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设计与软装搭配500例 最爱·简约风

家居设计与软装搭配500例 最爱·简约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江军 编
图书标签:
  • 家居设计
  • 软装搭配
  • 简约风
  • 室内设计
  • 装修
  • 家装
  • 设计案例
  • 风格
  • 现代简约
  • 家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23755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4242
包装:平装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字数:2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台湾、香港和大陆等地众多室内设计师的新作,并邀请具有多年装修经验的设计师解读家居设计细节和软装搭配布置两大内容。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本书内容丰富精美,文字专业实用,是适合中国家庭装修设计的大型参考图册,同时也是指导业主和设计师进行家居软装搭配的工具书。

目录

卧室
BEDROOM
客厅
LIVING ROOM
玄关
VESTIBULE
儿童房
CHILDREN'S ROOM
书房
STUDY
休闲区
LEISUREAREA
过道
PASSAGEWAY
隔断
PARTITION
楼梯
STAIRS
卫浴
BATHROOM
厨房
KITCHEN
餐厅
DINING ROOM
前言
PREFACE

前言/序言

  很多装修业主在与设计师沟通新家装修方案前,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参考图片,但由于众多设计案例的风格与质量参差不齐,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借鉴效果。同样,随着软装搭配在室内设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很多室内设计师想转型成软装设计师,但是这个行业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高校里也没有开展软装设计的分支专业,除了少数软装教材以外,也很少能够找到针对案例图片进行软装细节解析的设计图书。本套书按时下最流行的家居设计风格分为7册,每册精选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与大陆三地数百个一线设计团队或设计师的500个经典案例,内容包含客厅、卧室、玄关、隔断、阳台、过道、书房、餐厅、厨房、卫生间、休闲区等主要家居功能空间,力争表现当今室内设计领域的最高水平。此外,本套书编委会邀请了7位经验丰富的室内设计师,从硬装设计和软装布置两个角度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讲解,其中设计亮点和借鉴技巧部分告诉读者如何有效勾勒出最适合自己的居家细节;软装亮点和借鉴技巧部分详细解说了色彩搭配和饰品布置等要点,使读者深入理解这些优秀作品在软装设计上的美学及巧思。本套书可作为家装设计师与装修业主的学习参考,也适合建筑与空间设计专业的学生作为设计与技能培训的参考书。因为分册较多,信息量大,部分刊登作品的设计团队与设计师未能来得及一一通知,在此深表歉意。同时,感谢陈文学、陈熠、赵芳节、江姗姗、贾玉维、李萍、李浪七位优秀设计师的精彩点评。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量身定制的、不包含“家居设计与软装搭配500例 最爱·简约风”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展现出专业、深入且贴近实践的特点: --- 《光影流转:现代室内光环境设计与照明策略实战指南》 第一辑:光,定义空间与情感的无形之手 在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宏大叙事中,光线往往是被低估的主角。它不仅是实现功能的必要媒介,更是塑造空间氛围、影响居住者心理感受和生物节律的决定性力量。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光线在现代室内环境中的多维度作用,并提供一套系统、前沿的照明设计与实施策略。 1.1 光的物理学基础与视觉感知: 我们将从光的基本光学原理出发,探讨色温(CCT)、显色指数(CRI/Ra)、光通量(lm)等关键参数如何直接影响我们对材质、色彩和空间深度的感知。专业设计师必须超越“亮度”的简单概念,理解光束角、配光曲线在限定区域内制造视觉焦点的重要性。本章将详述人眼视觉适应机制,解释为何在同一个空间中,不同位置的光照度差异是制造层次感的关键。 1.2 自然光的导入与控制艺术: 真正的设计大师懂得如何与自然光共舞。本书将系统介绍自然光在一天中、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内容涵盖: 采光优化技术: 针对不同朝向的窗户布局优化,包括深度空间的长条形天窗、导光管(Light Tube)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反射材料最大化漫射光线的渗透。 动态遮阳系统: 深度解析固定式遮阳板(如水平百叶、垂直格栅)的设计原则,并引入智能动态遮阳系统(如电动百叶、调光玻璃)在节能与舒适性之间的平衡策略。探讨如何通过遮阳构件本身形成独特的光影图案,作为空间装饰的一部分。 空间渗透性分析: 利用日照模拟软件(如DIALux或Relux)的基本原理,教读者预估不同开窗比例对室内照度均匀度和眩光控制的影响。 第二辑:人工照明系统的层次构建与技术集成 现代照明不再是简单的“灯泡+灯具”的组合,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技术集成系统。本书将系统性地拆解现代室内照明的四大基本层次,并结合最新的技术标准进行阐述。 2.1 基础照明的均匀性与环境光塑造: 基础照明(Ambient Lighting)是空间的基调。我们将重点讨论嵌入式筒灯、线性灯槽、线性灯带以及间接照明(如灯光洗墙、灯光反弹)的设计规范与最佳实践。 防眩光设计(UGR值控制): 详尽阐述统一眩光值(UGR)的计算意义,以及在办公、教育和居住空间中如何通过灯具的深藏角度、格栅或透镜设计来有效控制不适眩光,确保视觉舒适度。 间接照明的“隐形”艺术: 如何利用建筑元素(如吊顶的凹槽、踢脚线的上射光)来构建柔和、无光源直射的背景光,这对于营造宁静、高级的空间感至关重要。 2.2 重点照明与视觉焦点引导: 重点照明(Accent Lighting)是引导视线、凸显设计焦点的核心手段。 射灯与轨道灯的精准应用: 分析不同光束角(窄光束、中光束、宽光束)的适用场景。例如,如何使用窄光束(10°-15°)来戏剧化地突出艺术品或纹理墙面,以及如何利用光束的边缘柔化过渡。 洗墙与洗顶技术: 区别“洗墙”(Wall Washing,强调均匀覆盖)和“图案光”(Wall Grazing,强调材质肌理的凸显),并给出不同高度和距离下的灯具选型建议。 2.3 任务照明与功能性优化: 任务照明(Task Lighting)直接服务于特定的工作或生活行为,要求极高的功能性和可调节性。 厨房操作台与卫浴镜前光: 探讨如何避免在操作台面上产生阴影,以及镜前照明如何实现“无影照明”,避免面部阴影,确保化妆或剃须的准确性。 人体工学台灯的选配: 深入分析调光范围、光照角度的自由度,以及如何选择具有良好扩散板的台灯以减少屏幕反光。 第三辑:智能照明与色温的动态演绎 随着LED技术的发展,照明系统正变得越来越“聪明”且可塑。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创造与人体生理节律同步、且能根据场景需求无缝切换的光环境。 3.1 全光谱与高显色性灯源的深度解析: 放弃对标准Ra 80灯具的固守,本书强调使用高显色性(Ra 90以上,CRI 95+)灯源,尤其是在服装展示、餐饮和居住空间中。我们将详细介绍CRI的细分指标——R9(对红色表现力)的重要性,并推荐适用于特定材质(如木材、金属、皮革)的最佳光谱曲线。 3.2 照度与色温的动态生物节律同步(HCL): 人体昼夜节律照明(Human Centric Lighting, HCL)是未来趋势。 色温的生理效应: 解释高色温(如5000K以上,偏蓝光)如何抑制褪黑素分泌,提高警觉性;低色温(如2700K)如何促进放松。 自动化调光调色方案: 介绍基于时间表或传感器反馈,实现照明系统从清晨的唤醒光(高色温、低亮度)平滑过渡到夜晚的助眠光(低色温、极低亮度)的全自动控制流程,并对主流智能照明协议(如DALI-2, Casambi)的集成挑战进行分析。 3.3 场景化编程与用户交互体验: 一个优秀的照明系统应是“隐形”且可预测的。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从用户需求出发,而非从灯具布局出发,来构建“场景”(Scene)。 情景设定逻辑: 例如,如何将“阅读场景”定义为“中央区域1500Lux,色温4000K,周边环境光保持在300Lux,无眩光”的组合指令。 多模式控制接口: 探讨触摸面板、遥控器、语音控制以及App编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系统的易用性和可靠性。 第四辑:照明设计案例的解构与工程落地 理论必须结合实践。本部分通过对复杂空间(如小型精品酒店、高端私人会所、多功能住宅)的照明设计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展示从概念草图到最终调试的全过程。 4.1 案例分析方法论: 不再是简单展示效果图,而是着重于“为什么这样设计”: 光束交叠的计算: 如何通过几何计算,确保重点照明的光斑在投射到目标物体后,光斑边缘能够精确地与墙面或地面衔接,避免产生“光斑溢出”的尴尬。 布线与灯具隐藏的工程妥协: 在石膏板天花、混凝土结构中,如何预留灯具安装和线路走位的空间,同时确保最终呈现面(天花板)的平整度和美观性。 4.2 故障排除与后期调试要点: 照明设计在竣工后往往需要现场调试。本书提供一份实用的调试清单,包括:色温一致性检查、不同回路灯光的亮度微调、以及传感器(如存在感应器、光感器)的灵敏度校准,确保交付后的光环境完全符合设计初衷。 --- 本书特色: 本书不侧重于单一风格的装饰技巧,而是聚焦于照明设计的核心技术、功能优化和环境心理学应用。通过严谨的理论阐述、详尽的工程规范和前沿的技术集成,为室内设计师、建筑师、灯光工程师以及对高品质光环境有追求的业主,提供一套可立即应用于实践的系统性指导手册。深入理解光,方能真正驾驭空间。

用户评价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量大而质薄”。“500例”听起来很诱人,但实际内容却显得极其空泛和缺乏深度。它没有触及到简约风格背后的哲学思考,没有提供任何解决实际家居难题的创新方案,更没有展现出任何令人眼前一亮的原创设计思维。对于那些真正热爱设计、追求生活品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更多是视觉上的疲劳,而非精神上的滋养。我更倾向于去阅读那些专注于某个小领域的专业书籍,比如专门探讨照明设计如何影响极简空间氛围的专著,或者关于如何利用天然材料提升家居舒适度的书籍。这本书更像是为那些需要快速填充空白页面的出版社赶工的产品,它在设计学习的阶梯上,只是一个非常不稳固的、可以轻易跨越的台阶,完全不值得花费时间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困惑的地方在于它对“简约”的定义似乎有些扭曲。在我看来,真正的简约设计,是一种极致的克制和对细节的偏执。它要求每一件物品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每一个角度的过渡都必须是流畅且经得起推敲的。可是,这本书里充斥着大量重复、累赘的装饰元素,比如那些千篇一律的几何抱枕、毫无新意的挂画,以及那些只是为了填充空间而存在的雕塑摆件。这哪里是简约,分明是披着简约外衣的“堆砌”。我仔细研究了几个案例,试图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设计理念,结果发现这些案例之间几乎没有逻辑关联,更像是从不同的、风格迥异的图库里随机抽取出来的图片拼凑而成。如果一个设计者无法在500个案例中建立起一套自洽的、清晰的美学体系,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它没有教会我如何建立自己的设计语言,反而可能误导初学者认为,只要颜色少就是简约。

评分

这本所谓的“家居设计与软装搭配500例 最爱·简约风”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不过不是以我期望的方式。我满心欢喜地以为能看到五百个独到的、充满灵感的简约风格案例,结果呢?看到的更多是一些教科书式的、公式化的布局,仿佛是设计师的实习生拼凑出来的作品集。最让人失望的是,它似乎完全忽略了“简约”二字的精髓——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和对材质肌理的细腻捕捉。书里那些所谓的“案例”,要么是把几件宜家式的家具堆砌在一起,再配上几句空洞的描述,要么就是过度依赖廉价的工业风元素来营造所谓的“高级感”。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启发我对空间和光影的理解,学习如何通过精选的几件单品来提升整个房间的格调,而不是这种流水线作业般的展示。翻完之后,我唯一的感受是,我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去浏览一堆缺乏灵魂的图片。如果想真正理解简约设计,我宁愿去逛逛那些真正的设计博客,看看那些真正用心在做居住空间的人的作品。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快速消费的图册,而非一本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的设计指南。它没有提供任何深入的技巧,比如如何处理小户型的采光死角,或者如何在极简主义中融入个人情感的印记,这些都是我在阅读设计书籍时最看重的部分。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片的质感,让我想起了十年前的室内杂志,那种用饱和度过高的色彩和锐化过度的方式来“美化”空间的做法,在当今这个追求真实感和自然光影的时代显得如此格格不入。我原本对“500例”抱有极大的期待,希望能看到不同地域、不同户型下简约风格的适应性变化。然而,绝大多数的案例都局限在那种标准化的、大开间样板房式的空间里,根本无法给住在老旧公寓或者异形空间的朋友们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参考价值。更别提书中对材料选择的讨论了,简直是敷衍至极,无非是“选用原木色”、“使用灰色系”,缺乏对不同木材纹理的对比,也完全没有提到当下非常流行的环保材料或者高科技面料的应用。我想要的是那种能让我思考“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材质,而不是简单地告诉我“选择”什么。这种浅尝辄止的介绍,对于想要提升自己审美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它更像是一本面向完全没有设计基础的“小白”的入门读物,但即使是小白,也应该能分辨出什么是真正有深度的内容。

评分

我尝试从“搭配”的角度去寻找这本书的价值,毕竟书名里提到了“软装搭配”。然而,失望接踵而至。所谓的搭配技巧,无非就是“深色沙发配浅色地毯”这种人尽皆知的常识。我原以为书中会深入探讨色彩心理学在简约空间中的应用,或者如何通过纺织品的肌理变化来增加视觉的层次感,尤其是在全屋色系极其克制的情况下,软装如何担当起“灵魂”的角色。但书中对这些深层次内容的探讨几乎为零。它只是简单地展示了“买了A家具,就应该配B灯具”的成品效果,完全剥夺了读者进行二次创作和个性化表达的空间。这种缺乏指导性的展示,对于希望将自己的个性和生活习惯融入居住空间的设计爱好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看到的是一套方法论,而不是一堆不可复制的“官方推荐清单”。

评分

不错的价格!满脸以后很优惠…

评分

不错!

评分

值得信任

评分

装修的可以看看,参考一下

评分

一般没什么问题,都给好评了。

评分

还行

评分

还不错,快递很给力!

评分

好,一本不错的家装书籍。

评分

还不错,有点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