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的经典中篇小说。
   语言讽刺幽默,诙谐轻松。
   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
   由叶武林插图      
内容简介
       《老舍作品集(09):文博士 阳光》一书收录《文博士》和《阳光》两部作品。《文博士》塑造了一个中留美博士文博士,是一个不学无术却精于权术的文痞政客形象,用戏谑嘲讽的犀利笔锋鞭挞了旧中国“儒林”中的丑类。《阳光》是写学生出身的女孩子的故事,作品深刻反映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环境、悲剧命运。     
作者简介
       老舍(1899.2.3—1966.8.24),我国现代文豪,小说家,戏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身寒苦,自幼丧父,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早年任小学校长、劝学员。1924年赴英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中文,开始写作,连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成为我国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之一。归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写作,其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断魂枪》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和重庆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对内总理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并对现代曲艺进行改良。1946年赴美讲学,四年后回国,主要从事话剧剧本创作,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被誉为语言大师。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北京市文联主席。1966年“文革”初受严重迫害后自沉于太平湖中。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每逢路过南门或西门,看见那破烂的城楼与城墙上的炮眼,文博士就觉得一阵恶心,像由饭菜里吃出个苍蝇来那样。恶心,不是伤心。文博士并不十分热心记着五三惨案。他是觉得这样的破东西不应该老摆在大街上;能修呢,修;不能修呢,干脆拆去!既不修理,又不拆去,这就见出中国的没希望。
    中国的所以没希望,第一是因为没有人才,第二是因为有几个人才而国家社会不晓得去拔用。文博士这么想。以他自己说吧,回国已经半年了,还没找到事情作。上海,南京,北平,都跑过了,空费了些路费与带博士头衔的名片,什么也没弄到手。最后,他跑到济南来;一看见破城楼便恶心。
    当他初回来的时候,他就知道不能拿中国与美国比,这不仅是原谅中国,也是警告自己不要希望得过高。按理说,他一回来便应得到最高的地位与待遇。倘若能这样,他必定有方法来救救这个落伍的国家;即使自己想不出好主意来,至少他有那一套美国办法可以应用。算算看吧,全国可有多少博士?可有多少在美国住过五年的?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可是,他早就预备好作退一步想,事情不要操之过切,中国是中国;他只希望每月进四五百块钱,慢慢的先对付着,等到羽翼已成,再向顶高的地方飞。他深信自己必能打入社会的最上层去,不过须缓缓的来,由教授或司长之类的地位往上爬,即使爬不上去,也不至于再往下落。志愿要大,步骤要稳,他不敢希望这个社会真能一下子就认清博士的价值。他不便完全看不起中国,因为自己到底得在这里施展本事——往不好听里说,是必须在中国挣饭吃。他想好了,既是得吃中国饭,就得——不管愿意不愿意——同情于这些老人民,承认他们是他的同胞,可怜他们,体谅他们。即使他们不能事事处处按照美国标准来供养他,他也只好将就着,忍受着,先弄个四五百元的事混着。
    回来半年了,半年了,竟自没他的事作!他并没因此而稍微怀疑过他自己;他的本事,他的博士学位,不会有什么错儿,不会。那么,错处是在国家与社会,一个瞎了眼的国家,一个不识好歹的社会,他没办法。他,美国博士,不能从下层社会拾个饭碗,抢点饭吃;他必须一坐就坐在楼上。要是他得从扫地挑水作起,何必去上美国得博士?他开始厌恶这个不通情理的社会,处处惹他恶心,那俩城楼就是中国办法的象征。假若不为挣钱吃饭,他真不想再和这个破社会有什么来往!这个社会使他出不来气。
    更可气的是,以能力说,他在留学生里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在留学生里能露两手儿,可是容易的事?哼,到了国内,反倒一天到晚皮鞋擦着土路,愣会找不到个事;他真想狂笑一场了。
    在留学期间,他就时时处处留着神,能多交一个朋友便多交一个,为是给将来预备下帮手。见着谁,他也不肯轻易放过,总得表示出:“咱们联合起来,将来回到国内,这是个势力!”对比他钱多,身份高的,他特别的注意,能够于最短期间变成在一块儿嘀咕的朋友。比他身份低的,他也不肯冷淡。他知道这些苦读书的青年都有个光明的将来,他必须拉拔住他们,鼓励他们:“咱们联合起来,一群人的势力必定比一个人的大;捧起一个,咱们大家就都能起来!咱们不愁;想当初,一个寒士中了状元。马上妻财位禄一概俱全。咱们就是当代的状元,地位,事业,都给咱们留着呢;就是那有女儿的富家也应当连人带钱双手捧送过来!不是咱们的希望过高,是理应如此!”这个,即使打不动他们的心,到底大家对他亲密了一些。自然也有几个根本不喜欢听这一套的,可是他也并不和他们红着脸争辩,而心里说:有那么一天,你们会想起我的话来!
    这样,贫的富的都以他为中心而联合起来——至少是他自己这么觉得——他越来越相信自己的才力与手腕。有时候宁肯少读些书,他也不肯放弃这种交际与宣传。留学生中彼此有什么一点小的冲突,他总要下工夫去探听,猜测,而后去设法调解。他觉得他是摸住大家的脉路,自己是他们的心房,他给大家以消息,思想,灵感,计划。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喜爱这种工作,东边嘀咕嘀咕,西边扫听扫听,有时觉得疲乏,可是心里很痛快……      
前言/序言
       
				 
				
				
					老舍作品集(09):文博士 阳光  《老舍作品集(09):文博士 阳光》精选了老舍先生创作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几篇重要小说,它们以独特的视角、精妙的笔触,展现了那个时代北京市民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知识分子在动荡社会中的挣扎与抉择。本卷收录的作品,虽篇幅不长,却在老舍先生的创作序列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理解其早期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博士》:都市中的“外来者”与底层人的生存图景  《文博士》是老舍先生早期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以辛辣的笔调,深刻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北京城里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小说主人公文博士,一个来自海外、学有所成却在中国社会举步维艰的知识分子,他的遭遇折射出那个时代许多留学归国人员的尴尬境地——一方面,他们带着先进的知识和理念,渴望报效祖国;另一方面,却又因不谙世事、社会环境的复杂以及自身定位的模糊,而陷入迷茫和痛苦。  老舍先生在《文博士》中,并没有将笔墨过多地集中在文博士的宏大抱负上,而是细致地描摹了他与北京底层人民的接触与碰撞。从卖茶水的张大妈,到拉黄包车的刘二,再到开杂货铺的王掌柜,这些小人物的形象被刻画得鲜活而真实。他们辛勤劳作,却常常入不敷出;他们遭受欺压,却又在苦中作乐,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文博士在与他们的交往中,逐渐认识到中国社会真实的肌理,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博士”身份在这个现实社会中的价值何在。  小说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的生动描绘。老舍先生擅长用口语化的语言,将北京的风土人情、市井百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茶馆里的家长里短,到胡同里的嬉笑怒骂,再到冬天的寒风凛冽,夏天的烈日炎炎,一切都仿佛触手可及。文博士的视角,既是一个观察者,也是一个置身者。他用他所受的教育去理解周围的世界,却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他试图用理论去解决温饱问题,去改善他人的生活,但最终往往碰壁。  《文博士》不仅是对一个知识分子命运的写照,更是对整个社会生态的深刻剖析。文博士的困境,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那个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旧的秩序摇摇欲坠,新的力量尚未完全确立。在这种过渡时期,无论是归国的知识分子,还是底层的劳动人民,都面临着生存的挑战和对未来的迷茫。老舍先生通过文博士的经历,尖锐地指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病,如官场的腐败、阶级的固化、人情的冷暖以及普通人生活的艰辛。  然而,老舍先生的笔下并非只有绝望。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依然能够捕捉到人性的温暖与光辉。张大妈的热情好客,刘二的淳朴善良,王掌柜的精打细算中透出的生活智慧,都构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风景线。文博士在与这些普通人的相处中,也在逐渐学习如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如何体悟到“接地气”的真谛。他开始意识到,真正的知识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上,更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与人民的福祉息息相关。  《文博士》的语言风格,是老舍先生早期作品的一大特色。他运用北方方言,将北京话的生动、幽默、朴实原汁原味地搬上了纸面。这种语言风格不仅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对话更加生动传神。读《文博士》,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街头巷尾,能听到吆喝声,闻到食物的香气,感受到生活的气息。  《阳光》:在阴影中寻找希望的生命群像  《阳光》是老舍先生另一篇极具感染力的中篇小说。它描绘了一群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的人们,他们的人生如同被厚重的阴影笼罩,生活困苦,命运多舛。小说以“阳光”为题,却深刻地揭示了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希望是多么的渺茫,而人们对希望的渴求又是多么的执着。  《阳光》中的人物,大多是些被社会边缘化的小人物:失业的工人、靠卖艺为生的艺人、生活拮据的小市民,以及那些身处绝境却仍努力生存的女性。老舍先生没有回避他们生活中的不幸与苦难,他用冷静而饱含同情的笔触,细致地展现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例如,那个在寒冷的冬夜里,为了生计而奔波的卖艺人;那个为了给生病的母亲筹集医药费而铤而走险的青年;那个在歧视与偏见中挣扎的女性。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心酸的社会画卷。  然而,尽管生活如此艰难,老舍先生却在这些人物身上看到了不屈的生命力。他们虽然贫穷,却并不麻木;虽然遭受苦难,却不失善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绝望中寻找一丝慰藉,在黑暗中渴望一丝光明。小说中的“阳光”,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光照,更是精神上的希望,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尊严的坚守。  老舍先生在《阳光》中,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揭露了贫富差距的悬殊,揭示了社会制度的不公,以及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他看到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以及这些不合理对个体命运造成的巨大影响。小说的结尾,虽然没有给人物带来戏剧性的转折,但却留给读者一种沉甸甸的思考。那些在阴影中努力活着的人们,他们的未来将会如何?他们能否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阳光”?  《阳光》的叙事节奏相对舒缓,但情感却异常浓烈。老舍先生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痛苦与希望。他善于捕捉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细微表情和动作,从而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例如,那个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却仍然努力为观众表演的艺人;那个在绝望中,仍然想着如何帮助他人的女性,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生活的不屈与对未来的期盼。  《阳光》的语言同样具有老舍先生特有的风格。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他常常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例如,他用“像一片干枯的叶子被风吹到角落里”来形容人物的孤独和无助;用“一点微弱的光,但足以照亮前行的路”来描绘人物心中的希望。  文革前老舍现实主义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博士》和《阳光》都是老舍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重要作品,它们集中体现了老舍先生早期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这一时期的老舍,已经摆脱了早期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开始将目光投向现实社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揭露社会的阴暗面。  这两篇作品在老舍的创作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承接与发展意义。它们为老舍后来创作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更加成熟的现实主义作品奠定了基础。在这些作品中,老舍先生已经展现出他对人物命运的深刻洞察,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捕捉,以及对普通人情感的细腻描摹。  本卷所收录的作品,无论是在思想深度还是艺术手法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它们不仅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生动写照,更是对人性和生命力的深刻探讨。通过阅读《文博士》和《阳光》,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老舍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他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热爱与关怀,以及他为文学创作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老舍作品集(09):文博士 阳光》的出版,对于广大读者而言,不仅是一次重温经典的机会,更是一次深入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感受老舍先生独特艺术魅力的宝贵体验。这两篇作品,虽然篇幅不长,却蕴含着老舍先生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民的深沉思考,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细细体会。它们是老舍先生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明珠,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艺术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