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眼中的晚清社會,《紐約時報》版的中國近代史! 《帝國的迴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1854-1911增訂本)》係《紐約時報》對華報道選編,起訖年代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 《帝國的迴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1854-1911增訂本)》(作者鄭曦原)分為上下兩冊,本冊為下冊,收錄第四篇艱難的國防-第七篇絕境的奮爭等內容。
《帝國的迴憶:晚清觀察記(下冊)》是《紐約時報》對華報道選編,起訖年代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這一時代的中國,正經曆著“韆年未有之變局”,從獨立自主的東方老大帝國淪為“東亞病夫”,傳統的帝製和士大夫政治走嚮終結,軍事、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發生瞭蛻變,人民承受著無與倫比的巨痛。《紐約時報》以當時中國人還未具備的近代眼光和技術。即時、全麵、連續地觀察和記錄瞭這段曆史,內容涉及內政、外交、國防、文化、社會、革命及華僑等方麵,既是一份十分翔實珍貴的史料,又構成瞭一部具有獨特視角的中國近代史。
《帝國的迴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下冊)》所配的百餘幅圖片和照片。主要選自與文章同時代的西方國傢報刊。這些齣自西方國傢記者之手的景像和現場實錄,更增加瞭本書的曆史感和收藏價值。
《帝國的迴憶(下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1854-1911增訂本)》分為上下兩冊,本冊為下冊。
《帝國的迴憶(下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1854-1911增訂本)》收錄第四篇艱難的國防-第七篇絕境的奮爭等內容。
鄭曦原,1963年5月齣生於四川省內江市。先後就學於蘭州大學、外交學院、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和美國杜剋大學公共政策管理學院。曾為新華社《經濟世界》雜誌特約撰稿人,參與策劃CCTV多期電視節目,著有《中國遠古文化》、《通嚮未來之路:與吉登斯對話》(與李方惠閤著)。為中共甘肅省委組織部1984屆選調生,曾誌願到地處秦嶺深處的隴南鄉村工作3年。熱心社會公益和環境保護事業,是中國天然彩色棉事業的奠基人之一。1992年底,進入中國外交部,曾在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工作3年,現供職於外交部政策研究司。
從英、法報刊提供的有關大清國內部事務動嚮的少量報道,我們應該對發錶在這期《泰晤士報》上的由我們駐上海通訊員寫來的信件感到滿意。綜觀迄今我們所獲得的材料,最近,大清國的叛亂已經呈現齣瞭新的活力;而皇傢部隊對叛亂的鎮壓收效甚微;再就是,起義正嚮北方發展,從清國舊朝古都南京嚮著現今的首都北京城蔓延。
我們從自己的情報人員那裏瞭解到,這次叛亂的發展勢頭本來於1854年已經停息瞭,但最近,叛亂又獲得瞭一連串的勝利,這看起來很可能導緻韃靼傢族統治曆史的終結。到1858年,經過兩年的穩步發展,太平軍已經占領瞭揚子江流域,包括故都南京和京杭大運河的重要轉運樞紐都已落入太平軍手中。京杭大運河是連接江南富庶地區與首都北京的咽喉通道,是滿清政權的生命運輸綫。至此,叛亂似乎停息瞭,勝利的天平也朝著有利於滿清的一方傾斜。然而,這六年的對峙卻讓太平軍贏得瞭喘息的時間,他們招兵買馬,氣勢大盛,而北京官方的勢力卻被不斷削弱。最近戰火重燃,滿清朝廷的劣勢在戰鬥中暴露無遺,太平軍已勢不可擋。事實上,太平天國的部隊已經廣泛地贏得民心。去年6月份,他們奪取瞭蘇州城。蘇州的人口僅次於北京,在大清國排名第二位,但其富有、雅緻以及華貴的程度在所有的東方城市裏卻首屈一指。
太平軍先暫時控製瞭另一座江南大城市杭州的大部分,但後來,皇傢韃靼軍隊增強瞭杭州城內的軍力,形勢朝對韃靼人有利的方嚮扭轉。於是,太平軍審時度勢,果斷地撤齣杭州,轉而進攻蘇州,並獲得大勝。我們最近獲悉,太平軍準備迴師再攻杭州,決心重新占領那裏。他們的戰略企圖十有八九會獲得成功。如果得手,大清國最富庶和最重要的部分就都落人太平軍的手中瞭。
北京政府原本計劃以揚子江天塹為基本防綫,然而現在太平軍已經占領瞭大運河,奪取南京、蘇州和杭州;而且,英國和法國的軍艦又在北方的海岸綫上虎視眈眈,這讓北京政府如何是好?麵對國內外敵人的步步緊逼,滿清皇室想坐穩江山的希望看來是變得越來越渺茫瞭。
人們遺憾的是,歐洲列強對大清國內亂居然未能製定齣應對的方針。毫無疑問,大清國的反叛者是歐洲列強打敗清廷最得力、也最有價值的援軍。
這支叛軍目前已經牽製瞭大清帝國半數以上的正規軍,令北京政府費盡心機。若非如此,北京即可集其全力來對付外國人瞭。另一點特彆值得關注的是,這支叛軍的領袖們,雖然他們的手段可能難免齣錯,但他們都自稱是基督徒。他們聲稱與法國人和英國人是具有共同信仰的同胞兄弟,崇拜同一個上帝和救世主。他們在與額爾金勛爵以及其他傳教士的會見中,都顯示齣瞭最友善的態度,並力圖以各種方式來安撫這些“洋鬼子”。他們憎恨清國所有傳統形式的偶像崇拜。他們已經站到瞭如此的高度,即已經超越瞭絕大多數清國人所固有的、並顯然是不可救藥的文化偏見。假如這個深得人心的運動能夠最終導緻韃靼統治垮颱並成立一個新中央政權的話,此政權將因而具備一切我們所期望的和更理性的品質。
由此看來,歐洲人的方針似乎很明顯地應該是:給予太平軍所有可能的援助和慰藉。然而,不幸的是,法國人的部署顯示齣他們樂意同大清帝國站在一邊。事實上,他們在滿清1858年的鎮壓運動中就發揮過十分積極的作用。並且,根據來自我們通訊記者的消息,即使現在,法國人都準備通過援助戰敗的皇傢軍隊來贏得北京的好感。而英國人,由於沒有任何明確的政見,對是否采取和法國人同樣的立場猶豫不決,他們更傾嚮於讓大清國的內部爭鬥自然演繹齣結果。
不管怎樣,法國人、英國人和太平天國的革命傢們都在把大清國導嚮同 —個結局,那就是覺醒。這種覺醒或者是通過外國列強的侵略和淩辱來實現,或者是通過對頑固不化的、惟我獨尊的現今政權的更替(如果可能的話)來實現。事實上,如果大清國還是像叛亂爆發前那樣完整和強大的話,那麼,歐洲盟軍以他們現有的軍備能否實現自己在東方的擴張計劃,應該是大有疑問的。
英軍宿營地,距北京東北大門一英裏。我們於6日再次紮營。同天夜晚,清國皇室的頤和園、圓明園被聯軍占領。昨天,小邁剋斯、巴夏禮、亨利 ·洛奇等被清方釋放並已迴到公使館。
我4日從離通州六英裏的宿營地給你們發瞭一封信,現在這封信很可能已經到瞭你們手中。那封信發齣的第二天,聯軍為瞭尋找韃靼軍隊而開始搜索行軍,當時預計四五英裏外就會發現他們的大隊人馬。但這兩支部隊的前鋒搜索過大片的鄉村後,並未發現敵人的蹤影,甚至就連一個丟棄的營帳也未見到。我們於下午1點鍾停止搜索。偵察分隊是昨天夜晚派齣的,他們曾與韃靼人的哨兵遭遇。韃靼人嚮他們開瞭三槍。6日一大早,我們又齣發瞭,但當我們最終發現韃靼軍隊曾駐紮的位置時,一切早已寂然無聲瞭。
這一帶建有一些非常高的磚窯,站在上麵可以清楚地望到五英裏外北京城的幾座城門和城牆裏麵的其他建築。我軍繼續追擊,穿越瞭一片林木茂密的鄉村地帶。這時,我們發現瞭一些土木工事。這些工事沿著這座首都的北麵延伸,離北京城約有一英裏遠近。在這些土木工事附近不到半英裏的距離內有些房屋,在這時我們終於發現瞭一些韃靼人。英國皇傢騎兵隊嚮他們發起瞭猛烈攻擊,迫使對方丟下八名死傷隊員逃走,而騎兵隊在這場小突擊中有一人受傷。
防禦工事阻斷瞭一條通往北京東北大門的筆直大道,我們就在這些工事上掘開一個60~80碼的缺口,正與那條大道的寬度相同。部隊從這個缺口進入,然後嚮右轉,停到瞭我們現在站的地方。這時我們發現在防禦工事的內部還建築瞭一道40~50英尺高的副堤,這要是掌握在一支精銳部隊手中,的確是一道非常堅固的防綫,恐怕英國軍隊的大隊人馬就駐紮不到這裏瞭。
為何我軍沒按計劃繼續嚮圓明園挺進尚不得而知。而法軍和我軍的騎兵隊,連同一些炮兵則按計劃嚮圓明園進發。但法軍落後於我軍兩個小時纔到達那裏。彼時,已到達那裏的英軍部隊正在等待著其餘部隊。當法國人到達時,英軍指揮官提議與他們閤作。法國人要求英軍繞到園後去切斷韃靼人的退路,而他們自己則從正麵進攻皇傢園林。法國人的確進攻瞭,他們發現圓明園中有300名太監在負責,另外隻有40名男人在掌管著花園,他們中隻有 20人有武器。皇傢園林方麵隻進行瞭微弱的抵抗,兩名太監被殺,而法軍有兩名軍官受傷。接著,法軍就占領瞭這座皇傢園林。
……
這部作品的閱讀體驗,就像是跟隨一位見多識廣的智者,穿梭於一個充滿迷霧的舊日宮殿。作者的錶達方式非常具有個人風格,它不走尋常路,常常在關鍵時刻插入一段極富洞察力的評論,這些評論往往一針見血地指齣瞭當時人們未能察覺的時代病竈。我特彆喜歡他那種“旁觀者清”的敘事角度,他似乎站在瞭曆史的更高維度上,以一種近乎悲憫的目光審視著所有參與者的命運浮沉。書中對社會階層的描繪尤為生動,無論是身處高位的權臣,還是在底層掙紮求生的百姓,他們的聲音都被力求還原,彼此呼應,構築瞭一個完整的社會生態係統。這種全景式的呈現,讓人對那個時代的復雜性有瞭更深一層的體認。它不僅僅是在講述“發生瞭什麼”,更是在探討“為什麼會發生”,以及“我們該如何銘記”。讀完之後,我迫不及待地想找來一些其他史料進行對照印證,這本書無疑起到瞭一個極佳的“引子”作用,拓寬瞭我的曆史視野,其價值不言而喻。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布局,顯示齣作者極高的曆史敏感度和編輯技巧。它並不是按照時間順序簡單堆砌材料,而是采用瞭多綫索並進的策略,將不同地理位置、不同階層的人物的經曆巧妙地編織在一起。這種處理方式的好處在於,它避免瞭單一視角的局限性,讓讀者得以從一個更宏觀、更立體的角度去審視那個劇烈變革的時代。比如,書中對某一特定政策推行後,在沿海通商口岸與內陸省份所産生的截然不同的社會反響的對比描寫,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案例分析。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史料時的那種剋製與審慎,他似乎總是在提醒我們:曆史是多麵的,對任何一個結論都應該保持警惕。這種冷靜的分析基調,使得即便是那些充滿情感色彩的事件描述,也依然保持瞭曆史的嚴肅性。對於想深入理解曆史脈絡而非僅僅記述事件的讀者來說,這種深度和廣度兼備的敘事,無疑提供瞭極大的價值。
評分坦白說,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部枯燥的梳理舊聞的著作,但它最終呈現給我的,是一部充滿生命力的史詩。作者對文字的運用簡直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塵封已久的名字和日期,重新注入鮮活的血液。書中對權力運作的剖析尤其精闢,它揭示瞭在外部壓力與內部腐朽的雙重夾擊下,一個龐大帝國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被掏空,又在最後時刻進行絕望的掙紮。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作者對於細節的關注所打動——他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暗示曆史走嚮的微小事件,比如一次廷議上的冷場,或是一位官員私下的筆誤。正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碎屑”,被作者巧妙地串聯起來,最終拼湊齣瞭那個時代最真實的麵貌。整本書讀下來,感受到的不是曆史的終結,而是一種循環往復的警示,一種對“我們如何走到今天”的深刻反思。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漫長的、精心策劃的“沉浸式戲劇體驗”。作者的文筆極其老練,他的句子仿佛是有韻律的,時而如同一位沉靜的老者娓娓道來,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時而又像一位敏銳的戰地記者,用極具衝擊力的筆觸描繪事件的殘酷與緊迫。最讓我震撼的是他對“氛圍”的捕捉能力。要知道,晚清那個年代,信息流通緩慢卻又充滿瞭流言蜚語,知識分子在迷茫與希望間搖擺不定。這本書成功地再現瞭那種空氣中彌漫著的焦慮、希望與絕望交織的復雜情緒。書中對一些具體細節的描繪,比如一次外交談判桌上的眼神交鋒,或是一份秘密文件的輾轉傳遞過程,都處理得極其精妙,沒有冗餘的堆砌,全是為烘托整體時代悲劇感服務的關鍵元素。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僅是瞭解瞭曆史事件,更是“感受”瞭那個時代的脈搏,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略帶壓抑卻又充滿力量的體驗,讓人讀罷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這本厚重的曆史捲冊,簡直是打開瞭另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我通常對這種“迴憶錄”性質的解讀持謹慎態度,總怕太多主觀濾鏡會扭麯史實,但讀完之後,我必須承認,作者的敘事功力令人驚嘆。他筆下的光影變幻,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滿瞭微妙的灰色地帶。比如,書中對某些關鍵曆史人物的描摹,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標簽化為“好人”或“壞蛋”,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行為背後的時代睏境與個人掙紮。這種細膩的刻畫,使得那些遙遠的麵孔突然變得立體和可感。尤其是對社會思潮演變的追蹤,那種從民間到朝堂,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交織碰撞的張力,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能想象齣百年前的街市喧囂與暗流湧動,那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是許多純粹的學術著作難以提供的。整體而言,這是一次酣暢淋灕的閱讀體驗,它不僅提供瞭史料,更提供瞭一種理解復雜曆史的全新視角,引人深思,令人迴味。
評分內容是不錯,可惜排版有點亂,條理也不夠清楚。錯彆字有。翻譯水平一般。
評分《我們能相信BBC嗎?》可以說部分揭開瞭西方自由媒體的神秘外衣,讓讀者瞭解到,任何媒體,隻要由人來報道和操作,不可避免的會帶有個人喜好和立場,無法做到真正的公正和道德。
評分讀書勵誌,書本質量很好
評分非常好的書......................
評分作為一名在BBC工作十五年的資深記者,羅賓.艾特肯以自己親身經曆和細緻觀察,佐以大量實證,對BBC的公正性原則提齣質疑和申述。
評分坑人哦
評分1.弱國無外交,處在三韆年來未有之大變局的那個時代,覆巢之下的李鴻章除瞭在夾縫中苟延大清的命運,又能如何呢?
評分今天的事是齣現在各種報紙上,各種各樣的人對其進行評論,對事件可能的走勢作齣預測。但是否有人想過曆史上的很多事也曾經被這麼圍觀過、預測過?曆史早已不能假設瞭,迴過頭來看這些預測是否靠譜是很有趣的。這本書是晚清時候《紐約時報》對當時中國的時事評論的輯錄。
評分還沒看,拿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