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應急管理概論:理論與實踐》特色:
理論為用:以“一案三製”為主綫係統梳理應急管理的十年實踐
實踐為本:以“事實及案例”為支撐全麵展現我國應急管理的光輝曆程
學以導思:以“思考與探索”為延伸深化應急管理的改革與發展
內容簡介
《應急管理概論:理論與實踐》係統梳理瞭應急管理的基本概念並構建起其理論體係,以“一案三製”為主體脈絡展開論述。全書共分為六篇十六章。第一篇總論,包括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和國外應急管理經驗三章,為全書奠定學習基礎;第二篇為應急管理體製,包括政府應急管理體製和中國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兩章;第三篇應急管理機製,依照應急管理的過程,分為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和恢復與重建四章;第四篇應急管理法製,包括突發事件應急法製概述和應急管理法律體係兩章;第五篇應急管理預案,則分彆介紹瞭應急預案的概述、編製和動態管理三章;第六篇應急管理科技支撐與産業化,則分彆從科技和産業發展的角度進行瞭論述。
《應急管理概論:理論與實踐》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在幫助讀者全麵掌握應急管理的基本知識的同時,大量引入瞭國內外尤其是我國近年來公共部門應急管理實際案例,並通過“思考與探索”闆塊的設計,學以導思,學以緻用,啓發並鼓勵讀者從實踐和理論上深入探討與研究,從而掌握應急管理的核心要義。
《應急管理概論:理論與實踐》適閤作為高校應急管理、公共安全相關課程的教材使用,也可作為政府、社會組織及企事業單位相關人員的培訓參考教材使用。
作者簡介
閃淳昌,教授,國務院參事,國傢減災委專傢委副主任,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傢組組長,清華大學、國傢行政學院等兼職教授。北京、陝西、廣東、重慶等省市應急委顧問。國傢安全生産監督管理局、國傢煤礦安全監察局原副局長、黨組成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産法》和《國傢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及多項安全法規標準的主要起草人,主持過多起特大事故的調查處理工作,負責完成瞭國傢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25件專項預案和80件部門預案的編製和審核工作,有力地推動瞭全國應急預案體係和應急體製、機製、法製建設。
薛瀾,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兼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工程科技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同時兼任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傢組成員、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會長、全國MPA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 IDRC)董事、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非常任高級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兼職教授等。主要研究方嚮為公共政策與管理、危機管理、科技及教育政策等。曾獲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齣青年基金、復旦管理學傑齣貢獻奬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 國內外應急管理的形勢
第一節 全球突發事件態勢
第二節 中國應急管理工作麵臨的形勢
第三節 國內外應急管理的發展趨勢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突發事件
第一節 突發事件的基本定義
第二節 突發事件的分類
第三節 突發事件的分級
第四節 突發事件的分期
第二章 應急管理
第一節 應急管理的發展階段
第二節 應急管理的內涵與外延
第三節 應急管理與風險管理、危機管理
第三章 國外應急管理經驗
第一節 國外應急管理中的政府組織
第二節 國外應急管理中的社會組織網絡
第三節 應急管理的國際組織
第二篇 應急管理體製
第四章 政府應急管理體製
第一節 政府應急管理體製概述
第二節 統一領導 綜閤協調
第三節 分類管理 分級負責
第四節 屬地管理為主
第五節 社會協同 公眾參與
第五章 中國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第一節 武裝力量的應急管理職責
第二節 專業應急救援隊伍
第三節 非專業應急救援隊伍
第三篇 應急管理機製
第六章 預防與應急準備
第一節 社會管理機製
第二節 風險防範機製
第三節 應急準備機製
第四節 宣傳教育培訓機製
第五節 社會動員機製
第七章 監測與預警
第一節 監測機製
第二節 研判機製
第三節 信息報告機製
第四節 預警機製
第五節 國際閤作機製
第八章 應急處置與救援
第一節 先期處置機製
第二節 快速評估機製
第三節 決策指揮機製
第四節 協調聯動機製
第五節 信息發布機製
第九章 恢復與重建
第一節 恢復重建機製
第二節 救助補償機製
第三節 心理撫慰機製
第四節 調查評估機製
第五節 責任追究機製
第四篇 應急管理法製
第十章 突發事件應急法製概述
第一節 應急法製的概念和屬性
第二節 應急法製的基本構成
第三節 緊急狀態及其立法
第十一章 應急管理的法律體係
第一節 應急管理基本法:《突發事件應對法》
第二節 應急管理法律規範體係
第三節 憲法中有關緊急狀態的規定及立法
第五篇 應急管理預案
第十二章 應急預案概述
第一節 應急預案的概念
第二節 應急預案體係
第十三章 應急預案的編製
第一節 應急預案的編製目標、主體與原則
第二節 應急預案編製的構成要素與注意事項
第三節 應急預案的編製方法
第四節 應急預案的編製過程
第五節 應急預案的審定與發布
第十四章 應急預案的動態管理
第一節 應急預案的實施
第二節 應急預案的演練
第三節 應急預案的修訂
第六篇 應急管理科技支撐與産業化
第十五章 應急管理的科技支撐
第一節 中國應急管理科技支撐體係概述
第二節 中國應急管理科技體係框架
第三節 風險評估技術
第四節 監測預警技術
第五節 應急決策技術
第六節 應急演練技術
第七節 應急管理平颱
第十六章 應急産業發展
第一節 應急産業的基本慨念與主要內容
第二節 中國發展應急産業的背景與意義
第三節 應急産業化
精彩書摘
第二節 急管理的內涵與外延
一、應急管理的內涵
在實踐中,中國更傾嚮於使用“應急管理”這一概念。從研究對象和範圍上看,應急管理是一門專門以“突發事件”為對象,探詢事件發生、發展規律並係統防範和應對的科學。之所以會選用應急管理這一術語,一方麵是因為“應急”本來就是管理部門應對突發或緊急事件的一個專門詞匯;另一方麵,應急管理的對象不僅包括常規性的突發事件,也囊括瞭重大的、影響生死存亡的事件或狀態。雖然“應急管理”也注重理論的建構,也強調預防、緩解、響應和恢復等管理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但是它更多的是在實務或操作層麵上使用這一概念的。
由此可見,應急管理是為應對突發事件而開展的管理活動,旨在保障公共安全,避免或減少因突發事件所造成的生命、財産損失和社會失序。2003年“非典”之後,中國開始建立以“一案三製”為核心的應急管理體係,將應急管理上升為法定行為。因此,應急管理是中國各級政府加強社會管理、搞好公共服務的一項基本職能和基本維度。
從管理主體上看,中國強調“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應急管理是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強調“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中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七條規定:縣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負責;涉及兩個以上行政區域的,由有關行政區域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負責,或者由各有關行政區域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共同負責。同時,《突發事件應對法》第十一條也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義務參與突發事件應對工作。例如,在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中,中國政府組織瞭高效的應急救援和“對口支援”,大量的非政府組織(NGO)和誌願者也積極配閤政府參與應急救援與災後重建,創造瞭抗震救災的偉大勝利。
從管理客體上看,應急管理強調對突發事件的綜閤管理。按照《突發事件應對法》第二條規定,應急管理的客體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應急管理是對上述四類突發事件的綜閤管理。
從管理過程上看,應急管理強調對突發事件全過程的管理。按照《突發事件應對法》的規定,應急管理包括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後恢復與重建四個過程,使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貫穿於各個過程,並充分體現“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應急管理理念。
……
《風暴中的定盤星:災難應對與風險管理新探》 前言 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部與自然災害、社會突發事件抗爭的曆史。從古老的洪水、地震,到現代的疫情、網絡攻擊,再到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麵上升、極端天氣頻發,我們身處的環境總是充滿著未知與挑戰。這些事件,無論其規模大小,都可能對生命財産、社會秩序、經濟發展乃至國傢安全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如何有效識彆、評估、預防、減輕、響應和恢復,成為擺在我們麵前的永恒課題。 本書並非對已有知識的簡單梳理,而是一次對災難應對與風險管理領域深邃探尋的嘗試。我們試圖穿透現象的迷霧,觸及那些決定事物本質的理論基石;我們更注重將抽象的概念落地,在錯綜復雜的實踐場景中尋找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本書的每一章,都力求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架起一座堅實的橋梁,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更為清晰、係統、前瞻性的視角,以應對日益復雜嚴峻的挑戰。 第一章:文明的脆弱性與生存的智慧——風險社會下的新認知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但諷刺的是,我們也身處一個風險空前集聚的“風險社會”。全球化加劇瞭風險的傳播速度與範圍,技術進步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催生瞭新的、更難以預測的風險。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地緣政治衝突、大規模流行病、金融危機、網絡安全威脅,這些“黑天鵝”與“灰犀牛”事件,以前所未有的頻率和強度衝擊著人類社會。 本章我們將深入探討風險社會的本質特徵。我們將迴顧曆史上幾次重大的災難事件,分析其成因,以及人類在應對過程中所展現齣的脆弱性與堅韌。我們將審視傳統風險管理模式在麵對非綫性、係統性風險時的局限性,並提齣構建新型風險認知體係的必要性。這包括從“被動應對”嚮“主動預防”的轉變,從“孤立事件”到“係統性關聯”的理解,以及從“人類中心”到“生態共生”的價值觀重塑。我們將強調,理解我們所處的風險環境,是有效進行災難應對與風險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這不僅是政府、組織的任務,更是每一位社會成員的責任。 第二章:預測的邊界與預警的藝術——科學驅動的風險識彆與評估 有效的災難應對,離不開對潛在風險的精準識彆與科學評估。然而,預測的邊界在哪裏?預警的藝術又體現在何處?本章將深入探討風險識彆與評估的科學方法論。我們將介紹各種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颱風、火山爆發、乾旱)的監測技術、預測模型及其局限性。我們將分析人為災害(如工業事故、交通擁堵、環境汙染、核事故)的風險因素,以及如何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升風險識彆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同時,本章還將重點關注“預警的藝術”。預警不僅僅是數據的發布,更是信息的有效傳播、公眾的理解與信任的建立。我們將探討如何構建多層次、多渠道的預警係統,如何將科學數據轉化為易於理解的預警信息,以及如何剋服信息孤島、提升預警係統的協同性。我們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會群體對預警信息的接受程度,並探討如何通過風險溝通、公眾教育等方式,提高公眾的風險意識和自救能力。預警是爭取寶貴應對時間的“第一道防綫”,其科學性、及時性和有效性,直接關係到災難損失的最小化。 第三章:韌性的構建與冗餘的設計——從脆弱到強大的係統重塑 災難的衝擊往往暴露瞭社會係統的內在脆弱性。本章將聚焦於“韌性”(Resilience)的構建,即係統在遭遇衝擊後,能夠維持基本功能、吸收衝擊、並快速恢復的能力。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冗餘”(Redundancy)的設計,增加係統的可替代性與適應性。這包括基礎設施的冗餘建設(如雙重供水係統、多重通信網絡),供應鏈的多元化布局,以及社會服務體係的彈性和可擴展性。 我們將分析韌性在不同領域的應用,例如城市韌性、社區韌性、經濟韌性以及生態韌性。我們將研究韌性在應對極端天氣事件、大規模停電、供應鏈中斷等情況下的關鍵作用。本章還將介紹“適應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的理念,即在不確定性環境下,通過持續的學習和調整,不斷優化風險管理策略。我們將強調,韌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持續演進、不斷強化的過程,需要政府、企業、社區和個人的共同努力。 第四章:協同的智慧與責任的鏈條——多方參與的應急響應機製 災難發生時,單打獨鬥難以奏效。高效的應急響應,需要各方力量的協同作戰。本章將深入剖析多方參與的應急響應機製。我們將詳細介紹政府在應急管理中的核心職責,包括指揮協調、資源調配、信息發布和政策製定。我們將分析軍隊、武警、消防、醫療、公安等專業救援力量在災難應對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優化其部署和協作。 同時,本章還將重點關注非政府組織(NGOs)、誌願者團隊、企業以及公民在應急響應中的角色。我們將探討如何建立有效的政社閤作平颱,如何規範和引導誌願者的參與,以及如何鼓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在災難發生時提供必要的支持。我們將研究信息共享、資源對接、協同指揮等方麵的挑戰,並提齣構建統一的應急指揮平颱、建立信息通報機製、明確責任分工等解決方案。協同的智慧,體現在將分散的力量凝聚成一股強大的閤力,共同應對挑戰。 第五章:復原的力量與重生的希望——災後恢復與重建的戰略 災難的結束,並非危機的終結。災後恢復與重建,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它關乎生命的延續、傢園的重建以及社會秩序的恢復。本章將探討災後恢復與重建的戰略。我們將分析短期內的緊急救援、醫療救治、基本生活保障等關鍵舉措。我們將深入研究受災地區經濟的復蘇,包括産業支持、就業援助、金融援助等方麵。 同時,本章還將重點關注心理援助與社會重建。災難不僅摧毀物質,更可能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我們將探討如何為受災民眾提供心理疏導和支持,如何重建社區凝聚力,以及如何修復社會信任。在重建過程中,我們將強調“重建得更好”(Build Back Better)的理念,即不僅恢復原狀,更要吸取教訓,提升韌性,建設更加安全、可持續、公平的社區。我們將分析災後恢復的資金籌措、項目管理、以及公眾參與等關鍵環節,並提齣長遠的戰略規劃,確保災後重建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第六章:風險文化的孕育與公民意識的覺醒——麵嚮未來的教育與傳播 有效的災難應對與風險管理,歸根結底在於人的素質與意識。本章將探討風險文化的孕育與公民意識的覺醒。我們將分析風險文化在社會中的重要性,它是一種關於風險的普遍認知、態度和行為方式。我們將探討如何將風險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係,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培養公眾的風險意識、風險評估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 同時,我們將研究信息傳播在風險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媒體如何客觀、準確、及時地傳播風險信息,引導公眾理性認知?社交媒體在風險信息傳播中扮演何種角色?如何應對虛假信息和恐慌情緒?本章還將關注公眾參與的機製,如何鼓勵公民參與到風險評估、災害演練、社區互助等活動中,提升全社會的風險應對能力。公民意識的覺醒,意味著每個人都將自己視為風險管理鏈條中的重要一環,積極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結語 《風暴中的定盤星:災難應對與風險管理新探》的每一頁,都承載著我們對這個充滿挑戰的世界的深刻思考。我們希望本書能夠成為您理解復雜風險、掌握應對之道、構建韌性社會的一盞明燈。風險無處不在,但智慧與準備可以幫助我們化解危機,走嚮更加安全、繁榮的未來。這本書,不僅是對理論的探索,更是對行動的呼喚。願我們都能成為風暴中的定盤星,沉著應對,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