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历史研究法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历史研究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炳松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研究
  • 学术史
  • 民国史
  • 文化史
  • 研究方法
  • 史学
  • 学术文化
  • 名著
  • 中国近代史
  • 史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76165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734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页数: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历史研究法》介绍了西方历史研究方法,并指出其与中国古代“史法”以及传统“史评”、“史论”的差异,认为历史研究的方法就是对人的历史的研究,而不是对古代史著的评论。与此同时,他还力图沟通中西学问,对传统历史研究方法,如搜集史料、辨明真伪、知人论世、阐明史料、勒成著作等做了充分肯定。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博采
第三章 辨讹
第四章 知人
第五章 考证与著述
第六章 明义
第七章 断事
第八章 编比
第九章 著作
第十章 结论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历史研究法》的图书简介,内容不包含该书本身的知识点,而是围绕民国时期其他重要的学术文化领域展开,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 --- 《薪火相传:民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谱系与文化建构》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上半叶,即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内忧外患中如何承担起民族复兴与文化重塑的历史使命。本书避开传统史学方法论的讨论范畴,聚焦于新思潮的涌入、学术流派的形成、以及文化机构的建立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探讨的,是那些在战火与变革中坚守学术理想、投身社会实践的文化先驱们所构建的精神家园与知识体系。 本书的叙事脉络,围绕三个核心议题展开:一是新思潮的本土化与知识界的“五四”遗产的延续;二是大学与学术机构在国家转型期的角色与功能;三是文化传播媒介的革命及其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第一部分:新思潮的“中国化”与知识生产 民国伊始,西学东渐的浪潮汹涌,各种思潮如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以及文化保守主义等,在中国知识界激起了巨大的思想碰撞。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些源自西方的理论如何被中国的知识精英们吸收、批判,并最终与本土传统文化进行艰难的对话与融合。 我们重点考察了诸如“第三种人”的出现、对“全盘西化”的反思,以及在不同政治光谱下知识分子思想形态的演变。例如,在文学领域,白话文运动的胜利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变革,更是底层知识分子群体进入公共话语空间的标志。文学研究不再囿于古典训诂,而开始关注社会现实与个体经验的表达。在哲学领域,对西方逻辑学、现象学、乃至尼采、柏格森思想的引入,催生了一批试图为中国现代化寻找哲学根基的学者群体。他们试图建立一套既能回应现代性挑战,又不至于割裂历史的新的思想框架。 本书特别关注了在战乱年代,学者们如何通过“学术会议”、“沙龙”等非正式渠道,维持学术的纯粹性与思想的独立性,这成为他们对抗外部政治高压的“精神庇护所”。 第二部分:现代大学的理想与困境——学术机构的生态构建 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大学体制的奠基期。本书将跳出单纯的政治史叙事,审视国立、私立乃至教会大学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所扮演的“知识孤岛”与“文化引擎”的双重角色。 我们深入考察了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早期国立大学,如何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吸引并凝聚了最顶尖的人才。这些大学的校长、教授群体,他们以身作则,树立了学术自由与教授治校的现代范式。书稿细致描绘了这些学府在人事任免、学科设置、以及研究方向选择上的艰难抉择,尤其是在中央政府更迭、经费短缺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学术水准不致沦为政治工具。 同时,本书也分析了私立大学(如南开、光华)的独特发展路径。它们往往更贴近实业与社会需求,在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展现出独特的活力。通过对大学年鉴、校史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正是这些机构,系统性地培养了中国现代工程学、医学、法学等专业人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人力基础。这些机构的创立和运营,本身就是一场关于现代组织形态和学术治理的实践探索。 第三部分:知识的传播与大众文化的兴起 知识的传播在民国时期经历了革命性的飞跃。本书探讨了印刷技术的普及、新式教育的推行,以及新兴大众传媒(如报纸、杂志、广播)对传统士大夫文化和精英阶层知识垄断的瓦解。 我们详细考察了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局等出版巨头,他们不仅是商业实体,更是文化理念的推广者。他们策划出版的“万有文库”、“中小学教科书”系列,构成了民国一代人的共同知识底色。通过对这些出版物的体例、选材和定价策略的分析,可以洞察出版界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启蒙责任。 此外,本书对专门性的学术刊物(如《新青年》的后继者们)进行了个案研究,关注它们如何从最初的政治宣言转向更深入的专业讨论,如何通过固定的栏目和审稿制度,塑造了现代学术共同体的基本形态。广播电台的兴起,则使得知识的传播突破了识字率的限制,进入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对民众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结论:民国精神的遗产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探讨民国知识分子群体在动荡中展现出的“士人风骨”。他们所经历的流亡、被迫转战、甚至信仰的幻灭,塑造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既有对现代性的热切追求,又饱含对中国传统价值的深沉眷恋。 《薪火相传》试图还原一个立体、复杂、充满张力的民国知识世界,展现他们如何在物质匮乏与精神丰裕之间寻求平衡,最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与精神参照。这不是一部关于“方法论”的著作,而是一部关于“人”与“时代”如何交织,共同塑造现代中国文化版图的史诗。 --- 适合读者: 历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教育史领域的专业人士及对民国文化现象、知识分子群像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此书,我一度感到有些晦涩难懂,它不像市面上那些畅销的历史普及读物那样提供一目了然的叙事流程,它更像是一份精密的学术地图,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学基础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书中对几个关键学术流派的兴衰进行了深度的剖析,比如,对“新文化运动”后期知识界内部关于“国学”与“西学”融合方式的分歧,作者的处理极其周到,他没有简单地将一方描绘成进步的化身,另一方塑造成保守的顽固派,而是展现了他们各自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对照着书目中的参考资料,去查阅那些被作者频繁引用的外文论著和早期中文期刊,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每当理清一个概念的源头,那种豁然开朗的快感是无以复述的。它不是提供知识的终点,而是开启了通往更深层思考的阶梯,适合那些真正对学术方法论有钻研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反思性”——它逼迫你审视自己接收知识的既有模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年代感,纸张的质地摸上去有些粗粝,散发出淡淡的墨香,让人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民国时期。我本来是冲着那句“学术文化名著”买的,但翻开扉页才发现,这其实更像是一本“思想的考古报告”。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冷静,他并没有急于给出宏大的历史结论,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一点点地挖掘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在面对传统与现代剧烈碰撞时的内心挣扎与学术探索的轨迹。比如,关于某位史学家对“中国古代史分期”的争论,书中详细梳理了双方的文献依据和时代背景,那种咬文嚼字、穷根究底的治学精神,在今天这个追求速度和流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尤其欣赏作者引用的大量原始资料——那些泛黄的信件、会议记录的片段,它们为我们重建历史现场提供了无比坚实的基石,让人感到不是在读二手解读,而是在亲耳聆听历史人物的辩论。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提问,如何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对待历史文献的每一个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缓慢,更像是一首用散文写成的赋,充满了对历史细节的深情描摹,而非紧凑的事件罗列。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民国时期“学术共同体”内部人际关系的描绘。作者并非只关注那些光芒四射的大师,而是花了很多笔墨去书写那些默默无闻、但却在方法论上做出关键贡献的“中间人物”。比如,书中提到几位学者如何为了一个共同的史料解释权,在偏僻的图书馆里展开了长达数年的通信论战,这种对“思想交锋”的细致记录,远比描述宏大的政治变动来得更具震撼力。这些人物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另一种“风骨”——他们对真理的执着,有时甚至超越了对个人名誉的考量。阅读这些片段时,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昏暗灯光下,一个人伏案疾书、与历史对话的孤独背影。这本书无疑是研究民国知识史的绝佳窗口,它呈现的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是如何“生成”的过程。

评分

我必须坦诚,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它没有现代学术著作那种清晰的章节划分和现代术语的预先定义,很多关键的论点是隐藏在对史料的层层剖析之下的。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方法的教科书”,它似乎在刻意避免提供直接的结论,而是将构建结论的“工具箱”——即历史学的基本原则、文献的批判性阅读技巧——完完整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书中关于“如何辨识一则地方志的地域偏见”的论述,其深度远超一般的史学概论,它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展示了“研究法”是如何渗透到每一个微小的文本解读中的。对于习惯了接受现成观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让人感到沮丧,因为它要求你不断地“自我提问”:“作者的证据是什么?”、“他遗漏了哪些可能的解释?”。它真正培养的,是一种“批判性怀疑”的精神,让你学会站在历史的多个维度上去审视既有的学术成果,这种能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比掌握任何单一的历史知识都更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历史研究”本身视为一个具有自身发展脉络的“文化现象”来考察。它不像纯粹的方法论书籍那样枯燥,也不像纯粹的史学通论那样泛泛而谈。作者巧妙地将民国时期各个学科(如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在方法论上的探索,放置在当时的政治生态和教育资源限制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发现,很多今天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研究范式,在民国时期是何等艰难的突破。书中对几位学者在海外留学期间对西方新史学流派的消化与本土化的尝试,描述得极其生动,可以看到他们是如何努力地将“普世”的学术标准与“特殊”的国情结合起来。这种“移植与嫁接”的艰难过程,让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研究民国历史的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如何进行有尊严的、有创造性的历史学研究”的备忘录,它激励着我们去思考,在我们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未竟的事业。

评分

岳麓这个丛书也算是大动作了,就坏在纸张上了,小气,而且书根本就不算便宜

评分

最欣赏民国时期那一代的学者,他们的著作绝对值得一读

评分

挺好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

评分

复试前看的 挺好的 建议初学历史的同学可以看一下

评分

岳麓书社的经典书,必读。

评分

书包装精美,印刷考究,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评分

花了点臭钱 买了些好书花了点臭钱 买了些好书

评分

有学术深度,而且价格便宜哦!

评分

内容不多,但是很经典,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