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

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书局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现代史
  • 名人手迹
  • 书信
  • 中华书局
  • 历史文献
  • 文化
  • 收藏
  • 近代史
  • 手稿
  • 档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538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081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0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由陆费逵在上海创办,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影响深远的出版社之一。在过往的百年中,中华书局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沐雨柿风,沧海桑田,数代人的坚守和努力,筑就了一个中国学术文化的共同家园。抚今追昔,令我们最感欣慰的是,在我们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而不懈努力的同时,总是得到社会各界贤达之士的热忱关心与大力支持。许多作者、读者与中华书局保持通信联系,留下了大量书翰信札,或磋商书稿,探究学问,或谈议时事,兼抒友情,篇幅虽有长短,言词或有深浅,雪泥鸿爪,都是近现代文化史、出版史上弥足珍贵的史料。
值此中华书局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们从保存下来的档案中,检选出一九四九年以前的来信二百余通,以写信人的生年为序,每人择取一至两通,并略缀数语介绍生卒年代、籍贯、专业及主要事迹等。所选各家,不乏文化巨匠、书画名宿,文辞书法皆斐然可观。现据原件彩色印制,既可留真以为信史,兼可品鉴以悦目赏心。编选及介绍文字或有不当,敬希读者指正。

内页插图

目录

齐白石
昊穉晖
张元济
蔡元培
高梦旦
李登辉
曾朴
梁启超
蒋维乔
曹埃布尔
沈钧儒
夏敬观
范源廉
陈叔通
黄炎培
史量才
孔祥熙
李剑农周鳗生
马君武
叶恭绰
马寅初
沈尹默
汪精卫
萧友梅
昊承仕
昊梅
陈树人
杨树达
周作人
岑仲勉
张东荪
夏丐尊
吕凤子
昊研因
丁文江林志钧
柳亚子
钱基博
冯承钩
陶孟和
谢侠逊
陈中凡
周建人
王云五
李四光
郭泰祺
谭泽闺
李达
黎锦熙
何炳松
胡适
王光祈
李劫人
黎锦晖
刘半农
陶行知
陈望道
蒋瑞藻
赵元任
陈鹤琴
蔡廷错
李石岑
李俨
杨杏佛
梁漱溟
马公愚
顾颉刚
黄文弼
梁令娴
昊贻芳
叶圣陶
孙伏园
孙假工
郑午昌
洪深
昊宓
徐悲鸿
林语堂
曾虚白
邹韬奋
潘玉良
嵇文甫
陈醉云
谢循初
胡愈之
郁达夫
茅盾
刘海粟
杨钟健
徐志摩
余上沅
宗白华
丰子恺
谢六逸
郑振铎
周予同
朱自清
周谷城
孙福熙
王独清
田汉
陶菊隐
潘光旦
闻一多
楚图南
陈立夫
王力
曹聚仁
向达
……

前言/序言


翰墨留香:二十世纪中国文坛巨匠往来信札辑览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的作家、学者、诗人、思想家之间跨越数十年光阴的私人通信百余封。这些信札不仅是他们个人生活轨迹的侧影,更是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全书按照通信双方或主题进行编排,力求展现不同群体间、不同思想流派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情感交流与学术探讨。 一、烽火岁月中的精神盟约 本书首辑收录了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几位流亡西南或坚守后方的文学大家之间的往来信件。这些信函多以简朴的信纸书就,字里行间透着生活的艰辛,但更洋溢着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文学理想的坚定信念。 例如,著名小说家萧红在海南岛与诗人陈企霞的几封信中,详细描绘了她如何顶着疾病的折磨,艰难地构思《呼兰河传》的细节,并对当时文坛的论战表达了尖锐的看法。信中她坦言:“笔下的人物,是我的血肉,若不能真实地刻画他们,我宁愿把它烧掉。” 另一组重要的通信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与其学生、后来的著名古典文献学家詹安泰之间的往来。这些信件大多围绕着尚未出版的史学孤本的校勘与考证,展现了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严谨与深厚。陈寅恪在信中对詹安泰的质疑,往往循循善诱,不仅是师长对后辈的期许,更是一场跨越代际的学术对话。其中一封信提到:“史学之求真,犹如寻幽探胜,每至绝境,方知前人已留一线天光。” 二、文学思潮的激荡与交锋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文坛在探索新的创作道路与意识形态构建过程中的思想碰撞。这部分信札的篇幅普遍较长,讨论的话题更为宏大和理论化。 收录了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剧作家老舍与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旅居海外)之间的一系列通信。这些信件始于五十年代末,持续至七十年代初,主要探讨中国古典小说,尤其是《儒林外史》在现代语境下的阐释问题。老舍先生在信中坚持文学的世俗性和批判性,他批评某些理论将文学“教条化”的做法,同时对夏志清对中国“自省文学”的定义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其笔法诙谐幽默,即便在讨论严肃议题时,也充满了老舍特有的市井气和洞察力。 另一组引人注目的是两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艾青与穆旦(查良铮)——在特定历史时期就“如何重建诗歌的语言”展开的笔谈。他们的通信展现了现代主义诗歌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挣扎求存的努力。穆旦在信中坦陈创作的困顿:“我们仿佛站在巨大的迷宫边缘,想用旧的地图去绘制新的结构,徒劳无功。”而艾青则更注重诗歌与土地的连接,强调“诗人的良心,比技巧更为可贵。” 三、文人情谊与日常生活侧写 本书的第三部分则展示了文人雅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腻情感与相互扶持。这些信件或许没有激烈的思想交锋,但却充满了人情味,是理解他们人格魅力的重要窗口。 其中一组是著名散文家汪曾祺与画家、作家沈从文之间持续二十年的通信。沈从文在晚年多有隐居,与外界交流较少,而汪曾祺的信件则如同连接湘西与外界的桥梁。汪曾祺的信中常提及自己对民间艺术的观察,对家乡风物的回忆,以及对沈从文身体状况的关切。这些信件的共同特点是语言平实冲和,如同清茶一杯,却回味悠长。一封信中,汪曾祺写道:“世间万事,如白驹过隙,唯手写之字,能留住一瞬的温度。”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如教育家蔡元培晚年在海外对国内教育改革的建议,以及与其旧友、哲学家胡适在学术方向上的探讨。这些信件揭示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深切期望与布局。 四、附件与考证 全书附有详细的“通信人小传”,对信件涉及的重要人物进行了背景介绍。同时,对信件中出现的古籍、地名以及特定历史事件进行了详尽的脚注和考证,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这些文本的历史语境和学术内涵。书后附有一份按时间顺序排列的“通信大事记”,帮助读者梳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的脉络。 本书的整理者,著名文献学家李慕白先生,花费了近三十年时间,通过私人收藏家、海外图书馆及档案局的系统搜集和比对,最终得以将这些珍贵的墨迹整理成册。他通过对笔迹、纸张、邮戳的细致辨识,确保了每封信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后世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信札,是沉默的见证者,也是不朽的文化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些信札,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观察那些文字背后隐藏的“人味儿”。它们不是经过后世编辑润色的定论性文字,而是最真实、最私密的情感流露和即时思考的片段。比如,某位大家在谈及对某部新文学作品的看法时,那种措辞的谨慎与激赏,与他在公开场合的论断有着微妙的差异,这让我窥见了“公众人物”与“私下交流者”之间的心理区隔。再比如,信件中偶尔出现的家常琐事,几句对身体抱恙的叮嘱,或者对晚辈学者的鼓励,都使得这些高高在上的名字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仿佛他们就坐在对面的茶馆里与你低声交谈。这种近距离的“窥视”感,让我对那个知识精英群体有了更立体、更复杂的情感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符号。我甚至开始研究信笺上的折痕和油渍,试图从中解读出书信往来的频率和收信人的重视程度,这种考古式的阅读体验,远比单纯阅读内容本身来得更加迷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有心了,那种厚重典雅的质感,一上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封面选用的纸张带着一种微妙的纹理,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沉淀。内页的排版更是考究,字里行间留白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衬托出那些墨迹的珍贵。装订工艺看得出是按照典藏级的标准来制作的,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丝毫没有松垮的迹象。我尤其喜欢那种用纸的色泽,不是刺眼的白,而是略微泛黄的暖调,让人在翻阅时能更容易沉浸到那个特定年代的氛围之中。触摸着那些纤毫毕现的笔触,我常常会想象书信背后的那位大家,在特定情境下落笔的瞬间,那种情感的流动与思维的轨迹,透过这些精心复刻的影像,变得触手可及。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文物展示品,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对“收藏”二字的尊重与敬意。对于任何一个热爱文化遗产,追求阅读质感的人来说,单是欣赏这本册子的制作工艺,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比对不同人书写同一主题时的笔法差异,这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比如,甲先生的行书,笔走龙蛇,气势磅礴,即便只是写下“近日安好”四个字,也带着一股雷厉风行的气度;而乙先生的楷书则端庄沉稳,一笔一划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雕琢,透露出学者的谨严。更妙的是,有些信件是写给同一个人,但时间跨度却很大,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信件,可以看到书写者的心态是如何随着岁月流转而变化的,字形结构会悄然松弛或愈发紧凑,这无声地记录了生命力的消长。对我而言,这种对“手迹”本身的品鉴,已经超越了文字内容的范畴,进入到了一种纯粹的艺术鉴赏层面。我甚至会模仿着那些笔画的起承转合,虽然徒劳,但能感受到书写者运笔时的力度变化,体会那种纸墨相触时的摩擦感,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任何电子文本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信件,它们的价值更是无法估量。这些书信像是一张张散落的碎片,将那个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交往网络、学术争论的焦点、乃至他们所处的经济与政治环境,以最直接的方式还原了出来。某几位大家之间往来的书信,清晰地勾勒出了当时学术界派系的分合与思想的交锋,远比官方史料来得更为生动和直接。我注意到信中频繁提及一些当时流行的杂志、尚未出版的书稿、或者是在某个沙龙里发生的争论,这些细节组成了那个时代知识生产的具体脉络。通过梳理这些私人通信,我仿佛能重建起一个活跃的、充满张力的思想生态系统。它提醒我们,历史是由无数个微小的、私密的互动编织而成的,而这些手稿,恰恰是进入那个“微观世界”的钥匙。

评分

这本书的文献整理工作,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在影像资料如此珍贵的情况下,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将这些脆弱的墨迹清晰、准确地复制出来,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清晰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们能捕捉到多少历史信息,而这本册子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即便是极其细微的草写笔触,也能辨认出其结构。更值得称道的是,对于信件的标注和背景介绍,虽然简练,却点到了要害,没有过度阐释,而是将判断的余地留给了读者。这种克制的编辑手法,维护了文献本身的纯粹性。它没有把我们当成需要被喂养的读者,而是邀请我们成为一个共同的“发现者”。这种尊重历史原貌的态度,是所有优秀文献集应有的风骨,也使得这本收藏品,超越了一般的阅读材料,具备了长远的学术和艺术保存价值。

评分

馬寅初

评分

收录中华书局所藏名人信札200余通,以写信人的生年为序,略缀数语介绍生卒年、籍贯、专业及主要事迹等,涉及文史哲诸多学者名家,文化价值和书法品鉴价值兼具,全部彩色印制,值得收藏。《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收录中华书局所藏名人信札200余通,以写信人的生年为序,略缀数语介绍生卒年、籍贯、专业及主要事迹等,涉及文史哲诸多学者名家,文化价值和书法品鉴价值兼具,全部彩色印制,值得收藏。 本书由中华书局编辑部编著。齊白石

评分

錢基博

评分

曹亞伯

评分

览先贤手迹,仰大师风采。大师们不仅学术素养深湛,书法功力亦深厚,让人叹为观止,心生敬仰。

评分

本书由陆费逵在上海创办,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影响深远的出版社之一。在过往的百年中,中华书局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沐雨柿风,沧海桑田,数代人的坚守和努力,筑就了一个中国学术文化的共同家园。抚今追昔,令我们最感欣慰的是,在我们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而不懈努力的同时,总是得到社会各界贤达之士的热忱关心与大力支持。许多作者、读者与中华书局保持通信联系,留下了大量书翰信札,或磋商书稿,探究学问,或谈议时事,兼抒友情,篇幅虽有长短,言词或有深浅,雪泥鸿爪,都是近现代文化史、出版史上弥足珍贵的史料。

评分

李登輝

评分

印得很真实

评分

李四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