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诗歌战争死亡(茨维塔耶娃传)》全面佔有当时所能掌握的详细材料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俄国现代著名女诗人茨维塔耶娃的一生及其著作(俄国的茨维塔耶娃传均长达四五十万字);作者使用了精神分析法,阐释了诗人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考虑到我国目前尚未出版过一冊茨维塔耶娃传(无论是翻译还是自著),而茨维塔耶娃的诗又风行一时,本书对中国读者了解诗人,无疑有着很大的参考作用。在这部书中作者公佈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有关茨维塔耶娃人生经历的材料。首次刻划了20世纪最神秘、最浪漫的女诗人的心理肖像。作者以大量材料为依据,探讨了诗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创作活动。作者在这部书中揭示了诗人生命和命运的悲剧因素等等。
内容简介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终于被公认为这个世纪俄罗斯的大诗人之一。
她被誉为像帕斯捷尔纳克和里尔克那样的大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视之为竞争对手。她的作品历经波折才能刊出,她的一些重要作品仅在死后才能出版。最近二十年,茨维塔耶娃生活和著作的趣味,已日益受到她自己国家的重视。
她越来越多的作品被出版和迻译。她的赞赏者包括了约瑟夫·布罗茨基和苏珊·桑塔格。在巴黎,茨维塔耶娃的著作放满了书店的书架。在纽约和波士顿,克莱尔·布鲁姆向挤得密密簇簇的听众朗诵她的诗。在俄罗斯,茨维塔耶娃专家一茬接一茬,她的传记、书信和同时代人的回忆被广泛地阅读,她业已成为崇拜的对象。年老和年轻的游客前往她在莫斯科的故居,在墙上写下她的诗句,一如她从前做过的。
这个复活是怎样发生的?无疑是出自她的诗歌力量。
茨维塔耶娃强调她不属于自己的时代,诗人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时代,不属于一个国家,而属于所有国家。她歌唱爱的热情和对美好的远方的渴望,歌唱疏远和孤独。死亡永远与她在一起。
《诗歌战争死亡(茨维塔耶娃传)》由利莉·费勒编著。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利莉?费勒 译者:马文通
目录
第一章 家庭与童年
第二章 成长:现实与幻想
第三章 青春,母亲去世
第四章 性的觉醒
第五章 幻灭
第六章 同性恋
第七章 在革命的阴影下
第八章 共产主义下的生活
第九章 热望与绝望
第十章 狂热和成长的年代
第十一章 新的诗歌声音和离别
第十二章 俄国人的柏林
第十三章 布拉格,创作的高峰
第十四章 大爱大苦
第十五章 顺从与生子
第十六章 巴黎,成功和新问题
第十七章 与里尔克和帕斯捷尔纳克通信
第十八章 螺旋形下降
第十九章 渐生孤独感
第二十章 凿穿底部
第二十一章 疏远与自我分析
第二十二章 贫困与自传性散文
第二十三章 离得更远
第二十四章 不幸的一年:1937
第二十五章 回苏联
第二十六章 战争疏散自杀
跋
精彩书摘
第一章家庭与童年1887年1月,18岁的玛丽娅·亚历山德罗夫娜·梅因重读了她日记中记载的事件,两年前的这一事件令她陷入了绝望。
今天我看见了他,他也看见了我,但我们没打招呼。真怪,有一段时间我们是如此的亲近,而现在像陌路人般擦肩而过。但真的,对于我他难道真是陌路人?不!不是陌路人!我爱他,因此对于我他不可能是陌路人。我常想,我心中对他的景慕业已殒灭。我清晰看见的痛苦一如我所亲历的,已高于人类的力量——我神经有一点错乱。
她与这个男人——家庭的朋友,被简称为谢尔盖·E——两人坐在她莫斯科的寓所里。
突然一阵前所未有的激情袭来,我拥抱了他并伏在他的胸前。我感到脸颊上爱的火热的亲吻,一瞬间,我浑忘了自我,整个世界在这一刻消逝了……以后我赧然一笑推开了他,全部血液涌到心脏里。姨妈因我脸色煞白而吃了一惊。然而我有如啜饮过天堂的琼浆,醺醺然十分怯意……吃过茶后,我坐在钢琴边开始演奏萧邦——我从不曾弹得这样好。我整个心灵倾注于这些旋律中。通过它们我在倾诉,而他边聆听边体味。
然而他交给她的信件却宣称当她还是个孩子时自己便已爱上了她,他作梦也不敢想她会爱他。他必须承认,尽管他爱过许多女人,但都不像他爱她那般深情。他与一个他曾败坏过名誉的女人结了婚,但结婚的翌日两人就离异了。这个年轻的女人希望给他以自由。他对玛丽娅的,爱有别于许多人。“他敢于希望她能理解他吗?”同一天晚上的日记续写道:我不能写下……读他的信的感受。这很可怕。我躺在床上,用胳膊肘靠着,张大眼睛瞪着黑暗。脑袋在发烧,血液在太阳穴中直淌。心脏痛得厉害,令我担心不已。我颤抖着,仿佛在发烧。这没什么,这,没什么,只要不是发神经。我用手捂着脑袋,啜泣起来。我觉得自己崩溃了,苦恼的冷漠笼罩着我,仿佛安葬了喜爱的生命之后,一切已完结。事实上,昨天我埋葬了自己的幸福。
翌日她给他覆信:如果您知道我是多么可怜该多好。饶恕其他人,不要这样对待他们,犹之您对待我;这是非常残酷的教训。您这样爱我,一如在我之前爱过和在我之后还将爱许多人,但我以前和将来都不会像爱您那样爱别人。您要知道,我不会记住您面带责备……虽然,这一切之后,我从您那儿获悉。
我们不该再见面。对,到一个地方去——尽可能遥远,那儿您不认识别人,别人也不认识您,如果我太过痛苦,我不会告诉父亲。
第二天的音乐会上,她把信交给他,而他将一张新纸条放到她手里。
“难道一切已失去,当我们这样相爱,内心的障碍就可以排除?”对于她一切已失去。她下了决心,读过纸条后,哭了一个通宵。
这是痛苦的最后闪光。从这时起开始了长久而隐秘的不安,它成为我性格的一部分并整个改变了它。当我明白过来发生了什么和应该发生些什么后,我不再受痛苦和绝望的煎熬。我制服了自己。对,宣布与幸福断绝关系自有特别的乐趣。
它惟一的安慰——在牺牲品中。
为别人而活比为自己而活岂不更好?这就是幸福?简言之,幸福的人意指实现希望——难道这不可能吗?这幸福在哪儿?是谁拥有它?但所有人谈到某种幸福,等待它,寻找它,追求它。追求到什么?追求着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任何时候都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什么度过一生。你终于向后回顾——什么?你为之受难和奋斗一生的幸福在哪儿?生活的结束解答了问题——这就是坟墓。活着有什么价值?当你冷冷一笑环顾左右,生命似乎是空虚和愚蠢的玩笑,痛苦而残酷。如果说什么时候可能有幸福,那只有童年,这就是为什么童年对我们而言像一个失去的天堂。
日记于1888年2月结束。三年里,在它的篇页中看到玛丽娅试图用音乐——舒曼、萧邦,用书——康德、海涅、屠格涅夫来填补自己的生活。
她寻找着生命的意义:它躺在唐璜的欢乐里?应该奉行伊壁鸠鲁主义,抑或寻找宗教的信念?她不曾对这些道路加以挑选。她惟一的幸福——就是铭记着初恋。
尢论如何,我不会在生命中像我爱他般去爱别人;但我毕竟要感谢他,因为有了他我才记得自己的青年时代,虽然我以痛苦换来了爱情,但我仍然感受到这种感情的存在并且在以前不曾怀疑它。
十九岁时她在最后一页写道:大家都对我说:你不该整天读书,应该做点什么更有益的事情……你要准备做妻子和妈妈,而不必读讲义和写论文。
三年后她嫁给了伊万·茨维塔耶夫,她父亲的鳏夫朋友,他有两个小孩。他四十五岁。她二十一岁。
玛丽娅·亚历山德罗夫娜——玛丽娜的母亲——童年时代很孤独。她的波兰贵族出身的妈妈,生下她惟一的孩子后,二十六岁便去世了。玛丽娅是父亲亚历山大·达尼诺维奇·梅因——来自波罗的海沿岸的有钱的德国裔地主和人称阿姨(乔)的瑞士家庭教师抚养大的,以后后者就嫁给了父亲。玛丽娅几乎不认识别的孩子,她用书本、传说和音乐打发着日子。
青少年时期,她过得孤独而忧郁。她的钢琴弹得极好,教师们都鼓励她去开音乐会。然而,她善良而守旧的父亲不想女儿抛头露面,玛丽娅只好遵从父命放弃了专业。
我们前面已看到,玛丽娅在十七岁时遭到另一个残酷的打击:与自己惟一的爱分手。日记写得很清楚,她立刻决定分手,在她告诉父亲这件事之前,他禁止她的追求者来访,但这已经是稍后的事了。茨维塔耶娃在自己的著作中创造了更具戏剧性的神话:她的母亲“被迫在父亲和情人之中作出抉择”。为什么茨维塔耶娃创造的这个神话,又被许多学者所重复呢?显然,母亲死后她读了日记,意识到母亲感情上的创伤,但她想用自己的思想方法来领会这个悲剧。“一切是神话。”她写道,“既然没有非神话,没有附加的神话,没有超神话,既然神话被预先使用并永远投以事情的影子。”虽然茨维塔耶娃没见过她的外祖母玛丽娅·别尔纳茨卡娅伯爵夫人,她仍珍惜自己的回忆。在她的神话中,这个与别的男人相爱并且年纪轻轻就已去世的女士的画像悬挂在双亲的卧室里,是那样年轻、美丽而热情。一如她的曾外祖母玛丽娅·别杜绍夫斯卡娅。高贵、骄傲和在劫难逃——茨维塔耶娃这样想象她的母系的先人。显然,她把自己和她们视为一体:“年轻的外祖母!谁吻过/你骄傲的嘴唇?外祖母!这是残酷的哗变/在我心里——不是因了你?”不幸的爱情和不幸的生活经常令茨维塔耶娃着迷;她觉得这是——得自母亲的遗产。
玛丽娜的父亲,伊万·茨维塔耶夫,生于1846年,是弗拉基米尔省一个乡村神父的儿子。他的家庭是这样的贫穷,伊万和他的弟弟经常光着脚走路,以便省下到城里穿的鞋子。男孩子学会勤奋地工作和按严格的道德规条生活。沿着父亲的足迹,伊万几乎成了神父。尽管读的是宗教学校,他所感兴趣的还是哲学和艺术史,他申请由基辅大学发出的旅行补助金。
用这笔津贴他得以游历意大利和希腊。那儿的古代雕塑如此地感动着他,令他梦想着有朝一日在俄国建立一座雕塑博物馆。被他的才华和献身精神所感动,老师帮助他走上学院生涯。1888年,他被授以莫斯科大学艺术史教授之职,兼督学,以后,任著名的莫斯科鲁勉采夫博物馆馆长。然而,这些年里他仍不曾中止构思自己的建馆方案,这业已成为他一生的主要追求。1912年莫斯科亚历山大三世精美艺术博物馆(现名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隆重升幕。
伊万·茨维塔耶夫的原配,瓦尔瓦拉·伊洛瓦依斯卡娅,是一个美丽而富有才华的女性,她是著名历史学家德米特里·伊洛瓦依斯基的女儿,全俄通用的保守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作者。在一次遇人不淑的不幸爱情之后,瓦尔瓦拉到意大利去进行美声训练。回到俄罗斯后,她同意嫁给父亲的朋友伊万·茨维塔耶夫,尽管不曾向他报以爱情。他们有两个孩子:女儿瓦列利娅和儿子安德列。安德列出生不久后瓦尔瓦拉便去世了。瓦列利娅年约八岁。
瓦尔瓦拉死后才一年,茨维塔耶夫便娶了她的朋友玛丽娅。作为一个有声望的教授,他为自己找到了生活的伴侣,为孩子找到了母亲。但在茨维塔耶娃的回忆里,瓦尔瓦拉“留下了初恋,无穷尽的爱,我父亲无穷尽的思念。”玛丽娜年轻、热情的母亲,看出瓦尔瓦拉是她难以战胜的情敌。茨维塔耶夫原配的影子永远存在,对她的记忆无处不在。她的大肖像挂在最显眼的地方,箱子里放满她丝质的衣物、毛皮、花边和珠宝。所有带着瓦尔瓦拉幽灵光环的用品,每逢春天都挂在花园里透风——透出奢侈、魅力和爱欲。在举行这个每年一度的仪式时,玛丽娜准确无误地察觉到妈妈对这个已死的情敌的怨恨。玛丽娜边看边说:“妈妈……真美!”母亲回答:“我不这样认为,但这些东西得好好保管。因为这是瓦列利娅的嫁妆。甚至莫斯科的房子也是瓦尔瓦拉的,应该归她的孩子所有。”在这种敌对的气氛中,无须惊讶,茨维塔耶娃获悉了母亲与她拒绝的男人邂逅的情景。当他问她是否幸福时,她回答说:“我女儿才一岁,她壮实而聪明,我十分幸福。啊上帝。”茨维塔耶娃写道,“这每一分钟她都在恨我,壮实而聪明,因为我不是他的女儿!”
……
前言/序言
诗歌战争死亡(茨维塔耶娃传)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