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为儒家文化的“原始文献”。但《论语》成书的春秋时期并无标点符号,自汉朝以后才有句读,宋朝始有圈点,流传至今的《论语》均为历代文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加点断句而成,不能准确反映当时孔子及其弟子的真实思想。历代研究《论语》者众多,单注释类著作就不下三千,故中华大地从不缺解《论语》之人。而世人皆知“半部论语治天下”,知的是那些为《论语》而论语的人,却不一定知法度天下的真实孔子。
本书是一部颠覆传统,重解《论语》的作品,从成圣之道的高度对子曰之言重新断句,另加解释,论证了孔子之学乃成圣之道,力求还原被曲解的孔子,展示更为博大的儒家思想。如缠所释,圣有圣格,有教化万民之胸怀,所授乃大道,非“道不同,不相与谋”之私道,乃是“道,不同、不相与谋”之圣道;非“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小道,乃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大道。本书跳出注解《论语》的“三千”作品外,不在传统中,乃是维新、唯真、唯实之上品。
本书将要告诉你:
路人问:《论语》中的学是什么?
缠师曰: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校对”。
路人问:谁学?
缠师曰:君子学。
路人问:学什么?
缠师曰:成“圣人”之道。
路人问:学了能成什么?
缠师曰:“圣人”
人的现实存在,不离“闻、见、学、行”,有所“闻”、有所“见”,因此有所“学”,依“学”而行。儒学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的,不是要给一个所谓正确的标准来规划天地,而是要“行之”,就是要承担。任何的智慧,必须以承担为前提,没有承担,是不会有任何智慧可言的。承担,就是《论语》、也是儒学的真精神,而不是子夏所谓的“每日认识他所没的,每月不遗忘他所会的”。
推翻传统,重排《论语》,重解《论语》
该书所解《论语》,皆本《论语》文本。文本者,文所本也。离文本,文无所本,就谈不上任何解释了。《论语》,孔子及门人的语录,系统地讲述了君子如何去“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问题,但由于《论语》成书时间是在孔子等之后,历代又被腐儒折腾,因此,目前所袭用的《论语》各章间的顺序并不正确。原始的《论语》是不带标点符号的,站在不同的高度看《论语》,就有不同的断句,也就有不同的释义;站在不同的时期,文言文所表达的含义也一样有所不同,正如用白话文的思维去解释古文,难免错漏百出,所以必须对此重新断句、重解《论语》。另外,该书为更好地论证孔子真意,特在文中选取三家代表传统的释义来共同还原孔子的成圣之道。这三家分别为: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这本书,坦白说,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种审视和略微不屑的态度去翻开的。市面上关于《论语》的解读汗牛充栋,大多无非是老生常谈,无非是文人墨客将自己的臆想强行塞入先贤的文字之中,徒增笑耳。缠中说禅这个名字,我此前多少有所耳闻,总觉得带着一股江湖气,不太像是能沉下心来对待经典的那种人。然而,当我真正开始沉浸于其中,那种强烈的“不对劲”感反而成了吸引我的钩子。作者似乎没有采用传统学者那种小心翼翼、引经据典的架势,而是用一种近乎挑衅的、直插核心的语言,把我们那些自以为是的“常识”一个个地撕开。尤其是在论及“仁”与“孝”的实践层面时,他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论断,反而让我不得不停下来,掰开了揉碎了去思考,这套我们从小被灌输的道德体系,在真实的社会运行中,究竟还剩下几分效力。这并非是对孔子的颠覆,更像是一种带着现代视角和批判精神的“再勘测”,试图剥离掉两千年来不断叠加的脂粉气,看看里面最坚硬的骨架究竟是什么。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稀缺的,它逼迫你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
评分我通常阅读严肃的哲学或文化类书籍时,习惯性地会寻找那种行文的流畅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但这本关于《论语》的解读,它的叙事方式却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搏击赛”。作者的笔触时而如同手术刀般精准犀利,直指那些被大众集体无意识所掩盖的矛盾点;时而又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牌手,将看似无关的典故和现代现象并置,让你在恍然大悟之余,又暗叹其思维的跳跃性和覆盖面之广。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学而时习之”的解读,它完全跳脱了我们以往对“温习”的理解,转而指向一种更具能动性和生命力的“内化”过程。那种感觉,就像是作者手里拿着一个高倍放大镜,对着我们习以为常的字句进行拉伸、拆解,直到露出了原本隐藏在“礼”的表象之下的那股原始的、驱动社会运转的“力量”。对于一个习惯了平铺直叙的读者来说,初读或许会有些许的门槛,但一旦跟上他那种独特的节奏和视角,便会发现,这简直是一场思维的“通关游戏”,每解开一个疑惑,都伴随着智力上的满足感。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烙印,初看可能会觉得有些“莽撞”或者不够文雅,但这种不加修饰的直接,恰恰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它没有那些繁复的修饰语去掩盖核心观点,而是像一把锋利的竹签,直扎要害。在处理一些颇具争议性的文本时,作者表现出一种罕见的勇气——他敢于承认某些经典语录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局限性,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拔高。这种诚实的态度,反而为他赢得了读者的信任。我能感受到,作者本人在写这些内容时,也是经过了长期的自我挣扎和深刻反思,绝非轻率之言。读完后,我对于孔子思想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僵硬口号,而是有了一种更具动态感和思辨性的认识:它是一个活的体系,需要我们不断地用新的视角去激活它,去审视那些被历史惯性所固化的理解偏差。这绝对是一本需要读者投入心力去“搏斗”的佳作。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对当前一些伪国学泛滥的一种反感。总觉得那些动辄高呼“国学复兴”的人,要么是哗众取宠,要么是真正没读懂经典,只是把自己的人生困境投射到了古人的智慧上。缠先生的这本书,至少从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是一种极其强烈的“原创性”和“独立思考”的姿态。他似乎完全不惧怕“得罪”传统的拥护者,反而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历史演变过程中,哪些地方的阐释已经走形、走偏了。特别是当他讨论到“中庸之道”时,那种对过度圆滑和虚伪的摒弃,简直振聋发聩。他没有将孔子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将其还原成一个深谙人性复杂、同时又力图在现实困境中寻找出路的那种“行动者”。这种“去神化”的处理,反而让《论语》的文本变得更加鲜活和具有操作性,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可以立即拿来应对当下挑战的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富张力的,因为它不断地在“挑战”读者的固有认知边界。我发现自己经常在看完一段论述后,需要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走动思考好一阵子,才能消化那种被猛烈冲击后的认知重组。它不像某些解读那样,只是在修补和美化,而是在进行一场“解构与重建”。作者对传统儒家思想中那些容易被误读或被滥用的概念,比如“君子”的内涵、“礼”的边界,都进行了极富个人色彩的重新定义和界定。这种定义不是凭空臆想,而是建立在对原文的细致考量之上,但其最终指向却明显是现代社会个体精神独立的价值。对于那些在现代社会中感到迷惘,试图在传统智慧中寻找锚点,却又反感传统说教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近乎“叛逆”的参照系。它告诉你,继承经典不是照搬,而是要用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去重新“校准”先贤的思想频率。
评分有才。。。。。。
评分新视角论语,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缠是的著作之一,需要看看。
评分货到很及时,附有书签,很实用,已经是第二次买个
评分买书以后就认准京东了 便宜又正品嗯不错不错很满意
评分父母喜欢,我也很喜欢。
评分内容不错,值得推荐,物流快
评分虽然有些地方因为某种不可说的原因删除了部分言论,但对缠师作品的完整度保留还是很高的,挺好的。最后,这是一本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评分整体还不错,纸质质量还是很不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