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畏惧的心情。毕竟“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这些词汇本身就自带一种高冷的学术光环,让人有点望而却步。我是一个对哲学史略有涉猎的爱好者,但要深入到这个层次的细节探讨,还是头一次。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初看之下,确实是那种典型的德式哲学的严谨和冗长,句子结构复杂得让人有点想哭。不过,一旦你适应了作者的节奏,你会发现,那种层层递进、不厌其烦的论证过程,恰恰是它魅力的所在。它不是在告诉你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在展示一个思想家如何一步步构建起一个无可指摘的逻辑大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前人思想脉络时的那种细致入微,仿佛在进行一场考古发掘,把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概念碎片重新拼凑起来,展示出它们原本的清晰轮廓。每次合上书,我都会有一种感觉:我的思维的“肌肉”似乎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变得更加紧实和敏锐了。这本书强迫你去思考“如何思考”本身,这种内省的深度是其他很多轻松读物无法给予的。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部分对我来说有点艰涩,我不得不借助一些辅助性的导读材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我坚持下来了,因为我发现,一旦度过了最初的“逻辑门槛”,后续的内容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是当作者开始探讨那些关于“可能世界”和“同一性”的本质区别时,我简直要拍案叫绝。那种对语言和概念边界的精准切割,让人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哲学精确性。我发现自己开始在日常对话中,不自觉地去分析对方话语中的隐含预设和逻辑跳跃点,这让我对人际交流中的误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呈现了某个逻辑理论,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一个被彻底还原为清晰、可分析的结构的世界。我不是逻辑学专业的学生,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逻辑之美,那种纯粹的、不含情感杂质的结构美感,简直让人沉醉。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说实话,更像是一场对心智耐力的严肃考验,而不是愉快的知识获取之旅。我特别注意到了作者在处理一些经典哲学难题时所采取的立场,他似乎总是在努力避免任何形式的模糊和折衷,力求将问题彻底“消解”在最纯粹的逻辑形式之下。这种近乎偏执的清晰度,让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冷峻”,缺乏一些温暖人心的故事或引人入胜的案例。但正是这种冷峻,保证了其论述的纯粹性。我发现,那些关于“意义”和“指称”的讨论,在本书中被提升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抽象高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使用语言的随便性。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是用来训练思维精确度的“重型器械”,而不是一本用来放松或消遣的读物。它要求你放下所有既有的哲学偏见,从最基础的公理出发,重新审视一切。对于任何严肃的学术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块不可绕过的基石。
评分我买了精装版本,书的纸张质量非常好,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这对于我这种习惯做笔记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不用担心墨水洇开。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改变了我对“思考”的耐心程度。以前看书,如果一个段落读不懂,我可能会直接跳过去,或者找个更简单的解释。但面对这本书,我发现我不能这么做,因为作者的每一个论证步骤之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跳过一个环节,后面的推导就可能变得空中楼阁。因此,我学会了放慢速度,甚至需要花半个小时去琢磨一个复杂的从句结构,确保我完全理解了其中蕴含的逻辑关系。这种慢阅读的体验,反而带来了一种奇特的满足感——不是因为掌握了知识点,而是因为成功地跟上了一个大师的思维步伐。这本书就像是一座需要攀登的智力高峰,虽然过程气喘吁吁,但登顶后俯瞰的风景绝对值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引人注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古典的字体搭配,一下就让人感受到它厚重的学术分量。我最近刚好在整理书架,看到它放在那里,就忍不住又翻了翻。虽然我还没能完全啃完,但光是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篇章结构,就觉得充满了挑战的乐趣。我尤其喜欢出版社在排版上下的功夫,注释和正文的区分非常清晰,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简直是救星。有时候我只是随便翻到一个章节,那些逻辑推演的严密性就让我惊叹不已,感觉作者对概念的界定简直是吹毛求疵到了极致。那种对思维清晰度的不懈追求,透过纸张都能感受到强烈的力量。我记得有一次,我读到其中一个关于“直观”的论述,那种对现象背后的本质如何被逻辑结构所捕获的描绘,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关上书,在房间里踱步了好久,思考着我们日常所依赖的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认知过程,到底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这本书绝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消化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专注力去细细品味每一个论证的环节。
评分发明的最初动机在注意,钞书便是促醒注意及继续保存注意的最好方法。当读一书时,忽然感觉这一段资料可注意,把他钞下,这件资料自然有一微微的印象印入脑中,和滑眼看过不同。经过这一番后,过些时碰着第二个资料和这个有关系的,又把他钞下。那注意便加浓一度。经过几次之后,每翻一书,遇有这项资料,便活跳在纸上,不必劳神费力去找了。这是我多年经验得来的实况。诸君试拿一年工夫去试试,当知我不说谎。
评分所以,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纵然可以有“玩乐、辅助、忠诚、欺骗、背叛、服从、指挥、领导……”种种,但只有符合“机器人学三大法则”的机器人才是正常的,“人机共处”的范式也正基于此:
评分日常采购,质量不错。
评分国内胡塞尔的著作集已经不只一家,但是考虑到他老人家手稿那么多,出版社还是有很多可以忙活的。译者早年就翻译了通论,值得一看。
评分大家大作,值得一读,好书!
评分经济:《一课的经济学》黑兹利特
评分还有一件,我在前项书目表中有好几处写“希望熟读成诵”字样,我想诸君或者以为甚难,也许反对说我顽旧,但我有我的意思。我并不是奖劝人勉强记忆,我所希望熟读成诵的有两种类:一种类是是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一种类是有益身心的格言。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须对于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能熟读成诵,才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柢,不知不觉会“发酵”。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上形成共同意识,我既做这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方面我们应事接物时候,常常仗他给我们的光明,要平日摩得熟,临时才得着用,我所以有些书希望熟读成诵者在此,但亦不过一种格外希望而已,并不谓非如此不可。
评分机械:《最大的小发明:螺丝与螺丝刀》(这个应该可以算作机械类的吧?)
评分二、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