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套裝全2冊)》內容包括:中國哲學之通性與特點;儒傢哲學之體係;原始儒傢——第1期從神秘宗教到理性哲學;道傢哲學之體係——及其對中國大乘佛學早期發展之影響;佛學之全幅發展等等。
作者簡介
方東美(1899-1977),名殉,字德懷,後改字東美,安徽桐城樅陽人。著名哲學傢,畢生緻力於學術事業,融匯佛儒道,會通東西哲學與文化,建構瞭以生命為本體、兼容並包的哲學體係,對促進國際學術界對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瞭解,貢獻良多。他曾自我評價:“我的哲學品格,是從儒傢傳統中陶冶,我的哲學氣魄,是從道傢精神中醞釀;我的哲學智慧,是從大乘佛學中領悟,我的哲學方法,是從西方哲學中提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方東美教授是中國當代一位偉大的哲人;可惜其著作譯介到西方者太少!
——一九七五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 哈耶剋
中國古典詩人,如方先生者,今後絕矣!
——學者、詩人、文藝批評傢錢锺書
他是我們當代一位偉大的學者兼良師。作為一位哲學傢,東美先生不愧是體現瞭他自己的人格理想——集詩人、先知、聖賢三重復閤的人格子一身。
——美國哲學會一九六七年度風雲人物奬及終身成就奬得主 韓路易
西方及美國承認颱灣有哲學,是因為颱灣有方東美!
——美國華盛頓美洲天主教大學神哲學院教授 柯文雄
方氏此部巨著,內涵宛如一幅富麗萬韆的錦綉,不啻一部彆具風格的思想自傳;舉以與其它同類鳥瞰中國哲學之作品相較,對哲學專門讀者而言,其啓發性之豐富,則迥非其它可以望項。其多層次之探討,對專門哲學者層層深入,引人入勝。
——美國加州聖地亞哥大學哲學、宗教、亞洲研究中心教授 華珊嘉
對方教授浩巨的哲學辛勞,我們大傢都應該深深銘感。他幫助我們瞭解中國哲學的獨創性與偉大。其高瞻綜概使中國文化的高山峻嶺、大河幽榖一一朗現,盡收眼底,得未曾有!
——美國紐約州大教授兼哲學係主任、英國皇傢科學院院士 戴爾·瑞璧
目錄
自序
譯序
譯例·凡言
鳴謝,誌感
【代序一】方東美先生與中國哲學精神
Dr. Lewis E.Hahn(韓路易博士)
【代序二】浩然氣,赤子心——懷念東美先生
Dr. John C. H. Wu(吳經熊博士)
序麯
獻辭——以形上學為主旨,直探中國哲學精神
導論——概述中國哲學精神,綜賅四大傳統
一、儒傢哲學
二、道傢哲學
三、大乘佛學諸宗
四、新儒傢哲學三派
第一章 中國哲學之通性與特點
一、形上學三大類型:(甲)超自然、超絕型;(乙)超越型;(丙)內在型,中國之機體主義基於(乙)、(丙)二型
二、中國哲學之發展,依三節拍而迭奏共鳴
三、原始儒傢、原始道傢與大乘佛學之共同特色:(甲)旁通統貫論;(乙)道論;(丙)個人品格崇高論
四、必須具備“先知、詩人、聖賢”三重復閤之人格典型,始堪為中國哲學代言
五、中國各派哲學傢之特色:(甲)道傢精神——典型之“太空人”;(乙)儒傢精神——典型之“時際人”;(丙)佛傢精神——“兼綜時空而迭遣”;(丁)新儒傢精神——“兼綜時空而不遣”六、自然宇宙必須超化之,成為理想宇宙,個人人格必須超升之,成為理想人格,冀在道德、懿美、宗教等三方麵俱臻於完美之境
第一部分 儒傢哲學之體係
第二章 原始儒傢——第一期從神秘宗教到理性哲學
一、“儒傢哲學”一辭義涵多重
二、《洪範九疇》乃上古哲學寶藏傳於箕子
三、“九疇論”闡釋
四、分閤之勢,俱見人類文化史
五、“大中哲學”寶藏與後來中國各派思想發展之曆史淵源
六、“五行說”在古代中國哲學中之用途不一:(甲)用作自然哲學之源起;(乙)用作民生日用之資材;(丙)奉為自然功用神;(丁)用作主德轉移,藉以解釋曆代政治興亡之故;(戊)用作自然元素,無與人事休咎,墨傢更藉量之多寡,而予以解消;(己)白戰國至兩漢,“五行說”深入次流思想傢之心髓
七、“大中”之象徵意符:(甲)對上古先民之宗教意涵:深信昊天上
第二部分 道傢哲學之體係——及其對中國大乘佛學早期發展之影響
……
第三部分 佛學之全幅發展
精彩書摘
一九六四年,在夏威夷【第四屆】“東西哲學傢會議”上,我與東美先生日夕相處。益重其為人。暢談多次,如平生歡。其時我在會上宣讀政治哲學方麵的論文,東美先生則發錶形上學方麵的論文。由於會期之內,我與東美先生比鄰而居,故而過從甚密,經常促膝長談,不知東方之既白。彼此最投緣之處為:一緻同意對真、善、美之追求,為人生永恒之目標;一緻同意真、善、美三者不可割裂,同具有客觀的真實性,而非如一般西方實證論者所以為的,唯有科學之真方始為真,而善、美皆無客觀之標準雲雲。此期間,我感到東美先生思路頗受大乘佛學華嚴宗之影響,深沉明徹,絢若彩虹,廣大和諧,而又多采多姿,與我之頗受禪宗影響者略有不同,然而皆能互相欣賞,深心契閤。我贈東美先生英文本《禪宗的黃金時代》一冊,東美先生閱之,亦甚愉快。其時,每次相談至最後,兩人皆感中國之前途充滿希望,充滿信心,相約要為中國文化竭盡一生之心力。其後,我迴國來撰寫《國父傳》,一日東美先生專程約我至他傢便餐暢敘,我至他寓所,見東美先生傢裏中英文藏書之多而且精,於友朋間實屬罕見,深知東美先生治學之勤、涉獵之廣,其卓然成一傢之言,固非偶然。現東美先生遺言,將藏書悉數捐贈未來之中正紀念堂圖書館【按:今存颱北國父紀念館】,嘉惠後學,殊不在小小。去年三月二十七日,恰為我生日之前夕,正在捨下為學生講授“時間與永恒”之問題,忽見東美先生與黎東方先生聯袂踏花而來,不覺大喜。原來他們二位趁陽明花季,上山賞花,歸時途經此間,相約來捨一敘。當下三人促膝而坐,天南地北,無所不談,意氣風發,逸趣橫生;一時有滿室生春之樂。至今思之,竟已恍如隔世矣。
……
前言/序言
穿越韆年,探尋東方智慧的脈絡——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套裝全2冊) 在中國浩瀚的曆史長河中,思想的光芒從未熄滅。從百傢爭鳴的春鞦戰國,到禮樂崩壞的動蕩年代,再到現代社會的多元交融,一種獨特的哲學精神始終貫穿其中,滋養著華夏文明的根基,塑造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這套《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套裝全2冊)》正是這樣一部力求深度挖掘、全麵梳理中國哲學精神源流及其演變軌跡的宏大著作。它並非簡單羅列名傢名言,而是試圖穿透曆史的迷霧,探尋那些最根本的哲學命題,勾勒齣中國思想從古至今的內在邏輯和時代印記。 第一捲:思想的奠基——形而上學的追問與倫理的構建 本書的第一捲,猶如一位考古學傢,小心翼翼地發掘中國哲學最古老的根基。它將我們帶迴到遙遠的先秦時期,那個思想最為活躍、流派最為紛繁的時代。在這裏,我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與孔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先哲們一同思考,一同追問“天命”與“人道”的關係,一同探索宇宙的本源和生命的意義。 “天”的奧秘與“道”的生成: 捲首,我們將首先深入探討中國哲學中最具神秘色彩的概念——“天”與“道”。在早期哲學中,“天”既是自然界至高無上的主宰,也蘊含著某種神秘的秩序和規律。而“道”,作為老子哲學中的核心範疇,更是被描繪成宇宙萬物的本源、運行的法則,一種不可言說卻又無處不在的力量。本書將細緻分析不同學派對“天”的不同理解,從《詩經》中的感嘆,到《尚書》中的訓誡,再到《易經》中的辯證,展現“天”在人們心中從敬畏到理解的演變。同時,我們將重點梳理“道”的生成過程,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樸素宇宙觀,到道傢“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再到後世儒傢對“天命”的道德化解讀,揭示“道”在中國哲學體係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仁、義、禮、智、信——儒傢倫理的韆年迴響: 離開瞭形而上的追問,中國哲學更顯其人文關懷的特質。本書將花費大量筆墨,剖析以孔子為代錶的儒傢思想體係。在“仁”的旗幟下,我們看到的是個體對他人的關愛、社會的和諧以及人際關係的理想狀態。而“義”,則強調公正、適宜和道德上的正確性,它如同行動的指南,規範著人們的行為。“禮”,作為維係社會秩序的重要工具,不僅是外在的儀式,更是內在道德修養的體現。“智”與“信”,則分彆關乎認識世界的能力和言行一緻的品德。本書將追溯這些核心概念的起源,分析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被賦予的新內涵,並考察它們如何成為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和道德觀念的重要基石。從“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藍圖,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黃金法則,我們將看到儒傢倫理如何在韆年的實踐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成為中國社會道德傳承的血脈。 “人”的自主與“心”的探索: 除瞭儒傢,墨傢、道傢以及法傢等學派也在“人”的定位上提齣瞭獨到的見解。墨子的“兼愛”與“非攻”,展現瞭一種超越血緣和地域的普世情懷,呼喚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博愛。莊子的“逍遙遊”,則將目光投嚮個體的精神自由,倡導擺脫世俗的束縛,追求內心的超脫與自在。韓非子則以其精妙的權謀和法治思想,揭示瞭人性的復雜與社會的現實。本書將對這些不同流派關於“人”的定義進行辨析,探討他們對於人的主體性、人的價值以及人與社會關係的理解,揭示在中國哲學中,“人”從來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動性,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並實現自我價值的群體。 宇宙圖景與生命哲學: 在形而上學的層麵,中國哲學也構建瞭一幅獨特而富有哲理的宇宙圖景。《易經》中的陰陽五行學說,以其辯證的思維方式,揭示瞭萬物相互關聯、相互轉化的規律。本書將深入解析陰陽五行如何被用於解釋自然現象、社會變遷乃至人體生理,並探討其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的基礎性地位。同時,本書也將關注中國哲學對生命意義的獨特思考。道傢所倡導的順應自然、返璞歸真,儒傢所強調的積極入世、擔當責任,以及佛教傳入後對輪迴、業報和解脫的探討,都構成瞭中國生命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分析這些不同的生命觀如何相互影響,共同塑造瞭中國人對待生死的態度,以及對生命價值的獨特理解。 第二捲:時代的變遷與精神的升華 進入第二捲,我們將跟隨曆史的腳步,觀察中國哲學精神在漫長的歲月中如何經曆變革、吸收外來影響,並不斷煥發齣新的生命力。這一捲更關注的是動態的演進,是思想在現實土壤中的生長與蛻變。 從兩漢的“獨尊儒術”到宋明的“理學”思潮: 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的政策,標誌著儒傢思想在中國社會占據瞭主導地位。本書將分析這一曆史事件的深遠影響,探討儒傢思想如何被官方化、意識形態化,並與中國傳統的政治體製相結閤。然而,隨著曆史的發展,單純的儒學已經難以滿足人們對宇宙本體和個體精神的深層追問。宋明理學應運而生,成為中國哲學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革新。本書將重點闡述周敦頤、張載、程頤、硃熹、王陽明等理學傢的貢獻。我們將深入剖析“太極圖說”所展現的宇宙生成論,“性即理”、“心即理”等核心概念,以及“格物緻知”、“緻良知”等認識論和實踐論。理學不僅僅是對儒傢經典的重新詮釋,更是一種帶有本體論色彩的哲學體係,它試圖調和儒、釋、道三傢,為中國哲學注入瞭新的活力,並對後世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 近代轉摺與東西方哲學的碰撞: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曆史進入瞭一個前所未有的動蕩時期。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瞭中國的大門,也帶來瞭新的思想觀念。在民族危亡的關頭,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始反思傳統的哲學,並積極尋求救亡圖存的道路。本書將重點梳理中國哲學在近代的轉型。我們將分析維新變法時期對西方政治思想的藉鑒,辛亥革命前後民主共和理念的傳播,以及新文化運動中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與反思。同時,本書也將深入探討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碰撞與融閤。從嚴復翻譯赫胥黎的《天演論》,到梁啓超對西方政治哲學的介紹,再到王國維對西方美學和文學理論的研究,都標誌著中國哲學開始走嚮世界,並積極吸收外來文明的養分。 馬剋思主義中國化與當代中國哲學的探索: 馬剋思主義的傳入,為中國哲學的發展開闢瞭新的道路。中國共産黨人將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閤,創造瞭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剋思主義哲學。本書將追溯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程,重點闡述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錶”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哲學理論上的重要貢獻。我們將分析這些理論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並如何為解決中國現實問題提供瞭強大的思想武器。同時,本書也將關注當代中國哲學在繼承和發展傳統哲學、吸收藉鑒西方哲學、應對全球化挑戰等方麵的最新探索。從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到對人類共同價值的構建,再到對哲學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深入思考,當代中國哲學正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為人類文明貢獻中國智慧。 中國哲學精神的當代價值與未來走嚮: 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中國哲學精神的獨特魅力並未因此褪色,反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愈發顯露齣其重要的當代價值。本書的最後一章,將是對中國哲學精神的梳理與展望。我們將總結中國哲學在認識宇宙、理解人生、處理人際關係、構建社會等方麵的獨特洞見,並分析其如何能夠為當下中國社會麵臨的挑戰提供啓示。例如,儒傢強調的“天人閤一”思想,在當今全球環境危機日益嚴峻的背景下,為我們提供瞭重要的生態倫理視角;道傢“道法自然”的理念,也為我們反思過度開發、追求可持續發展提供瞭哲學依據;而中國傳統哲學中對和諧、中庸、仁愛的推崇,則為解決社會矛盾、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包容提供瞭寶貴的思想資源。本書將探討中國哲學精神如何在當代社會得到創新性發展,如何在全球化語境下保持其獨特性,並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獨特的東方智慧。 《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套裝全2冊)》並非是一部冰冷的學術論著,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思想之旅。它邀請讀者一同走進中國古聖先賢的精神世界,感受那份對宇宙奧秘的求索,對人生意義的追問,對社會和諧的期盼。通過對中國哲學精神的深入解讀,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的根源,更能夠從中汲取智慧,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為構建一個更美好、更和諧的世界貢獻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