学术探讨。

评分

从一个资深译员的角度来看,我对任何声称能提升翻译质量的工具书都保持着审慎的好奇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法律文化和思维模式的碰撞与调和。我最希望从这本书中看到的,是关于翻译质量控制的系统性思考。比如,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内部审校机制来确保法律翻译的准确性?在团队协作翻译大型项目时,如何统一术语表和风格指南?此外,如果作者能分享一些在处理高风险法律文件(如涉及国际仲裁或跨境并购)时的具体经验教训,那就更具参考价值了。我不太关心那些基础的词汇辨析,因为这些可以通过工具解决,我更看重的是宏观的、战略性的翻译决策能力。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从项目管理到最终交付的完整翻译流程视角,那它就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翻译指南”的范畴,而真正成为了一部“法律翻译工程学”的入门读物。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潜在价值有着非常高的期待,特别是考虑到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法律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新兴法律领域,比如网络安全法、金融科技监管等方面的翻译挑战有所涉猎。过去很多翻译著作都侧重于传统的民商法或刑法领域,但现代法律文本的复杂性在于其技术性和跨学科性。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理解和翻译高科技法律术语的指导,那无疑是走在了前沿。例如,如何准确地翻译“blockchain governance”或者“smart contract liability”,这些都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希望作者不仅仅是总结前人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够前瞻性地提出适应未来法律发展的翻译标准和方法论。这本书的厚度暗示了其内容的广博性,希望能一书在手,解我十年疑难。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摆在书架上,光是看到那个沉甸甸的封面,就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是一个法律行业的从业者,平时经常需要接触到大量的英文法律文献,深知精准翻译的重要性。以前处理一些复杂的涉外合同或者法律条款时,总是会因为一些细微的词义差别而感到头疼,生怕一个不小心就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后果不堪设想。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专业,纸张质量也很好,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这让我觉得它绝对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理论书籍。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法律术语在不同法律体系下的对应关系,尤其是一些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之间存在差异的概念,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实用的翻译策略。比如,"discovery"在诉讼程序中的具体含义,以及如何准确地在中文语境下表达出来,这些都是我非常关注的点。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严谨、值得信赖,希望能从中汲取到实用的“武功秘籍”。

评分

可做教材用,又可做工作参考用,32开,600多页,内容不错,值得学习

评分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适用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适用本法。

评分

第七条 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并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及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法实施监管和调控,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技术进步。

评分

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评分

第四条 国家制定和实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规则,完善宏观调控,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评分

英汉法律互译:理论与实践 学习翻译的好教材!

评分

第八条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评分

第一章 总则

评分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