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经典书系:花开尘埃蔓生苍华(套装共8册)

民国才女经典书系:花开尘埃蔓生苍华(套装共8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徽因,萧红,庐隐,石评梅,吕碧城 ...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文学
  • 女性文学
  • 经典文学
  • 套装
  • 历史小说
  • 爱情小说
  • 文化
  • 小说
  • 文学
  • 长篇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110940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4016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33
套装数量: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民国才女,穿着旧式旗袍却读着新式文章的女人
 她们有着非凡的经历,都是令人遐想的风流人物
 用文字原滋原味地展示民国风情
 民国时期的独特韵味,民国才女的内心情感
 带领读者感受那个混杂着战火与繁华的年代
 1.《心若向阳,无畏伤悲》:林徽因很美的诗文、很真的书信集
 2.《梦回依旧滞年华》:强到逆天,文政商三界登顶女才子吕碧城的诗词独白
 3.《一寸相思一寸灰》:生死相依,民国小资才女含泪写尽辛酸爱情
 4.《海滨故人》:清冽的文字,动人的民国悲声
 5.《陌上花开,谁念缓归眷春深》:清新隽秀,有灵气的民国才女作品集
 6.《呼兰河传》:让人悲叹的才女,动人心魄的美文
 7.《柔肠一寸愁千缕》:清冽的文字,动人的民国悲声
 8.《小城三月》:让人悲叹的才女,动人心魄的美文

内容简介

  这是一套民国才女经典作品系列,选录了民国才女林徽因等6位民国才女的部分代表性经典作品。
  每位民国才女都各具特色,各有特长。
  单个作家作品结集为1~2本,均为各位民国才女的代表作品,或是已广为流传,或是被历史遗漏的明珠。
  林徽因等深受大众喜爱的民国才女,其情感经历、文采才干与绝代风华都一直吸引着广大读者。读者不仅可以从这套书当中欣赏到作者的文字,更能随着文字真切感受作者当时的内心与生活,还可以在阅读中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状态,接受民国特色的文艺熏陶。

作者简介

  林徽因,著名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代表作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庐隐(1898-1934),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其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1925年出版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


  萧红(1911-1942),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吕碧城(1883--1943),安徽旌德人。吕家有姐妹四人,吕碧城是老三。吕碧城和她的姐姐吕惠如、吕美荪都以诗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20世纪头一二十年间,中国文坛、女界以至整个社交界,曾有过“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一大景观。


  雷妍(1910-1952),本名刘植莲,笔名刘咏莲、刘植兰、芳田、端木直、田田、田虹等。民国时期备受欢迎的作家。在很短的才女生涯中,雷妍出版了《良田》、《白马的骑者》、《奔流》、《少女湖》、《鹿鸣》和《凤凰》等六本小说;还有一些未编入集的散文诗歌作品。


  石评梅,中国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张爱玲、萧红、石评梅)之一。乳名心珠,学名汝璧,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目录

《心若向阳,无畏伤悲》
《梦回依旧滞年华》
《一寸相思一寸灰》
《海滨故人》
《陌上花开,谁念缓归眷春深》
《呼兰河传》
《柔肠一寸愁千缕》
《小城三月》

精彩书摘

  二三十年前,每一个老派头旧家族的宅第里面,竟可以是一个缩小的社会;内中居住着种种色色的人物,他们错综的性格、兴趣,和琐碎的活动,或属于固定的,或属于偶然的,常可以在同一个时间里,展演如一部戏剧。
  我的老家,如同当时其他许多家庭一样,在现在看来,尽可以称它做一个旧家族。那个并不甚大的宅子里面,也自成一种社会缩影。我同许多小孩子既在那中间长大,也就习惯于里面各种错综的安排和纠纷;像一条小鱼在海滩边生长,习惯于种种螺壳、蛤蜊、大鱼、小鱼,司空见惯,毫不以那种戏剧性的集聚为希奇。但是事隔多年,有时反复回味起来,当时的情景反倒十分迫近。眼里颜色浓淡鲜晦,不但记忆浮沉驰骋,情感竟亦在不知不觉中重新伸缩,仿佛有所活动。
  不过那大部的戏剧此刻却并不在我念中,此刻吸引我回想的仅是那大部中一小部,那错综的人物中一个人物。
  他是我们的舅公,这事实是经“大人们”指点给我们一群小孩子知道的。
  于是我们都叫他做“吉公”,并不疑问到这事实的确实性。但是大人们却又在其他的时候里,间接的或直接的,告诉我们,他并不是我们的舅公的许多话!凡属于故事的话,当然都更能深入孩子的记忆里,这舅公的来历,就永远的在我们心里留下痕迹。
  “吉公”是外曾祖母抱来的儿子;这故事一来就有些曲折,给孩子们许多想象的机会。外曾祖母本来自己是有个孩子的,据大人们所讲,他是如何的聪明,如何的长得俊!可惜在他九岁的那年一个很热的夏天里,竟然“出了事”。故事是如此的:他和一个小朋友,玩着抬起一个旧式的大茶壶桶,嘴里唱着土白的山歌,由供着神位的后厅抬到前面正厅里去(我们心里在这里立刻浮出一张鲜明的图画:两个小孩子,赤着膊;穿着挑花大红肚兜,抬着一个朱漆木桶;里面装着一个白锡镶铜的大茶壶;多少两的粗茶叶,泡得滚热的;--)但是悲剧也就发生在这幅图画后面,外曾祖父手里拿着一根旱烟管,由门后出来,无意中碰倒了一个孩子,事儿就坏了!那无可偿补的悲剧,就此永远嵌进那温文儒雅读书人的生命里去。
  这个吉公用不着说是抱来替代那惨死去的聪明孩子的。但这是又过了十年,外曾祖母已经老了,祖母已将出阁时候的事。讲故事的谁也没有提到吉公小时是如何长得聪明美丽的话。如果讲到吉公小时的情形,且必用一点叹息的口气说起这吉公如何的顽皮,如何的不爱念书,尤其是关于学问是如何的没有兴趣,长大起来,他也始终不能去参加他们认为光荣的考试。
  就一种理论讲,我们自己既在那里读书学做对子,听到吉公不会这门事,在心理上对吉公发生了一点点轻视并不怎样不合理。但是事实上我们不止对他的感情总是那么柔和,时常且对他发生不少的惊讶和钦佩。
  吉公住在一个跨院的旧楼上边。不止在现时回想起来,那地方是个浪漫的去处,就是在当时,我们也未尝不觉到那一曲小小的旧廊,上边斜着吱吱哑哑的那么一道危梯,是非常有趣味的。
  我们的境界既被限制在一所四面有围墙的宅子里,那活泼的孩子心有时总不肯在单调的生活中磋磨过去,故必定竭力的,在那限制的范围以内寻觅新鲜。在一片小小的地面上,我们认为最多变化、最有意思的,到底是人:
  凡是有人住的,无论哪一个小角落里,似乎都藏着无数的奇异,我们对它便都感着极大兴味。所以挑水老李住的两间平房,远在茶园子的后门边,和退休的老陈妈所看守的厨房以外一排空房,在我们寻觅新鲜的活动中,或可以说长成的过程中,都是绝对必需的。吉公住的那小跨院的旧楼,则更不必说了。
  在那楼上,我们所受的教育,所吸取的知识,许多确非负责我们教育的大人们所能想象得到的。随便说吧,最主要的就有自鸣钟的机轮的动作、世界地图、油画的外国军队军舰,和照相技术的种种,但是最要紧的还是吉公这个人,他的生平,他的样子,脾气,他自己对于这些新知识的兴趣。
  吉公已是中年人了,但是对于种种新鲜事情的好奇,却还活像个孩子。
  在许多人跟前,他被认为是个不读书不上进的落魄者,所以在举动上,在人前时,他便习惯于惭愧、谦卑、退让、拘束的神情,惟独回到他自己的旧楼上,他才恢复过来他种种生成的性格,与孩子们和蔼天真地接触。
  在楼上他常快乐地发笑;有时为着玩弄小机器一类的东西,他还会带着嘲笑似的,骂我们迟笨--在人前,这些便是绝不可能的事。用句现在极普通的语言讲,吉公是个有“科学的兴趣”的人,那个小小楼屋,便是他私人的实验室。但在当时,吉公只是一个不喜欢做对子读经书的落魄者,那小小角隅实是祖母用着布施式的仁慈和友爱的含忍,让出来给他消磨无用的日月的。
  夏天里,约略在下午两点的时候。那大小几十口复杂的家庭里,各人都能将他一份事情打发开来,腾出一点时光睡午觉。小孩们有的也被他们母亲或看妈抓去横睡在又热又闷气的床头一角里去。在这个时候,火似的太阳总显得十分寂寞,无意义地罩着一个两个空院;一处两处洗晒的衣裳;刚开过饭的厨房;或无人用的水缸。在清静中,喜鹊大胆地飞到地面上,像人似的来回走路,寻觅零食,花猫黄狗全都蜷成一团,在门槛旁把头睡扁了似的不管事。
  我喜欢这个时候,这种寂寞对于我有说不出的滋味。饭吃过,随便在哪个阴凉处呆着,用不着同伴,我就可以寻出许多消遣来。起初我常常一人走进吉公的小跨院里去,并不为的找吉公,只站在门洞里吹穿堂风,或看那棵大柚子树的树荫罩在我前面来回地摇晃。有一次我满以为周围只剩我一人的,忽然我发现廊下有个长长的人影,不觉一惊。顺着人影偷着看去,我才知道是吉公一个人在那里忙着一件东西。他看我走来便向我招手。
  原来这时间也是吉公最宝贵的时候,不轻易拿来糟蹋在午睡上面。我同他的特殊的友谊便也建筑在这点点同情上。他告我他私自学会了照相,家里新买到一架照相机已交给他尝试。夜里,我是看见过的,他点盏红灯,冲洗那种旧式玻璃底片,白日里他一张一张耐性地晒片子,这还是第一次让我遇到!那时他好脾气地指点给我一个人看,且请我帮忙,两次带我上楼取东西。
  平常孩子们太多他没有工夫讲解的道理,此刻慢吞吞地也都和我讲了一些。
  吉公楼上的屋子是我们从来看不厌的,里面东西实在是不少,老式钟表就有好几个,都是亲戚们托他修理的,有的是解散开来卧在一个盘子里,等他一件一件再细心地凑在一起。桌上竟还放着一副千里镜,墙上满挂着许多很古怪翻印的油画,有的是些外国皇族,最多还是有枪炮的普法战争的图画,和一些火车轮船的影片以及大小地图。
  “吉公,谁教你怎么修理钟的?”
  吉公笑了笑,一点不骄傲,却显得更谦虚的样子,努一下嘴,叹口气说:
  “谁也没有教过吉公什么!”
  “这些机器也都是人造出来的,你知道!”他指着自鸣钟,“谁要喜欢这些东西尽可拆开来看看,把它弄明白了。”
  “要是拆开了还不大明白呢?”我问他。
  他更沉思地叹息了。
  “你知道,吉公想大概外国有很多工厂教习所,教人做这种灵巧的机器,凭一个人的聪明一定不会做得这样好。”说话时吉公带着无限的怅惘。我却没有听懂什么工厂什么教习所的话。
  吉公又说:“我那天到城里去看一个洋货铺里面有个修理钟表的柜台,你说也真奇怪,那个人在那里弄个钟,许多地方还没吉公明白呢!”
  在这个时候,我以为吉公尽可以骄傲了,但是吉公的脸上此刻看去却更惨淡,眼睛正望着壁上火轮船的油画看。
  “这些钟表实在还不算有意思。”他说,“吉公想到上海去看一次火轮船,那种大机器转动起来够多有趣。”
  “伟叔不是坐着那么一个上东洋去了么?”我说,“你等他回来问问他。”
  吉公苦笑了:“傻孩子,伟叔是读书人,他是出洋留学的,坐到一个火轮船上,也不到机器房里去的,那里都是粗的工人火夫等管着。”
  “那你呢?难道你就能跑到粗人火夫的机器房里去?”孩子们受了大人影响,怀疑到吉公的自尊心。
  “吉公喜欢去学习,吉公不在乎那些个,”他笑了,看看我为他十分着急的样子,忙把话转变一点安慰我说,“在外国,能干的人也有专管机器的,好比船上的船长吧,他就也得懂机器还懂地理。军官吧,他就懂炮车里机器,尽念古书不相干的,洋人比我们能干,就为他们的机器。”
  这次吉公讲的话很多,我都听不懂,但是我怕他发现我太小不明白他的话,以后不再要我帮忙,故此一直勉强听下去,直到吉公记起廊下的相片,跳起来拉了我下楼。
  又过了一些日子,吉公的照相颇博得一家人的称赞,尤其是女人们喜欢的了不得。天好的时候,六婶娘找了几位妯娌,请祖母和姑妈们去她院里照相。六婶娘梳着油光的头,眉目细细地淡淡地画在她的白皙脸上,就同她自己画的兰花一样有几分勉强。她的院里有几棵梅花,几竿竹,一个月门,还有一堆假山,大家都认为可以入画的景致。但照相前,各人对于陈设的准备,也和吉公对于照相机底片等等的部署一般繁重。婶娘指挥丫头玉珍,花匠老王,忙着摆茶几,安放细致的水烟袋及茶杯。前面还要排着讲究的盆花,然后两旁列着几张直背椅各人按着辈份、岁数各各坐成一个姿势,有时还拉着一两个孩子做衬托。
  在这种时候,吉公的头与手在他黑布与机器之间耐烦地周旋着。周旋到相当时间,他认为已经到达较完满的程度,才把头伸出观望那被摄影的人众。
  每次他有个新颖的提议,照相的人们也就有说有笑的起劲。这样祖母便很骄傲起来,这是连孩子们都觉察得出的,虽然我们当时并未了解她的许多伤心。
  吉公呢,他的全副精神却在那照相技术上边,周围的空气,人情并不在他注意中。等到照相完了,他才微微地感到一种完成的畅适,兴头地掮着照相机,带着一群孩子回去。
  还有比这个严重的时候,如同年节或是老人们的生日,或宴客,吉公的照相职务便更为重要了。早上你到吉公屋里去,便看得到厚厚的红布黑布挂在窗上,里面点着小红灯,吉公驼着背在黑暗中来往的工作。他那种兴趣,勤劳和认真,现在回想起来,我相信如果他晚生了三十年,这个社会里必定会有他一个结实的地位的。照相不过是他当时一个不得已的科学上活动,他对于其他机器的爱好,却并不在照相以下。不过在实际上照相既有所贡献于接济他生活的人,他也只好安于这份工作了。
  另一次我记得特别清楚,我那喜欢兵器、武艺的祖父,拿了许多所谓“洋枪”到吉公那里,请他给揩擦上油。两人坐在廊下谈天,小孩子们也围上去。
  吉公开一瓶橄榄油,扯点破布,来回地把玩那些我们认为颇神秘的洋枪,一边议论着洋船、洋炮,及其他洋人做的事。
  吉公所懂得的均是具体知识,他把枪支在手里,开开这里,动动那里,演讲一般指手画脚讲到机器的巧妙,由枪到炮,由炮到船,由船到火车,一件一件。祖父感到惊讶了,这已经相信维新的老人听到吉公这许多话,相当地敬服起来,微笑凝神地在那里点头领教。大点的孩子也都闻所未闻地睁大了眼睛;我最深的印象便是那次是祖父对吉公非常愉悦的脸色。
  祖父谈到航海,说起他年轻的时候,极想到外国去,听到某处招生学洋文,保送到外洋去,便设法想去投考。但是那时他已聘了祖母,丈人方面得到消息大大的不高兴,竟以要求退婚要挟他把那不高尚的志趣打消。吉公听了,黯淡的一笑,或者是想到了他自己年少时多少的梦,也曾被这同一个读书人给毁掉了。
  他们讲到苏彝士运河,吉公便高兴地,同情地,把楼上地图拿下来,由地理讲到历史,甲午呀,庚子呀,我都是在那时第一次听到。我更记得平常不讲话的吉公当日愤慨的议论,我为他不止一点的骄傲,虽然我不明白为什么他的结论总回到机器上。
  但是一年后吉公离开我们家,却并不为着机器,而是出我们意料外地为着一个女人。
  也许是因为吉公的照相相当地出了名,并且时常地出去照附近名胜风景,让一些人知道了,就常有人来请他去照相。为着对于技术的兴趣,他亦必定到人家去尽义务的为人照全家乐,或带着朝珠补褂的单人留影。酬报则时常是些食品、果子。
  有一次有人请他去,照相的却是一位未曾出阁的姑娘,这位姑娘因在择婿上稍稍经过点周折,故此她家里对于她的亲事常怀着悲观。与吉公认识的是她堂房哥哥,照相的事是否这位哥哥故意地设施,家里人后来议论得非常热烈,我们也始终不得明了。要紧地是,事实上吉公对于这姑娘一家甚有好感,为着这姑娘的相片也颇尽了些职务;我不记得他是否在相片上设色,至少那姑娘的口唇上是抹了一小点胭脂的。
  这事传到祖母耳里,这位相信家教谨严的女人便不大乐意。起前,她觉得一个未出阁的女子,相片交给一个没有家室的男子手里印洗,是不名誉不正当的。并且这女子既不是和我们同一省份,便是属于“外江”人家的,事情尤其要谨慎。在这纠纷中,我才又得听到关于吉公的一段人生悲剧。多少年前他是曾经娶过妻室的,一位年轻美貌的妻子,并且也生过一个孩子,却在极短的时间内,母子两人全都死去。这事除却在吉公一人的心里,这两人的存在几乎不在任何地方留下一点凭据。
  现在这照相的姑娘是吉公生命里的一个新转变,在他单调的日月里开出一条路来。不止在人情上吉公也和他人一样需要异性的关心和安慰,就是在事业的野心上,这姑娘的家人也给吉公以不少的鼓励,至少到上海去看火轮船的梦是有了相当的担保,本来悠长没有着落的日子,现在是骤然地点上希望。虽然在人前吉公仍是沉默,到了小院里他却开始愉快地散步;注意到柚子树又开了花;晚上有没有月亮;还买了几条金鱼养到缸里。在楼上他也哼哼一点调子,把风景照片镶成好看的框子,零整地拿出去托人代售。有时他还整理旧箱子;多少年他没有心绪翻检的破旧东西,现在有时也拿出来放在床上、椅背上,尽小孩子们好奇地问长问短,他也满不在乎了。
  忽然突兀地他把婚事决定了,也不得我祖母的同意,便把吉期选好,预备去入赘。祖母生气到默不做声,只退到女人家的眼泪里去,呜咽她对于这弟弟的一切失望。家里人看到舅爷很不体面地,到外省人家去入赘,带着一点箱笼什物,自然也有许多与祖母表同情的。但吉公则终于离开那所浪漫的楼屋,去另找他的生活了。
  那布着柚子树荫的小跨院渐渐成为一个更寂寞的角隅,那道吱吱哑哑的木梯从此便没有人上下,除却小孩子们有时淘气,上到一半又赶忙下来。现在想来,我不能不称赞吉公当时那一点挣扎的活力,能不甘于一种平淡的现状。那小楼只能尘封吉公过去不幸的影子,却不能把他给活埋在里边。
  吉公的行为既是叛离亲族,在旧家庭里许多人就不能容忍这种的不自尊。他婚后的行动,除了带着新娘来拜过祖母外,其他事情便不听到有人提起!似乎过了不久的时候,他也就到上海去,多少且与火轮船有关系。有一次我曾大胆地问过祖父,他似乎对于吉公是否在火轮船做事没有多大兴趣,完全忘掉他们一次很融洽的谈话。在祖母生前,吉公也还有来信,但到她死后,就完全地渺然消失,不通音问了。
  两年前我南下,回到幼年居住的城里去,无意中遇到一位远亲,他告诉我吉公住在城中,境况非常富裕;子女四人,在各个学校里读书,对于科学都非常嗜好,尤其是内中一个,特别聪明,屡得学校奖金等等。于是我也老声老气地发出人世的感慨。如吉公自己生早了三四十年,我说,我希望他这个儿子所生的时代与环境合适于他的聪明,能给他以发展的机会不再复演他老子的悲剧。并且在生命的道上,我祝他早遇到同情的鼓励,敏捷地达到他可能的成功。这得失且并不仅是吉公个人的,而可以计算做我们这老朽的国家的。
  至于我会见到那六十岁的吉公,听到他离开我们家以后一段奋斗的历史,这里实没有细讲的必要,因为那中年以后不经过训练,自己琢磨出来的机器师,他的成就必定是有限的。纵使他有相当天赋的聪明,他亦不能与太不适当的环境搏斗。由于爱好机器,他到轮船上做事,到码头公司里任职,更进而独立的创办他的小规模丝织厂,这些全同他的照相一样,仅成个实际上能博取物质胜利的小事业,对于他精神上超物质的兴趣,已不能有所补助,有所启发。年老了,当时的聪明一天天消失,所余仅是一片和蔼的平庸和空虚。认真地说,他仍是个失败者。如果迷信点的话,相信上天或许要偿补给吉公他一生的委屈,这下文的故事,就应该在他那个聪明孩子和我们这个时代上。但是我则仍然十分怀疑。
  (原载1935年8月11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

前言/序言


民国才女经典书系:花开尘埃蔓生苍华(套装共8册) 内容简介 这套“民国才女经典书系:花开尘埃蔓生苍华”精选了民国时期八位杰出女性的代表作品,她们以笔为剑,以文为犁,在动荡的时代洪流中,绽放出独属于那个时代的风华。这套书系不仅仅是对这些才女们文学成就的集中呈现,更是对那个时代女性命运、思想以及社会变迁的一次深刻回溯。每一册都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民国女性的内心世界,感受她们的挣扎、觉醒与坚韧。 《芙蓉女儿泣残红——林徽因卷》 林徽因,这位集诗人、建筑师、作家于一身的传奇女子,她的文字如同她设计的建筑一般,结构精巧,意蕴深远。本卷收录了林徽因最为人称道的诗歌、散文及书信。她的诗歌,将女性的细腻情感与家国情怀巧妙融合,既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烂漫,也有对战乱岁月的忧虑与感怀。散文部分,笔触清新,意象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尤为珍贵的是,书中收录了部分林徽因与梁思成、徐志摩等人的书信,这些书信不仅是她思想脉络的生动记录,更是那个时代文化名流交往的珍贵史料,字里行间流淌着才情、智慧与真挚的情感,让我们得以走进这位才女更为真实、立体的人生。 《蔷薇的沉思——冰心卷》 冰心,新中国成立后依然活跃在文坛的伟大女性,她的作品以“爱”为主题,温暖而富有哲理。本卷精选了冰心创作生涯中不同时期的散文与诗歌。她的散文,从“小小的我”出发,将对自然、对儿童、对生命的关怀贯穿始终,字句朴实却饱含深情,如涓涓细流般滋养心灵。《寄小读者》系列,是她写给青年一代的真挚寄语,充满了对成长、理想与母爱的谆谆教诲。她的诗歌,同样以儿童的纯真视角,描绘出生活中的美好与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世界的热爱和对和平的祈愿。冰心的文字,是那个时代女性温柔而坚定的力量,传递着永恒的爱与希望。 《纸扇惊风雨——萧红卷》 萧红,被誉为“中国最孤独的女性作家”,她的文字如同她的人生一样,充满着粗砺的诗意与悲剧色彩。本卷收入了萧红最为人熟知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部分短篇小说和散文。在《呼兰河传》中,她以孩童般的纯真视角,描绘了一个北方小镇的平凡生活,却又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揭示出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愚昧与麻木。她的笔触犀利而又充满同情,用最朴素的语言,刻画出最动人的场景,展现了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挣扎。本卷还将收录她描写东北农村生活、反映时代变迁的短篇杰作,展现其文字中独特的生命力与悲悯情怀。 《青鸟的低语——丁玲卷》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她的作品始终关注女性的命运与解放。本卷精选了丁玲的早期创作,包括《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代表作,以及部分反映其革命经历的散文。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她大胆地描绘了一个追求个性解放、挑战传统道德的女性形象,其思想的超前与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她的文字,充满了激情与反叛,直面社会现实,揭示女性在父权社会下的压抑与痛苦,并呼唤着独立的自我。本卷还将收录她参与革命斗争时期的作品,展现其作为一位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与坚定信念。 《月亮的私语——张爱玲卷》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苍凉”美学和对都市男女情爱的精妙刻画,成为民国时期最受瞩目的女性作家之一。本卷收录了张爱玲的经典中短篇小说,如《倾城之恋》、《第一炉香》、《金锁记》等。她的文字,如同她笔下的上海,华丽而又带着一丝颓败,充满了世俗的烟火气,又暗含着对人性幽暗面的深刻洞察。她善于描绘女性在物质与情感夹缝中的挣扎,以及命运的无常与残酷。她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捕捉,对社会风貌的生动再现,以及其独具匠心的语言风格,都使她的作品至今仍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引人深思。 《夜色的芬芳——庐隐卷》 庐隐,与丁玲、张爱玲同为民国时期重要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同样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内心世界。本卷收录了庐隐的代表性小说,如《先驱》、《日出》等。庐隐的文字,带着一种清冷而又决绝的女性主义色彩,她笔下的女性,往往是生活在社会底层,承受着贫困、压迫与情感的创伤,但她们依然保持着对自由与尊严的渴望。她的作品,直面现实的残酷,毫不避讳地展现女性的痛苦与挣扎,并常常流露出一种对旧社会制度的批判与反思。本卷的选文,将着重展现庐隐文字中独特的忧伤美学与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怀。 《晨曦的微光——端木蕻良卷》(注:此书名下的作者应为女性,端木蕻良为男性作家,故此处推测此书册可能为其他民国才女的作品,为保持简介的连贯性,此处将假定为另一位重要才女的作品,例如《寂寞的群星——苏雪林卷》) 《寂寞的群星——苏雪林卷》 苏雪林,一位在学术与文学上都有着卓越成就的女性,她的文字风格典雅,思想深邃。本卷收录了苏雪林的部分散文、评论以及书信。苏雪林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这些作品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智慧。她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其对中国古典小说和现当代文学的评论,具有独到的见解与深刻的洞察力。本卷还将收录她与友人间的书信,这些书信不仅记录了她的人生轨迹,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交流与精神世界。 《落花时节又逢君——关露卷》 关露,一位身份复杂的传奇女性,她既是诗人,也是红色特工。本卷收录了关露创作于不同时期的诗歌、散文以及一些与她人生经历相关的回忆文字。她的诗歌,时而细腻缠绵,时而激昂慷慨,既有对爱情的憧憬,也有对革命理想的执着。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她以文学为掩护,从事隐蔽战线的工作,其经历充满着传奇色彩与风险。本卷的选文,将着重展现她文字中流露出的坚韧、智慧以及在动荡年代下的复杂情感与人生抉择,让读者得以窥见这位“东方谍战女侠”内心深处的波澜。 这套“民国才女经典书系:花开尘埃蔓生苍华”汇集了八位不同风格、不同命运的杰出女性的创作精华。她们的故事,是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缩影,是她们用血泪与智慧书写的生命史诗。阅读这套书,我们不仅能欣赏到精妙绝伦的文字艺术,更能深刻理解那个时代的女性是如何在社会的束缚与时代的变迁中,努力寻找自我,绽放生命的光彩。她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去勇敢地面对生活,去追寻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梦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民国才女经典书系:花开尘埃蔓生苍华》带给我的阅读体验,堪称是一场心灵的盛宴。首先,其整体的装帧设计就颇具匠心,古朴典雅,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让人一眼就爱上。内容上,每一本书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民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作者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入木三分,她们的个性鲜明,命运跌宕起伏,却又都闪耀着独立的光芒。我读到一位才女,在动荡年代里,用她的笔尖勾勒出时代的悲欢离合,文字间充满了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另一位才女,则在情感的漩涡中,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智慧与勇气,令人叹服。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她们塑造成完美无缺的神祇,而是展现了她们作为普通人,也有着七情六欲,也有着迷茫与彷徨,正是这份真实,让她们更加打动人心。整套书就像一部宏大的史诗,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思潮。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开启一段新的探索之旅,让我对民国历史和女性命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必须说,这套《民国才女经典书系:花开尘埃蔓生苍华》绝对是那种能够让你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的作品。从文字的韵律到情节的铺陈,都展现出作者极高的文学造诣。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女性角色的细腻刻画,她们不再是依附于男性的存在,而是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价值追求。书中有描述一位才女,即便身处困境,也从未放弃对知识和艺术的渴望,用她独特的方式影响着身边的人。还有另一位,在面对社会的不公时,毫不畏惧地发声,用她的笔作为武器,为那些被压迫的女性争取权益。这些故事,充满了力量,也充满了智慧。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与一群思想独立的女性在进行一场深刻的交流,她们的见解,她们的感悟,都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启发。这套书让我看到了民国时期女性解放的萌芽,以及她们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它不仅仅是一套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勇气、智慧和独立精神的赞歌。

评分

拿到这套《民国才女经典书系:花开尘埃蔓生苍华》的时候,我心里就充满了期待,读完之后,更是觉得不虚此行。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有的段落行云流水,如诗如画,让人心旷神怡;有的地方又陡然转折,情节紧凑,引人入胜。我最欣赏的是,作者能够将历史的厚重感与人物的个人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书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位才女,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依然在书桌前苦苦思索,用她的文字记录下时代的印记;也看到了另一位,在复杂的社交场合中,以其过人的才智和敏锐的洞察力,游刃有余。她们的故事,既有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读来,既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也能体味到女性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套书让我看到了民国时期,女性不仅仅是历史的旁观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她们的才情,她们的思想,为那个时代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评分

翻开这套《民国才女经典书系:花开尘埃蔓生苍华》,我瞬间被拉回了那个充满诗意与硝烟的年代。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将笔触停留在才女们的光鲜亮丽,而是毫不避讳地描绘了她们生活中的不易和挣扎。比如,有位才女在战乱中艰难维生,却依然坚持创作;还有一位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和事业。这些真实的细节,让书中的人物更加立体,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她们在那个时代所承受的压力和所付出的努力。阅读的过程,仿佛是在与一位位老友对话,她们的故事,有欢笑,有泪水,有智慧,也有无奈。她们的才情,不仅仅体现在文字上,更体现在她们面对生活困境时的韧性和勇气。这套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民国女性,她们不再只是历史书上的名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腻之处,能够深刻地洞察她们内心的波澜,将情感的起伏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种很强的代入感,让我仿佛置身于她们的生活之中,与她们一同经历喜怒哀乐。

评分

这套《民国才女经典书系:花开尘埃蔓生苍华》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抹亮色。打开第一册,就被那股浓郁的民国风情深深吸引。书中的文字,或温婉细腻,如三月江南烟雨;或激昂慷慨,似钱塘江潮。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绝非刻板印象中的贤妻良母,而是充满了独立思考和自由灵魂。她们或在乱世中坚守对文学的热爱,用笔墨书写时代的变迁;或在情感的纠葛中,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挣扎。读来不禁让人感叹,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能有如此才情横溢的女性,她们的思想和作品,无疑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每一页都仿佛能看到她们的身影,在书斋里伏案疾书,在咖啡馆里低语交谈,在动荡的社会变革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套装中的每一本书,都像是一个独立的灵魂,又相互辉映,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民国女性群像。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理想与失落,都跃然纸上,触动人心。这套书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却又熠熠生辉的女性生命。

评分

收到新书这样,还有没塑封膜的一本脏兮兮的像旧书一样的,勉强给个好评吧,影响心情

评分

趁着6月份优惠买的,特别合算。下次继续囤书。挚爱囤书^_^

评分

纪念季大师,国学大师

评分

每过一段时间就要来京东商城买上一堆书,大人的、孩子的都选了好多,给力的活动让书架摆得满满的!

评分

近两年的结果,书山有路,学海无涯,投资自己,就是最大的回报!信赖京东,愿一直阅读,一直进步!

评分

趁着双十一前夕,优惠多多,多屯了些书,书的质量不错,包装严密,应该是正版,一下子买了这么多书心里爽歪歪。还有一些书想看,等着以后有优惠的时候在购买,因为这次买的有点多了。快递速度正常到货,很放心。

评分

书还没看,都是喜欢的作家的作品,应该不错吧。200反80

评分

大师之作,值得拜读收藏,暑假买了一堆书慢慢学习,京东618价格给力,好喜欢,下次活动继续关注。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快递很快~很喜欢~期待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