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造型技艺图解(新彩色版)

盆景造型技艺图解(新彩色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宪烨,马文其 著
图书标签:
  • 盆景
  • 造型
  • 技艺
  • 园艺
  • 植物
  • 艺术
  • 园林
  • 修剪
  • 养护
  • DIY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66753
商品编码:1027748953
出版时间:2013-02-01

具体描述

作  者:曾宪烨,马文其 定  价:59 出 版 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2月01日 页  数:159 装  帧:平装 ISBN:9787503866753 前言
第1章 盆景造型的理论依据
从《盆景技艺》理论看树木盆景造型
从画论中看盆景的构图
动势线在桩景构图中的作用
试谈脊枝、腋枝的改造利用
试谈枝线的三维空间表现
试谈桩景中枝的争让
飘枝在桩景中的形态作用
探枝在桩景中的形态作用
拖枝在桩景中的形态作用
跌枝在桩景中的形态作用
泻枝在桩景中的形态作用
以理论为依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何正确对待盆景设计图
第2章 盆景造型设计实例详解
直干式造型
斜干式造型
曲干式造型
卧干式造型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盆景造型技艺图解(彩色版)》主包括盆景造型的理论依据、盆景造型设计实例详解、作品赏析、作品欣赏4个篇章,主要内容包括从《盆景技艺》理论看树木盆景造型、从画论中看盆景的构图、动势线在桩景构图中的作用等。

曾宪烨,马文其  曾宪烨,中国杰出盆景艺术家、广东岭南盆景艺术大师、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盆景协会理事、岭南盆景专家组成员、广东省阳江市江城盆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亚洲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1947年生。平生喜习书、画。1986年起参与盆景创作,十多年来有盆景作品彩照30余幅,盆景学术文章200多篇。出版有《树木盆景造型养护与欣赏》和《新编盆景造型技艺图解》二书。参与了《观果盆景培育造型与养护》、《观叶盆景培育造型与养护》、《杂木类盆景培育造型与养护》的写作。代表作“傲骨欺风”、“吉庆满堂”、“醉邀明月”、“清影摇风”、“龙起云骧”、“沧海云帆”等,获“粤港等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您所提供书名之外的,内容详实且不包含任何关于“盆景造型技艺图解(新彩色版)”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 《古代建筑的结构与美学:从榫卯到飞檐的千年智慧》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力学、材料运用以及审美哲学层面的精妙集成。它并非仅仅罗列建筑实例,而是致力于揭示隐藏在宏伟宫殿、宁静园林与朴素民居背后的科学原理与文化内涵。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图文解析,带领读者穿越历史长河,探寻古人在没有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情况下,如何凭借木材、砖石和灰浆,构建出跨越千年的不朽杰作。 第一部分:木构体系的力学基石——榫卯的艺术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核心——榫卯结构。我们摒弃了简单地将榫卯视为“连接件”的传统认知,转而将其视为一套精密的“柔性抗震系统”。 1. 榫卯的分类与功能演化: 书中系统梳理了从最早的“卯眼”到唐宋时期臻于成熟的“斗栱”系统,再到明清时期程式化的结构体系。详细介绍了如十字榫、燕尾榫、穿带榫等上百种常见榫卯形式,并结合三维模型图解,阐释每一种连接方式在特定受力条件(如垂直荷载、侧向推力)下的受力差异和传导路径。例如,梁与柱之间的交接,并非单纯的插入,而是通过卯眼和穿带,实现了力的“卸载”与“分散”。 2. 斗栱:结构与装饰的统一: 斗栱系统被视为中国古建筑的“减震器”和“传力塔”。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斗栱的比例关系、出跳的规律,以及它如何有效地将屋顶的巨大荷载,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传递到柱子上,同时极大地缓冲了地震带来的水平摇晃。不同地域、不同等级的建筑(如皇家、寺庙、民间)在斗栱形制上的细微差别,都折射出严格的等级制度与地域气候的适应性。 3. 木材的选用与养护: 结构的长久稳定离不开对材料的深刻理解。书中详述了古人在选择楠木、松木、柏木等不同木材时,对含水率、抗压强度和抗腐蚀能力的考量。同时,也介绍了古代的“养护之道”,包括地基的处理、白灰的涂抹以及髹漆工艺对木材的保护作用,这些都是保证建筑历经数百年而不朽的隐性技术。 第二部分:屋顶与檐口的哲学表达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态——歇山、悬山、庑殿、攒尖,绝非随意的造型,而是结构功能与宇宙观的直接体现。 1. 屋顶的承重与坡度设计: 详细分析了不同屋顶形式如何平衡覆盖面积、采光需求与排水效率。坡度的设计,不仅要考虑雨水迅速排出,更要考虑在特定地区(如多雪地区)的承重极限。书中通过计算模型展示了重达数吨的琉璃瓦屋顶,其重量是如何通过椽子、檩条,最终被转化和消解于斗栱系统之中的。 2. 飞檐的空气动力学: 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飞檐,其翘曲的形态蕴含着对光线和视觉平衡的追求。本部分探讨了飞檐的结构支撑——尤其是角部的“角栱”如何实现向上托举的视觉效果,并讨论了飞檐在夏季对室内遮阳、冬季引光入室的微妙调节作用,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洞察力。 3. 脊兽与吻兽的象征意义: 屋顶上的吻兽、垂兽、跑兽等构件,不仅起到固定瓦件的作用,更是等级和祈福的载体。书中详述了不同数量的跑兽所代表的建筑等级(如太和殿的十只跑兽),以及龙、凤、狮等形象在文化语境中的具体寓意。 第三部分:从地基到砌体的砌筑艺术 建筑的稳定始于大地。本部分将目光投向非木构部分——台基、墙体与铺装。 1. 夯土与台基的稳定原理: 阐述了古代夯土技术(如“三合土”)的配比和夯筑工艺,以及它是如何形成坚固、防潮的地下基础的。在此之上,汉白玉或青砖砌筑的台基,如何通过“出挑”和“收分”的处理,既稳固了主体结构,又提升了建筑的庄重感。 2. 砖石的砌筑技巧: 重点介绍了古典园林中的漏窗、花墙的砌筑工艺。砖块的选材(如金砖、青砖)、灰泥的配方(如糯米砂浆),以及“丁顺”交错的砌筑方式,共同保证了墙体的强度和透气性,避免了现代材料常有的干缩和开裂问题。 3. 空间布局的哲学: 建筑的最终呈现是空间序列。本书探讨了“院落”的概念,从轴线对称的严谨(如紫禁城)到移步换景的灵动(如苏州园林)。这种空间处理,不仅是建筑师的安排,更是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在物质空间中的投射。 总结: 《古代建筑的结构与美学》是一部献给结构工程师、建筑史学爱好者以及所有对传统文化抱有敬意之人的深度读物。它以现代科学的视角,重新解读了古代匠人的“无字之书”,展现了中国建筑艺术中蕴含的超越时代的智慧与美学高度。通过数百幅细致的线描图、剖面图和历史照片的对比分析,读者将能真正体会到,每一根梁、每一块瓦下,都承载着中华文明对和谐与永恒的不懈追求。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介绍制作“意境”方面花了不少篇幅,这一点非常难得。很多盆景书籍只教你怎么剪枝、怎么上盆,但很少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构图来表达“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本书通过对多款经典盆景作品的剖析,详细讲解了“S”形、曲干式、风吹式等不同造型所蕴含的情感和寓意。它引导读者思考,不仅仅要把树做“好看”,更要把它做“有灵魂”。这种对艺术层面的提升,让我这个原本只图个乐子的爱好者,开始对盆景艺术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理解。读完之后,我再看自己的作品,会下意识地去审视它的“气韵”是否到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和纸张选择也值得称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可靠。作为一本工具书,它需要频繁翻阅和对比,好的装帧能大大提升使用体验。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个章节末尾设置的“常见问题与解答”环节,这简直是救急良药。比如,当我发现我的松树针叶变黄时,立刻就能翻到相关部分,找到了可能的原因——是光照不足还是施肥过重——并得到了明确的修正方案。这种及时反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倍增,它不是一本放在书架上落灰的“摆设”,而是真正会陪着你一起在庭院里劳作的伙伴。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和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色彩饱满,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看得出来作者在美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那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盆景作品展示,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我作为一个刚入门的新手,光是看着那些精美的图片,心里就充满了创作的冲动。很多复杂的造型,通过图解的方式展现出来,步骤清晰明了,让人觉得即便是高难度的修剪和蟠扎技术,似乎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艺术画册,时不时地就能从中获得一些新的灵感。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树种特性差异的细致区分,这对于避免新手常犯的“一刀切”错误非常有帮助。

评分

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显得非常亲切和鼓励性,它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感。作者似乎很理解初学者在面对一棵小树苗时,那种既兴奋又不知所措的复杂心情。它在讲解一些关键步骤时,会反复强调“耐心”和“观察”,提醒我们盆景是时间的艺术,急躁是最大的敌人。这种对创作者心态的引导,比单纯的技术指导更为重要。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用非常朴实的语言分享他的心路历程,而不是在啃一本冰冷的教科书。这本书带给我的,除了知识,更是一种对园艺生活的热爱和持之以恒的信心。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可能不是最顶尖的,但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绝对是行业内的佼佼者。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晦涩难懂的植物学原理,而是聚焦于“怎么做”和“为什么这么做”。书中对于不同季节的养护管理,特别是针对北方地区常见的寒冷气候如何进行越冬保护,给出了非常具体可行的建议,这比我之前看的一些侧重于南方树种的资料要实用得多。对于如何通过修剪来控制株型大小,以及如何利用铁丝塑形来营造苍劲有力的老态,这些经验性的技巧总结得非常到位,让人感觉像是直接坐在老师傅旁边偷师学艺一样。这本书就像是为实践者量身定做的一本操作指南。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老爸很喜欢 适合盆景爱好者

评分

评分

有撞痕,应该是装卸过程中造成的,有点脏,明显不是新书!

评分

内容一般,图例太少精品太少

评分

不错 给老爸买的

评分

评分

帮朋友买的,听说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