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作人生前亲自编定,学者止庵穷数年之力精心作校,增补从未出版作品,为市场上全面专业的周氏文集。
周作人(1885-1967),他原是水师出身,自己知道并非文人,更不是学者,他的工作只是打杂,砍柴打水扫地一类的工作。如关于歌谣,童话,神话,民俗的搜寻,东欧日本希腊文艺的移译,都高兴来帮一手,但这在真是缺少人工的时候才行,如各门已有了专功的人他就只得溜了出来,另去做扫地砍柴的勾当去了。因为无专门,所以不求学但喜欢读杂书,目的只是想多知道一点事情而已。所读书中于他最有影响的是英国蔼里思的著作。
小引
关于傅青主
游山日记
老年
三部乡土诗
记海错
本色
钝吟杂录
燕京岁时记
毛氏说诗
关于纸
谈策论
螟蛉与萤火
窦存
关于家训
郁冈斋笔麈
谈错字
关于王谑庵
陶筠厂论竟陵派
日本的落语
逸语与论语
日本杂事诗
书法精言
文学的未来
王湘客书牍
蒿庵闲话
鸦片事略
梅花草堂笔谈等
读戒律
北平的春天
买墨小记
旧日记抄
绍兴儿歌述略序
安徒生的四篇童话
日本管窥之三
附录二篇
一改名纪略
二窃案声明
后记
关于《风雨谈》
止 庵
《风雨谈》一九三六年十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除《小引》与《后记》外,本文三十四篇,附录两篇,皆为一九三五年十一月至一九三六年五月所写,是继《苦竹杂记》之后的作品。“风雨谈”原是一九三五年一到五月在《宇宙风》所发表之系列文章总的题目。一九六四年九月二十七日周氏日记云:“晚重阅《风雨谈》,对于自作的文章,觉不无可取,亦可笑也。”
集中各篇文章,主要仍承继《夜读抄》以降的风格,或“关于一种书”,或关于某书中之某一观点,即便像《关于傅青主》或《老年》这类题目,其契机亦是自读书得来,所以几乎统可以作者所谓“读书录”或“看书偶记”名之。《小引》中提到“杂文”,《苦竹杂记后记》也说“不佞只能写杂文”,此“杂文”用法与《夜读抄》之有别于“本文”者又复不同,大概是一并包括两类文章而言之,相当于后来所说“随笔”。作者又说:“或曰,是与《雨天的书》相像。然而不然。《雨天的书》恐怕有点儿忧郁,现在固然未必不忧郁,但我想应该稍有不同,如复育之化为知了也。”此处系就书名说话,但前后文章区别确实相当明显,“忧郁”云云或可理解为某种情感,原先作者较多感性表露,而现在感性则多隐含于知性之下。此外这里颇有几篇写意之作,譬如《关于纸》、《北平的春天》、《买墨小记》等,与《苦茶随笔》中之《关于苦茶》、《骨董小记》题材相近,却又有所不同,目的不在辩难,几乎纯然闲适,倒像是早期的《故乡的野菜》、《苍蝇》等,不过味道由冲淡变为清涩,读书文章中也有些与此意趣相近,在中期创作中可视为单独一路,后来写《秉烛后谈》、《药味集》,成分就更重了。
《小引》说:“不佞故人不多,又各忙碌,相见的时候颇少,但是书册上的故人则又殊不少,此随时可晤对也。”其实非独此处为然,《夜读抄》之后各书均是“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风雨谈”也。而所“晤对”的“故人”,也不止这里介绍的傅青主、王谑庵诸位,连同他一再提及的霭里斯、安特路朗等也在其列,虽然比较而言,还是以中国古代人物为多。周氏的关注点逐渐发生转移,着力对中国古代著述(以笔记为主,间有诗文)加以缜密的审视,涉及领域甚广,投入精力至巨,应该被视为是其一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所写文章虽然都是短篇,这项工作却是系统的。此种审视首先是思想意义上的,而作者的文学观念,特别是有关文章的看法,也时时有所体现。他的功夫是“披沙拣金”(《苦竹杂记后记》),态度是“褒贬显然”(一九六五年四月二十一日致鲍耀明),从古人之作中看到许多弊害,也发现了若干好处。其间的取舍标准,即一向强调的“疾虚妄”和“重情理”;换句话说,他的立场是科学精神和人道主义,或者一并说是现代文明。所首肯者都是思想与文学上的异端,最终他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分立出一个与正统儒家(以程朱一派宋儒为主)针锋相对的思想体系,标举了一批与主流文章(以唐宋八大家和清代桐城派为主)截然不同的鲜活文字。周氏所心仪的人物不是文章作者,就是文章记述对象,他与他们交流的方式不外乎读书与抄书,最终完成于自己的写作,故以作品而言是读书记,以写法而言是“文抄公”,以内容而言则是人物论与思想论,这也是“文抄公”写法的意义之一。这种工作一项重要成就(至少对作者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是他后来所说的:“上下古今自汉至于清代,我找到了三个人,这便是王充,李贽,俞正燮,是也。王仲任的疾虚妄的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论衡》上,其实别的两人也是一样,李卓吾在《焚书》与《初潭集》,俞理初在《癸巳类稿》《存稿》上所表示的正是同一的精神。……我尝称他们为中国思想界之三盏灯火,虽然很是辽远微弱,在后人却是贵重的引路的标识。”(《我的杂学》)周氏承认是他们的传人,也就将自己纳入“虽儒家而反宋儒”的思想系统了,—在他看来,这才是未被改篡过的孔孟思想的流脉,所以他后来自称是“儒家的正宗”(《药味集序》)。
此次据北新书局一九三六年十月初版本整理出版。原书小引三页,目次四页,正文二百六十五页,后记二页,目次、正文中“小引”均作“风雨谈小引”,正文中“后记”作“风雨谈后记”,而在目录中未予列入。
一本承载着岁月沉淀的书,刚翻开就被那古朴的封面吸引,仿佛能闻到纸张泛黄的淡淡墨香。文字朴实却字字珠玑,读起来不像是在读一本书,更像是与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围炉夜话,听他娓娓道来那些人生中的细微体悟。他笔下的世界,没有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只有寻常巷陌里的烟火气息,市井小民的悲欢离合。但正是这些寻常,却被他赋予了别样的意趣和深刻的哲思。读他的文字,你能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仿佛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一方可以歇脚的净土。那些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对生活细节的捕捉,都细腻得如同工笔画,让人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尤其是在描绘人情世故时,他的笔调总是带着一丝洞察世事的淡然,不褒不贬,却能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读完一段,常常会停下来,回味其中的意味,仿佛自己也随他一起经历了那段时光,感受到了那份独有的韵味。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着实让人流连忘返。
评分这套书的魅力,在于其看似散漫却暗藏深邃的结构。作者以一种近乎随性的方式,将一个个看似独立的小品文串联起来,但当你深入其中,便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编织出一张关于时代、关于个人、关于思想的网。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个微缩的独立世界,有着自己的脉络和逻辑。他对于知识的广博涉猎,以及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历史典故,还是文化评论,亦或是对生活琐事的观察,他都能信手拈来,且总能给出意想不到的解读。他敢于挑战陈规,不畏惧权威,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声音,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阅读他的文字,你会不自觉地开始思考,开始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所持有的观念。这种启发性的力量,远比直接的灌输更为强大。在享受文字带来的愉悦的同时,也能收获到思想上的洗礼,这或许就是经典作品的价值所在吧。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传达出的那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超乎常人的敏感,能够捕捉到人类情感中最微妙的变化,以及社会交往中最不易察觉的规律。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名士,还是街头巷尾的普通人,都被他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纸上。他不像某些作家那样,喜欢将人物脸谱化,而是能够看到每个人身上存在的复杂性,光明与阴暗并存,优点与缺点同在。这种真实而客观的描写,让读者在同情、理解的同时,也能引发对自身行为的思考。他所探讨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时代洪流中个体所面临的困境与挣扎。这种超越时代的共鸣感,使得这本书即使在今天阅读,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别具一格,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生活的亲切。他善于运用譬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他的句子不长,但往往意味深长,如同品茗,初尝微涩,细品回甘。这种独特的文风,让他在众多作家中脱颖而出。他似乎总能在最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之处,并用最恰当的语言将其展现出来。读他的文字,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谈话之中,不时会被他的某个观点所打动,或者被他幽默的表达方式逗乐。他的文字中没有刻意的卖弄,也没有空洞的理论,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流畅。即使是对一些严肃的话题,他也总能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来阐述,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理解。这种功力,是经过长年累月积累和磨练才能达到的境界,着实令人敬佩。
评分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作者的文字如同一个宝藏,每一次挖掘都能找到意想不到的惊喜。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创新,对于西方思想的借鉴与融合,都展现了他非凡的学识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从不墨守成规,而是敢于质疑和挑战,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世界。他的文字中没有激昂的口号,也没有宏大的宣言,但字里<bos>. 处都渗透着一种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这种看似平静的背后,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读他的书,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引导你去看清事物的本质,去理解生命的真谛。即使是在最黑暗的年代,他依然能够保持一份清醒和乐观,这种精神力量,对于身处现代社会浮躁不安的我们来说,尤为珍贵。
评分东西很好快递员很负责态度也很好
评分“她是财务部的。做得可好了。”
评分这一系列的书,很好。还会再买的。
评分话术上有欠缺,让煮熟的鸭子飞了。
评分送货快,品相佳,一如既往的满意
评分《小引》说:&"不佞故人不多,又各忙碌,相见的时候颇少,但是书册上的故人则又殊不少,此随时可晤对也。&"其实非独此处为然,《夜读抄》之后各书均是&"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风雨谈&"也。而所&"晤对&"的&"故人&",也不止这里介绍的傅青主、王谑庵诸位,连同他一再提及的霭里斯、安特路朗等也在其列,虽然比较而言,还是以中国古代人物为多。周氏的关注点逐渐发生转移,着力对中国古代著述(以笔记为主,间有诗文)加以缜密的审视,涉及领域甚广,投入精力至巨,应该被视为是其一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所写文章虽然都是短篇,这项工作却是系统的。此种审视首先是思想意义上的,而作者的文学观念,特别是有关文章的看法,也时时有所体现。他的功夫是&"披沙拣金&"(《苦竹杂记后记》),态度是&"褒贬显然&"(一九六五年四月二十一日致鲍耀明),从古人之作中看到许多弊害,也发现了若干好处。其间的取舍标准,即一向强调的&"疾虚妄&"和&"重情理&";换句话说,他的立场是科学精神和人道主义,或者一并说是现代文明。所首肯者都是思想与文学上的异端,最终他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分立出一个与正统儒家(以程朱一派宋儒为主)针锋相对的思想体系,标举了一批与主流文章(以唐宋八大家和清代桐城派为主)截然不同的鲜活文字。周氏所心仪的人物不是文章作者,就是文章记述对象,他与他们交流的方式不外乎读书与抄书,最终完成于自己的写作,故以作品而言是读书记,以写法而言是&"文抄公&",以内容而言则是人物论与思想论,这也是&"文抄公&"写法的意义之一。这种工作一项重要成就(至少对作者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是他后来所说的:&"上下古今自汉至于清代,我找到了三个人,这便是王充,李贽,俞正燮,是也。王仲任的疾虚妄的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论衡》上,其实别的两人也是一样,李卓吾在《焚书》与《初潭集》,俞理初在《癸巳类稿》《存稿》上所表示的正是同一的精神。……我尝称他们为中国思想界之三盏灯火,虽然很是辽远微弱,在后人却是贵重的引路的标识。&"(《我的杂学》)周氏承认是他们的传人,也就将自己纳入&"虽儒家而反宋儒&"的思想系统了,—在他看来,这才是未被改篡过的孔孟思想的流脉,所以他后来自称是&"儒家的正宗&"(《药味集序》)。
评分短篇小册,捧读在手,别有意味。
评分还不错,附庸风雅一下
评分包装都烂掉了 其他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