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语写作手册 风格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新译本) | ||
| 定价 | 29.80 | |
| 出版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 版次 | 第一版 | |
| 出版时间 | 2016年10月09日 | |
| 开本 | 32开 | |
| 作者 | 威廉 斯特伦克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176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13579186 | |
这本书可以告诉你:
英语写作中那些你不知道的坑
哪些单词和词组其实常被误用
哪些常见表达其实是重复啰嗦
第一章 英语用法的基本规则 Elementary Rules of Usage
规则 1 单数名词词尾加’s 构成所有格
规则 2 在三个或三个以上项目并列时,在最后一项前使用连词,其余各项用逗号隔开
规则 3 将插入语放在两个逗号之间
规则 4 在引导独立从句的连词前加逗号
规则 5 勿用逗号连接独立分句
规则 6 勿将句子一截为二
规则 7 在独立分句之后用冒号引导一系列具体事物、同位语、解释或起例证作用的引语
规则 8 用破折号表示突然的停顿或中断、引导较长的同位语或总结性语句
规则 9 主语的单复数决定谓语动词的单复数
规则10 代词的格要用得得当
规则11 位于句首的分词短语所修饰的
必须是该句的主语 027
第二章 写作的基本原则 Elementary Principles of Composition
规则12 选择恰当的布局结构,并始终如一
规则13 将段落作为文章的基本单位
规则14 使用主动语态
规则15 用肯定句进行陈述
规则16 使用肯定、明确、具体的语言
规则17 删掉多余的词语
规则18 避免使用一连串的散句
规则19 以相似的形式表达并列的意思
规则20 将相关的词放在一起
规则21 在概述时使用同一种时态
规则22 将需要强调的词放在句末
第三章 写作格式的注意事项 A Few Matters of Form
第四章 常被误用的单词和短语 Words and Expressions Commonly Misused
第五章 拼写 Spelling
这本书的“新译本”这个标识也让我多留了个心眼。这通常意味着译者在面对原版教材中那些根深蒂固的、与美国文化或学术背景紧密相连的概念时,进行了深度的本土化处理,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转换文字。我非常关注那些涉及到批判性思维和论辩技巧的部分,比如“如何有效地反驳一个观点而不显得咄咄逼人”,或者“如何构建一个既能展现对现有研究的尊重,又能巧妙引入自己独特视角的引言”。这些内容,往往需要译者对英美学术文化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才能找到最贴切的中文表达,避免产生“翻译腔”。我希望新译本能提供大量的注释,解释那些在西方学术写作中被视为“常识”的潜规则,比如引用规范的细微差别,或者在不同学科(人文学科与理工科)之间,对“清晰度”和“详略得当”的要求是如何调整的。如果译者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样,在关键的理论点上添加几句画龙点睛的“导读语”,那就太棒了,这能极大地降低我们理解这些来自异域的教学精髓的门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过去就给人一种踏实、严谨的感觉,那种经典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仿佛能让人嗅到一丝学术殿堂的味道。我当时在书店里把它拿起来,掂了掂重量,感觉分量十足,绝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应付了事的工具书。更吸引我的是封面上那些关于“常春藤盟校”和“康奈尔大学”的字样,这立刻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产生了极高的期待。我一直觉得,顶尖学府的写作教材,其核心理念和方法论必然是经过了时间检验和无数次教学实践的打磨,它们教的不是临时的技巧,而是思维的底层逻辑。我特别好奇它如何将复杂的英语写作理论,用一种既符合本土学习者习惯,又保持原汁原味的康奈尔风格来呈现。比如,我猜想它在论证结构(如金字塔原理的变体,或者特定的段落展开方式)上,一定有非常清晰的图示和详尽的案例分析,而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规则堆砌。我希望它能详细解析学术写作中那些微妙的语境转换,比如如何从批判性阅读的笔记,平稳地过渡到构建一个具有自身原创论点的初稿,这其中的“桥梁”部分,往往是大多数教材含糊带过的地方。如果这本书能在这一点上做到极致的清晰和实用,那它就远超一般的“写作速成”指南的价值了。
评分最后,我对它是否能够培养出一种长期的、内在的“写作直觉”抱有极大的期待。写作能力不是靠死记硬背几个套路就能达成的,它更像是一种肌肉记忆,需要持续的、有意识的训练。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教会读者“做什么”,更能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这样做是最好的”。这意味着它可能需要提供一些关于认知心理学或语言习得的辅助理论,哪怕只是非常简要的提及,也能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写作规律更深层次的尊重和理解。例如,它可能会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更倾向于接受“主题句在前,细节支撑在后”的结构,以及为什么“过渡句”在长篇论述中起着心理导航仪的作用。如果这本书能够超越单纯的技巧传授,上升到一种“思维工具箱”的高度,即教会我们如何用英语的底层结构来重塑和组织我们的思考过程,那么即使花再多的时间去研读,也绝对是物超所值的。它应该让我们在合上书本后,面对任何一篇写作任务,都能自然地调动起一套系统化的、经过验证的应对策略。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立刻翻阅了目录,发现它似乎采取了一种模块化的编排方式,这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关注了它对“风格的要素”这个部分的解读。我深知,语言的魅力往往不在于你堆砌了多少生僻的词汇,而在于你如何运用最精准、最经济的词语来传达你的思想。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那些决定一篇文本“质感”的微妙元素,比如句子的节奏感、词汇的搭配(collocations)的自然度,以及如何避免那些常见的、让非母语者听起来“别扭”的表达习惯。我希望它能提供大量的“好”与“坏”的对比范例,不仅仅是指出错误,更重要的是解释“为什么”修改后的句子更具说服力和流畅性。例如,在描述复杂概念时,它会建议使用主动语态还是被动语态的倾向性?在引述权威观点时,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动词(like assert, claim, suggest, argue)背后的语气差异,这本书是否能用图表或矩阵的形式系统地梳理出来?如果能深入到这样的细节,这本书就不再是简单的语法或词汇书,而真正成为了一个提升个人“写作声调”的修炼手册。
评分关于它作为“英语写作教程”的实用性,我非常看重它对写作流程的拆解能力。很多教程只教你“怎么写”,却没教你“怎么改”。我希望这本书能花大篇幅讲解“自我编辑”的系统方法,这才是区分普通写作者和优秀写作者的关键。例如,它是否提供了不同阶段的检查清单?在初稿完成后,检查重点是逻辑连贯性;在第二稿时,重点转移到句子结构的多样性和用词的精准性;而在最终定稿前,则侧重于标点符号和格式的细节。我尤其感兴趣它如何处理“拖沓”和“冗余”的问题。是不是提供了类似“删除冗余副词”、“合并短小句”之类的量化指标或视觉工具?一个好的教程不仅要教你如何建造宏伟的论述大厦,更要教你如何像一个外科医生一样,精准地切除那些不必要的“赘肉”,让你的文字更加有力、高效。如果它能提供一些专门针对非母语者常犯的“冗余陷阱”的集中训练,那这本书的实战价值将无可估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