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岩井俊二新作品
★聆听岩井俊二谈幕前幕后故事
★探寻内心深藏的美好影像片段
★组绘映像作家心中的电影理想国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我心中的电影理想国——岩井俊二
海报:
内容简介
我们在看着,我们在听着,我们在感受着
我们在嬉笑,我们在苦恼
偶尔也有想留在心间、难以替换的日子。也许都是什么事都没有的日子
可是,我们依然等待着。我们等待着有什么来临
或回忆年少时的光影趣事,或以独特方式解读通俗影片,或记录片场拍摄花絮。《垃圾筐电影院》,或许就是岩井俊二心中的电影理想国。
作者简介
岩井俊二,日本著名导演、作家。
作为导演,岩井俊二是日本新电影运动的旗帜,相继推出的《情书》、《燕尾蝶》、《四月物语》、《花与爱丽丝》、《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以影像清新、叙事独特、画面纯粹、情感细腻获得极大好评,清新感人的故事和明快唯美的影像引起空前轰动。
作为作家,岩井俊二以清丽、隽永、残酷和忧伤的文字,书写青春物语,书写成长疼痛,字字句句有如涓涓细流,静静地流淌到心里,使人于不经意间被深深打动,细致精美到让人无法抗拒。代表作有《华莱士人鱼》、《情书》、《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和《垃圾筐电影院》等。
目录
德古拉
心之国王
天堂电影院
梦童
洛伦佐的油
人猿星球
人鼠之间
异形魔怪
世界大战
金刚
致命诱惑
两小无猜
沉默的羔羊
父亲在世时
ACRI
最后一集
后记
精彩书摘
我上小学的时候,星期天的正午时分有一栏节目,叫“周日外国影院”。那时我住在仙台,看的自然是当地电视台。这个外国电影节目中很少见到史蒂夫·麦奎因、阿兰·德龙等那时正当红的电影明星。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对这栏节目不感兴趣,还是时不时地期盼其中播放“怪兽电影”。在那个时代,每当棒球夜场比赛因雨中止,电视台就播放东宝。的怪兽电影。我对电影不感兴趣,但喜欢怪兽。
然而,外国的怪兽电影中找不到哥斯拉那样的明星,只有大个头的蝎子、蚂蚁或者复活的霸王龙之类的创意,再加上那些怪兽动作僵硬笨拙,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活动(这种技术好像叫作dynamafion,据说是用恐龙dinosaur和动画animation两个词合成的一个新词),真是让我这颗热切期盼的幼小心灵感到扫兴。即便如此,跟爱情故事相比,我还是更喜欢怪兽电影。
与此相反,我很讨厌恐怖电影,就是“德古拉”那样冠有恐怖之名的电影。对当时尚是孩童的我来说,那些电影的确只能用“恐怖”一词来形容。光是一不留神看到它们的预告片,我就吓得浑身僵硬,心中不停地嘀咕:糟啦,看到不该看的东西啦……当天下午去钓鱼或捕虫的话,运气会很糟。不过我知道,事情不会就这么结束。
本来“周日外国影院”的预告片是禁忌,按理来说我是绝对不看的。假如一不留神看到了,发现在放恐怖片就晚了。仿佛被蛇女点化成石一般,恶魔的咒语早就在我体内扎根了。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会在那种令人厌恶的预感中饱受折磨。星期一的早会、午餐都是如此。即便到了第二天,那种心神不定的奇怪感觉也消除不掉。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过去,然后周末来临,黑暗的星期天到了。
中午,电视里播着曲艺节目。一家人围在矮饭桌旁,正看得哈哈大笑。他们不知道另一个频道里德古拉正在吸食人血。我松了一口气。因为我只要不出声,默默地和大家一起吃午饭,过了这个时间就平安无事了。
但是,家里人偶尔也会不在,那么我一个人看家的星期天中午就是最坏的时候了。另一个频道里的德古拉在我耳边不停地说:换频道,换频道。只要置之不理就行了,可我还是抵制不了诱惑,战战兢兢地换了频道。果然,准时出现的克里斯托弗·李正咬着女演员的脖子。
……又来了。这下可能要有一个月的时间被噩梦魇住了吧。明知会这样,但那种无论如何也非看不可的冲动究竟是什么呢?
日立彩色电视机的荧屏上,正在吸食人血的克里斯托弗。李两眼充血,红彤彤的。或许他是使劲揉搓过双眼才去摄影棚的吧。最近我刚在自己的电影摄制中使用了叫“blood eye”的眼球专用的血浆。用了这种血浆,眼球会立刻充血。当时的克里斯托弗是否也使用了blood eye?不,也许这两种方法他都没用。对年幼的我来说,这就是发生在眼前的事,我已经不能区分电影和现实了。
我知道高潮必定是范海辛教授和德古拉的对决,并以德古拉的失败告终。但我也知道无论德古拉遭到何种打击,最终必将复活。假如日本也来了这样的怪物,我们该如何与他战斗?我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并为此烦恼不已。不,实际上,我真是为了这个问题苦恼吗?
虽说年幼,但那时我已经知道世界上没有圣诞老人了,理应也知道德古拉之类的吸血鬼其实并不存在。
不过,我的记忆中还是有几个无论怎样都难以忘记的片断,证明了我当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例如十字架。妹妹的玩具首饰中有条十字架项链,不知为何,我至今仍记忆犹新。或许我当时经常检查那项链还在不在,好在德古拉万一出现时,可以用它抵挡。还记得我经常一个人蹲在厨房里仔细观察大蒜瓣。记忆中的大蒜还残留在我眼前二十厘米开外的地方。显然当时我是将大蒜拿在手中仔细观察过。大蒜与洋葱类似,较硬,气味并不那么难闻。看到这些补充,大家一定能明白这也是我为了对抗德古拉而做的准备。
回想起来,确实有这么一部电影:《德古拉1972》。
如名所示,这部电影拍摄于一九七二年。当时我正上小学四年级,自然没有胆量特地跑到电影院去看德古拉。但影院门口的海报至今还清晰地留在记忆中。第二年这部电影在电视上播映了,这次我没有错过。故事主要是讲德古拉在现代复活了。对于一九七二年的我来说,当然会从心底感到恐惧,于是偷偷地进行各种抵抗的准备。
这种紧迫感宛如当年世界各国面临突如其来的“古巴危机”。古巴危机最终顺利解决,没有引发什么大事件。同样,我也平安无事,至今还没有遇见德古拉。
顺便提一下,后来我观看了那部《德古拉1972》,并没有多么恐怖。那时我已经是个中学生了,不禁有点轻视德古拉,觉得他还是不适应现代社会。
……
前言/序言
《岩井俊二:垃圾筐电影院》 一、 开启心灵的窗口:关于电影的絮语与沉思 岩井俊二,一个名字本身就自带诗意与忧伤的导演。他的电影,如同泛黄的旧照片,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然而,本书《岩井俊二:垃圾筐电影院》所探讨的,并非仅仅是对他已然广为人知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梳理与赞美,而是试图拨开层层迷雾,进入岩井俊二那独特的电影宇宙深处,探寻他创作的源泉、思考的脉络,以及那些隐藏在胶片背后的,关于成长、爱恋、孤独与希望的永恒主题。 本书的初衷,源于对岩井俊二电影一种近乎痴迷的理解尝试。他的作品,无论是《情书》、《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花与爱丽丝》还是《被遗忘的时光》,都拥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魔力,仿佛能将观众瞬间拉回那个青涩、懵懂、充满悸动的青春年代。然而,支撑这份魔力的,绝非仅仅是唯美的画面与动人的旋律,更在于他对人性细腻入微的洞察,对情感微妙之处的精准捕捉,以及对生活本质的诗意化呈现。 “垃圾筐电影院”——这个看似随意却又充满象征意义的名字,暗示着岩井俊二电影的某种特质。它可能意味着,那些被主流电影市场忽视的、边缘的、甚至是“不起眼”的故事,在他手中却能焕发出璀璨的光芒;它也可能象征着,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被轻易示人的、被压抑的、甚至是“丢弃”的情感,在他的电影里找到了安放之地,获得了被理解与被看见的可能。本书正是希望打开这个“垃圾筐”,去发现那些被埋藏的宝藏,去理解那些被误读的深意。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止步于对岩井俊二电影情节的复述,而是力求深入其文本肌理,分析其镜头语言的独特性,解读其叙事结构的巧妙之处,以及挖掘其音乐选择的深层含义。他对于光影的运用,对于色彩的偏爱,对于留白的艺术,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那种略带忧郁的蓝色调,那种仿佛从旧时光中流淌出来的温暖黄昏,都成为观众心中关于岩井俊二的鲜明印记。 更重要的是,本书试图去触碰岩井俊二电影中那份对于“瞬间”与“永恒”的思考。他的电影常常聚焦于生命中那些短暂却又刻骨铭心的瞬间——一次偶然的擦肩而过,一句未曾说出口的告白,一个被风吹落的信件。这些瞬间,在现实生活中或许转瞬即逝,但在岩井俊二的镜头下,它们却被放大、被珍藏,最终升华为永恒的情感记忆。这种对“瞬间”的捕捉与赋予其“永恒”意义的能力,正是岩井俊二电影最令人着迷之处。 本书的读者,或许是岩井俊二的资深影迷,也或许是刚刚接触他的电影,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岩井俊二电影的钥匙。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影评集,也不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导览,而是一场与岩井俊二电影灵魂对话的旅程。在这场旅程中,我们将一同感受那些纯粹而又复杂的少年情怀,体味那些细微却又深刻的情感波动,并最终在这个充满变化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慰藉与力量。 二、 镜头的低语:解析岩井俊二的叙事美学与情感密码 岩井俊二的电影,犹如一首首用画面谱写的诗。他擅长捕捉人物内心微妙的情绪变化,并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其娓娓道来。本书将深入剖析岩井俊二的叙事美学,解读他如何构建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电影世界,以及他如何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碎片化的剪辑手法,以及大量的内心独白,来展现人物复杂而又纯粹的情感。 在《情书》中,藤井树那封寄往天国的信,开启了一段跨越时空的追寻。书信,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仪式感的媒介,在岩井俊二手中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它不仅是叙事线索的载体,更是情感传递的桥梁,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本书将探讨岩井俊二对“信件”这一意象的运用,分析其所蕴含的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如何引发观众强烈的共鸣。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则是一部更加宏大而又残酷的青春群像。在广阔的田野、寂寥的海边,少年少女们在迷茫与彷徨中寻找自我。本书将重点分析岩井俊二对“青春”这一主题的描绘。他笔下的青春,并非总是阳光灿烂、无忧无虑,而是夹杂着青春期特有的敏感、不安、对未来的迷茫,以及面对成人世界时的无力感。这种真实而又残酷的青春描绘,正是岩井俊二电影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花与爱丽丝》则展现了岩井俊二在爱情叙事上的独特风格。一场意外的“谎言”,催生了两个少女之间复杂而又真挚的感情。本书将深入探讨岩井俊二对“爱”的定义。在他的电影中,爱并非只有轰轰烈烈,更多的是细水长流,是默默的守护,是无声的陪伴。他善于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捕捉爱情最动人的瞬间。 在画面构图上,岩井俊二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偏爱使用长镜头,让时间在画面中缓缓流淌,营造出一种沉静而又富有诗意的氛围。他镜头下的风景,无论是北海道的雪原,还是海边的小镇,都仿佛成为人物内心世界的延伸。本书将分析岩井俊二在镜头运用上的技巧,例如他对景深、构图、色彩的偏爱,以及这些技巧如何服务于他所要表达的情感主题。 音乐在岩井俊二的电影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常常亲自操刀电影配乐,将音乐与画面完美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听体验。无论是《情书》中那首经典的《A Winter Story》,还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那充满忧伤的电子乐,都成为影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将深入分析岩井俊二在音乐创作上的理念,以及音乐如何烘托影片的氛围,深化人物的情感表达。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岩井俊二电影中普遍存在的“孤独”与“连接”的主题。他的电影中,许多角色都显得孤单而又疏离,但他们又渴望与他人建立真实的连接。这种在孤独中寻觅连接的挣扎,是岩井俊二电影中最动人的人性侧写。本书将通过具体的影片分析,来揭示岩井俊二是如何通过人物的互动、对话,甚至是通过屏幕前的观众,来构建一种无形的连接,让观众在银幕前感受到不再孤单。 三、 跨越次元:岩井俊二的创作影响与时代印记 岩井俊二的电影,不仅在日本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无数影迷的喜爱。他的作品,如同种子一般,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电影创作者。本书将梳理岩井俊二的创作历程,分析他电影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如何将个人化的情感表达与普世的人性关怀融为一体,从而跨越国界与文化,触动不同地域观众的心灵。 “垃圾筐电影院”并非仅指代他作品的某种风格,更象征着一种独立的、不被主流商业逻辑所绑架的创作精神。在电影工业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岩井俊二始终坚持着自己独特的创作道路。他更关注人本身,关注那些在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情感细节,关注那些平凡人物内心的波澜。本书将探讨这种“独立电影”的精神如何贯穿于他的创作始终,以及这种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岩井俊二的电影,常常被贴上“青春片”的标签,但他的作品所探讨的,却远不止于青春期。那些关于成长的烦恼、爱情的萌动、友谊的羁绊,以及在面对未知未来时的迷茫与勇敢,都是人生各个阶段都可能经历的情感体验。本书将分析岩井俊二电影的普世性,探讨他的作品为何能够跨越年龄、性别、国界,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岩井俊二电影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接受与解读。他的作品,在亚洲地区尤其受到欢迎,但也在欧美等地区赢得了赞誉。这种跨文化的传播与接受,本身就证明了他电影中蕴含的某种超越文化壁垒的魅力。本书将尝试分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观众是如何理解和解读岩井俊二的作品,以及他的作品又给当地的电影创作带来了怎样的启发。 “垃圾筐电影院”也象征着一种对“不完美”的接纳。他的电影中,角色并非总是完美无瑕,他们的选择也并非总是最优。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人物更加真实,更加 relatable。岩井俊二用他温柔的镜头,为这些“不完美”的角色提供了理解与慰藉。本书将探讨这种“接纳不完美”的态度,如何在岩井俊二的电影中得到体现,以及这种态度对当今社会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最终,本书希望通过对岩井俊二电影的深入解读,能够引发读者对于电影、对于情感、对于生活本身更深层次的思考。岩井俊二的电影,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问题,邀请观众一同去探索,去感受,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便是“垃圾筐电影院”的魅力所在——它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一个容纳所有可能性的地方,一个等待着每一个内心充满故事的观众去发现的秘密花园。 本书,正是希望成为那扇通往岩井俊二电影世界的大门,邀请您一同踏入,去感受那份独有的温柔与力量,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垃圾筐”中的,最闪耀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