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增订本)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增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机 著
图书标签:
  • 汉代
  • 物质文化
  • 考古
  • 历史
  • 文物
  • 图说
  • 文化史
  • 中国古代史
  • 增订本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027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2882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9-17
页数:63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增订本)》结合出土文物,详细介绍了汉代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内容涉及耕作、渔猎、窑业、冶铸、纺织、钱币、车船、武备、建筑、家具、服饰、文具、医药、饮食器、灯、熏炉、玉器、金银器、乐器、杂技、娱乐、少数民族文物等。书中附有上千幅汉代文物图样。

目录

1 农业Ⅰ 起土、碎土农具
2 农业Ⅱ 犁
3 农业Ⅲ 播种、中耕农具
4 农业Ⅳ 灌溉设施,收获农具
5 农业Ⅴ 粮食加工用具
6 农业Ⅵ 作物品种
7 渔猎
8 手工工具
9 计量器
10 窑业
11 制盐 采矿
12 冶铸Ⅰ 冶铁
13 冶铸Ⅱ 铸铁的热处理,炼钢
14 冶铸Ⅲ 铸造
15 纺织Ⅰ 蚕,桑,麻,纺织机具
16 纺织Ⅱ 素,缣,纱,毅,罗,绮
17 纺织Ⅲ 锦(1)
18 纺织Ⅳ 锦(2)
19 纺织Ⅴ 刺绣,染色,印花
20 纺织Ⅵ 布,纶布,叠布,褐,厨,绦
21 漆器
22 钱币Ⅰ
23 钱币Ⅱ
24 车Ⅰ 轺车,辎车,轩车,安车
25 车Ⅱ 辎车,荤车,牛车,驼车
26 车Ⅲ 斧车,鼓吹车,戏车
27 车Ⅳ 轮、轴及其部件
28 车Ⅴ 车盖及其部件
29 车Ⅵ 辕,轭,衡,轭,较,銮,锡,衔,镳
30 车Ⅶ 马车的组装与系驾法
31 辇,鹿车,舆,榀,担,负,戴,鞍具
32 船
33 武备Ⅰ 戈,戟,矛,稍,锬,铤,铍,铩
34 武备Ⅱ 钺,长斧,长椎,榄,殳,桔,钺戟,钩镶
35 武备Ⅲ 剑,刀,拍髀,匕首
36 武备Ⅳ 弓,箭,镞,菔,椟丸,盾,箭镝
37 武备Ⅴ弩,礅
38 武备Ⅵ 甲,胄
39 旌旗,符节,金鼓,骑吹
40 塞防设施
41 建筑Ⅰ 版筑,构架,柱式
42 建筑Ⅱ 屋顶,斗棋,藻井
43 建筑Ⅲ 瓦,鸱尾,下水管
44 建筑Ⅳ 砖
45 建筑Ⅴ 砌墙,铺地,门,窗
46 建筑Ⅵ 阙,阙门
47 建筑Ⅶ 高台建筑
48 建筑Ⅷ 楼,台榭
49 建筑Ⅸ 院落
50 建筑X 庄园Ⅹ
51 建筑Ⅺ 城,市,关,坞
52 建筑Ⅻ 国都
53 建筑Ⅻ 篙,困,廪,仓,桥,栈道
54 建筑Ⅲ 厕,溷,厩,圈,爝,塘
55 家具Ⅰ 枰,榻,床,席,镇,凭几,衣杆
56 家具Ⅱ 案,极,阁,几,虞,桌,匮,厨
57 家具Ⅲ 承尘,屏风,帷幔,幄帐,步障,璧婴
58 服饰Ⅰ 笠,帽,冠,帻,冕,爵弁
59 服饰Ⅱ 武士的弁、冠与头饰
60 服饰Ⅲ 裈,袴,襦,褠,做
61 服饰Ⅳ 深衣,袍,檐榆
62 服饰Ⅴ 袿衣,妇女发式,首饰
63 服饰Ⅵ 绶,佩剑
64 服饰Ⅶ 带钩,带头,带扣,带袴
65 服饰Ⅷ 履,舄,屦,靴,辊,赢,行滕,袜,熨
66 盥洗器,化妆用品
67 镜Ⅰ
68 镜Ⅱ
69 镜Ⅲ
70 镜Ⅳ 镜台
71 文具Ⅰ 笔,墨,砚,研钵,砚滴,书刀
72 文具Ⅱ 简牍,帛书,玺印,封泥,泥笛
73 文具Ⅲ 纸,石经
74 算筹 圭表,漏壶 日晷,地动仪
75 地图 星图
76 医药
77 饮食器Ⅰ 鼎,匕,匙,敦,盛,栖
78 饮食器Ⅱ 枞案,杯,问,杯答,染器
79 饮食器Ⅲ 卮,食鲛,盘,盘,魁,角
80 饮食器Ⅳ 尊,承旋,铿,斗,勺
81 饮食器Ⅴ 壶,锺,钫,钎,基,现,瓴
82 饮食器Ⅵ 楹,裨
83 饮食器Ⅶ 肖形尊
84 饮食器Ⅷ 镰,镰斗,刁斗,锅,杆,瓯,锯镂,卢,资,瓮,罂,铤,椭,棵,箸,赞
85 蒸煮器与炊具廛瓦,釜,甑,鍪,镐,镬,秆,炷,镟,灶
86 炊爨 酿造
87 笥,箧,簏,匾,笈,篚,算,箪,盒
88 日用杂品
89 灯Ⅰ
90 灯Ⅱ
91 熏炉Ⅰ
92 熏炉Ⅱ
93 玉器Ⅰ
94 玉器Ⅱ,玻璃器
95 金银器
96 乐器Ⅰ 打击乐器
97 乐器Ⅱ 管乐器
98 乐器Ⅲ 弦乐器
99 杂技Ⅰ
100 杂技Ⅱ
101 娱乐
102 奴隶与刑徒遗物
103 宗教迷信物品
104 殓具
105 墓室
106 墓前立石
107 帝陵
108 少数民族文物Ⅰ 匈奴,乌桓,鲜卑
109 少数民族文物Ⅱ 南越
110 少数民族文物Ⅲ 滇,昆明
111 少数民族文物Ⅳ 夜郎,邛都,羌,巴蜀
112 少数民族文物Ⅴ 西域各族
113 汉代与域外的文化交流
图版说明
索引

前言/序言


《史前华夏:玉石器与早期社会》 导言:文明之光,石器时代的回响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史前时期,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中期的物质文化遗存,重点聚焦于玉石器的制作、使用及其所反映的早期社会结构、信仰体系与技术发展。不同于侧重于成熟王朝的物质文明研究,《史前华夏:玉石器与早期社会》将目光投向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史的源头,通过对考古学田野发掘成果的系统梳理与细致解读,重构一个在青铜器尚未登场前,以石与玉塑造其精神世界的远古社会图景。 第一部分:玉石的起源与演化——材料的筛选与技术的飞跃 本部分首先对史前时期玉石材料的地理分布、矿物学特征及其在不同文化区系中的偏好进行科学考察。从东北的查海文化软玉、良渚文化黑曜石到中原地区的蛇纹石、绿松石,每一种材料的选择都蕴含着环境的制约与族群的审美取向。 核心内容集中在工具制造技术的革新。不同于仅为生活必需品的普通石器,玉石器的制作过程涉及更精细的解玉技术。我们详细分析了“磨制”与“砣具”技术的发展脉络。早期的玉料加工主要依赖打制和粗磨,而随着社会复杂性的提升,特别是距今约6000年后,出现了使用解玉砂、线锯以及配有砂轮的砣具进行钻孔、切割和镂刻的成熟技术。书中附有大量高精度显微照片,揭示了早期玉器表面痕迹的特征,以此来区分加工工具的类型与磨损程度,从而重建制作者的操作流程。例如,对红山文化C形玉龙的钻孔技术分析,揭示了其钻孔速率与压力控制已达到令人惊叹的水平。 第二部分:礼仪与信仰——玉石器背后的精神世界 玉石器在史前社会并非单纯的实用工具,而是承载着强烈的宗教、政治与社会意义的媒介。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玉石器在祭祀、丧葬和身份标识中的功能。 玉的符号学意义: 我们追溯了“礼玉”观念的形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源远流长。在史前社会,这种“德”体现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沟通的渴望。书中详细辨析了不同形态的玉器所代表的宇宙观: 动物造型玉器(如龙、凤、猪、鸟): 分析了这些形象如何从自然生物符号演变为族群的图腾或神祇的载体。以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琮为例,结合田野墓葬的上下文,探讨其作为沟通天地、确立社会等级的“权力器”或“祭器”的作用。 几何形玉器(琮、璧、璜): 对“天圆地方”宇宙观的早期体现进行了剖析。玉璧的圆形与玉琮的方形结构,被认为是早期宇宙秩序在物质层面的投射。结合墓葬的方位,研究其在仪轨中的具体位置与功能。 社会等级的物质化: 史前社会贫富分化和阶层出现,直接体现在玉石器的占有上。通过对比不同墓葬的随葬品数量、玉器精美程度以及墓室的形制(如高等级墓葬与普通墓葬的对比),本书构建了不同时期社会权力分配的模型。玉器的稀有性、制作的难度,使其成为精英阶层巩固其社会地位、彰显其血统权威的有效工具。 第三部分:聚落形态与玉石的流通——早期区域互动网络 玉石资源往往分布不均,这必然促进了史前聚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本部分运用同位素分析(如锶同位素分析)和岩相学方法,追踪特定玉料的来源地与最终发现地,从而描绘出史前中原、长江下游、东北等区域间的物质文化互动网络。 区域文化间的联系与分化: 重点比较了仰韶文化中晚期、大汶口文化与红山文化在玉器风格上的异同。虽然地理相隔遥远,但某些相似的纹饰母题或工艺特征(如螺旋纹的运用),暗示了信息和技术的跨区域传播。本书探讨了这种传播是基于和平的贸易往来,还是源于精英阶层的政治联姻或冲突后的资源掠夺。 聚落中心的兴起: 玉石器的集中出土,往往指向特定聚落中心(如安徽凌家滩、浙江反山)的权力集聚。我们分析了这些中心如何通过对稀有玉料的垄断和精美玉器的再分配,来维系其对周边卫星聚落的控制,从而阐释了早期国家形态萌芽过程中,物质权威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结论:物质的叙事与文明的预演 《史前华夏:玉石器与早期社会》的最终目标,是揭示在文字尚未诞生之时,人类如何通过对自然界中最坚硬、最美丽的物质的加工与崇拜,完成了从分散的狩猎采集到复杂的定居农业社会的转型。玉石器不仅是技术的里程碑,更是史前先民精神秩序和社会制度的物质载体,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坚实而闪耀的实证基础。本书的深入研究,不仅为考古学界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也为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远古世界的,充满神秘与智慧的窗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其作为学术参考资料的定位,它更像是博物馆陈列室的便携版导览。很多时候,我们去博物馆看展,面对玻璃柜中的残片或完整器物,往往只有极简的文字说明,无法深入了解其制作工艺的难度、材料来源的复杂性,以及它在当时社会中的流通价值与符号意义。而这本图说,通过详尽的细节特写和专业的注释,相当于为每一件展品背后那段被隐藏的故事进行了深度解码。它让我能够超越单纯的“看热闹”式的欣赏,转而进入到对古代工匠智慧的深层探究中去,理解一块陶土如何被塑造成承载帝国意志的符号,这是一种知识上的飞跃,也是一种文化上的回溯与致敬。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光是翻阅的过程就已是一种享受。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搭配上恰到好处的烫金字体,立刻就散发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泛泛之作。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为考究,纸张的肌理感和光泽度都恰到好处,既能忠实展现图片的细节,又不会因为反光而影响阅读体验。更值得称赞的是,那些精选的拓片、器物照片和建筑遗址的线描图,清晰度令人惊叹,即便是微小的纹饰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每一次的摩挲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对于一个对古代艺术和技术史有深入追求的人来说,如此精良的物料呈现,极大地提升了研究和欣赏的效率与愉悦度,使得那些抽象的史料在眼前变得立体而鲜活,为深入剖析汉代的工艺水平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视觉基础。

评分

本书的资料组织逻辑性非常强,它没有采用那种随意的断代或地域划分,而是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结构编排。我特别欣赏它在分类上的精细度,例如将纺织品和服饰配饰分开论述,或者将青铜器中的礼器与实用器皿进行区分。这种精心的模块化处理,使得读者在进行特定主题的专项研究时,可以迅速锁定所需信息而无需翻越大量无关内容。每一次的索引查找都像是进入了一个结构清晰的知识迷宫,总能准确地找到出口。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节省了研究时间,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按照一套严谨的学术框架去审视和比较不同类型的物质遗存,这对于构建系统性的汉代物质文化认知体系至关重要。

评分

从一个历史爱好者纯粹好奇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对“增订”部分的更新。我一直好奇,在过去几十年中,新的考古发掘成果是如何修正或丰富我们对汉代某一特定领域的认知的。我非常期待看到,新增的图版和考证是否填补了前一版本的空白,或者是否提供了对现有主流观点持有异议的新鲜证据。比如,针对某个新兴的贸易路线所发现的异域风格陶器,或者对某个地方郡国贵族墓葬出土的新奇工艺品,它们是如何被整合进既有的汉代物质文化光谱中的?这种与时俱进的修订,意味着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当下学术讨论的参与者,这使得它对于关注考古前沿动态的读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

我曾试图去寻找一些关于汉代社会生活细节的纯文字论述,希望能从更宏大的叙事角度来理解那个时代的面貌,但说实话,许多现有的文字著作往往因为受限于篇幅或侧重点,对具体器物的形制、使用场景的还原度总觉得差了那么一层“火候”。阅读那些枯燥的文本描述,比如“其鼎腹深而口沿微敛”,总不如亲眼看到那个特定器型在特定光线下呈现出的微妙曲线来得直观和震撼。我期待的,是一个能将考古发现与日常经验进行有效链接的桥梁,一个能让遥远的过去仿佛触手可及的媒介。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罗列文物,而是能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物质遗存的对比分析,描摹出一幅细致入微的社会横断面图,揭示出礼制、经济乃至精神信仰是如何在柴米油盐的日常器物中留下深刻印记的。

评分

76 医药

评分

109 少数民族文物Ⅱ 南越

评分

24 车Ⅰ 轺车,辎车,轩车,安车

评分

真得很不错真的很不错!

评分

非常满意,物美价廉,好

评分

57 家具Ⅲ 承尘,屏风,帷幔,幄帐,步障,璧婴

评分

主要著作论文:《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中国古舆服论丛》、《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孙机谈文物》、《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等。

评分

孙先生是国博的文物考古专家。《中国古舆服论丛》都是干货,这本书也一样,没有对文物的实打实的研究是出不来的。

评分

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但是内容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