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工作”是人類社會與現代組織賴以存在的基礎,因此一直以來都是社會理論傢與社會科學傢思考的中心論題之一。馬立剋·科爾欽斯基、蘭迪·霍德森、保羅·愛德華茲主編的《工作社會學》匯集瞭經典學者與當代大師們對於工作的各種看法,厘清瞭馬剋思主義、韋伯傳統、塗爾乾傳統、女性主義、新古典經濟學、製度經濟學、倫理學、後現代主義、組織社會學以及經濟社會學等理論學派關於工作的思想和論述。書中各章分彆追溯瞭其中某個學派的源流,迴顧瞭該學派關於工作的經典文獻和主要思想,並進行瞭簡要的評論。《工作社會學》的特色還在於每一章都專門安排瞭一個小節,運用該章涉及的思想和理論來分析工作的某一個關鍵層麵,諸如職業、技術、身份、全球化等。《社會學譯叢·經典教材係列:工作社會學》覆蓋瞭主要的社會學與經濟學理論以及它們在工作問題上的運用,指齣瞭各種社會理論有助於我們分析工作的各個核心層麵。書中各章都是由當今歐洲與美國的學者執筆撰寫的。《社會學譯叢·經典教材係列:工作社會學》適閤於工作社會學、管理學、組織研究等領域的學習、研究者使用。
作者簡介
馬立剋·科爾欽斯基(Marek Korczynski),英國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工作社會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關於工作的社會理論、服務工作社會學、音樂與工作等,主要著作有《信息經濟時代工作組織研究前沿》(On the Front Line: Organization of Work in the Information Economy,與他人閤著,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9)、《服務業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ervice Wor,Palgrave Macmillan Limited, 2002)。
蘭迪·霍德森(Randy Hodson),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工人公民權利與抗議、管理行為、同事關係,還曾經參與關於東歐和中國經濟轉型的研究,最近齣版的主要著作有《工作尊嚴》(Dignity at W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工作世界:建立一門國際性的工作社會學》(Worlds of Work: Building an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of Work,與Daniel B Cornfield閤著, Plenum/Kluwer,2002)、《工作的社會組織》(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Work,與Teresa A�盨ullivan閤著,Wadsworth,2001),美國JAI Press以及Elsevier 科學年度係列《工作社會學研究》編輯。
保羅·愛德華茲(Paul Edwards),英國華威大學(Warwick University)華威商學院産業關係學教授,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目前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跨國大公司的人事政策、小公司的技能培訓等,最近齣版瞭八本著作,其中包括《工作生活的政治學》(The Politics of Working Life,與Judy Wajcman閤著,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曾任《工作、就業與社會》(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雜誌主編。
姚偉,男,教授,社會學博士,著有《關係網絡、製度結構與經濟續效》(四川大學齣版社,2009)等專著,譯有《組織分析的新製度主義》(上海人民齣版社,2010)等學術著作,在《社會學研究》等雜誌上發錶學術論文多篇。
馬永清,男,副教授,社會學博士,閤著有《福利社會學》(復旦大學齣版社,2011)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導論:相互矛盾的、協作的或相互強化的理論
一、本書為何以工作為研究焦點
二、本書選擇社會理論的標準及原因
三、各種社會理論關於工作之分析的異同
四、整閤還是不可兼容
第二章 馬剋思主義與工作分析
一、馬剋思關於工作的分析
二、“現代工業”條件下的工作場景:資本主義與階級
三、商品拜物教
四、勞動的二重性與勞動過程的再分析
五、集體主義、控製與反抗
六、階級的危害
七、馬剋思主義及其發展
第三章 馬剋斯·韋伯與科層製鐵籠
一、韋伯的強調背景的研究:德國傳統的重要性
二、黑格爾、康德以及組織行為的道德問題
三、狄爾泰與實證主義問題
四、馬剋思與意識形態問題
五、韋伯、尼采與權力意誌
六、老闆真的做瞭什麼?科層製的語法與詞匯
七、提齣一種組織語法:作為一種理解工具的理想類型
八、關於科層製的競爭性語法的反諷式理解的初探
九、日益堅固的鐵籠:對強製控製的一種反諷性理解
十、結論
第四章 塗爾乾的組織文化觀
一、塗爾乾與社會科學
二、組織文化的諸多含義
三、組織有文化嗎?一種塗爾乾視角
四、文化會起什麼作用?塗爾乾認為,文化可以建構內聚力
五、作為社會決定論者而非文化決定論者的塗爾乾
六、塗爾乾論儀式與典禮
七、塗爾乾的“失範”概念:文化崩潰與法人貪婪
八、文化能否一夜之間創造齣來?塗爾乾的“宇宙大爆炸”
九、作為自成一格的社會事實的文化:外生性的問題
十、作為一種網絡過程的外生文化
十一、作為一種“背景影響”的文化後果
十二、結論
第五章 女權主義的工作理論
一、社會理論與女權主義浪潮
二、揭開勞動力市場結構的秘密
三、工作對於組織的性彆化與性彆化的工作組織
四、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或者自我呈現的戲劇
五、工作中的身體:組織的身體化與美感勞動
六、從後現代轉嚮迴歸男權製
七、女權主義的未來
第六章 福柯理論、後現代思潮與工作分析
一、術語的約定
二、後現代與工作分析
三、與福柯一起工作
四、福柯與馬剋思的相似性
五、福柯與性
六、“非工作”與工作之間的延異
七、結論
第七章 勞動力市場分析的經濟學方法
一、勞動力市場的經濟學方法
二、正統方法的一般化
三、經濟學方法在勞動力市場分析中的應用
四、結論
第八章 製度經濟學與工作分析
一、製度經濟學的起源與特徵
二、製度經濟學對於工作分析的貢獻
三、老製度經濟學的缺陷、遺漏與復蘇的可能性
第九章 工作的經濟世界:把經濟社會學與工作社會學統一起來
一、引言
二、與工作相關的經濟學理論
三、交換與勞動:經濟社會學對於理解工作的貢獻
四、結論:經濟社會學與工作社會學
第十章 組織社會學與工作分析
一、組織社會學
二、組織社會學與工作
三、關注工作與傢庭之間的平衡
四、結論
第十一章 工作的道德問題
第十二章 技術與工作
第十三章 專業技術工作
第十四章 支配性利益集團、全球化與工作理論初探
第十五章 身份與工作
第十六章 結論:工作的變遷與理論的機遇
索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對於理解社會而言,研究工場十分重要,因為工場是個人在社會分層係統中所處位置的基礎,也是個人生活意義、個人實現、個人尊嚴和個人健康的基礎,甚至是一個民族或國傢成功與延續的基礎。當然,社會理論傢們認為除瞭工作之外,個人生活的傢庭關係、宗教、政治等層麵,對於上述四個方麵也十分重要。但是,為何本書要單獨討論關於工作的理論呢?其原因除瞭工作在我們生活中處於中心地位外,還在於工作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生變遷,而關於工作的理論也正在不斷地壯大和擴張。近年來社會理論界齣現瞭如下一些重要的變化:其一,諸如“階級”等以工作為基礎的那些概念,在社會理論中的重要地位日益下降;其二,各種社會理論日益強調消費而不是生産,日益關注個人身份而非創造工作角色的各種社會結構;其三,很多社會理論認為社會角色日益具有流動性和暫時性,以至於就個人身份而言,基於工作的地位狀態再也不像過去那麼重要瞭。這些發展和變化對當代工作理論提齣瞭明確的挑戰,導緻研究者日益關注工作是否仍處於前文所說的基礎性地位。
本章作為全書的導論,不宜具體討論這些變化,以後各章會對它們進行深入而具體的探討。例如,在關於身份的第十五章,作者深入探討瞭工作對身份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影響,並強調指齣,現在,工作可能正在失去發揮這種影響的某些渠道(這也許是因為以階級為基礎的團結的衰落),但是當社區和傢庭關係可能弱化時,人們又會迴去工作以獲得承認,而這又有利於工作影響身份的新渠道的形成。不過,我們認為,我們必須注意如下一些重要事實。其一,人們花在工作上的時間並沒有明顯下降。其二,參與勞動力市場的婦女數量一直在增加,“組織中男性數量”的下降,往往被“組織中女性數量”的上升所抵消。其三,階級衰落的情況可能被誇大瞭,因為某人屬於何種階級仍然明顯決定著他的基本生活內容。例如,現在以階級為基礎的選舉,與以前的情況基本上是一樣的。階級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隻不過意味著與工作的某種聯係的衰落,由藍領工人形成的穩定的工作共同體,可以為階級身份提供基礎。其四,目前很多國傢的工人都麵臨工作時間過長的問題,也廣泛存在齣工不齣力(presenteeism,又譯“齣勤主義”)的現象,並且個人的很多方麵都仍然是以工作為基礎的。所有這些都錶明,在當今社會,工作經驗仍然是影響工人命運的關鍵因素。
上述四點錶明,工作的變遷並沒有人們通常所認為的那樣巨大。因此,在討論源遠流長的關於工作的社會理論譜係時,應明確遵循如下基本的立場:當前處於支配地位的各種工作關係,與在這些社會理論提齣之時處於支配地位的各種工作關係相比,具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且,更進一步地說,如果從廣義上看,我們會發現,實際上在某些方麵工作變得比以前更為重要瞭。例如,自20世紀80年代自由市場經濟學興起以來,充斥經濟學前沿理論的主流話語,就是競爭力的重要性以及“知識經濟”的齣現。而歐盟提齣瞭工資工作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目標,並在總體上推進工作的競爭性和靈活性。這種經濟學話語十分肯定地認為,對於國傢的未來和繁榮而言,生産産品和服務的能力而非消費産品與服務的能力至關重要。因此,這種理論對技能和知識的重要性的強調,錶明工作組織仍然處於重要的中心地位。
當然,由於製造産業的衰落,工作模式確實已經發生瞭很多變遷,但是工作的重要性較之從前並沒有絲毫的下降。即使我們把工作視為生活(lived)的一種經驗,工作的重要性同樣也沒有下降。組織中工作的“白領男人”,以及為瞭生計而在一個崗位上工作的“藍領工人”等概念,在某些人看來都是極端老套和過時的概念瞭,但是它們都在一定程度上抓住瞭工場的某些現實,這些現實就是,工場中的工作變遷實際上很小,我們可以明確地界定工場的邊界,而工場的核心要求就是符閤“係統”的要求。隨著組織日益要求工人忠誠和投入,甚至要求他們參與管理與經營活動,以及隨著組織績效測量的日益精細化,工人逐漸發現他們自己必須積極參與和實現組織的目標。以前那種在工作中常常采取的工具理性主義行為,以及隻關注自己而不關注整個組織的做法,現在已經變得不可行瞭。
同樣重要的是,經濟活動的結構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說明一個社會是如何組織起來的。各種社會理論對於經濟活動的結構與社會的組織方式之間的關係存在不同的看法。馬剋思主義經典理論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及社會生活的其他層麵。而其他一些理論傳統則要審慎得多,更傾嚮於強調經濟活動與社會的組織方式之間的關係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非決定性,更為強調非經濟關係對經濟關係的影響。但是,所有這些理論傳統都不否認使一個社會的生産能力得以組織起來的那些方式的重要性。本書的主要目的就在於迴顧和評價各種理論傳統是如何處理諸如此類的問題的。
前言/序言
勞動的多重維度:理解現代社會的基石 在現代社會,勞動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塑造個體身份、構建社會結構、驅動經濟發展以及引發文化變遷的核心要素。它滲透在人類活動的方方麵麵,從最微小的生産單位到最宏大的全球體係,無不與之緊密相連。理解勞動的本質、演變及其社會影響,是洞察現代社會復雜性的關鍵。本書旨在深入剖析勞動這一核心社會現象,從曆史、理論、實踐等多個維度,揭示其在不同社會情境下的豐富內涵及其深刻的社會意涵。 曆史的視角:勞動的演變與轉型 勞動並非一成不變的概念。迴溯曆史長河,勞動的形態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農業社會,勞動與土地、自然節律緊密相連,以傢庭為單位的生産模式占據主導,技藝的傳承多通過師徒相傳。工業革命的到來,則徹底顛覆瞭這一格局。機器的引入、工廠的興起,將勞動從傢庭轉移到公共空間,個體勞動者成為生産綫上的齒輪,勞動過程被高度分工和標準化。這種轉變帶來瞭生産力的極大提升,但也伴隨著工人階級的形成、勞動條件的惡化以及由此産生的階級矛盾。 20世紀後半葉至今,信息技術革命和全球化浪潮進一步重塑瞭勞動的景觀。知識、信息和服務的價值日益凸顯,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傳統的製造業就業崗位逐漸減少,而新興的數字經濟、平颱經濟則湧現齣新的勞動形式,如零工經濟、遠程辦公等。這些變化不僅改變瞭工作的地點和方式,也對勞動者的技能要求、工作保障以及社會關係産生瞭深遠影響。理解勞動的曆史演變,有助於我們把握當前勞動變革的脈絡,預見未來的發展趨勢。 理論的透視:多樣的視角與批判性解讀 對勞動的理解,離不開社會學理論的支撐。馬剋思主義理論深刻揭示瞭資本主義生産關係下勞動力的商品化、勞動異化以及階級剝削的本質。馬剋思認為,勞動是人類創造自身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徑,但在資本主義製度下,勞動者在生産過程中被剝奪瞭對自己勞動的控製權,其勞動成果也為資本傢所占有,從而導緻異化。 韋伯的理論則將目光投嚮瞭勞動的理性化和科層化過程。他分析瞭官僚製如何通過層層分工、規則和等級製度來提高效率,但同時也可能導緻個體在龐大的組織體係中喪失主體性和創造力。韋伯還強調瞭新教倫理對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和勞動觀念的影響,認為勤奮、節儉等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驅動瞭經濟發展。 塗爾乾的社會分工理論,則強調瞭勞動分工在社會團結中的作用。他區分瞭機械團結(基於相似性)和有機團結(基於互賴性),認為在高度分工的社會中,個體之間的相互依賴構成瞭社會聯係的基礎。然而,他也警惕瞭分工過度可能導緻的失範現象,即社會規範的缺失,個體在失去社會約束時可能感到迷茫和焦慮。 此外,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象徵性互動理論) 強調瞭工作場所的微觀互動、符號意義的建構以及身份認同的形成。該理論關注勞動者如何通過日常的互動來理解和定義自己的工作、同事以及工作場所的文化。 feminist sociology (女性主義社會學) 則批判性地審視瞭性彆在勞動中的不平等,揭示瞭性彆化的勞動分工、同工不同酬以及隱性勞動的存在。 本書將梳理和整閤這些重要的社會學理論,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當代勞動研究中的新議題,例如全球化背景下的勞動分工、數字勞動的新特徵、勞動與不平等的關係、勞動者權益的保障以及工作與生活平衡等問題。 實踐的考察:工作場所的真實麵貌 理論的探討終將落腳於對現實工作場所的考察。本書將深入分析不同行業、不同職業的勞動實踐,呈現工作的真實麵貌。這包括: 工作組織與管理: 探討不同類型的工作組織形式,如科層製、網絡型組織、平颱組織等,以及它們對勞動過程、員工關係和組織效率的影響。我們將考察現代管理理論的演變,以及它們如何在實踐中被應用和改造。 勞動過程與技術: 分析技術進步如何重塑工作內容、勞動技能和人機協作模式。從自動化、人工智能到大數據分析,這些技術如何改變瞭生産流程,又對勞動者的角色和能力提齣瞭哪些新的要求。 工作場所的權力與衝突: 揭示工作場所中的權力動態,包括管理層與員工之間的關係、工會的作用、勞動爭議的産生與解決機製。我們將考察不同形式的勞動衝突,以及它們對組織和社會穩定可能産生的影響。 職業生涯與身份認同: 探討個體如何構建自己的職業生涯,以及工作在塑造個體身份認同中的重要作用。我們將考察職業的社會分層,以及不同職業群體在社會地位、經濟迴報和生活方式上的差異。 工作與社會不平等: 深入分析勞動與社會不平等之間的緊密聯係。這包括性彆、種族、階級、地域等因素如何影響個體的就業機會、薪酬待遇、職業發展以及工作條件。我們將考察結構性不平等如何通過勞動市場得到再生産和強化。 新興的勞動形態與挑戰: 關注零工經濟、平颱勞動、遠程辦公等新興勞動模式,分析它們的特點、優勢與潛在風險。我們將探討這些模式對勞動者權益保障、社會保障體係以及傳統勞動關係帶來的衝擊。 工作與社會福利: 探討勞動與社會福利體係之間的關係,包括失業救濟、社會保險、帶薪休假等製度對勞動者生活保障的作用。我們將分析不同國傢在構建工作與福利關係上的差異,以及這些製度如何應對日益變化的勞動市場。 批判性思考與未來展望 在深入分析勞動現象的同時,本書也將貫穿批判性思考的視角,鼓勵讀者對現有的勞動模式、製度和觀念進行反思。我們不僅要理解勞動如何運作,更要追問“誰的勞動?為誰的勞動?勞動是否公平?勞動能否帶來尊嚴?”。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深化,勞動的未來充滿瞭不確定性。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可能導緻部分傳統崗位的消失,但也可能催生新的就業機會。全球化將進一步加劇勞動力的流動和競爭,對各國勞動市場和社會政策提齣新的挑戰。同時,人們對工作意義、工作與生活平衡以及勞動者權益保障的關注也在不斷提升,這些都將深刻影響著未來的勞動形態。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多維度的視角來理解勞動。通過對曆史演變、理論框架、實踐考察以及批判性反思的結閤,我們希望讀者能夠更好地認識勞動在現代社會中的核心地位,洞察其復雜性與挑戰,並對勞動的未來發展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獨立的思考。無論您是學生、研究者,還是關注社會發展的普通讀者,本書都將是您理解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